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病促生机制论文_黄媛媛

导读:本文包含了防病促生机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放线菌,农业大学,堆肥,生物防治,华中,机制,组合。

防病促生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黄媛媛[1](2018)在《枯草芽孢杆菌SL-44对辣椒防病促生性能及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新疆地区立枯丝核菌引起的红辣椒苗期立枯病的严重问题,本文采取生物防治法抑制立枯丝核菌的生长,测试枯草芽孢杆菌SL-44对辣椒的促生性能和防病效果,以应对立枯丝核病产生的危害并促进辣椒植物的生长;考察SL-44诱导植物系统抗性的类型,解析SL-44激活植物抗性的信号通路和分子机制;对SL-44发酵液进行抗菌化合物的提取与鉴定,明确抗菌脂肽的种类。现将主要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菌株SL-44是从植物根部土壤的微生物群落中分离的、具有生物防治及植物促生作用的枯草芽孢杆菌。对菌株SL-44在控制辣椒立枯丝核病菌Rhazoctonia.solani及促进辣椒苗期生长方面的能力进行评价。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同时接种SL-44和病原真菌R.solani(S-R)的辣椒苗,与仅接种R.solani(R)的辣椒苗相比,干重和鲜重分别增长45.5%和54.2%,株高增长14.2%;与对照(CK)辣椒苗相比,干重和鲜重分别增长18.2%和31.8%,株高增长9%。体外抗菌活性测试发现SL-44对R.solani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抑菌率达到42.3%。通过溶磷性能测试发现SL-44具有较强溶磷性能,对无机磷的溶解量为60.58 mg/L。此外,SL-44具有产嗜铁素、固氮和分泌IAA的能力,IAA产量最高达到7.5μg/mL。SL-44具有根部定殖能力,并能够与植物发生互作。2、考察生防枯草芽孢杆菌SL-44对辣椒植物防御反应产生的影响,分析生防菌激活的辣椒植物防御反应的信号通路。经12 h的混合反应后,显微镜观察SL-44滤液可引起立枯丝核菌菌丝的破坏和断裂;菌株SL-44接种的辣椒叶片,其抗性相关酶SOD、POD、CAT、PPO、PAL活性与对照相比明显升高;植物组织化学与荧光学染色试验表明,SL-44处理后的辣椒叶片中活性氧(ROS)和胼胝质大量累积;但并未提高植物叶片中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的活性;RT-PCR试验表明,SL-44处理的辣椒抗性相关防御基因CaPINⅡ(与茉莉酸依赖的信号通路相关)的表达量较对照明显增加。因此,枯草芽孢杆菌SL-44主要激活辣椒植物中JA介导的信号通路,诱导辣椒植物的系统抗性(ISR)。3、通过对枯草芽孢杆菌SL-44的发酵培养液进行分离、过滤和浓缩,得到抗菌粗提物。检测粗提物对温度、酸碱和有机溶剂的稳定性。通过考察粗提物的抑菌效果可知,当温度为30°C,pH为5.0时抑菌效果最佳,抗菌粗提物同时可耐受氯仿、乙醇、甲醇、乙酸乙酯、丙酮、石油醚等有机溶剂。通过对SL-44抗菌粗提物进行鉴定,发现粗提物中含有surfactin、iturin和fengycin类抗菌多肽物质。对SL-44菌株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发现LB培养基发酵的菌株OD_(600)值最大为13.6,更适合菌株SL-44的生长,发酵后菌液的pH也在合理范围内。而TY培养基则更适合SL-44大量产生芽孢,适合菌株在农业生防作用上的大规模应用。综合以上分析,枯草芽孢杆菌SL-44对立枯丝核菌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并能够促进辣椒的生长,同时可诱导辣椒产生系统抗性,SL-44发挥抑制立枯丝核菌的防病作用关键在于产生了iturin和fengycin类的抗真菌多肽物质。因此,SL-44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有望作为生防制剂广泛地应用于现代农业中。(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8-05-01)

