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叙事范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电影叙事,历史和传承,现代性,真实
叙事范畴论文文献综述
孟佳文[1](2019)在《论杨德昌的电影叙事及其两大范畴》一文中研究指出身处中国国学、日本文化、北美文化和欧洲新浪潮的交汇处,杨德昌导演的电影深受各国文化影响,同时又同大陆文化、台湾地区特点紧紧相连。作为杰出的电影艺术家之一,杨德昌导演在他的影片中始终以一种清醒且尖锐的思考方式体现其对于社会变革的深刻思考,并通过独特的叙述方式呈现给观众。(本文来源于《当代电影》期刊2019年04期)
潘竞[2](2018)在《杨必译本《名利场》中叙事范畴的转换》一文中研究指出《名利场》是十九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威廉·梅克比斯·萨克雷的名作,目前在中国有二十多个译本,杨必女士的译本在中国广受赞誉。前人对杨必《名利场》译本的研究不少,但多集中在语言翻译层面,从叙事层面来探讨该译本的研究几乎没有。小说是文学的重要形式,有不同于其它文学形式的特点。叙事是小说的灵魂。小说由故事和话语组成,故事是独立于话语的。小说翻译,不仅在于翻译故事,也需要再现原文的叙事话语。只有实现了话语范畴的成功转换,小说翻译才能实现原文与译文在艺术与美学上的对等。经典叙事学代表人物热奈特认为,叙事话语有叁大范畴,即时间、语式与语态。这叁大范畴中又细分了许多方面。本文选取与翻译关联最大的叁个方面—叙事时间、叙事聚焦与人物话语思想呈现—来对杨必《名利场》译本中叙事范畴的转换进行分析。本文以定性研究为主,以杨必《名利场》译本为研究对象,以热奈特提出的叙事结构分析为基础,从叙事学角度探讨杨必译本的叙事范畴转换。本文通过研究原文与译作在叙事范畴上的相似与差异,总结杨必的叙事范畴转换策略,并分析这种转换所带来的效果。这种分析研究旨在为叙事学角度下的小说翻译研究扩充视角,为杨必译本的研究作出新的贡献,并给小说翻译带来一定的启示。(本文来源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期刊2018-03-16)
答光明[3](2017)在《双重叙事范畴下的“西北”油画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1941年冬至1943年春,王子云率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进入敦煌石窟,"敦煌热"催生了大批学者艺术家进入西北。"西北"从而从一个地理概念转化成文化概念。油画进入西北地区的路线大约有早期俄国画家在新疆的活动以及内陆画家在西北的油画实践两个方向。从发展阶段来看,可以概括为抗战时期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化大革命"时期、20世纪80年代乡土美术时期和当代西部题材绘画,革命史和美术史的双重身份给予西北绘画特殊内涵,独特的地域文化样貌给了西北地区迥异的外在,民族符号特征带来了鲜明形象,也带来了在当代语境中叙事的固化。(本文来源于《油画艺术》期刊2017年03期)
张国顺[4](2017)在《论马克思主义幸福叙事的核心范畴及其整体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马克思的幸福叙事中,劳动、社会关系和"自由人"联合体是叁大核心范畴,叁者层层递进,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整体的逻辑结构。具体而言,劳动是人的幸福的核心载体,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完整是其实质内涵,而"自由人"联合体则是其制度安排。叁者的整体结构表现为,如果劳动是自由幸福的,那么人的社会关系就是丰富和完整的,进而共同体就是"自由人"联合体,人就处于一种幸福的生存状态之中。反之,如果劳动是异化的,那么人的社会关系就会是贫乏的、片面的,进而共同体就是"虚幻的共同体",人就处于不幸的生存状态之中。正是在这种"否定性"和"肯定性"幸福叙事的内在张力结构中,马克思完成了幸福论谱系的批判性重构。(本文来源于《湖北社会科学》期刊2017年09期)
