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现代性视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特征,认识思路
现代性视阈论文文献综述
孙其昂[1](2019)在《现代性视阈中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特征及认识思路》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面对现代性风险,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提出了大量课题。重视探索认识思路,从叁个维度即社会维度、自身维度和交叉维度考察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时代影响,需要运用"全面思维"来认识和把握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变化。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社会实践活动,其基本特征包括过渡性、思想性、政治性、专业性和社会性。在新时代,以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导,高度重视和组织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深度研究,应大力推进指导思想更新,大力加强理论研究及学科建设,大力创建青少年教育良性环境,大力建构新时代青少年德育体系,用科学理论成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提供重要支持,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服务。(本文来源于《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期刊2019年19期)
杨思萱[2](2019)在《现代性视阈下的明代节妇构建——以《南方有令秧》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80后青年作家笛安的《南方有令秧》是她从青春文学转向历史题材写作,把笔触延伸到万历年间风起云涌大语境下的作品。徽州女儿令秧嫁入休宁唐家守节十五年,最终得朝廷旌表——一方贞节牌坊落成,可谓空前绝后。试从明代妇女研究的浪潮中,选取节妇这一特殊群体为研究对象,在现代性的观照下,分析令秧追求传奇的毕生中,其思想的保守性与反叛性,以及她与唐府女眷所营造的一个真情世界,并在与极具"经纪人"身份的谢舜珲交往之中一窥令秧所实现的价值。(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赵洁[3](2019)在《“现代性”视阈下鲁迅的灵魂书写——以《呐喊》《彷徨》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性"的追寻,是中国近现代作家的写作中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鲁迅自然也不例外。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鲁迅出版了《呐喊》《彷徨》,其中的"灵魂书写"可视作其现代性追求的另一种方向。"狂人之狂""阿Q灵魂的有无""祥林嫂之问"构成了鲁迅在"现代性"视域下灵魂思考的叁层向度,体现了他追寻现代性时所怀有的矛盾心态。这与他的个人性格、写作姿态以及五四时期的历史语境不无关系。(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9年27期)
武希迎[4](2019)在《复杂现代性视阈中的网络舆论及其治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复杂现代性视阈对网络舆论及其治理进行探索不仅有意义,而且非常必要。基于我国现代性发展的特定"社会—历史—文化"场域,分析网络舆论的宏观逻辑;基于网络社区"人—平台—人"的互动特性,分析网络舆论的微观生态;进而基于现代性发展的复杂性,提出认识上应正确理解网络言论自由与规制之间的矛盾与统一,实践上应从国家、网络社区和网民叁个层面分别采取措施实现网络舆论的有效治理。(本文来源于《新媒体研究》期刊2019年17期)
姜汉荣[5](2019)在《专业建设的“现代性”诉求与实现——基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视阈》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职业院校应主动加强专业建设,提升职业教育的"现代性"内涵,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而要实现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现代性",人们要主动把握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现代性"诉求的现实背景,主动适应产业发展环境,对接区域产业动向,加强专业基础能力,积极探索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现代性"的实现路径。(本文来源于《江苏教育》期刊2019年44期)