黄炎[2](2016)在《鸡粪生物有机肥的研制及其促生防病效果与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工农业生产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大量的固体有机废弃物。这些废弃物一旦不能被及时有效地处理,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还可能引发环境污染甚至威胁人类自身。另一方面,在集约化农业种植模式下,连续单一种植导致的土传病害已严重威胁到经济作物的可持续生产。本论文1)首先基于不同稻壳添加量与不同堆肥添加物,探究一种以鸡粪为原料的高效高温堆肥工艺,并通过光谱学技术、高通量测序技术等研究其高温堆肥过程中物质结构和微生物区系的动态变化;2 )在研制的腐熟鸡粪产品基础上,外源添加蓝藻、菜粕、羽毛粉等蛋白类固体有机废弃物,研制高质量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同时对其发酵过程中的物质结构变化和促生效应进行研究;3)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在设施番茄连作下,使用生物基质育苗与田间施用生物有机肥防控番茄土传青枯病的效应与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初始碳氮比为17.25的堆体B (稻壳添加量为50% )比初始碳氮比为9.63的堆体A (稻壳添加量为15%)腐熟化进程更快,主要表现为升温速率快,纤维素、半纤维素的降解速率快,最先形成胡敏酸类物质。腐熟化进程的快慢主要是由于堆体起始碳氮比差异导致的堆肥进程中微生物群落的不同而引起。升温期堆体B中细菌属:Tissierella、Natronincola、Anaerosalibacter、Enterococcus、Exiguobacterium、Eggerthia和真菌Piciha属的相对丰度显着高于堆体A中的相对丰度。相关性分析(Spearman)显示细菌Dietzi Nocardiopsis、Thermobifida、Elizabethkingia、Haliscomenobacter、Saccharococcus 属和真菌Aspergills属可能与胡敏酸类物质形成有关。方差变量分析(VPA)表明堆体中细菌群落的演化受温度、含水量、水溶性有机碳和硝态氮含量等关键性理化(25.2%)与堆肥时间的交互作用(8.7%)所影响;而真菌群落的演化则受含水量、水溶性有机碳和总磷含量等关键性理化(11.4%)与堆肥时间交互作用(10.5%)的影响。2.在堆肥起始添加起爆剂(堆体B )和腐熟肥料(堆体C )均可加速堆肥初始温度的升高,且堆体B效果更优,主要表现为升温速率快,发芽指数大于80%的时间早,胡敏酸类物质形成早。腐熟化进程的快慢主要是由于堆肥初始加入的堆肥添加物不同造成堆肥起始动力的差异而引起。与对照堆体相比,堆体B和堆体C在堆肥初始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高于对照堆体,升温期的微生物总量多且升温期堆体中Alkaliphilus、Halalkalibacillus、Cerasibacillus、Tepidimicrobium 的相对丰度和高温期堆体中Bacillus、Fontibacillus、Psychrobacilus属的相对丰度显着高于对照;这些细菌具有产孢和嗜热的特点,从而推动了堆肥进程,提高了堆肥效率,缩短了堆肥周期。3.与普通腐熟鸡粪堆肥相比,在二次固体发酵过程中添加7%干重比例的蓝藻藻泥的堆肥产品对植物具有更加显着的促生作用。堆肥盆栽试验表明,与对照(不添加蓝藻藻泥)相比,黄瓜、辣椒、香蕉和玉米的株高分别提高了 77.1%、54.3%、40.8%和25.4%;茎粗分别提高了 13.1%、46.8%、43.5%和48.2%;地上部分鲜重分别增加了 53.5%、97.2%、178%和142%;地下部分鲜重分别增加了 12.0%、52.4%、165%和38.9%。促生作用的提升可能是由于在二次固体发酵过程中添加7%干重比例的蓝藻藻泥显着提高堆肥产品中的可溶性有机态氮、常见游离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含量导致的。此外,添加蓝藻藻泥的堆体在二次发酵过程中微囊藻毒素-LR和微囊藻毒素-RR被快速降解,并获得较高的发芽指数,实现了蓝藻藻泥资源无害化利用的目标。4.通过响应曲面方法对固体发酵的原料配比进行优化,并通过扩大验证试验获得最优的固体发酵原料配比为:7.61(DW)菜粕:8.85(DW)羽毛粉:6.47(DW)蓝藻藻泥:77.07 (DW)腐熟鸡粪堆肥。与普通腐熟鸡粪堆肥相比,配方优化后的发酵原料在经过7天二次固体发酵后获得一种新型生物有机肥,SQR9菌株数量和脂肽含量分别增加23.27倍和5.44倍。该新型生物有机肥对茄子植株有显着的促生效果。盆栽试验中,优化后的生物有机肥处理的茄子株高较化肥处理、普通有机肥处理分别提高了 33.4%、15.5% (两季结果平均值),茎粗分别提高8.4%、5.2% (两季结果平均值)。田间试验中,与化肥处理、普通有机肥处理和新型有机肥处理相比,施用优化后的生物有机肥的茄子的株高分别增加了 16.7%、10.3%和5.1% (第一季),茎粗分别提高了 17.4%、1.6%和1.3% (第一季),茄子果实中的Vc含量分别提高了195%、41.1%和28.2% (第二季),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提高了 72.9%、36.1%和27.8%(第二季),增产幅度在8.6%至57.2%之间(两季)。5.相比施用化肥和有机肥,设施番茄连作下施用生物有机肥显着提高番茄产量,降低土传青枯病发病率;而使用生物基质育苗与田间施用生物有机肥可进一步提升产量和降低发病率。连续叁季施用生物有机肥在番茄产量上比化肥对照和普通有机肥处理分别提高了 198%和67.4%,发病率上分别降低了 49.2%和34.0%,而使用生物基质育苗与田间施用生物有机肥处理比化肥对照和普通有机肥处理分别增产314%和132%,发病率分别降低了 76.9%和70.0%;连续五季种植后,处理间的差异进一步扩大,施用生物有机肥在番茄产量上比化肥处理和普通有机肥处理分别提高了 220%和80.1%,发病率上分别降低了 43.3%和29.6%,而使用生物基质育苗与田间施用生物有机肥处理比化肥对照和普通有机肥处理分别增产330%和143%,发病率分别降低了 64.2%和55.6%。6.连作会导致病原菌和真菌数量的增加。与普通有机肥处理相比,施用生物有机肥和使用生物基质育苗与田间施用生物有机肥可以增加土壤细菌数量,减少真菌及病原菌数量。Miseq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连续叁季种植设施番茄的土体和根际土壤中,相比于普通有机肥处理,施用生物有机肥显着增加了根际细菌中Chryseobacterium、Lysobacter、Luteimonas、 Sphingobacterium 和 Shinella 属,土体细菌 中 Lysobactei、Limnobacter、Burkholderia、Sphingorhabdus、Marinithermus 和Succinipira属。使用生物基质育苗与田间施用生物有机肥较普通有机肥处理显着增加了土体细菌中 Limnbacter、Thalassolituus 、 Sphingomonas 、 Burkholderria 、Lysobacter、Luleimonas、Rhodanobacter、Acetitomaculum 和 Rhodovibrio 属的相对丰度。对不同施肥处理的微生物群落进行维恩分析,发现不同施肥构建了不同的土体土壤微生物区系,而土体土壤微生物区系又进一步影响了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这可能是不同施肥造成番茄土传青枯病防控效应差异的原因之一。土体土壤和根际土壤中病原菌的相对丰度均和发病率之间存在显着线性拟合关系(R2分别为0.651和0.688 ),但是根际土壤中病原菌的相对丰度远高于土体土壤病原菌的相对丰度,说明根际土壤病原菌的聚集有可能是番茄土传青枯病的主要原因。