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挤压性围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围岩,隧道,应力,铁路,高地,前导,塑性。
挤压性围岩论文文献综述
李小红[1](2019)在《挤压性围岩隧道变形控制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地应力软岩地质环境引起的挤压大变形破坏是一种严重的工程地质灾害,针对川藏铁路隧道可能发生的挤压大变形问题,本文结合兰渝铁路大变形隧道的施工经验,在分析和总结挤压性围岩隧道变形破坏特征基础上,分析了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的变形分级标准,并根据"抗放结合,前期控制性释放为主"的大变形处治原则,从支护、围岩、应力及施工等方面总结了变形控制技术措施,主要包括:(1)采用排架式和桁架式结构加强支护;(2)采用超前小导管、管棚、锚杆或锚索等加强围岩;(3)采用超前导洞、微台阶、增设缓冲层、分阶段张拉锚索、分层施作多层支护等方式进行应力释放;(4)采用弱爆破或非爆破方式;(5)采用加强资源配置、优化工法等方式实现支护快速成环。(本文来源于《铁道建筑技术》期刊2019年08期)
王仁杰[2](2019)在《挤压性围岩大跨隧道预应力锚索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兰渝铁路新城子隧道为例,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计算,对挤压性围岩大跨隧道施工中预应力锚索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得出:在挤压性围岩中预应力锚索对控制初期支护和减小衬砌受力均效果明显;对于预应力锚索的施作时机,宜采取"先柔后刚"的原则,适当滞后一段距离施作是十分有利的。(本文来源于《天津建设科技》期刊2019年02期)
张雄伟,宋冶,刘志强,李宁,何磊[3](2019)在《挤压性围岩小间距隧道结构受力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间距隧道的工程难点主要是群洞效应以及中间岩柱的稳定性,尤其是在挤压性围岩环境中,施工中出现先挖先裂、左挖右裂的现象是十分棘手的难题。文章依托新城子隧道出口喇叭口段挤压性围岩典型大变形案例,提出了超前导洞应力释放工法,并通过结构测试及数值对比分析,验证超前导洞应力释放工法的效果。结构受力测试结果及数值对比分析显示,采用超前导洞应力释放工法相对常规叁台阶法可明显减小衬砌结构的受力,表明挤压性围岩小间距隧道采用超前导洞应力释放的方法在理论和实践上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现代隧道技术》期刊2019年01期)
李国良,熊春庚,李宁[4](2018)在《挤压性围岩隧道变形潜势的判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挤压性围岩隧道的工程难点主要是变形潜势的判定,以往主要利用岩石(岩体)的强度应力比来评价围岩的变形潜势,理论上概念明确,但在挤压影响严重段,围岩地应力和岩体强度很难实测,且受构造作用影响,岩体的强度时高时低、变化频繁,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现场难以据此进行变形潜势判定。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变形潜势的判定方法,便于施工现场操作。研究结论:(1)勘察阶段可按岩石单轴抗压强度和最大初始地应力值之比对挤压性围岩变形潜势进行宏观预判;(2)设计阶段可按岩石(岩体)的强度应力比来评价围岩的变形潜势,划分变形等级,进行预设计;(3)施工阶段可按围岩完整程度和开挖后变形速率对变形潜势进一步进行判定;(4)变形速率可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对支护参数与围岩的适应性进行评价,动态调整支护参数;(5)本研究结论可为铁路挤压性围岩隧道的设计与施工提供思路和方法。(本文来源于《铁道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李宁[5](2018)在《挤压性围岩隧道变形分级与控制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挤压性围岩隧道变形分级和控制对策一直是困扰隧道界的主要技术难题。本文系统地总结和分析了挤压性围岩隧道变形分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建立了挤压性围岩隧道设计阶段变形潜势分级、施工阶段变形验证的分级标准体系,并据此对以往典型的挤压性围岩隧道变形进行了等级划分;通过对以往典型隧道工程变形控制对策的系统总结,提出了对应于变形分级的挤压性围岩隧道变形控制对策。(本文来源于《铁道建筑》期刊2018年05期)
