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株系论文_马萌

导读:本文包含了转基因株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转基因,转录,棉纤维,细胞壁,水稻,因子,旱稻。

转基因株系论文文献综述

马萌[1](2019)在《转基因旱稻纯合体筛选及矮杆株系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干旱、盐碱等非生物胁迫因子已经成为影响当前农作物种植的重要因素,提高农作物本身的抗逆能力变得尤为重要。作为水稻的变种,旱稻在某些逆境中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因此优化旱稻性状也越来越成为热门的研究方向。本课题是对前期获得的转小立碗藓胚胎发育晚期丰富蛋白家族LEA_3亚家族样蛋白基因(Gene ID:112289949,将该基因命名为LEA8981)的旱稻转基因株系后代进行筛选和分析,主要结果如下:将筛选得到的候选纯合转基因株系进行Southern杂交分析,以鉴定外源基因(LEA8981)拷贝数。获得了2个单拷贝株系、10个2拷贝株系和9个多拷贝株系,并将其中12个含有1-2拷贝数的株系进行了RT-PCR分析,以分析各个低拷贝株系中LEA8981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显示,有7个株系中LEA8981的转录水平较高,为后续筛选具有优良抗逆性的旱稻新品系奠定了基础。研究中发现,与野生型相比,单拷贝转基因纯合株系3-28明显矮化,且能稳定遗传。对其进行Tail-PCR检测,证明LEA8981基因已经稳定整合到基因组10号染色体中,并确定了具体的插入位点。为进一步明确该株系发生矮化突变的原因,分析了LEA8981基因插入位点的基因组上、下游10KB范围内的2个基因,分别针对野生型、矮化株系3-28和正常株高株系3-38,对这2个基因进行了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LEA8981基因插入位点的下游基因ncRNA(locus tag:OSNPB_100351457),在3-28株系内的表达量明显高于野生型,推测这很可能是该突变体植株发生矮化的主要原因。此结果为后续研究3-28矮化突变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河北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1)

张昭杨,庞军玲,韩梅,冷鹏飞,赵军[2](2019)在《转基因ABP9玉米株系的耐盐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旨为分析转基因ABP9玉米的耐盐性,并进一步研究玉米耐盐的分子调控机制。通过对转基因ABP9玉米植株进行PCR、Southern blot和qRT-PCR分析鉴定;采用Hoagland营养液水培法,对转ABP9基因玉米及非转基因对照进行NaCl胁迫处理,分析二者在幼苗期的生理指标和基因表达差异。结果表明,转入的ABP9以单拷贝整合到基因组中,且能较高表达。与非转基因对照相比,转基因玉米幼苗NaCl胁迫下的叶绿素含量、Fv/Fm、渗透调节物质和抗氧化酶活性,以及盐胁迫后恢复过程中的叶片相对含水量均显着提高;而其丙二醛含量、相对电导率均显着降低。转录组测序和qRT-PCR分析显示,一系列盐胁迫应答基因在转基因玉米植株中上调表达。转入ABP9的增强表达提高了转基因玉米的耐盐能力。(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9年05期)