相关性分析发现,土体土壤中病原菌的相对丰度和土体土壤中硝态氮含量呈显着负相关关系(p<0.05),和碳氮比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而根际土壤中病原菌的相对丰度和土体土壤的pH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和电导率(p<0.01)、总磷含量呈显着负相关关系(p<0.05)。7. Miseq高通量测序发现,连续五季施用生物有机肥改变了土体土壤和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而连续使用生物基质育苗与田间施用生物有机肥进一步加强该变化趋势,体现在根际细菌中Bacteroidetes门(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土体细菌中Gemmatimonadetes门(芽单胞菌门)的相对丰度和根际真菌中Ascomycota门(子囊菌门)的相对丰度上。相比于有机肥处理,连续五季施用生物有机肥和使用生物基质育苗与田间施用生物有机肥均显着降低了土体土壤和根际土壤中病原菌的相对丰度,土体土壤的病原菌相对丰度分别降低了 67.0%和67.8%,而在对应根际土壤中分别降低了 18.7%和71.0%。连续五季使用生物基质育苗与田间施用生物有机肥提高了Bacillus属的相对丰度(根际土壤和土体土壤)以及Pseudomonas属的相对丰度(根际土壤)。基于随机矩阵构建的群体网络结果显示,连续五季施用生物有机肥提高了土体土壤真菌群落及细菌群落的有序化程度(模块性分别为0.480和0.625),增强了网络稳定性;而使用生物基质育苗与田间施用生物有机肥有效增强了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组织有序化程度(模块性为0.859),提高其网络稳定性。结论:合适的碳氮比与堆肥起始添加起爆菌种或腐熟肥料可以提高堆肥效率。在腐熟鸡粪堆肥中添加蓝藻藻泥、菜粕、羽毛粉等含氮固体有机废弃物可以实现废弃物资源无害化利用,提高肥料品质,且其具有良好的促生、增产功效。该(生物)有机肥料中氨基酸含量、脂肽含量和功能菌的数量是其具有促生增产效应的原因之一。连续使用生物基质育苗与田间施用生物有机肥可以有效提高番茄产量、改善果实品质、降低土传青枯病的发病率。造成防控效率差异的原因之一是有效降低了根际土壤和土体土壤中病原菌的含量与相对丰度;第二是有效增加了土体土壤和根际土壤中芽孢杆菌属的相对丰度和根际土壤中假单胞菌属的相对丰度;第叁是有效提高了微生物群落的有序化程度,增强了微生物群体网络的稳定性。所以本研究获得了一种高效、高质、可持续发展农事模式。(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廖敏[3](2016)在《四川阿坝地区药用植物内生拮抗放线菌的筛选及其防病促生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和内生菌经过漫长的进化,彼此之间早已形成和谐的共生关系。植物为内生菌提供营养物质;内生菌通过不同方式促进宿主植物生长发育,增强宿主植物抗胁迫能力。四川阿坝州具有独特的气候和生态环境,生长着多种多样的药用植物,为发掘植物内生放线菌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本研究选择10种分离培养基,从36种阿坝地区野生药用植物中分离得到737株内生放线菌。结果表明,选用的10种分离培养基中,棉子糖组氨酸培养基分离效果最好,葡萄糖天冬酰胺培养基分离效果最差。从药用植物的不同部位分离的放线菌数量有较大的差异,其中根部分布最多,占总数的37%,其次为叶和茎,分别占总数的29%和27%,其余部位如花和果实等,占总数不足10%。从这737株内生放线菌中,通过平板对峙法和生长速率法逐级筛选,得到对稻瘟病菌有较强抑制作用的菌株。同时对这些菌株进行产铁载体、产纤维素酶、产吲哚乙酸和溶磷等促生指标筛选,最终筛选出3株具有抑制稻瘟病菌活性和促进植物生长双重功能的内生放线菌3-17、4-21、4-70。通过形态和培养特征观察、生理生化指标检测和16SrDNA序列分析,将菌株3-17鉴定为Streptomyces exfoliates;菌株4-21鉴定为Streptomyces albidoflavus:菌株4-70鉴定为Streptomyces albus。选取55株初筛具有抑制稻瘟病菌活性的内生放线菌,包括菌株3-17、4-21、4-70在内,进行Ⅰ型聚酮合酶PKS Ⅰ、Ⅱ型聚酮合酶PKS Ⅱ和非核糖体肽合成酶NRPS功能基因筛选,发现55株供试菌株中有31株菌含有PKS功能基因片段;有15株菌含有PKS Ⅱ功能基因片段;有18株菌含有NRPS功能基因片段,且几乎全部属于链霉菌属。结果表明,能抑制稻瘟病菌的内生放线菌具有合成聚酮类化合物及非核糖体肽类抑菌物质的潜力。菌株4-70与Streptomyces sp.KE1未知代谢产物的PKS I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100%,说明该菌株具有产生聚酮类化合物的能力,可能通过非芳香环聚酮化合物产生抑制稻瘟病菌的效果。通过显微镜观察和水解酶活力检测,发现内生放线菌3-17、4-21、4-70通过分泌胞外水解酶和生长竞争相互协同的机制来抑制稻瘟病菌。内生放线菌3-17、4-21、4-70无细胞发酵液不仅对稻瘟病菌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且对稻瘟病菌孢子萌发及芽管伸长也有显着的抑制作用。根据结果推测菌株3-17、4-21也可能产生抑菌物质,但是抑菌物质的种类和合成途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采用内生放线菌3-17、4-21、4-70孢子混悬液灌根预处理水稻后,再接种稻瘟病菌,观测了离体水稻叶片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内生放线菌灌根处理后,叶片病斑个数及直径大小均较对照组有明显的降低,能显着抑制水稻稻瘟病的发生。测定水稻叶片防御酶活性,发现菌株3-17、4-21、4-70处理组PAL、POD、LOX活性均高于对照组;菌株3-17、4-21处理组PPO活性高于对照组,但菌株4-70处理并不能显着增加水稻PPO活性;菌株3-17处理组AOS活性高于对照组,但菌株4-21、4-70处理组AOS活性与对照组差异不大甚至低于对照组。采用内生放线菌3-17、4-21、4-70孢子混悬液灌根预处理水稻后,再接种稻瘟病菌,运用荧光定量PCR技术观测了水杨酸以及茉莉酮酸/烯信号转导途径中关键防御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内生放线菌3-17、4-21、4-70主要都是通过水杨酸信号转导途径诱导水稻抗病性增强,从而达到防病促生的效果。在盆栽温室培养条件下,内生放线菌3-17、4-21、4-70灌根预处理水稻苗均对稻瘟病表现出一定的防治效果。在盆栽促生研究中发现,无论接种稻瘟与否,内生放线菌3-17、4-21、4-70灌根预处理都能增强水稻幼苗根系活力。但是内生放线菌3-17、4-21、4-70单独灌根预处理,导致水稻幼苗植株地上部分变矮,根系变长而发达,其中菌株3-17和4-70增加叶绿素含量从而促进植株光合作用。当有稻瘟病菌存在时,内生放线菌3-17、4-21、4-70促进水稻幼苗地上部分增高,根系发达生长,其中菌株4-21增加叶绿素含量促进植株光合作用。内生放线菌3-17、4-21、4-70灌根预处理能促进水稻生长。综上所述,本研究从阿坝药用植物中筛选到的内生放线菌3-17、4-21、4-70通过产生不同抑菌物质;分泌胞外水解酶和生长竞争相互协同;诱导宿主植物水杨酸信号转导途径;增强宿主植株光合作用及根系活力进而促进植株生长这四方面机制,达到防治水稻稻瘟病和促进植株生长的效果,并且能在水稻植株内有效定殖,具备开发成生防菌剂的潜力。(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6-05-01)

