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公正论文_郝涛

导读:本文包含了现实公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公正,社会,现实,马克思主义,亚里士多德,伦理,器官。

现实公正论文文献综述

郝涛[1](2018)在《浅析习近平公正观的现实关照与理论内涵》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显着变化,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突出问题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针对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方法和举措,其中的重要内容是进一步促进中国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让人民群众在点滴的生活中感到切实的获得感和归属感。本文的目的是在关注现实问题与解决方案的基础上探讨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公正观的主要内涵。笔者提出了习近平总书记公正观的九个主要理论内涵并分析了它们的主要内容和社会功能。(本文来源于《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周亮[2](2018)在《论法的非客观性对司法公正的现实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法律被认为是客观明确的,但事实上法律存在非客观性,既包括法律语言的,也包括人的认识局限,还包括各种社会因素的必然影响。西方现代有许多相关学说理论,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关注法律的非客观性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科学的看待法的非客观性可以更好的促进司法公正。(本文来源于《法制博览》期刊2018年23期)

李恩昌,刘婵娟[3](2018)在《论生命的公正原则及现实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生命家族中的所有成员,首先都是来缔结生物链,构筑生命系统的。所以,每个物种都应有基本的生存权。从这一点讲,生命都是平等的;而生命又是有差别的,不同的生命所具有的生命价值大小也不尽相同。从这个角度讲,生命又是不平等的。生命的平等与不平等原则,最终统一于生命的公正原则,即基本权利平等与非基本权利比例平等原则的统一。这一原则也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它是生命伦理学和生态伦理学的基本原则之一,为人体移植器官的多样性获取等提供了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浙江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3期)

赵静华[4](2018)在《社会公正观的历史谱系与现实观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对社会公正的追求从未停歇。但是,社会公正具有明显的历史属性,在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中都有不同的解读。而被解读出来的信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社会公众的根本利益和推动社会整体进步,都将起到积极影响。文章首先阐述了公正之源起,对社会公正进行了内涵界定,然后分析了社会公正观的历史谱系,最后从多个层面给出了对现实世界的指导和观照。(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期刊2018年05期)

汪琼枝[5](2017)在《农民工市民化社会公正的现实困境及破解》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致力于解析农民工市民化社会公正诉求的本质,分析当前影响农民工市民化的公正困境,并提出解决路径。农民工市民化的本质是农民工获得与市民平等的发展权;当前农民工在政治、经济、社会关系与文化等领域的平等权利缺失几乎是全方位;实现农民工市民化,必须打破户籍制度的隔离,提高农民工组织化水平,营造公平宽容的社会环境,建立全国统一的服务平台。(本文来源于《Proceedings of 2017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ity and Social Science(ICHSS 2017)》期刊2017-12-24)

薛新国[6](2016)在《社会公正实现的现实基础和制度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公正是衡量社会进步与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之一。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公正观,强调分配公平,反对两极分化,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公正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一个不断(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6-10-27)

汤琳琳[7](2016)在《亚里士多德的公正伦理思想及其现实价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亚里士多德的公正德性作为一种包容式德性与大度并列为德性之首,包含了勇敢、节制、明智等各种德性,在亚里士多德的整个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现代意义的公正更多的是国家机器平衡利益手段的工具,与个人品行相关的程度相对减少,德性一词逐渐被道德所取代。而道德一开始便是一种功利主义式的契约,它是为了人类的共同利益每个人不得不作出的让步。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证了回归亚里士多德公正德性伦理思想的原因。首先,是亚里士多德公正伦理思想的历史渊源,包括亚里士多德公正伦理思想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历史背景主要有古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所造成的小国寡民的政治特点以及毗邻古巴比伦文明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而在理论基础方面,主要有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德性观——亚里士多德公正伦理思想中的公正德性之维很显然与希腊社会重视个人德性、重视荣誉的传统是分不开的;雅典的自然法传统——米利都学派以及智者学派的法律出于自然的思想到了亚里士多德,实现了自然的公正与约定的公正的整合,并把人的理智德性囊括其中;苏格拉底的“德性知识”——亚里士多德沿着苏格拉底所说的德性知识的路子进行了创新,将德性分为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使得伦理德性在实践中命中中道,理智德性则辨别知识上的真伪;柏拉图的公正理念论——亚里士多德终其一生竭力摆脱其师理念论的影响,但却在最后与柏拉图走上同一条道路,其公正德性在其整个伦理思想中的地位,以及亚里士多德将沉思的生活而不是政治生活规定为最好的生活就是证明。其次,是对亚里士多德公正伦理思想内容及特点的概述。本文将亚里士多德公正观的内容分为叁个方面:一是普遍公正与特殊公正;二是政治公正与类比意义的公正;叁是自然的公正以及约定的公正。接下来,本文从亚里士多德公正观与其他流派的公正观的比较中总结出亚里士多德公正伦理思想的特点:与功利主义相比,亚里士多德的公正行为是出于意愿和选择并伴随快乐的感情,而功利主义将判断一个人行为公正与否的标准表述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快乐”,将德性看作增加幸福与否的手段,把普遍快乐和普遍幸福当做人生的终极目的;与契约论相比的中道特征——亚里士多德公正的中道特征主要体现在分配公正中,不能使一方得到的过多,另一方得到的过少,而这也是亚里士多德公正观优于契约论的地方。契约论者主张公平对待所有人,追求结果的相同造成的只能是新的不平等,公正的中道特征在这里失去空间;与功利主义公正观和康德的义务论公正观相比,公正既与个人相关又与他人相关的特征——功利主义无论是边沁还是约翰?穆勒,他们对普遍幸福的界定都是建立在个人利益的基础之上,他们在弘扬具体个人利益的同时,将普遍幸福抽象化,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而康德在人的社会性与非社会性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黄显中先生称之为“非社会的社会性”;与契约论和罗尔斯的制度公正论相比,亚里士多德公正伦理思想的德性品质特征——霍布斯的契约论不过是把亚里士多德的“法”固定化为纯外在的契约,使其失去了公正德性作为人的内在品质的意义,而罗尔斯将正义限于制度,将公正的首要意义留给了国家机器,降低了公正作为个人德性的价值。第叁,是对亚里士多德公正伦理思想的评析,包括亚里士多德公正伦理思想的历史价值及其局限性两部分。历史评价主要着眼于其思想对托马斯?阿奎那以及麦金泰尔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其法治思想对西方世界立法传统的现实价值;而历史局限性,在于其奴隶主阶级的立场以及德性精英主义,本文在表明其局限性的同时尝试为其精英主义辩护,挖掘其积极意义。最后,则是研究亚里士多德公正伦理思想的现实启示:包括亚里士多德公正伦理思想中守法公正对道德与法律关系的启示;分配公正对平等观念的启示;公正德性对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启示;亚里士多德公正与友爱关系对人情社会的启示。本文的目的在于,在当今社会公正作为功利主义原则与公正作为外在规范的背景下,回溯亚里士多德公正德性的意蕴为我国当前社会不公正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6-05-31)