杨舒蕙,洪枫[6](2019)在《现代性视阈下中国传统色彩的范式更迭》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近现代欧美及中国古代绘画色彩系统的谱系学研究,得出结论:中国古代绘画业已形成根植于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与意识形态的早期色彩范式。此种范式始于初民对于"色彩"的朴素认知,是观念的外化形式。在现代性的内在逻辑中,我们需要爬梳与延续"古代"与"现代"的断裂之处,完成色彩系统的现代性转换,达成色彩范式的现代性更迭。建构以量化、管理、开发与应用为主旨的中国现代色彩范式体系,使色彩现代管理成为一种普遍认知,促成相关学科建制以及学界——业界互动机制的形成。(本文来源于《中国艺术》期刊2019年03期)
刘火[7](2019)在《全球化视阈下的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伤痕文学"开始,中国的当代文学经四十年历程。这四十年的中国当代文学,已经确立其自己不同于以往的文学样式和风范。因此,中国的当代文学有可能进入这一"世界文学"的地盘或视阈的某种诉求,或者说,中国的当代文学本身已经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便成为我们(本文来源于《四川文学》期刊2019年05期)
包晰莹[8](2019)在《现代性视阈下汉语新诗动物意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新诗走过了百年历程,在这百年的历程中经历了无数次选择的过程,而在这一次次的选择过程中,现代性与现代化从始至终都参与着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甚至曾经一度左右着中国新诗的选择路径。中国新诗走过的近一百年历史,是对现代化的不断追寻并逐步与之贴近的历史。这一发展轨迹在新诗中有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体现,无论是诗歌内在语言的革新还是诗歌外在形式的嬗变,都清晰地描绘着这一历史轨迹,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无疑是作为诗歌基本结构内核的意象。意象之于诗歌,有如情节之于戏剧与小说,它是诗歌独特的叙事方式,是一种富于暗示力的情智符号,更是富于诱发力的期待结构。中国现代诗学的发展,它的基本指向,就是借用西方话语改建中国诗学话语,实现中国诗学的现代化。20世纪西方现代意象诗学与意象艺术影响广泛并开始逐渐波及到中国诗歌,使得中国意象诗歌出现了异质于中国古代意象诗歌的某些现代性特征,这一点从象征派的勃兴及其对“象征”的新解便可见一斑。由此,也逐渐引起了人们对诗歌意象的关注与瞩目。现在学界有很多人用意象理论来研究小说和戏剧等文体,其实,意象理论始终还是与诗歌联系得更为密切,应该看到的是隐藏在诗歌意象背后的诗歌创作理念及诗人心理层面的转变,并且注意到这种“隐形”转变对诗歌发展的综合影响。基于此,本文拟从汉语新诗动物意象的发展及演变规律入手,由果追因,试图搭建起动物意象与现代性影响之间的桥梁,探寻新时期以来的现代情绪对汉语新诗意象选择偏好的影响,从而为现代性与新诗意象间的关系寻找到合理的佐证。为了使研究更具可信度并使其趋向合理化,不做大而空的研究,在现代性视阈下审视汉语新诗时,选择了一个特定的时间范围,即以新时期为中心对汉语新诗中的动物意象进行研究,以期以点带面、以一带多,为新诗意象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入思视点与研究角度。本文由叁部分组成,试图在现代性视阈下对新时期汉语新诗动物意象进行梳理、分析与探究。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绪论部分设置两个小节,第一小节对现代性与汉语新诗及其意象的关联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实则是为正文探究内容做一个基础的理论铺垫,使论文摆脱空中楼阁的虚无之嫌。第二小节则集中对新诗中的动物意象所呈现出的分布规律进行了总结,并对当前汉语新诗动物意象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梳理。绪论中的两小节看似各行其是,但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便有力地对正文部分存在与论证的合理性进行着确认,也使得正文部分的结构更趋合理,将需要解决的问题与困惑在绪论中便加以阐释,由果追因,使得论文思路更加清晰明了。第二部分为正文部分,在正文部分中设置叁个章节,从现象描述、成因分析、解决途径叁个方面着手。第一章主要从汉语新诗中的动物意象与古典意象及西方意象之间的比较入手,在列举诗歌现象及展示流变规律的同时辅以诗歌实例,做到有理有据,使文章所得出的结论更具说服力。主要就动物意象下属的叁类意象,即按照活动方式划分出来的飞翔、奔跑与爬游叁类意象进行研究,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既看到它们对古典诗歌意象的承传,也看到它们对现代性元素的吸纳与借用,尤其是将重点放在新诗意象对现代性元素的吸收借鉴之上,用客观化的实例呈现来展示出要探究的问题。