王世强[4](2014)在《链霉菌JD211对水稻的防病促生效应及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链霉菌JD211是江西农业大学生物工程实训基地实验室从珙桐植株体内分离筛选到的一株链霉菌,其所产活性组分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本文通过链霉菌JD211固体菌剂发酵条件的优化,抗药性标记及定殖规律,链霉菌JD211对水稻秧苗素质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探索链霉菌JD211对作物的促生抗病生理生化机理。结果如下:(1)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链霉菌JD211最适固态发酵条件。结果如下:最适发酵基质为大米;接种量为8%;料液比为1:0.6;发酵温度为28℃;装瓶量50g(叁角瓶体积250ml)。(2)通过调查秧苗素质,调查病情防效,测定不同处理水稻叶绿素、根活力和可溶性糖含量,研究链霉菌JD211对水稻秧苗素质和抗病效应的影响。结果如下:适宜浓度的链霉菌JD211固体菌剂(10g Kg-1)对水稻幼苗的生长有显着的促进作用,能够加快水稻幼苗的生长速率,提高水稻秧苗的各种生理素质。其中幼苗株高、叶龄、假茎宽、叶宽、总根数、白根数、根长、主根长、鲜重、干重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了25.71%、32.42%、54.95%、49.53%、49.28%、50.84%、14.84%、28.42%、157.06%、145.54%,差异极显着。与CK相比,链霉菌JD211添加量为10g Kg-1时,水稻幼苗叶绿素、根活力、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提高了50.00%、19.07%、29.75%。10g Kg-1的固体菌剂和50%JD211发酵液对水稻稻瘟病有极显着的抑制作用,防效分别达到了61.27%和91.47%。(3)利用抗药性标记实验测定链霉菌JD211在土壤和植株的数量,确定最适的链霉菌JD211抗药性标记为头孢500μg·mL-1和氯霉素50μg·mL-1。链霉菌JD211能够在水稻根际土壤中定殖,但不能在水稻植株中定殖。链霉菌JD211对水稻幼苗植株内生菌含量有显着影响,随着菌剂浓度的提高,幼苗内生菌含量呈下降趋势。(4)通过植株、土壤矿质养分变化测定及根际土壤酶活性测定实验,发现链霉菌JD211添加量为10g Kg-1土壤培养的水稻植株全氮、全磷,土壤的速效氮、磷均有显着提高,与对照相比植株全氮、全磷分别提高了90.10%、58.51%,土壤速效氮磷分别提高了37.49%,40.62%。链霉菌JD211能显着提高水稻根际土壤酶活性,其中脲酶、脱氢酶和蔗糖酶活性分别为0.95±0.02mg/(g·24h)、1.98±0.12μg/(g·24h)、8.7±0.26mg/(g·24h),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了28.38%、108.42%、56.76%。随着链霉菌JD211浓度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出现一定程度的增加,速效氮、速效磷增加显着,脲酶参与氮素循环、碱性磷酸酶参与磷素循环;脱氢酶活性表征土壤微生物总体活性;蔗糖酶活性对有机质变化敏感。土壤矿质养分和酶活性的提高对土壤的肥沃性的保持有益,有助于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促进水稻植株的生长。(5)利用MPN法测定功能微生物数量及T-RFLP法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明确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组成变化。结果显示链霉菌JD211通过抑制土壤病原微生物的数量,促使生态势较弱的有益真菌、放线菌、原始动物、芽胞杆菌属和链霉菌属等功能菌群的生长,使土壤中有益菌与功能菌迅速繁殖积累成为优势菌群,从而改善土壤质地、降解化感类物质、加快营养元素循环,通过各种土壤微生物之间的协同作用,微生物群落趋于动态的平衡,促进营养成分的传播,最终促进水稻的生长并提高产量和品质。综上所述,链霉菌JD211对水稻具有较强的促生抗病效应,是一株极具开发前景的生防放线菌。(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陶晶,李晖,李春[5](2010)在《芽胞杆菌组合BCL-8对番茄的促生防病效果及其促生机制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芽胞杆菌组合BCL-8及其单一菌株对番茄的促生和抗病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组合BCL-8可明显提高种子活力和发芽率,使发芽率提高10%;与单一菌株相比,组合BCL-8对番茄苗期的促生抗病作用更为显着,株高、鲜重和干重分别增加了117.08%、125.74%和140.51%,对番茄立枯病的防治效果达58.62%。采用福林-酚试剂法、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和电导法分别测定组合BCL-8和单一菌株处理后种子的蛋白酶、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活性及发芽种子电导率的变化,结果表明,经组合BCL-8浸种处理后,种子的蛋白酶、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活性分别提高了299.91%、96.74%和99.98%,种子的电导率比对照降低了10.02%,初步揭示了BCL-8促进种子发芽的机制。(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10年01期)