廖群[5](2017)在《“说体”:考察先秦叙事文本的新范畴》一文中研究指出叙事与抒情,是文学写作的两大范畴。以往先秦文学史的撰述和研究囿于“历史散文”、“诸子散文”的文类划分,大量极富文学意味的叙事由此淡出观照、梳理,甚至造成了中国早期文学长于抒情拙于叙事的误解。“说体”的提出和揭橥,正是考察先秦叙事文学的一个有效切入点和全新(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7-06-28)
安瑶瑶[6](2017)在《基本层次范畴理论视角下的翻译叙事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2006年,英国着名翻译学家Mona Baker在其着作《翻译与冲突:叙事性阐释》一书中,开辟性地将翻译与叙事相结合,提出翻译叙事建构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Baker认为,译者可以通过时空建构,选择性采用,标示式建构以及参与者的重新定位四种叙事建构策略参与对原文叙事的建构。基本层次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美国心理学家Eleanor H.Rosch将范畴分为叁个层次:基本层次范畴、上义范畴和下义范畴。叁个层级范畴在内部结构、功能、完形特征及寄生性四个方面都具有其自身特点。自翻译叙事建构提出以来,一些学者将四策略作为研究对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研究大多以例证为主,因此对于理论本身的发展意义有限,理论与实践的匹配度也有待提高。基于人类最基本的范畴化能力及范畴层级的普遍性,本论文试图利用基本层次范畴理论来研究翻译叙事建构,旨在提升翻译叙事建构理论的操作性,使翻译叙事建构理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基本层次范畴理论的角度出发,本论文试图构建翻译叙事建构的范畴层级框架。该目标的实现主要基于两个过程:范畴化和层级化。首先,作者对叙事建构策略进行了范畴化以形成有关翻译叙事建构的范畴。其次,基于范畴在内部结构、功能、完形和寄生性四个方面的特征,作者对已形成的范畴进行了层级划分。由此,便形成了四个翻译叙事建构范畴层级框架。研究发现,利用基本层次范畴理论对翻译叙事建构进行范畴层级构建不仅有利于提升翻译叙事建构的操作性,而且有利于增加其完整性、系统性和逻辑性,从而使该理论本身及其应用价值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7-05-01)
王晓岗[7](2016)在《悖论语境下的反讽叙事——鲁迅文学超越语义范畴的一个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鲁迅文学"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的特征,就是在"特别的格式"中"表现的深切";在"表现的深切"中呈现"格式的特别"。鲁迅善于在悖论语境中进行反讽叙事,进而来揭示社会弊病、警醒民众。传统意义的反讽是语境对词语意义的歪曲,鲁迅把反讽手法延伸到叙事动作本身和故事情节方面,这就超越了传统语义范畴。在鲁迅的作品里存在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冲突,两种相互矛盾的结构形式形成的悖论语境,使反讽叙事具有重要意义,也使鲁迅文学的内容与形式因此成为永远的典范。(本文来源于《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王先霈[8](2016)在《古代叙事理论的一对范畴:实录与微隐》一文中研究指出实录和微隐是中国古代叙事理论的一对重要范畴,它们从历史叙事中产生,由先秦史家首创并得到后世众多史家继承,在文学叙事中得到发扬和发展。实录包括如实表达欲叙之事和如实表达叙事者的理念,《春秋》更偏重于理念,有时甚至以观念代替实事,造成偏向。微隐包括隐晦和微婉,《春秋》的微隐有一部分出于扩展其适用性的意图,一味从中挖掘微言大义的阐释则助长了牵强附会的索隐之风。《左传》开创了叙事的微婉风格,其后成为中国文学叙事最突出的本土特色。(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张仲谋[9](2016)在《从乐府学范畴看词的叙事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词的叙事性的探讨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这是当代词学对传统词学的补充和发展。