王敏[8](2016)在《论人的需要与社会公正的实现——基于对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的现实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重要范畴,作为人的个体本质,需要是一切社会关系和"自由自觉的活动"形成的根源,是推动人类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所孕育的社会公正思想,为探寻当今我国社会公正缺失的原因和实现社会公正的有效路径提供了有益启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得不到充分满足,导致我国社会公正缺失,不利于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与进步。要实现社会公正,可以从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中寻找启示,从满足人的需要的角度探索实现社会公正的有效路径——坚持科学发展,努力满足公民个体的正当需要,协调好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期刊2016年12期)

徐先艳[9](2016)在《马克思恩格斯对公正问题叁重幻想的批驳及其现实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讨论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正",自然需要进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野当中。从另一方面来说,在社会公正成为当前的突出问题时,马克思主义本身也不能缺席这场重要讨论。马克思恩格斯没有集中阐述公正思想的文章或着作,相反,他们往往是在论战的语境中谈及公正、正义问题。通过对绝对正义观的批驳,对资本主义社会不公的揭露,以及对空想社会主义分配正义主张的驳斥,他们实现了讨论重心的两个转换:从谈论抽象的道德正义到建基于经济事实上的历史正义,从聚焦于分配正义到深入到生产领域寻求前提性正义的变革。由此可知,不管是对公正的认知还是具体的实现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不仅要拥有一种具有道德力量的主张,同时该主张还应具有经验性的真实条件。从这方面来看,"富强"的必要性就不只在于它是我们民族的百年之梦,也是实现公正的必要条件。(本文来源于《哲学基础理论研究》期刊2016年01期)

安巧珍,戎向平[10](2015)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不公正现实的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的公正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他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公正现实从反面论述了公正社会的特征。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最明显的不公正表现是两极分化和工人失业。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非人性的生活条件"的产物,工人失业是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供求规律成全资本专制"的结果,资本主义私有制是社会不公正的根本原因。要建立公正的社会,首先必须废除私有制。(本文来源于《江西社会科学》期刊2015年10期)

现实公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长期以来,法律被认为是客观明确的,但事实上法律存在非客观性,既包括法律语言的,也包括人的认识局限,还包括各种社会因素的必然影响。西方现代有许多相关学说理论,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关注法律的非客观性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科学的看待法的非客观性可以更好的促进司法公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现实公正论文参考文献

[1].郝涛.浅析习近平公正观的现实关照与理论内涵[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

[2].周亮.论法的非客观性对司法公正的现实意义[J].法制博览.2018

[3].李恩昌,刘婵娟.论生命的公正原则及现实意义[J].浙江社会科学.2018

[4].赵静华.社会公正观的历史谱系与现实观照[J].法制与社会.2018

[5].汪琼枝.农民工市民化社会公正的现实困境及破解[C].Proceedingsof20173r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HumanityandSocialScience(ICHSS2017).2017

[6].薛新国.社会公正实现的现实基础和制度路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

[7].汤琳琳.亚里士多德的公正伦理思想及其现实价值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

[8].王敏.论人的需要与社会公正的实现——基于对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的现实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

[9].徐先艳.马克思恩格斯对公正问题叁重幻想的批驳及其现实意义[J].哲学基础理论研究.2016

[10].安巧珍,戎向平.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不公正现实的批判[J].江西社会科学.2015

论文知识图

杭州花港观鱼公园设计平面图为恭城栗木镇大枧村茅坪共同的未来 冲突的利益——从纽约地球首脑...-4齐云山的壶天结构一1检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示意图特载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加快富裕文明...

标签:;  ;  ;  ;  ;  ;  ;  

现实公正论文_郝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