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原呈递动力学论文_赵兴旺,石彦,刘万里

导读:本文包含了抗原呈递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动力学,树突,细胞,抗原,体外,信号,论文。

抗原呈递动力学论文文献综述

赵兴旺,石彦,刘万里[1](2014)在《B细胞在抗原识别活化过程中与抗原呈递面之间的粘附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B细胞通过自身表面的特异性B细胞受体(BCR)识别外源抗原,活化并启动B细胞内部信号转导通路。与可溶性抗原对B细胞刺激活化方式不同的是,依托于抗原呈递细胞(APC)表面的膜呈递抗原可以更高效的活化刺激B细胞,并诱导B细胞在抗原支持面上发生先扩张后收缩的两相性反应(first spread over the antigen bearing membrane and then contract),成为B细胞识别膜联抗原活化早期的标志性形态学事件。通过扩张反应,B细胞最大可能探知并接触抗原,完成BCR对抗原的识别结合以及BCR的寡聚化,随后收缩反应将BCR-抗原复合物收集到局域化的特定区域,形成BCR受体与抗原互作以及活化信号连续触发的免疫突触。作为B细胞抗原活化过程中的伴随性反应,该两相性反应的发生呈现活化信号和细胞骨架组装调控的依赖性,并且决定了抗原聚集量的多少以及后续的B细胞活化强度。目的:进一步探究抗原识别活化过程中B细胞与抗原呈递面之间的互作本质,触发和维持B细胞与抗原呈递面之间的长时程互作动力,以及扩张-收缩两相反应过程中所掩藏的物理性交流因素。方法:利用盖玻片支持的固相抗原呈递系统刺激B细胞,并整合xCelligence系统、原子力显微镜(AFM)和全内反射荧光显微镜(TIRFM)叁种技术,捕捉B细胞抗原活化过程中的分子事件以及表型变化。结果:1.B细胞在盖玻片支持的抗原呈递系统上发生扩张-收缩两相性反应;2.伴随着扩张-收缩两相反应,B细胞与抗原呈递面之间存在粘附动力学变化趋势,粘附力先上升,在收缩反应结束点达到最大值,随后呈现下降趋势;3.B细胞与抗原呈递面之前的粘附动力学变化趋势受到B细胞经典跨膜转导通路Lyn-Syk-BTK-Blnk-Plcγ2-Carmal-Nf-κB的调控;结论:B细胞受到固相支持的抗原刺激活化之后,与抗原呈递面之间存在粘附动力学变化趋势,并且受到B细胞经典跨膜信号转导通路Lyn-Syk-BTK-Blnk-Plcγ2-Carmal-Nf-κB的调控。(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期刊2014-10-18)

邹丽云,万瑛,刘婷,李娜,张晋宇[2](2008)在《骨髓来源的原代树突状细胞对细菌颗粒抗原交叉呈递的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小鼠骨髓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对细菌颗粒抗原交叉递呈的动力学特点。方法取小鼠骨髓细胞,采用GM-CSF诱导培养。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培养过程中细胞形态,用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纯度和表型测定。采用第7天未成熟的DC细胞进行细菌抗原的交叉递呈能力检测和动力学分析。结果小鼠骨髓细胞经GM-CSF诱导培养,第7天获得大量具有典型形态和免疫表型的树突状细胞,并且在细菌脂多糖刺激后,其表型也发生特征性变化表现在共刺激分子CD80由刺激前的27.7%上调到71.6%,CD86从刺激前的36.0%上调到80.3%,DEC205从刺激前的6.5%上调到26.2%。同时该细胞吞噬低剂量的细菌抗原即可有效活化T细胞,其动力学曲线为:1~3h,该细胞抗原递呈能力呈对数增加,3~8hDC抗原递呈能力进入一个平台期,10~12h,抗原递呈能力又迅速增强。结论采用GM-CSF可以从小鼠骨髓中获得大量纯度高并且具有典型免疫表型的DC,该DC细胞能有效的递呈外源性细菌抗原,并具有特殊的抗原递呈动力学曲线。(本文来源于《免疫学杂志》期刊2008年06期)

抗原呈递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小鼠骨髓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对细菌颗粒抗原交叉递呈的动力学特点。方法取小鼠骨髓细胞,采用GM-CSF诱导培养。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培养过程中细胞形态,用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纯度和表型测定。采用第7天未成熟的DC细胞进行细菌抗原的交叉递呈能力检测和动力学分析。结果小鼠骨髓细胞经GM-CSF诱导培养,第7天获得大量具有典型形态和免疫表型的树突状细胞,并且在细菌脂多糖刺激后,其表型也发生特征性变化表现在共刺激分子CD80由刺激前的27.7%上调到71.6%,CD86从刺激前的36.0%上调到80.3%,DEC205从刺激前的6.5%上调到26.2%。同时该细胞吞噬低剂量的细菌抗原即可有效活化T细胞,其动力学曲线为:1~3h,该细胞抗原递呈能力呈对数增加,3~8hDC抗原递呈能力进入一个平台期,10~12h,抗原递呈能力又迅速增强。结论采用GM-CSF可以从小鼠骨髓中获得大量纯度高并且具有典型免疫表型的DC,该DC细胞能有效的递呈外源性细菌抗原,并具有特殊的抗原递呈动力学曲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原呈递动力学论文参考文献

[1].赵兴旺,石彦,刘万里.B细胞在抗原识别活化过程中与抗原呈递面之间的粘附动力学研究[C].第九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2014

[2].邹丽云,万瑛,刘婷,李娜,张晋宇.骨髓来源的原代树突状细胞对细菌颗粒抗原交叉呈递的动力学研究[J].免疫学杂志.2008

论文知识图

FACS检测Anal-1对各抗原肽进行MHC-...各抗原肽的MHC-Ⅰ类抗原呈递动力学流式以及共聚焦结果显示MHC2Ⅰ类分子...

标签:;  ;  ;  ;  ;  ;  ;  

抗原呈递动力学论文_赵兴旺,石彦,刘万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