梁军锋[6](2006)在《辣椒疫病生防菌的防病促生效应、作用机制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供试15株辣椒疫霉生防菌包括13株放线菌,1株细菌和1株真菌。对其中的代表性放线菌28G14和真菌F1进行了详细研究。经初步鉴定,生防放线菌28G14为链霉菌属的灰红紫类群,生防真菌F1为曲霉属疏展曲霉(A.effusus Tiraboschi)。2.在盆栽与田间条件下,生防放线菌28G14与真菌F1对辣椒疫病均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其中28G14对辣椒疫病的防效强于F1,其防效略低于化学农药甲霜灵。盆栽接种128天时,生防放线菌28G14与F1对由辣椒幼苗携带的辣椒疫霉、人工接入的辣椒疫霉菌株P3及人工接入的辣椒疫霉菌株P4引起的辣椒疫病的防效分别为75%与50%、59.0%与46.2%及60.2%与46.6%;田间条件下,生防菌剂28G14对辣椒疫病相对防效为49.8%~70.0%;F1对辣椒疫病的相对防效为42.9%。3.生防放线菌28G14与真菌F1对辣椒均有较好的促生长作用。盆栽条件下,单独接种生防菌28G14与F1鲜椒产量分别增加了29.3%与55.7%,根系鲜重增加51.6%与42.2%。在生防菌与P3混接处理中,鲜椒产量分别增加了535.6%与417.8%,根系鲜重增加了324.3%与195.7%。在生防菌与P4混接处理中,增产效果与P3混接处理类似。田间条件下,使用生防菌剂28G14与F1后,辣椒总生物量、果实鲜重、果实干重及根鲜重分别较不接生防菌剂处理增加了10.3%~39.3%、34.7%~65.9%、21.8%~100.8%及34.6%~10.5%。4.供试15株辣椒疫霉生防菌中,有13株的无菌发酵液可抑制辣椒疫霉菌株P3与P4菌丝的生长,相对抑制率分别为1.5%~77.9%与1.5%~97.9%。其中生防菌株28G14及F1无菌滤液对辣椒疫霉病原菌的抑制作用尤为明显:两株菌对菌株P3与P4的相对抑菌率分别为92.5%与97.9%及90.5%与90.5%%;对辣椒疫霉P3游动孢子的萌发抑制率分别为70.2%及78.9%。放线菌28G14的菌丝可直接作用于辣椒疫霉,使得辣椒疫霉菌丝发生畸变、溶解等现象。5.蘸根接种时,供试15株生防菌中有13株菌可在辣椒根部定殖,但定殖能力随接种方式而异。生防菌+P3混接时的定殖效果远优于生防菌单接,即辣椒疫病病原菌的存在有利于生防菌的定殖,此结论前人尚无报道。6.生防菌株28G14与F1在蘸根接种及拌土育苗接种处理中均可在辣椒根部定殖;这两株生防菌均能合成纤维素酶:28G14与F1的CMC活性(IU/g)分别为13.6与27.8。本研究初步证明产纤维素酶是这两株供试菌在辣椒根部定殖的机制之一。(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6-06-01)