第二章则是对第一章所呈现出的问题进行的成因分析,力证在现代性建设大环境下所衍生出的“现代情绪”对新诗意象所产生的不容忽视的影响,寻找新诗置传统诗学于不顾却着力于反思现代性这一举动的缘起,深究新诗与现代性反思与反现代性之间存在的关联。第叁章的重要任务则是解决问题,在第一章提出问题,第二章分析问题的基础上,第叁章为如何面对与解决问题提供了方法和思路,这一章显示出较强的主观性,也是本论文的创新点所在,提出自己的思路、建议与看法,为新诗意象研究提供新思路、新看法。第叁部分为结语部分,收束全篇,再一次强调论文的研究重点,回顾研究思路,总结研究方法,提炼研究经验,结语部分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为本篇论文画上一个结点的同时,也为以后的写作总结与积攒着经验。(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罗伟文[9](2019)在《论现代性视阈下海洋文学的书写范式嬗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下学界对海洋文学的研究虽呈现出热闹的场景并取得诸多开创性成果,但一些关键性问题仍未获得澄明的学理阐释。要推动海洋文学研究走向深入,需做好基础性理论工作。引入现代性观念界定海洋文学,对海洋文学概念做出新表述,并以此为基点,梳理出海洋文学书写中的两种典型范式;阐释海洋文学书写中人类中心论范式的特征并对其进行反思,揭示其隐含的理论弊端;为应对现代性的危机,海洋文学书写中出现了向生态范式的转变,建构新的生态范式并促使其走向理论上的成熟是学界面临的新挑战。(本文来源于《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舒远招,吴雪[10](2019)在《恩格斯哲学视阈中历史唯物主义的“现代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唯物主义的现代性是当代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通常认为诞生于19世纪中叶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现代性集中体现在它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的揭示和对现代资本主义的深入批判。其实,在恩格斯的哲学理论视阈中,历史唯物主义不仅作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理论而获得现代性,而且作为"现代唯物主义"哲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被赋予现代性。这种现代性主要体现在唯物主义的彻底性、思维方式的辩证性、理论旨趣的实践性、理论品格的科学性等方面。从恩格斯有关历史唯物主义现代性的论述来看,他的思想具有极为丰富的理论内涵,因而能够同时兼容不同的维度。(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现代性视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80后青年作家笛安的《南方有令秧》是她从青春文学转向历史题材写作,把笔触延伸到万历年间风起云涌大语境下的作品。徽州女儿令秧嫁入休宁唐家守节十五年,最终得朝廷旌表——一方贞节牌坊落成,可谓空前绝后。试从明代妇女研究的浪潮中,选取节妇这一特殊群体为研究对象,在现代性的观照下,分析令秧追求传奇的毕生中,其思想的保守性与反叛性,以及她与唐府女眷所营造的一个真情世界,并在与极具"经纪人"身份的谢舜珲交往之中一窥令秧所实现的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现代性视阈论文参考文献
[1].孙其昂.现代性视阈中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特征及认识思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
[2].杨思萱.现代性视阈下的明代节妇构建——以《南方有令秧》为例[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
[3].赵洁.“现代性”视阈下鲁迅的灵魂书写——以《呐喊》《彷徨》为例[J].名作欣赏.2019
[4].武希迎.复杂现代性视阈中的网络舆论及其治理[J].新媒体研究.2019
[5].姜汉荣.专业建设的“现代性”诉求与实现——基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视阈[J].江苏教育.2019
[6].杨舒蕙,洪枫.现代性视阈下中国传统色彩的范式更迭[J].中国艺术.2019
[7].刘火.全球化视阈下的中国文学的现代性[J].四川文学.2019
[8].包晰莹.现代性视阈下汉语新诗动物意象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9].罗伟文.论现代性视阈下海洋文学的书写范式嬗变[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10].舒远招,吴雪.恩格斯哲学视阈中历史唯物主义的“现代性”[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