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策略

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策略

曾世明成都市龙泉驿区同安小学校四川成都610100)

【摘要】好的行为习惯对儿童的发展和成长都十分重要。养成好的习惯,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改善生活习惯,更能影响学生的整个人生和未来发展。小学,是学生学习生活的起点,同时也是学生养成好的习惯和塑造品格的重要时期。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行为特点,引导其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为自身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石。因此没本文将重点探索培养小学生好的行为习惯的策略,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行为习惯;小学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19)09-104-01

前言

行为习惯,习惯和行为的总称。学生的行为习惯能够在一定的时间里逐渐养成,并且能够与人后天的条件反射体系建立密切关系,它不仅是自动化的行为和动作,也包括情感和思维的内容。小学时期,是学生接触社会的初始时期,在这一时期中,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教育方式等不尽相同,从而导致其行为的习惯方面表现也有明显差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展不同的教育方法,从而促使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一、培养小学生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由此可见,培养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教师在开展小学的教学活动时,督促学生形成好的行为习惯极为重要。同时,小学时期也是培养学生习惯和价值观的初始时期和黄金时期。在小学时期,教师采取适当方式,引导和督促学生,能够使学生形成好的行为的习惯,从而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由于不同学生的教育背景、脾气秉性都不相同,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时期的教学活动时,应重点引导学生形成好的行为的习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找到适合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品格,养成好的习惯,从而为自身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二、培养学生好的行为习惯的有效措施

(一)家校共育

教师要想在开展小学时期的教学活动时,督促学生形成好的习惯,应做到家校共育,从而使教育活动“无死角”。在学生好的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同等重要,甚至也可以说家长的作用更大。很多学生在学校时,能够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班级规则,但回到家庭中后,却自主意识差、依赖心强、蛮横不讲道理,这些情况与家庭教育有很大联系。因此,教师要想在小学时期,引导学生形成好的习惯,应尽可能的与家长进行沟通,真正的做到家校共育,促使教学活动“无死角”“,从而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与家长联手,保持相同的教育方法,严格要求学生,拒绝溺爱,使学生在校园和家庭中,行为表现一致,从而培养学生好的习惯。教师在开展小学的教学活动时,做到家校共育,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无缝衔接,从而有助于学生好的习惯的养成,促使学生能够进行全面的发展[1]。

(二)引导启发

教师在开展小学的教育活动时,要想促使学生形成好的行为的习惯,应进行及时的引导与启发,督促学生及时纠正错误的行为习惯,规范自身的行为习惯,从而进行全面的发展。从核心素养角度出发,教师在培养学生好的习惯时,不应该采用强制手段,应采取引导与启发相结合的方法,促使学生能够自主的纠正不良习惯,积极发挥自身的主动性,投入饱满的热情,进行自我提升和自我反省。例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进行启发和引导,从而使学生形成好的习惯。如,教师在讲解《论语》时,可以引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带领学生进行专题讨论,发现身边同学的优点,从而培养自身的行为习惯。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方,从而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进行自我调整和自我反思,从而养成好的行为习惯[2]。

(三)楷模示范

教师在开展小学时期的教学活动时,要想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不能仅仅依靠学生个人,更应借助模范作用,促使学生能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严格规范自身行为,从而养成良好习惯。教师在利用模范示范作用时,可以构建教学情境,充分发挥自身的模范作用。小学生的心理与生理发展的不够健全,容易受到其他人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充分的利用这一点,做好模范示范作用,使学生能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模仿教师的行为,纠正自身的不良习惯,培养自身的良好习惯。教师要想在开展小学的教学活动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应真正做到以身作则,充分的发挥模范作用。例如,教师要想让学生养成不随地乱丢垃圾的习惯,应从自身做起,有意识地捡起教室垃圾,使学生能够受到教师的影响,落实的日常行动中,看到垃圾及时捡起,丢到了垃圾箱,从而养成良好习惯。

(四)建立规则

教师要想培养学生好的行为习惯,可以根据本班级的特色,建立行为规则,从而使学生能够严格的要求自身的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在制定行为守则时,应注意行为规则的使用性和可实施性。行为规则,应尽量的贴近学生情况,不能使学生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在行为守则实施的过程中,班级干部应起到带头作用,主动的进行自我管理,严格的要求自身,从而有利于自身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师在建立行为规则时,可以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以小组为单位,制定出适合本班级的行为守则。教师将所有小组制定的行为守则进行汇总,从而制定出适合本班级可实施的行为守则。这一行为守则的建立,能够保障学生遵守班级的规章制度。学生自己制定行为规范,有利于学生能够积极遵守,确保行为规则的实用性。教师建立行为规则,能够促使学生进行自我反省,并积极地投入到践行守则中,培养自身的好的行为习惯,进行全面发展[3]。

总结:总而言之,教师要想在小学时期培养学生好的行为的习惯,应与家长进行有效联系与合作,真正的做到家校联合,开展全方位的教育活动,严格规范学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启发和引导,促使学生能够进行自我反思,及时纠正自身的不良习惯,从而培养自身健全人格。习惯的培养并不是能够在一朝一夕之内完成的,应从点滴做起,从小做起,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品格,进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汪琼.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J].发展,2018,(09).

[2]王军.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分析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3,(05).

[3]胡永红.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表现与对策研究[J].石油教育,2007,(06).

标签:;  ;  ;  

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策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