龚明波[7](2004)在《木霉厚垣孢子制剂的防病促生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木霉厚垣孢子制剂是北京中美陆生物技术公司生产的一种生物肥料,其商品名叫迈可健Ⅲ,为可湿性粉剂,有效成份主要是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和绿色木霉(Trichodermaviride)的厚垣孢子,含量为3×10~7cfu/g,产品中还含有6%的N、P、K。 本实验研究了该产品的防病促生机理,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防病机制 通过对峙培养的观察和抗生物质的测定。结果表明迈可健Ⅲ的防病主要是通过两种木霉的重寄生、抗生作用而起到防病的。两株木霉都会寄生黄瓜疫霉病菌,而且其分泌的抗生物质对黄瓜疫霉病菌的生长和生物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绿色木霉用土豆液体培养基发酵时,分泌的抗生物质在第2天时活性达到最高,10%发酵液对黄瓜疫霉病菌的抑制率达到40.4%,且显着减少了黄瓜疫霉病菌的气生菌丝量;哈茨木霉在第4天时抗生物质的活性达到最高,10%发酵液对黄瓜疫霉病菌的抑制率为22.0%。其中绿色木霉还能分泌出溶解黄瓜疫霉病菌细胞壁的物质,抑制黄瓜疫霉病菌的生长。 2.促生作用及促生作用机制 通过用迈可健Ⅲ处理土壤后种植黄瓜,测定植株生长、生理生化指标,以及植株中营养元素的含量和土壤中营养元素有效态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相比,实验处理的黄瓜叶片浓绿、色深、长势强、出苗率高,湿重增加了14.0%,干重增加了24.9%,相对生长率、净同化率、干物质积累速率和叶片干物质积累速率在20~30天时分别比空白对照高出11.3%、35.1%、17.1%和27.0%,根系活力、叶绿素a和b的含量、叶绿素的ATP酶活在第18天时分别高于空白对照36.5%、20.9%和6.70%:同时发现,苗发芽后的第12天土壤中P、K、Fe、Zn、Mn有效态量比空白对照分别高出13.1%、34.75%、12.38%、57.51%和6.45%,苗中N、P、K、Fe、Cu的含量分别高于空白对照5.11%、6.28%、21.03%、9.30%和4.42%;说明了其可促进了土壤中的P、K、Fe、Zn、Mn的释放,并提高了黄瓜对N、P、K、Fe、Cu吸收率,而达到促进植株生长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04-06-01)

