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体验性解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认知,语言学,新课标,视觉,美术,图式,位移。
体验性解读论文文献综述
张家榕[1](2015)在《《听听那冷雨》的体验性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余光中是蜚声文坛的诗人与散文家。有人这样评价他的文学成就——"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余光中在用右手写诗的同时,又用左手打开了一方散文的新天地,他丰富的情感、卓越的才华、独特的风格、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都在散文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听听那冷雨》就是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充盈着作者灵动的情思和智慧。在这篇散文里,作者调动了听、视、嗅、触等多种感(本文来源于《中学语文》期刊2015年Z1期)
李金妹,邹智勇[2](2013)在《论认知语言学“体验性概念化”对诗词文本的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诗词文本解读的认知与解读的过程就是意义的生成和提取的过程,本文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以认知语言学的"体验性概念化"(或"体验性识解观")为基础,运用体验性视觉化和辖域、图形-背景、隐喻、转喻等多种识解手段分析了的诗词文本的解读过程,为诗词文本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3期)
李秋杨,陈晨[3](2012)在《汉英虚拟位移表达的体验性认知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语言中存在的虚拟现象,有助于发现人类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方式和规律,进而揭示客观世界、认知世界和语言世界之间的关系。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体验哲学观,从人的空间体验和视觉体验出发,以汉英语言为佐证,对虚拟位移表达进行探讨。研究发现,虚拟位移现象肯定了人在意义构建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它融合了人的视觉经验和百科知识,是主客观的统一。(本文来源于《山东外语教学》期刊2012年01期)
郝玲玉,高月琴[4](2011)在《从隐喻的认知性与体验性角度解读小品《捐助》中的广告》一文中研究指出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是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依据体验哲学,人类的概念化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是隐喻的,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并反映人类思维规律的认知工具,是由体验诱发的,具有认知体验性。本文将在阐述隐喻的认知、体验性的基础上,探讨分析2010年央视春晚小品《捐助》中的广告是如何向观众宣传、诠释有关产品和服务的。(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期刊2011年04期)
张志学[5](2010)在《片言明百意 句绝意不绝——谈中国古代哲理诗的体验性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古代哲理诗揭示了广阔的生活规律和普遍的人生体验,蕴含着富有哲学意味的人生感慨和道理,读者通过体验性解读,能够使原文本的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得到进一步提升。(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文学研究)》期刊2010年09期)
王鳗丽[6](2007)在《解读美术新课标 践行体验性学习》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新型的学习方式在全国38个实验区蓬勃展开。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强调学生自由表现,大胆设计创造,外化自己的认识和情感;欣赏评述则倾向于内化为文化品位和素质品质;综合探索则强调通过综合性美术活动的体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研究创造,运用综合性知识技能去制作、表现和展示,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求欲望,体验愉悦和成就感。从新课标划(本文来源于《新世界中国教育发展论坛 第二卷》期刊2007-07-01)
王寅[7](2006)在《解读语言形成的认知过程——七论语言的体验性:详解基于体验的认知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语言形成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包括多个步骤。本文尝试以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核心思想“现实—认知—语言”为基线,将心理学、哲学、逻辑学等学科以及国外主要认知语言学家的观点贯通起来,拟把“认知过程”详细解析为:感觉—知觉—表象—意象图式—认知模型—范畴化—概念化—意义,以期能对语言形成的认知过程作出一个统一的而又清晰的解读。该认知过程也可用以解释人类的一般认知过程。(本文来源于《四川外语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6期)
林绍良[8](2002)在《解读美术新课标 浅析体验性学习》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新型的学习方式在全国 3 8个实验区蓬勃开展。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 ,从全新的角度 ,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造型·表现、(本文来源于《四川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02年04期)
刘冬梅[9](2002)在《触摸恐惧》一文中研究指出恐惧是一种强烈的原始情绪体验,古今中外文学史上对恐惧体验和恐怖情境的文学描写层出不穷,为什么恐惧能牢牢抓住人们的心灵?中国现代文学中有哪几种恐惧形态备受关注?这些恐惧书写体现了作家怎样的现代情绪,究竟具有怎样的现代审美意义?带着这些问题,论者试着从文学恐惧的文本细读入手,对现代文学现象作出某种梳理。 在这里,“触摸恐惧”有两层含义:它既可被理解为中国现代作家探求人类灵魂和人性奥秘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时也是论者把握中国现代文学现象的切入点和写作本文的出发点。本文试图从具体的阅读体验出发直接切入文学作品的内在精神世界,与作家及其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去经历生命中极度紧张的精神梦魇,领略强烈震撼的艺术之美和透彻肺腑的灵魂净化,从而见证现代作家在这一独特的精神情境中对人性的深层开掘,对文学审美现代性的不懈追求。 全文分为七部分: 首先,由题解、写作目的以及对相关课题研究现状的介绍导入,此为引论。主体部分,一至四章着重分析论者有强烈情感认同和深切思考的四种文学恐惧形态:(1)撕裂“家族恐惧”的吃人面纱,把握家族复仇文学母题的文学嬗变。(2)聆听女性话语“失性”经历的惨痛言说,见证向同性复仇(“同室操戈”)的恐怖与悲哀。(3)正视死亡恐惧的不可避免,却仍在性欲与死亡的临界情境中苦苦追寻生命与存在的意义。(4)体验神性堕落的“原罪”,寻求灵魂的永恒救赎。第五章在前四章论述的基础上,通过中外文学恐惧的纵横回溯,将恐惧与悲剧审美联系起来探讨文学恐惧的现代审美意义,并及“为恐惧而恐惧”的缺失。最后,余论部分总结全文,并强调“体验性”解读的方法论意义。(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02-04-01)
体验性解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诗词文本解读的认知与解读的过程就是意义的生成和提取的过程,本文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以认知语言学的"体验性概念化"(或"体验性识解观")为基础,运用体验性视觉化和辖域、图形-背景、隐喻、转喻等多种识解手段分析了的诗词文本的解读过程,为诗词文本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体验性解读论文参考文献
[1].张家榕.《听听那冷雨》的体验性解读[J].中学语文.2015
[2].李金妹,邹智勇.论认知语言学“体验性概念化”对诗词文本的解读[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3].李秋杨,陈晨.汉英虚拟位移表达的体验性认知解读[J].山东外语教学.2012
[4].郝玲玉,高月琴.从隐喻的认知性与体验性角度解读小品《捐助》中的广告[J].语文学刊.2011
[5].张志学.片言明百意句绝意不绝——谈中国古代哲理诗的体验性解读[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0
[6].王鳗丽.解读美术新课标践行体验性学习[C].新世界中国教育发展论坛第二卷.2007
[7].王寅.解读语言形成的认知过程——七论语言的体验性:详解基于体验的认知过程[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
[8].林绍良.解读美术新课标浅析体验性学习[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
[9].刘冬梅.触摸恐惧[D].湖南师范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