刘东[3](2018)在《GhKNL1转基因棉花后代株系的遗传及生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棉花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因为其生长环境要求温度较高,所以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种植较多。棉花纤维是纺织、造纸等工业原料,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棉花纤维是由外表皮单细胞突起高度增长和增厚的结果,成熟的棉纤维纤维素含量高达90%以上。因此,棉纤维是一种研究细胞伸长、次生壁合成的模式系统。棉纤维发育分为四个阶段,影响棉纤维密度的起始阶段,影响棉纤维长度的伸长阶段,影响棉纤维强度的次生壁加厚阶段以及脱水成熟阶段。本实验室在棉花基因组中分离克隆了一个Ⅱ类KNOX基因GhKNL1,之前的实验表明该基因在棉纤维次生壁时期高度表达,影响棉纤维细胞次生壁发育,但是该基因具体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尚不清楚。本研究进一步探索GhKNL1对下游靶基因的调控作用,揭示该转录因子的调控机理,为棉纤维品质改良和产量提高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GhKNL1转基因棉花后代株系(T2和T3代)表型分析对GhKNL1 RNA干扰(RNAi)和显性抑制(DR)转基因棉花T2代和T3代株系进行表型观察和遗传分析,发现GhKNL1 RNAi转基因棉花成熟纤维长度较野生型(WT)有显着增长,而显性抑制转基因棉花成熟纤维长度较WT明显变短。取开花后18天(Day post anthesis,DPA)、27天、30天、33天棉纤维进行LR White树脂包埋以及石蜡包埋切片,观察纤维细胞横切面的形状、大小以及纤维素含量和次生壁厚度,结果表明,与WT相比,GhKNL1 RNAi转基因棉花纤维细胞壁厚度增加,而GhKNL1 DR转基因棉花纤维次生壁厚度变薄。开花后18天的转基因棉花纤维细胞形态发生皱缩畸形等表型。上述结果表明,GhKNL1转录因子在棉纤维发育过程中发挥负调控作用。2、GhKNL1 RNAi转基因棉纤维细胞壁中纤维素的沉积由于切片观察到GhKNL1转基因棉纤维细胞壁厚度发生改变,而成熟棉纤维次生壁组分90%以上为纤维素,其余是含量很少的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因此我们利用硫酸蒽酮法提取测定成熟棉纤维中的纤维素,结果发现,与野生型相比,GhKNL1 RNAi转基因棉花纤维中的纤维素含量明显提高。用乙酰溴法提取成熟棉纤维的木质素,发现转基因棉花与野生型相比没有显着变化。扫描电镜观察成熟棉纤维的表面结构,发现RNAi转基因棉花成熟棉纤维更加扭曲,微纤丝的排列方向更加倾斜。3、GhKNL1 RNAi转基因棉花纤维的转录组比较分析为揭示GhKNL1对棉纤维细胞伸长和次生壁合成的调控机制,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比较分析了开花后18天的GhKNL1 RNAi转基因棉花与野生型棉花纤维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在阈值为pval(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鄢静秋[4](2017)在《GhFSN1转基因棉花后代株系的遗传与生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棉花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国农业经济中都处于重要地位,传统棉花的品质和产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为解决这个矛盾,转基因技术在棉花上的运用于是越来越广泛,因此关于棉花基因功能的基础性研究,也就显得十分必要了。本实验室在棉花中克隆出一个NAC家族基因,命名为GhFSN1,它在棉纤维次生细胞壁合成期特异表达,与拟南芥中参与次生细胞壁合成调控的基因NST1-3同源性较高,之前本实验已经对该基因在棉花纤维次生细胞壁发育中的功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本文在之前工作的基础上,对GhFSN1转基因棉花后代株系的遗传及生化等方面进行一些探究,取得了如下研究结果:1、GhFSN1转基因棉花后代表型分析为了解GhFSN1基因在棉花纤维发育中的调控功能,我们以GhFSN1转基因棉花为材料,对T2代、T3代和T4代转基因棉花株系进行了遗传表型分析。首先通过阳性鉴定和表达分析,我们筛选出了表达量相对于野生型具有明显差异的转基因棉花株系。对T2代转基因棉花的表型进行观察,我们发现GhFSN1 RNAi植株不论在植株高度、叶片形态、棉纤维长度、种子大小,还是在棉纤维细胞壁厚度上,都与野生型无明显差别;而GhFSN1过量表达植株,植株高度有所下降,叶片出现上翘,种子变小,棉纤维长度明显变短,而纤维细胞壁的厚度增加。以上表型与T1代植株一致。继续对T3代和T4代转基因棉花植株成熟纤维进行长度统计分析发现,不论是RNAi转基因棉花株系,还是过量表达转基因棉花株系,其表型均能稳定遗传。上述结果暗示在棉花中存在与GhFSN1功能冗余基因,同时也表明GhFSN1在棉纤维发育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GhFSN1过表达转基因棉花后代株系的纤维转录组分析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比较分析了GhFSN1过量表达转基因棉花和野生型棉花开花后18天的纤维中基因转录本变化,筛查鉴定受GhFSN1调控的差异表达基因。