但汉鸿,王道本[8](1995)在《植物促生菌的防病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促生菌的防病机制华中农业大学植保系但汉鸿,王道本在种类繁多的根际有益微生物中,以荧光性假单胞菌(fluorescentPseudomonasspp.,包括P,fluorescens,P,cepacia,P,putida等)为主的植物促生菌(Pla...(本文来源于《世界农业》期刊1995年01期)

防病促生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人类工农业生产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大量的固体有机废弃物。这些废弃物一旦不能被及时有效地处理,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还可能引发环境污染甚至威胁人类自身。另一方面,在集约化农业种植模式下,连续单一种植导致的土传病害已严重威胁到经济作物的可持续生产。本论文1)首先基于不同稻壳添加量与不同堆肥添加物,探究一种以鸡粪为原料的高效高温堆肥工艺,并通过光谱学技术、高通量测序技术等研究其高温堆肥过程中物质结构和微生物区系的动态变化;2 )在研制的腐熟鸡粪产品基础上,外源添加蓝藻、菜粕、羽毛粉等蛋白类固体有机废弃物,研制高质量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同时对其发酵过程中的物质结构变化和促生效应进行研究;3)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在设施番茄连作下,使用生物基质育苗与田间施用生物有机肥防控番茄土传青枯病的效应与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初始碳氮比为17.25的堆体B (稻壳添加量为50% )比初始碳氮比为9.63的堆体A (稻壳添加量为15%)腐熟化进程更快,主要表现为升温速率快,纤维素、半纤维素的降解速率快,最先形成胡敏酸类物质。腐熟化进程的快慢主要是由于堆体起始碳氮比差异导致的堆肥进程中微生物群落的不同而引起。升温期堆体B中细菌属:Tissierella、Natronincola、Anaerosalibacter、Enterococcus、Exiguobacterium、Eggerthia和真菌Piciha属的相对丰度显着高于堆体A中的相对丰度。相关性分析(Spearman)显示细菌Dietzi Nocardiopsis、Thermobifida、Elizabethkingia、Haliscomenobacter、Saccharococcus 属和真菌Aspergills属可能与胡敏酸类物质形成有关。方差变量分析(VPA)表明堆体中细菌群落的演化受温度、含水量、水溶性有机碳和硝态氮含量等关键性理化(25.2%)与堆肥时间的交互作用(8.7%)所影响;而真菌群落的演化则受含水量、水溶性有机碳和总磷含量等关键性理化(11.4%)与堆肥时间交互作用(10.5%)的影响。2.在堆肥起始添加起爆剂(堆体B )和腐熟肥料(堆体C )均可加速堆肥初始温度的升高,且堆体B效果更优,主要表现为升温速率快,发芽指数大于80%的时间早,胡敏酸类物质形成早。腐熟化进程的快慢主要是由于堆肥初始加入的堆肥添加物不同造成堆肥起始动力的差异而引起。与对照堆体相比,堆体B和堆体C在堆肥初始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高于对照堆体,升温期的微生物总量多且升温期堆体中Alkaliphilus、Halalkalibacillus、Cerasibacillus、Tepidimicrobium 的相对丰度和高温期堆体中Bacillus、Fontibacillus、Psychrobacilus属的相对丰度显着高于对照;这些细菌具有产孢和嗜热的特点,从而推动了堆肥进程,提高了堆肥效率,缩短了堆肥周期。3.与普通腐熟鸡粪堆肥相比,在二次固体发酵过程中添加7%干重比例的蓝藻藻泥的堆肥产品对植物具有更加显着的促生作用。堆肥盆栽试验表明,与对照(不添加蓝藻藻泥)相比,黄瓜、辣椒、香蕉和玉米的株高分别提高了 77.1%、54.3%、40.8%和25.4%;茎粗分别提高了 13.1%、46.8%、43.5%和48.2%;地上部分鲜重分别增加了 53.5%、97.2%、178%和142%;地下部分鲜重分别增加了 12.0%、52.4%、165%和38.9%。促生作用的提升可能是由于在二次固体发酵过程中添加7%干重比例的蓝藻藻泥显着提高堆肥产品中的可溶性有机态氮、常见游离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含量导致的。此外,添加蓝藻藻泥的堆体在二次发酵过程中微囊藻毒素-LR和微囊藻毒素-RR被快速降解,并获得较高的发芽指数,实现了蓝藻藻泥资源无害化利用的目标。4.通过响应曲面方法对固体发酵的原料配比进行优化,并通过扩大验证试验获得最优的固体发酵原料配比为:7.61(DW)菜粕:8.85(DW)羽毛粉:6.47(DW)蓝藻藻泥:77.07 (DW)腐熟鸡粪堆肥。与普通腐熟鸡粪堆肥相比,配方优化后的发酵原料在经过7天二次固体发酵后获得一种新型生物有机肥,SQR9菌株数量和脂肽含量分别增加23.27倍和5.44倍。该新型生物有机肥对茄子植株有显着的促生效果。盆栽试验中,优化后的生物有机肥处理的茄子株高较化肥处理、普通有机肥处理分别提高了 33.4%、15.5% (两季结果平均值),茎粗分别提高8.4%、5.2% (两季结果平均值)。田间试验中,与化肥处理、普通有机肥处理和新型有机肥处理相比,施用优化后的生物有机肥的茄子的株高分别增加了 16.7%、10.3%和5.1% (第一季),茎粗分别提高了 17.4%、1.6%和1.3% (第一季),茄子果实中的Vc含量分别提高了195%、41.1%和28.2% (第二季),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提高了 72.9%、36.1%和27.8%(第二季),增产幅度在8.6%至57.2%之间(两季)。5.相比施用化肥和有机肥,设施番茄连作下施用生物有机肥显着提高番茄产量,降低土传青枯病发病率;而使用生物基质育苗与田间施用生物有机肥可进一步提升产量和降低发病率。连续叁季施用生物有机肥在番茄产量上比化肥对照和普通有机肥处理分别提高了 198%和67.4%,发病率上分别降低了 49.2%和34.0%,而使用生物基质育苗与田间施用生物有机肥处理比化肥对照和普通有机肥处理分别增产314%和132%,发病率分别降低了 76.9%和70.0%;连续五季种植后,处理间的差异进一步扩大,施用生物有机肥在番茄产量上比化肥处理和普通有机肥处理分别提高了 220%和80.1%,发病率上分别降低了 43.3%和29.6%,而使用生物基质育苗与田间施用生物有机肥处理比化肥对照和普通有机肥处理分别增产330%和143%,发病率分别降低了 64.2%和55.6%。