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树栖软体动物是红树林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动物类群,它们栖息在红树植物的不同位置,是红树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潮间带红树林区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环境因素和生物群落造就了树栖软体动物独特的爬树行为和垂直分布模式,其垂直分布模式可分为沿潮间带分布模式与攀爬高度分布模式两部分。由于树栖软体动物具有一定的移动能力,其垂直分布模式和栖息位置具有较高的异质性,且受潮间带潮汐淹水时长、淹水频率、盐度、温湿度等物理因子和捕食者、红树植物、种间竞争等生物因子影响。在众多环境和生物因子中,潮汐淹水梯度和红树植物种类是影响树栖软体动物沿潮间带垂直分布和攀爬高度的重要因子。在海平面上升的大背景下,如何量化潮间带红树林中潮汐淹水对树栖软体动物垂直分布的影响,分析栖息植物在树栖软体动物攀爬位置的多样性中所起的作用,是研究树栖软体动物垂直分布时亟待解决的两个问题。滩涂高程是量化潮间带潮汐淹水等环境因子影响的重要参数,被广泛运用于潮间带红树林造林和修复的相关研究中。本研究借鉴植物群落研究的经验,选取广西北仑河口红树林保护区6片红树林区作为实验地点,基于黄海基准面设置滩涂高程呈梯度变化的不同站点,通过旱雨两季的调查,量化潮汐淹水对树栖软体动物沿潮间带垂直分布模式和攀爬高度区间的影响,探究不同树栖软体动物种类在不同滩涂高程站点垂直分布模式的差异,研究4种红树植物对树栖软体动物攀爬位置的影响,并对其他可能影响树栖软体动物空间分布的环境因子进行探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两个季度共调查到树栖软体动物1 2科33种,以滨螺科和耳螺科动物为主,主要的优势种有:黑口滨螺(Littoraria melanostomaa)、斑肋滨螺(Littorariaar douinian)和粗糙滨螺(Littoraria scabra)。平均密度为16.54 ind./m2,平均生物量为7.5 g/m2。2.沿潮间带各滩涂高程站点树栖软体动物密度差异显著,从大到小依次为25 cm>50 cm>75 cm>150 cm>125 cm>100 cm>190 cm,多样性指数呈中间高两端低的趋势。不同树栖软体动物在潮间带有不同的适宜分布高程,黑口滨螺和斑肋滨螺为广布种,在各滩涂高程站点均有分布。粗糙滨螺大量分布于滩涂高程100 cm以下站点,浅黄滨螺(Littoraria pallescens)、难解不等蛤(Enigmonia aenigmatica)和齿纹蜒螺(Nerita yoldi)分布于滩涂高程较低的位置,分布高程期望均低于70 cm。沟纹笋光螺(Terebralia sulcata)和紫游螺(Neritina violacea)分布高程较高,多集中在75 cm-150 cm高程之间,彩拟蟹守螺(Cerithidea ornata)和核冠耳螺(Cassidula nucleus)分布区间较窄,分布高程期望均高于150 cm。树栖软体动物密度和生物量沿潮间带不同高程站点的分布差异主要受滩涂高程和植物密度的影响,海堤、站点离岸距离和植物群落郁闭度也对软体动物沿潮间带垂直分布有显著影响。3.树栖软体动物的攀爬高度沿滩涂高程增加呈递减趋势。黑口滨螺、斑肋滨螺和粗糙滨螺的攀爬高度与滩涂高程呈负相关,相对于黄零基准面的攀爬高度与滩涂高程呈正相关,斑肋滨螺在各高程站点的相对于黄零基准面的平均垂直距离差异较小,粗糙滨螺和黑口滨螺相对于黄零基准面的平均高度低于平均高高潮位。不同种类的树栖软体动物相对于黄零基准面的攀爬高度区间有较大差异,但大都分布于平均高高潮位以下。除滩涂高程外,不同种类树栖软体动物的攀爬高度还受站点离岸距离、红树植物高度等环境因子的不同程度影响。4.不同树栖软体动物在红树植物上分布位置存在明显的定向选择,黑口滨螺、斑肋滨螺和浅黄滨螺多分布于红树植物树叶上,粗糙滨螺多分布于红树植物树枝上,沟纹笋光螺、彩拟蟹守螺和紫游螺多分布于红树植物树干或基部。不同红树植物上软体动物的分布区间与分布位置各异,软体动物在秋茄(Kandelia obovaata)上栖息的垂直跨度最大,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上垂直跨度最小。软体动物在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植株上主要分布在叶片上,而秋茄、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和木榄植株上软体动物主要分布在树枝上。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唐朝艺
导师: 王瑁
关键词: 红树林,树栖软体动物,垂直分布,滩涂高程,攀爬高度
来源: 厦门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生物学