结果发现,与野生型相比较,在T2代GhFSN1过量表达转基因棉花纤维中共有2857个基因发生了差异表达,其中1486个基因上调表达,1371个基因下调表达。上调表达的基因主要富集在次级代谢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类黄酮生物合成、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与苯丙烷类生物合成过程等途径中,而下调表达的基因主要富集在次级代谢物的生物合成、角质、软木脂和蜡质的生物合成、不饱和脂肪酸及果胶的生物合成以及脂肪酸代谢和脂肪酸延伸过程等途径中。进一步对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不仅有各种转录因子(与拟南芥次生壁合成调控相关转录因子同源),还包括大量纤维素、木聚糖、果胶、脂肪酸、细胞骨架等合成的基因,这些基因都可能与次生细胞壁合成相关。对这些基因进行qRT-PCR验证,结果与转录组分析一致。我们推测GhFSN1基因通过不同调控途径促进棉纤维次生细胞壁的合成。3、pull-down验证GhFSN1蛋白与GhE2蛋白的互作之前本实验室通过酵母双杂交等技术,验证了 GhFSN1蛋白与GhE2蛋白的互作,暗示GhFSN1蛋白通过泛素化途径降解,本文通过pull-down技术验证这一结果。分别构建了 pMAL-GhE2蛋白表达载体及pGEX-4T-1-GhFSNl蛋白表达载体,导入大肠杆菌进行表达,并对MBP-GhE2蛋白与GST-GhFSN1蛋白分别进行了纯化,然后进行pull-down实验验证,结果显示,GhFSN1蛋白确实能与GhE2蛋白的发生相互作用。(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陆雯芸[5](2016)在《水稻OsVPE3转基因株系表型及其盐胁迫诱导的程序性细胞死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是一类由基因调控的、有序的细胞死亡现象,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中,对生物生长发育、抵抗各类生物及非生物胁迫具有重要作用。在植物中,已鉴定出一系列具有动物caspase样活性和相似结构的PCD调控蛋白,如液泡加工酶(vacuolar processing enzyme, VPE)等。液泡加工酶是一类具有caspase-1活性的半胱氨酸蛋白酶,为蛋白酶C13家族成员。VPE经自我切割产生成熟体后介导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然而其具体的互作蛋白以及调控途径仍不清楚。前期研究表明,过表达抗凋亡基因Bcl-2水稻可抑制胁迫诱导的OsVPE2和OsVPE3转录并降低PCD发生,导致抗逆性增强。本研究通过对水稻OsVPE3过表达和干涉转基因株系的鉴定,运用实时定量分析、原生质体细胞膜及液泡染色和免疫共沉淀等技术,进一步探讨OsVPE3基因在盐胁迫诱导PCD通路中的作用机制。取得实验结果如下:1.OsVPE3表达对水稻种子表型的影响通过qRT-PCR鉴定OsVPE3过表达和RNAi抑制转基因株系,并统计T3代转基因纯系种子长宽和千粒重,结果表明抑制OsVPE3表达将引起水稻种子宽度显着减小,千粒重下降。结合OsVPE3表达谱分析,推测OsVPE3可能通过切割贮存蛋白参与种子成熟过程。2.盐胁迫下OsVPE3干涉株系抗盐性提商通过3天高盐处理4周的水稻苗,结果显示OsVPE3干涉株系的存活率比野生型显着提高,且能够维持更多的叶绿素含量。该结果表明抑制OsVPE3的表达可以提高水稻盐胁迫下的抗逆性。3.抑制OsVPE3表达可减弱PCD发生及提高耐盐性高盐处理水稻幼苗3天后,通过对主根相对伸长量的测量统计,以及根尖伊文斯蓝染色发现:与野生型相比,OsVPE3干涉株系根相对伸长量显着增加,根细胞活力较强,死亡较少;而OsVPE3过表达株系与之相反,根相对伸长量减少,细胞活力较弱,死亡较多。DNA laddering检测显示,抑制OsVPE3表达可以明显减弱基因组DNA片段化,而OsVPES过表达会增强基因组DNA片段化。表明抑制OsVPE3表达可减弱PCD发生,从而提高水稻幼苗耐盐性。4.盐胁迫下OsVPE3介导水稻液泡破裂引起PCI)经BCECF-AM和Trypan Blue染色发现,盐处理后野生型原生质体的液泡膜破裂发生于细胞死亡之前,表明液泡的破裂是发生PCD的前奏。而抑制OsVPE3表达可以显着增强液泡膜的稳定性,抑制液泡破裂,提高原生质体存活率。以上结果说明OsVPE3通过调控液泡破裂参与盐胁迫诱导的PCD发生。5.OsVPE3表达对水稻叶片和气孔发育的影响通过观察4周水稻的叶片,发现OsVPE3干涉株系的叶宽明显小于野生型和过表达株系,且失水速率最低。同时,显微观察表明,干涉株系的气孔明显小于其他株系。通过实时定量PCR检测气孔发育相关基因发现,过表达株系中OsTMM, OsSPCH1、OsMUTE和OsFAMA的表达呈显着上调趋势,而干涉株系中,呈现与之相反的显着下调趋势,表明OsVPE3通过影响气孔发育相关基因,使气孔变小,影响叶片蒸腾速率。6.OsVPE3蛋白成熟切割及其互作蛋白研究在原生质体瞬时表达系统中,利用IP技术富集OsVPE3-GFP,发现OsVPE3成熟需进行C端切割。通过免疫共沉淀技术和质谱分析,分离纯化了OsVPE3-GFP及其可能互作的蛋白,推测参与应激反应的DnaK family protein和参与膜泡运输的SNARE protein与OsVPE3互作的可能性最大。以上结果表明:OsVPE3能通过调控液泡破裂参与盐胁迫诱导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此外,OsVPE3还具有影响种子和气孔发育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6-06-30)

