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怎么办?》是列宁写作于1901—1902年的一部重要理论著作,主要内容是通过深刻揭露和彻底批判俄国社会民主党内“经济派”的错误观点,明确提出必须要用科学理论指导工人运动,必须加强无产阶级对工人运动的领导,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是一个稳定的、能够保持路线继承性的革命家组织等重要思想。
列宁的这些思想,为俄国社会主义运动和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我们重读这篇经典著作,有助于更好地学习贯彻全面从严治党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的重要精神,切实加强各级党组织的政治建设,确保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向前进。
01 写作背景
恩格斯逝世后,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鼓吹马克思主义在许多方面已经过时,试图修正马克思主义,并形成一股修正主义国际浪潮。这股错误思潮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同时传入俄国,使俄国出现了一个机会主义派别——经济主义派,也称“经济派”,成为了俄国版的伯恩施坦主义。“经济派”的活动对俄国社会民主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使党内思想混乱、政治动摇、组织涣散。在此背景下,列宁写作《怎么办?》一书,彻底批判“经济派”的错误观点,消除“经济派”错误思潮的影响,阐发马克思主义的建党理论,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团结和组织俄国一切马克思主义力量,建立一个统一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4)内网计算机与外部交换数据,应由专职资料员负责,数据载体要在中间机上杀毒后才能交换数据,数据进出有登记。
02 主要内容
1.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俄国“经济派”借口马克思的名言“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指责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理论宣传等工作是在搞教条主义,他们诋毁理论工作的重要性,以“反对正统”为名批判理论研究和理论宣传。列宁针对这种故意混淆视听、制造混乱的做法提出,“经济派”的这种口号和观点是机会主义者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惯用手法,他们用改良来代替革命,是折中主义和无原则性的典型表现。列宁认为,只有理论是正确的,行动才可能是正确的;错误的理论必然导致错误的行动。在此基础上,列宁分析了当时俄国社会主义者所面临的三种情况,具体地阐发了“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的基本论点。
虽然当代中国面临的国内国际形势与列宁写作《怎么办?》时有巨大的差别,但我国与西方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仍然十分激烈,西方敌对势力仍然在不断地将翻新、变异、包装过的错误思潮向我国渗透,与中国共产党争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同时,中国共产党内部也存在党的建设方面的不足,尤其在党的政治建设方面,个别党员仍存在政治意识不强、政治立场不稳、政治能力不足和政治行为不端等突出问题。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如今我党面临的危机和挑战,与当年列宁领导的俄国社会民主党遇到的情况有一定的相似性。重新阅读列宁的《怎么办?》,有助于提高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定力和政治意识,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牢记初心使命,凝聚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3.必须建立一个稳定的和能够保持继承性的革命家组织。列宁所说的革命家组织是指无产阶级政党,当时称为社会民主党。他认为,党应当是由少数领导人 (主要是职业革命家)和广泛的地方组织网组成的,党的核心应该由有修养、有才干、有经验和经过考验的职业革命家组成。革命家组织必须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必须具有极大的领导权威,能够有足够的能力和力量领导工人阶级的革命运动。在列宁看来,在工人运动中坚持党的领导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实践告诉我们,党不仅能够领导而且一定要领导工人运动,任何革命运动,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和能够保持继承性的领导者组织,便不能持久。革命家组织的主要作用就是唤醒人们的革命意识,引领和组织人们走上革命的道路。
传统机械生产作业中由于自动化技术普及不到位,较多的工序由人工操作进行实施,一定程度上存在作业效率低下,人工成本居高不下,高精尖产品良品率低的现象。该类现象下分析主要的原因即为:人工误差,作业衔接问题,生产线控制运行问题等。自动化技术应用下,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控制生产线,替换相关人工操作工序,极大的保障了机械生产制造中的准确性,减少了人工误差,以及作业衔接不良等误差现象。同时分析在产品质检中通过自动化技术进行检测,极大的提升了产品生产中的质检效率及质检准确性。
03 当代启示
2.自发的工人运动本身不可能产生社会主义意识,社会主义意识必须从外部灌输进去。当时的俄国社会民主党内部,“经济派”陶醉于工人运动的自发性,热衷于经济斗争,而排斥无产阶级政党对工人运动的领导,排斥政治斗争。针对“经济派”的错误观点,列宁指出,“经济派”的观点是西欧资产阶级学者向来爱用的武器,“经济派”只不过在重复他们的词句。列宁明确地提出了“灌输论”的思想,即在单纯的追求经济利益的自发的工人运动中,是不可能产生社会主义意识的,社会主义意识必须从外面灌输到工人阶级中去。只有通过灌输,工人才能明白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贫困和痛苦的根源,从而懂得必须推翻它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得到彻底的解放。
1.无产阶级政党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没有坚定的无产阶级政治立场就没有坚定的无产阶级政党,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要位置。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和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仍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夯实思想根基,站稳政治立场,保持政治定力,凝心聚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接续奋斗。思想上如果产生混乱,政治上必然会出现问题。要搞好党的政治建设,必须积极开展同各种错误思想、错误思潮的斗争,尤其是近年来甚嚣尘上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和自由主义思潮。这些错误思潮极大地影响了部分党员干部群众对理想信念的坚定,影响了党的政治建设和思想建设。进入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切不可因为现代化建设取得伟大成就而沾沾自喜、掉以轻心,一定要有忧患意识和斗争精神,旗帜鲜明地与错误思想和错误思潮作斗争,以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坚强的政治定力,积极开展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4.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理论斗争是无产阶级进行阶级斗争的三种基本形式。列宁认为,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理论斗争相互联系、紧密配合,缺一不可。政治斗争是工人阶级为彻底摆脱受剥削和受压迫的地位而采取暴力手段推翻现存的剥削制度,夺取政权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斗争;经济斗争是为求得提高工资、缩短工时、改善出卖劳动力的条件而对工厂主进行的斗争;理论斗争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展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当时俄国“经济派”割裂了三种斗争形式的有机联系,只重视经济斗争,反对政治斗争和理论斗争。列宁认为工人运动不能仅停留在经济斗争上,经济斗争必须服从于政治斗争,政治斗争优先于经济斗争。这是由于经济斗争只能在现存制度范围内求得某些改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工人地位问题,更不可能实现无产阶级的最终解放。
2.要充分运用互联网等新媒体,创新方式方法,争夺网络意识形态阵地。虽然信息时代的传播媒介、传播方式、传播渠道与列宁时代大为不同,但列宁提出的“灌输论”思想到今天仍然具有启示意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正确的思想不去主动占领,错误的思想就会去占领。在信息时代,我们要主动创新“灌输”的方式方法,充分利用好、使用好以互联网为主要代表的新兴媒体,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一方面,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封建迷信思想、反动思想等错误思想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自由主义思潮等错误思潮,严厉惩处散播谣言和虚假信息、恶意污蔑党和政府的违法行为;另一方面,要主动适应新媒体环境,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发挥党报党刊党媒的时代引领作用,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传播正能量和好声音,构建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和立场坚定的思想阵地。
综上,重读列宁的《怎么办?》,认真检讨我们的所思所为,有助于准确认识当前我们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解决“怎么办”的问题,从而牢固树立起对未来的信心。
进一步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要加强燃气工程的功能分析,改进施工技术,不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燃气工程的使用寿命;要加强对工程材料的性能分析,及时推广应用降耗增效的新材料,以降低工程成本.
作者系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 莙
标签:列宁论文; 俄国论文; 政治论文; 经济论文; 无产阶级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列宁主义论文; 毛泽东思想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列宁主义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列宁著作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求知》2019年第6期论文;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