6.连作会导致病原菌和真菌数量的增加。与普通有机肥处理相比,施用生物有机肥和使用生物基质育苗与田间施用生物有机肥可以增加土壤细菌数量,减少真菌及病原菌数量。Miseq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连续叁季种植设施番茄的土体和根际土壤中,相比于普通有机肥处理,施用生物有机肥显着增加了根际细菌中Chryseobacterium、Lysobacter、Luteimonas、 Sphingobacterium 和 Shinella 属,土体细菌 中 Lysobactei、Limnobacter、Burkholderia、Sphingorhabdus、Marinithermus 和Succinipira属。使用生物基质育苗与田间施用生物有机肥较普通有机肥处理显着增加了土体细菌中 Limnbacter、Thalassolituus 、 Sphingomonas 、 Burkholderria 、Lysobacter、Luleimonas、Rhodanobacter、Acetitomaculum 和 Rhodovibrio 属的相对丰度。对不同施肥处理的微生物群落进行维恩分析,发现不同施肥构建了不同的土体土壤微生物区系,而土体土壤微生物区系又进一步影响了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这可能是不同施肥造成番茄土传青枯病防控效应差异的原因之一。土体土壤和根际土壤中病原菌的相对丰度均和发病率之间存在显着线性拟合关系(R2分别为0.651和0.688 ),但是根际土壤中病原菌的相对丰度远高于土体土壤病原菌的相对丰度,说明根际土壤病原菌的聚集有可能是番茄土传青枯病的主要原因。相关性分析发现,土体土壤中病原菌的相对丰度和土体土壤中硝态氮含量呈显着负相关关系(p<0.05),和碳氮比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而根际土壤中病原菌的相对丰度和土体土壤的pH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和电导率(p<0.01)、总磷含量呈显着负相关关系(p<0.05)。7. Miseq高通量测序发现,连续五季施用生物有机肥改变了土体土壤和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而连续使用生物基质育苗与田间施用生物有机肥进一步加强该变化趋势,体现在根际细菌中Bacteroidetes门(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土体细菌中Gemmatimonadetes门(芽单胞菌门)的相对丰度和根际真菌中Ascomycota门(子囊菌门)的相对丰度上。相比于有机肥处理,连续五季施用生物有机肥和使用生物基质育苗与田间施用生物有机肥均显着降低了土体土壤和根际土壤中病原菌的相对丰度,土体土壤的病原菌相对丰度分别降低了 67.0%和67.8%,而在对应根际土壤中分别降低了 18.7%和71.0%。连续五季使用生物基质育苗与田间施用生物有机肥提高了Bacillus属的相对丰度(根际土壤和土体土壤)以及Pseudomonas属的相对丰度(根际土壤)。基于随机矩阵构建的群体网络结果显示,连续五季施用生物有机肥提高了土体土壤真菌群落及细菌群落的有序化程度(模块性分别为0.480和0.625),增强了网络稳定性;而使用生物基质育苗与田间施用生物有机肥有效增强了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组织有序化程度(模块性为0.859),提高其网络稳定性。结论:合适的碳氮比与堆肥起始添加起爆菌种或腐熟肥料可以提高堆肥效率。在腐熟鸡粪堆肥中添加蓝藻藻泥、菜粕、羽毛粉等含氮固体有机废弃物可以实现废弃物资源无害化利用,提高肥料品质,且其具有良好的促生、增产功效。该(生物)有机肥料中氨基酸含量、脂肽含量和功能菌的数量是其具有促生增产效应的原因之一。连续使用生物基质育苗与田间施用生物有机肥可以有效提高番茄产量、改善果实品质、降低土传青枯病的发病率。造成防控效率差异的原因之一是有效降低了根际土壤和土体土壤中病原菌的含量与相对丰度;第二是有效增加了土体土壤和根际土壤中芽孢杆菌属的相对丰度和根际土壤中假单胞菌属的相对丰度;第叁是有效提高了微生物群落的有序化程度,增强了微生物群体网络的稳定性。所以本研究获得了一种高效、高质、可持续发展农事模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防病促生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黄媛媛.枯草芽孢杆菌SL-44对辣椒防病促生性能及作用机制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8

[2].黄炎.鸡粪生物有机肥的研制及其促生防病效果与机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6

[3].廖敏.四川阿坝地区药用植物内生拮抗放线菌的筛选及其防病促生机制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6

[4].王世强.链霉菌JD211对水稻的防病促生效应及机制[D].江西农业大学.2014

[5].陶晶,李晖,李春.芽胞杆菌组合BCL-8对番茄的促生防病效果及其促生机制初探[J].植物保护.2010

[6].梁军锋.辣椒疫病生防菌的防病促生效应、作用机制及应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7].龚明波.木霉厚垣孢子制剂的防病促生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4

[8].但汉鸿,王道本.植物促生菌的防病机制[J].世界农业.1995

论文知识图

接上黄瓜疫霉病菌之后叁天的储况培养基初始pH值对拮抗活性的影响用迈可健川和黄瓜枯萎病菌处理后苗的生...木霉与黄瓜疫霉病菌的对峙培养图木.的发醉液对疫霉生长抑制圈在接上黄瓜疫霍病菌之前的生长情况

标签:;  ;  ;  ;  ;  ;  ;  

防病促生机制论文_黄媛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