尹鲜思[6](2016)在《水稻抗黑条矮缩病转基因株系的鉴定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 streaked dwarf virus, RBSDV)是一种水稻病毒病,该病极具暴发性、间歇性和迁移性,对我国水稻安全生产造成了极大威胁。本研究以RNAi (RNA interference)技术为依托,针对RBSDV基因组构建RNAi载体,以高感RBSDV的水稻品种武陵粳1号为转化受体材料,通过对转化植株进行PCR和qRT-PCR的转基因阳性鉴定及表达量测定以及灰飞虱传毒表型鉴定,以期获得抗RBSDV的转基因株系,为水稻抗RBSDV育种提供抗性基因资源及种质。结果如下:1.对构建的RNAi载体转化得到的转基因T1代植株进行阳性鉴定与表达量分析。2.对pANDA-S8, pANDA-S9和pANDA-S8&S9的转基因材料加代繁殖,获得了T3代纯系。3.通过qRT-PCR表达量分析,选取了高表达量的转基因阳性株系进行RBSDV传毒实验,并进行田间表型抗性分析。初步实验结果表明,沉默S8、S9以S8&S9嵌合片段的转基因材料对RBSDV具有抗性,且嵌合片段的抗性更好。(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刘鑫[7](2016)在《光敏色素基因在转基因玉米株系基因组的整合位点》一文中研究指出外源基因或表达结构的插入位点及整合方式,不仅关系外源基因的表达,而且可能引起插入位点突变,影响内源基因表达,是转基因机理研究和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内容。玉米基因组比拟南芥和水稻等模式植物更为复杂,而且存在大量的重复序列和转座序列。因此,在玉米转基因研究中,外源基因插入位点及整合方式的鉴定更为重要,也更为困难。本实验以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玉米内源光敏色素基因Phy A1、PhyA2和PhyB1的6个不同世代株系和阳性株为材料,经特异PCR纯合性检验后,用高效热不对称交错式PCR扩增T-DNA整合位点的侧翼序列,分析T-DNA的玉米基因组中的整合规律,讨论其对表现型的影响。所得结果如下:1.用两套巢式物分别扩增相应的选择标记基因及其启动子序列片段,表达载体pCAMBIA1390-Ubi-PhyA1-T-nos和pCAMBIA 1390-Ubi-PhyB1-T-nos分别转化的T7代株系全部为阳性植株,纯合率为100%。表达载体pTF101.1-Ubi-PhyA1-T-nos转化的T6代株系大部分为阳性植株,纯合率为90%。表达载体pTF101.1-Ubi-PhyA2-T-nos转化的T3代株系纯合率为40%。在表达载体pTF101.1-Ubi-PhyB1-T-nos转化To代植株中,检测出2个独立的阳性植株,阳性率为5%。2.hiTAIL-PCR和基因组步移扩增及序列分析结果,pCAMBIA1390-Ubi-PhyAl-T-nos转化T7代株系、pCAMBIA 1390-Ubi-PhyB1-T-nos转化T7代株系、pTF101.1-Ubi-PhyA1-T-nos转化T6代株系、pTF101.1-Ubi-PhyA2-T-nos转化T3代株系以及pTF101.1-Ubi-PhyB1-T-nos转化T0代阳性株1和2的T-DNA整合位点,分别位于玉米基因组第1染色体第284557834与284557835碱基、第9染色体第61944355与61944356碱基、第1染色体第26981167与26981168碱基、第6染色体第96491356与96491357碱基、第3染色体第125567445与125567446碱基和第4染色体第98934902与98934903碱基之间。3.根据上述6个转基因株系或T0代阳性株的T-DNA整合位点,在玉米基因组序列数据库中搜索上下游10 kb以内的功能基因序列、重复序列和转座子序列。结果表明,pCAMBIA1390-Ubi-PhyAl-T-T-nos和pCAMBIA 1390-Ubi-PhyB1-T-nos分别转化T7代株系,pTF101.1-Ubi-PhyA1-T-nos转化T6代株系和pTF101.1一Ubi-PhyB1-T-nos转化T0代阳性株2的T-DNA整合位点,_上-下游10 kb范围未发现功能基因序列、重复序列和转座子序列。pTF101.1-Ubi-PhyA2-T-nos转化T3代株系的T-DNA整合位点下游1050 bp有一编码WRKY40转录因子的基因,上游70 kb还有一个功能未知基因。pTF101.1-Ubi-PhyB1-T-nos转化T0代阳性株1的T-DNA整合位点下游20 bp有一编码精氨酸tRNA的基因,上游200 bp还有一个基因功能未知基因。4.上述6个转基因株系和T0代阳性株T-DNA左右边界共12个整合位点,共有4种整合模式:(1) T-DNA整合的断裂点发生在边界序列内,整合进玉米基因组的T-DNA不附带表达载体骨架和填充序列。(2) T-DNA整合的断裂点发生在边界序列以外,整合进玉米基因组的T-DNA附带部分表达载体骨架序列。(3) T-DNA边界与玉米基因组序列之间填充进一段与表达载体和玉米基因组均不同源的序列。(4) T-DNA整合的断裂点发生在边界序列以内,造成T-DNA边界序列的缺失。此外,在这12个整合的T-DNA左右边界序列中,均发现不同程度的碱基替代和缺失突变。综上所述,T-DNA在玉米基因组的整合位点和模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一转化事件各不相同。对于T-DNA整合位点接近或重合于功能基因序列的情况,在转基因安全性评价中应专门进行基因表达检测。表达载体pCAMBIA1390-Ubi-PhyA1-T-nos和pCAMBIA1390-Ubi-PhyB1-T-nos分别转化的T7代株系出现的株高和穗位高等性状的改变,是由过量表达的内源基因ZmPhyA1和ZmPhyB1引起。(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6-05-01)