单位: 厦门大学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31670490),广西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分类号: Q958.8
总页数: 83
文件大小: 5300K
下载量: 16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数据垂直分布的模糊关联规则入侵检测算法研究[J].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10(03)
- [2].一种基于数据两方垂直分布的多维关联规则挖掘算法[J].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14(01)
- [3].深圳冬季边界层大气中污染物垂直分布特征[J]. 环境科学学报 2019(01)
- [4].2016年北京秋季PM_(2.5)高层住宅垂直分布差异的初步研究[J].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16(12)
- [5].空气中微生物的空间垂直分布状况[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5(05)
- [6].垂直分布数据的隐私保护支持向量机[J]. 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3)
- [7].放牧强度对克氏针茅草原地下生物量及其垂直分布的影响[J]. 草原与草业 2014(04)
- [8].深翻对耕层土壤物理特性及超高产春玉米根系垂直分布的影响[J].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5(02)
- [9].基于目标RCS垂直分布的雷达门限计算方法[J]. 雷达与对抗 2015(01)
- [10].秋冬季节珠三角典型区域气溶胶浓度垂直分布的激光雷达反演[J]. 遥感学报 2020(03)
- [11].不同模型在土壤剖面有机碳垂直分布中的应用[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5(05)
- [12].菖蒲对沉积物中各形态磷垂直分布的影响[J].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9(09)
- [13].风速对大气颗粒物垂直分布观测研究[J]. 价值工程 2015(28)
- [14].地理事象的垂直分布[J]. 地理教学 2011(06)
- [15].敦煌地区气溶胶垂直分布的观测研究[J].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 2014(03)
- [16].“整层大气参数垂直分布探查”专辑前言[J].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2011(01)
- [17].雾灵山动物垂直分布[J]. 河北林业科技 2011(01)
- [18].高寒山区气温垂直分布的估测方法研究——以玛纳斯河为例[J].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1(03)
- [19].北京市大气中VOCs垂直分布的航测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09(07)
- [20].成都一次重污染过程的气溶胶光学特性垂直分布[J]. 气象 2020(07)
- [21].营口城市近地层污染物垂直分布现状研究[J].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19(01)
- [22].京津冀区域重污染期间PM_(2.5)垂直分布及输送[J]. 环境科学 2019(10)
- [23].石家庄一次持续性霾过程形成原因及气溶胶垂直探空分析[J]. 环境科学学报 2017(03)
- [24].节水灌溉对玉米田间土壤水分的影响[J]. 吉林水利 2016(09)
- [25].大豆荚数垂直分布的遗传分析与QTL定位[J]. 大豆科学 2019(03)
- [26].树干横截面面积年增长量的垂直分布研究进展[J]. 山西林业科技 2019(02)
- [27].霞湾港沉积物铅形态及垂直分布特征[J].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18(02)
- [28].长白山 蘑菇垂直分布[J]. 森林与人类 2016(08)
- [29].千阳县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4(05)
- [30].东海内陆架春季跃层和内波影响下的环境要素分布[J]. 海洋与湖沼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