若基于乐府学范畴来考察词的叙事性,词的叙事特点实际是由其音乐文学性质所决定的。乐府诗的叙事特点或叙事策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出于演唱效果之考虑,往往采用"代言体";二是出于篇幅限制与艺术效果之考虑,往往采用节点叙事或非线性叙事。"代言体"与文人自传体叙事不同,节点叙事与长篇故事诗不同,这是两个基本特征。唐宋词本为乐府的一种阶段性形态,与汉魏六朝乐府、唐声诗、元散曲、明清时调民歌等等同属于音乐文学。词在叙事性上较多地承袭了乐府诗的遗传基因,同时又因为特定的燕乐系统而塑造了词的体制格局,因为由女性歌者演唱而形成了"男子而作闺音"的角色与视点。因此,拟女性人物视角与偏重情境,是词体叙事性的两个主要特点。(本文来源于《江海学刊》期刊2016年03期)
李昕,张万敏[10](2015)在《后经典叙事学的“范畴”及其体系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范畴"一词在后经典叙事学的讨论中频繁出现,但对于其涵义,研究者们并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在使用中也存在语义混淆或混乱的情形。本文在追溯"范畴"一词的西学本源和中文语义的前提下,以新的角度界定了范畴近"类"、"概念"、"域"等叁个层面的涵义,梳理了后经典叙事学中范畴的语义种种,最终提出后经典叙事学范畴体系的构建应围绕元范畴、次属元范畴、核心范畴和基本范畴等构成的动态的、立体的层级系统展开。(本文来源于《理论界》期刊2015年09期)
叙事范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名利场》是十九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威廉·梅克比斯·萨克雷的名作,目前在中国有二十多个译本,杨必女士的译本在中国广受赞誉。前人对杨必《名利场》译本的研究不少,但多集中在语言翻译层面,从叙事层面来探讨该译本的研究几乎没有。小说是文学的重要形式,有不同于其它文学形式的特点。叙事是小说的灵魂。小说由故事和话语组成,故事是独立于话语的。小说翻译,不仅在于翻译故事,也需要再现原文的叙事话语。只有实现了话语范畴的成功转换,小说翻译才能实现原文与译文在艺术与美学上的对等。经典叙事学代表人物热奈特认为,叙事话语有叁大范畴,即时间、语式与语态。这叁大范畴中又细分了许多方面。本文选取与翻译关联最大的叁个方面—叙事时间、叙事聚焦与人物话语思想呈现—来对杨必《名利场》译本中叙事范畴的转换进行分析。本文以定性研究为主,以杨必《名利场》译本为研究对象,以热奈特提出的叙事结构分析为基础,从叙事学角度探讨杨必译本的叙事范畴转换。本文通过研究原文与译作在叙事范畴上的相似与差异,总结杨必的叙事范畴转换策略,并分析这种转换所带来的效果。这种分析研究旨在为叙事学角度下的小说翻译研究扩充视角,为杨必译本的研究作出新的贡献,并给小说翻译带来一定的启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叙事范畴论文参考文献
[1].孟佳文.论杨德昌的电影叙事及其两大范畴[J].当代电影.2019
[2].潘竞.杨必译本《名利场》中叙事范畴的转换[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8
[3].答光明.双重叙事范畴下的“西北”油画实践[J].油画艺术.2017
[4].张国顺.论马克思主义幸福叙事的核心范畴及其整体结构[J].湖北社会科学.2017
[5].廖群.“说体”:考察先秦叙事文本的新范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
[6].安瑶瑶.基本层次范畴理论视角下的翻译叙事建构[D].天津大学.2017
[7].王晓岗.悖论语境下的反讽叙事——鲁迅文学超越语义范畴的一个表现[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8].王先霈.古代叙事理论的一对范畴:实录与微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
[9].张仲谋.从乐府学范畴看词的叙事性[J].江海学刊.2016
[10].李昕,张万敏.后经典叙事学的“范畴”及其体系构建[J].理论界.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