刘香利,李冰冰,郭利建,刘振华,赵惠贤[8](2016)在《Lox基因RNAi转基因小麦后代株系种子耐储藏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Triticum aestivum)种子中脂氧合酶(lipoxygenase,LOX)可催化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作用,在种子储藏期间产生氢过氧化物,导致小麦种子在储藏过程中种子活力和营养品质降低。因此,选育种子LOX活性低的小麦品种是小麦遗传改良的任务之一。为了获得种子脂氧合酶活性显着降低、外源Lox RNAi构件(Lox gene RNAi construct,Loxi)能稳定遗传且种子耐储藏性增强的转基因小麦新种质,本研究以小麦西农889、闫麦8911和陕优225转Loxi稳定遗传的TF7代转基因株系为材料,对转基因种子中Lox基因家族进行了半定量RT-PCR分析,结果表明,外源Loxi可有效抑制小麦籽粒中小麦脂氧合酶1(Triticum aestivum lipoxygenase 1,Ta Lox1)基因的表达,但小麦脂氧合酶2(Triticum aestivum lipoxygenase 2,Ta Lox2)和小麦脂氧合酶3(Triticum aestivum lipoxygenase 3,Ta Lox3)基因的表达量不变;对3个亲本及16个TF7代转基因株系的种子脂氧合酶活性检测,结果显示,与其亲本相比,转基因株系种子脂氧合酶活性显着降低;对人工加速老化处理7和14 d的转基因和对照种子分析发现,随着老化天数的增加种子活力降低,但转基因株系种子活力均显着高于其亲本材料;人工加速老化后脂肪酸组分和含量测定分析表明,转基因株系脂肪酸比其亲本材料氧化损失少。以上结果说明,转基因株系中Lox基因的RNAi可有效抑制其种子LOX活性,使转基因小麦后代种子耐储藏性增强;筛选鉴定得到的种子LOX活性显着降低且耐储藏性增强的转基因小麦株系可为小麦育种提供新的材料。(本文来源于《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6年07期)