王仁杰,刘志强,杨锦程[6](2018)在《挤压性围岩大跨隧道施工工法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兰渝铁路新城子隧道为例,通过现场测试和FLAC 3D数值模拟,对挤压性围岩大跨隧道采用双侧壁导坑法2种不同开挖顺序时的隧道变形和衬砌受力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按常规顺序开挖导洞1~9比依次分层开挖上、中、下各导洞更有利于控制隧道变形,且二次衬砌受力明显较小;挤压性围岩隧道施工中相邻导洞贯通形成扁平洞室会导致大变形,施工中应尽量避免;2种开挖顺序隧道水平收敛均大于拱顶沉降,必要时可加强临时支护。(本文来源于《铁道建筑》期刊2018年05期)
李国良,李宁[7](2018)在《挤压性围岩隧道若干基本问题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结合我国铁路隧道建设经验,阐述了挤压性围岩隧道的高地应力条件及挤压性围岩地质特征,提出了挤压性地层围岩级别分类的建议,并针对影响隧道初期支护变形的围岩完整程度、层厚、地质构造及地应力等地质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了挤压性围岩隧道按相对变形、初期支护的裂损程度、软硬质岩、偏压、断面大小等因素进行分类的方法,并提出了挤压性围岩隧道的设计及大变形的系统治理技术。(本文来源于《现代隧道技术》期刊2018年01期)
周宝春[8](2016)在《成兰铁路柿子园隧道4号横洞挤压性围岩大变形施工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成兰铁路柿子园隧道4号横洞穿越叁迭系泥灰岩地层,区域内地应力较高,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与隧道大角度相交,隧道开挖过程中出现多处大变形情况。在分析隧道大变形发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采取围岩注浆加固、合理预留变形量、设计补强拱部锚杆及二次衬砌等综合施工技术,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本文来源于《路基工程》期刊2016年03期)
孟繁亮[9](2012)在《浅析挤压性围岩隧道大变形的特殊支护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们对大变形现象认识的不断深化,对于挤压性软弱围岩隧道的支护,除了锚、注一体化常规的围岩加固支护系统外,还有采用可缩式支护措施。这种支护的理论依据是,当开挖引起的围岩扩容不可避免时,允许围岩发生适度的变形,这样可以降低作用于结构上的支护压力,从而减少超挖量并降低支护强度。其具体措施是适当超挖,开挖后立即架设可缩的初期支护。(本文来源于《民营科技》期刊2012年03期)
刘志春,朱永全,李文江,刘泮兴[10](2008)在《挤压性围岩隧道大变形机理及分级标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高地应力条件下挤压性大变形隧道——乌鞘岭隧道工程实例,通过变形的现场量测结果,分析了挤压性围岩隧道大变形的基本特征。采用室内试验及现场量测等手段,综合分析确定了围岩物理力学参数,定量分析了洞室周边产生塑性区的条件、塑性区及洞壁位移的影响因素、塑性区半径与洞壁位移的关系。以现场量测数据为依托,结合理论计算,参考以往类似隧道经验,分别考虑了围岩的相对变形、强度应力比、原始地应力、弹性模量作为分级指标,并提出了综合系数α指标,采用综合指标判定法给出了大变形的分级标准,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08年05期)
挤压性围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兰渝铁路新城子隧道为例,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计算,对挤压性围岩大跨隧道施工中预应力锚索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得出:在挤压性围岩中预应力锚索对控制初期支护和减小衬砌受力均效果明显;对于预应力锚索的施作时机,宜采取"先柔后刚"的原则,适当滞后一段距离施作是十分有利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挤压性围岩论文参考文献
[1].李小红.挤压性围岩隧道变形控制技术研究[J].铁道建筑技术.2019
[2].王仁杰.挤压性围岩大跨隧道预应力锚索作用机制研究[J].天津建设科技.2019
[3].张雄伟,宋冶,刘志强,李宁,何磊.挤压性围岩小间距隧道结构受力特性分析[J].现代隧道技术.2019
[4].李国良,熊春庚,李宁.挤压性围岩隧道变形潜势的判定[J].铁道工程学报.2018
[5].李宁.挤压性围岩隧道变形分级与控制对策[J].铁道建筑.2018
[6].王仁杰,刘志强,杨锦程.挤压性围岩大跨隧道施工工法优化[J].铁道建筑.2018
[7].李国良,李宁.挤压性围岩隧道若干基本问题探讨[J].现代隧道技术.2018
[8].周宝春.成兰铁路柿子园隧道4号横洞挤压性围岩大变形施工技术[J].路基工程.2016
[9].孟繁亮.浅析挤压性围岩隧道大变形的特殊支护措施[J].民营科技.2012
[10].刘志春,朱永全,李文江,刘泮兴.挤压性围岩隧道大变形机理及分级标准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