季世达[9](2016)在《棘孢木霉Hsp24基因转化山新杨培育抗病转基因株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杨树具有无性繁殖容易、生长速度快和生长周期短的特性,是重要的纤维用材,在全世界被广泛种植。然而许多生物及非生物因子对杨树的生长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减少了木材产量。而木霉作为优良的生防真菌,具有大量的防卫响应及抗病基因,如热激蛋白基因,其在木霉的生物防治机制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本实验以棘孢木霉ACCC30536转录组测序数据为基础,克隆到了热激蛋白基因Hsp24的DNA序列,由于此基因无内含子,cDNA与DNA序列一致,GenBank接受号为KP337939,全长为657bp,编码218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热激蛋白Hsp24的分子量为24.3kDa,等电点是5.50,属于Hsp20家族。通过实时荧光定量方法,研究了棘孢木霉ACCC30536热激蛋白基因Hsp24在10种条件下的表达特性,结果显示,在碱、盐、干旱、高温和杨树叶枯病及烂皮病发酵液胁迫下,热激蛋白基因的表达量均上调,尤其在高温和杨树烂皮病胁迫下上调最高,分别为51.6和31.1倍。为了构建具备良好抗病性的山新杨转化子,通过农杆菌介导的方法将Hsp24基因整合到山新杨基因组上,并成功得到重组株系Pdpap-Hsp24s。RT-qPCR检测发现对照山新杨Pdpap-Con中无Hsp24基因表达,而山新杨转化子Pdpap-Hsp24s中Hsp24基因大量表达,证实Hsp24已经在转化子中成功的转录。转基因杨树病程相关蛋白基因PR表达检测发现转化子pROK2-Hsp24s中的大部分PR基因上调表达,尤其是转化子Pdpap-Hsp24-3中的PR-8被上调了215.93倍。在杨树烂皮病的胁迫下,杨树抗病信号传递相关基因的RT-qPCR发现Pdpap-Hsp24-3中的NPR1基因被上调了4.76倍,Pdpap-Hsp24-1中的JAR1和MYC2分别被上调了2.35和4.08倍。进而,NBT及EtBr叶片染色发现转化子Pdpap-Hsp24s与对照Pdpap-Con相比叶片的颜色更浅,表明转化子Pdpap-Hsp24s具有更强的抗杨树烂皮病的能力。POD及SOD酶活性检测发现Pdpap-Hsp24s与Pdpap-Con相比,POD及SOD酶活性更高,最高时分别达到37.7U和51.17U;用叶枯病侵染叶片后,发现Pdpap-Hsp24s和Pdpap-Con的叶片发病率分别为53%和81%,表明山新杨转化子Pdpap-Hsp24s具有更强的抗杨树叶枯病的能力。综上所述,棘孢木霉ACCC30536热激蛋白Hsp24基因在山新杨中的表达提高了转化子Pdpap-Hsp24s的抗病能力。本研究使人们更加深刻的了解了真菌热激蛋白能够在木本植物中成功表达,同时也提供了一种提高山新杨抗真菌病原菌能力的有效方法。(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6-04-01)

石江华,郎春秀,王伏林,吴学龙,陈锦清[10](2016)在《工业用高油高芥酸转基因油菜株系的获得》一文中研究指出芥酸在工业上具有诸多用途,目前主要从菜籽油中制取,提高芥酸含量和含油量是工业专用高芥酸油菜育种的两个重要目标。本研究在甘蓝型油菜高油品种CY2中籽粒特异正向表达拟南芥At FAE1基因,增强脂肪酸延伸酶的活性,获得了两个高油高芥酸转基因株系,其芥酸含量由CY2的43%提高到了60%左右,含油量超过了50%,稍高于CY2。这一研究表明,极长链脂肪酸生物合成关键酶基因FAE1表达的上调不仅能显着促进芥酸合成,而且对提高含油量也有一定作用。田间观察和考种结果显示,两个株系的主要农艺性状与CY2相仿,未发生显着变化。该转基因油菜的产业化开发将有助于降低企业的原材料和芥酸产品的生产成本。(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6年03期)

转基因株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旨为分析转基因ABP9玉米的耐盐性,并进一步研究玉米耐盐的分子调控机制。通过对转基因ABP9玉米植株进行PCR、Southern blot和qRT-PCR分析鉴定;采用Hoagland营养液水培法,对转ABP9基因玉米及非转基因对照进行NaCl胁迫处理,分析二者在幼苗期的生理指标和基因表达差异。结果表明,转入的ABP9以单拷贝整合到基因组中,且能较高表达。与非转基因对照相比,转基因玉米幼苗NaCl胁迫下的叶绿素含量、Fv/Fm、渗透调节物质和抗氧化酶活性,以及盐胁迫后恢复过程中的叶片相对含水量均显着提高;而其丙二醛含量、相对电导率均显着降低。转录组测序和qRT-PCR分析显示,一系列盐胁迫应答基因在转基因玉米植株中上调表达。转入ABP9的增强表达提高了转基因玉米的耐盐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转基因株系论文参考文献

[1].马萌.转基因旱稻纯合体筛选及矮杆株系的鉴定[D].河北科技大学.2019

[2].张昭杨,庞军玲,韩梅,冷鹏飞,赵军.转基因ABP9玉米株系的耐盐性分析[J].生物技术通报.2019

[3].刘东.GhKNL1转基因棉花后代株系的遗传及生化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8

[4].鄢静秋.GhFSN1转基因棉花后代株系的遗传与生化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7

[5].陆雯芸.水稻OsVPE3转基因株系表型及其盐胁迫诱导的程序性细胞死亡研究[D].浙江大学.2016

[6].尹鲜思.水稻抗黑条矮缩病转基因株系的鉴定分析[D].湖南农业大学.2016

[7].刘鑫.光敏色素基因在转基因玉米株系基因组的整合位点[D].四川农业大学.2016

[8].刘香利,李冰冰,郭利建,刘振华,赵惠贤.Lox基因RNAi转基因小麦后代株系种子耐储藏性分析[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6

[9].季世达.棘孢木霉Hsp24基因转化山新杨培育抗病转基因株系[D].东北林业大学.2016

[10].石江华,郎春秀,王伏林,吴学龙,陈锦清.工业用高油高芥酸转基因油菜株系的获得[J].分子植物育种.2016

论文知识图

转pvKn一55一心0521一Pit一A基因华南8...低温处理后pvKH一535刊-协s2I一pA转华...低温处理后pv翻一35讨toGlsZ一Pi印A转...野生型和转反义基因番茄D1蛋白的Wes...一20转乙七刀刀口口石心基因水稻的脯氨...土壤中生长50天的野生型烟草和OEZM转...

标签:;  ;  ;  ;  ;  ;  ;  

转基因株系论文_马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