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粒流化床论文_唐章程,黄廷林,胡瑞柱,张瑞峰,智奥帆

导读:本文包含了造粒流化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流化床,造粒,生物,颗粒,污泥,干燥机,生化。

造粒流化床论文文献综述

唐章程,黄廷林,胡瑞柱,张瑞峰,智奥帆[1](2018)在《结晶造粒流化床同步去除水中铁、锰及硬度的中试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实现水中的铁、锰及硬度的同步去除,利用结晶造粒流化床,在中试规模条件下,考察了药剂投加量、晶种填充高度、水力负荷、连续运行时间等因素对出水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进水硬度、铁和锰平均浓度分别为300、0.90和1.90 mg·L~(-1)条件下,当水力负荷为13 m·h-1,晶种填充高度为50 cm,NaOH投加量为100 mg·L~(-1)时,出水水质达标,大部分污染物在流化床底部被去除,出水效果随着运行时间的推移有所增强,硬度、铁及锰的去除率分别为59%、70.6%和96.7%,出水p H为9.6;此外,水中硬度的含量较高时,流化床对锰的去除难度加大。通过对长期运行后晶种的结构变化进行SEM、EDS和XPS表征,发现流化床运行过程中,结晶颗粒逐渐长大,表面形成致密的结晶产物,其主要成分为Ca CO3、FeOOH、Fe_3O_4、Mn__和MnO_2等构成的复合物。研究结果为水中铁、锰及硬度的同步去除提供可借鉴的理论参考,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赵楠[2](2018)在《造粒流化床处理水厂生产废水的生产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来水厂生产废水约占总净水量的4%-7%,回收利用生产废水,能够有效缓解当前水资源短缺状况,对于西北缺水地区,尤其具有现实意义。处理生产废水,常见的工艺流程是“浓缩-调质-脱水”,但这种处理方式需要的构筑物多、占地面积大。造粒流化床是一种创新型水处理技术,集浓缩、调质与一体,拥有占地面积小,水力负荷高等优点,本文以水厂生产废水(沉淀池排泥水和滤池反冲洗废水)为研究对象,对造粒流化床处理生产废水的除浊机能进行了试验:(1)通过静态试验,研究了PAM的带电性、分子量对原水浊度、絮凝体沉速的影响,最终确定在A水厂反冲洗水中使用分子量为1200万的阴离子型PAM,投加量初步定为0.7-1mg/L,此时絮体沉速能达到7mm/s;在B水厂的排泥水中,使用阳离子型PAM,分子量为1200万,投加量初步定为9-12mg/L,絮体沉速能大于7mm/s。(2)流化床初始启动上升流速对于致密悬浮层的形成时间影响显着。当初始上升流速为20cm/min时,需要160min才能形成致密悬浮层;当初始上升流速为30cm/min时,在试验限定的时间内,无法形成致密的悬浮层;最终确定在中试试验中,适宜的初始上升流速为25cm/min,能够在130min左右形成致密悬浮层。(3)在生产性试验中,通过出水浊度、污泥含水率等指标确定了A水厂流化床的最佳运行参数为:上升流速V=30cm/min,进水流量Q=35m~3/h,PAM投加量b=1mg/L,PAC投加量c=5mg/L,机械搅拌转速控制r=2r/min,系统最大上升流速V_(max)=60cm/min,排泥方式为间歇排泥,排泥周期为42h,浓缩后污泥含水率在95-96%之间。在此运行工况下,出水浊度可长期稳定在1NTU左右,出水中Fe、Mn含量能够分别降至0.12mg/L,0.18mg/L左右。B水厂流化床的最佳运行参数为:上升流速V=30cm/min,流化床进水流量Q=90m~3/h,PAM投加量根据进水浊度不同进行投加,搅拌转速r=1r/min,排泥方式为连续排泥,浓缩后污泥含水率可达96%左右。在此工况下,系统出水浊度可长期稳定于10NTU左右,满足处理要求;(4)试验中,推导并验证了流化床排泥周期计算公式(_(000)=(1(1-)×10~6),通过该公式可以预计进水浊度、进水流量改变后,满足污泥含水率要求的排泥周期;(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3](2014)在《力马干燥新型环保节能造粒流化床干燥机获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一文中研究指出位于郑陆镇的常州力马干燥工程有限公司内,董事长周友来召集海外市场部员工了解工程进度。据悉,由公司研发的一款名为"新型环保节能造粒流化床干燥机"的设备,正在塔吉克斯坦的一家食盐工厂进行现场调试。这款"新型环保节能造粒流化床干燥机",不久前获得了国家科技部、财政部2014年度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立项,(本文来源于《中国粉体工业》期刊2014年04期)

宋雅琼[4](2013)在《基于吸附再生的生物造粒流化床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造粒流化床(fluidized-pellet-bed bioreactor, FPB)以造粒流化床技术为基础,将活性污泥水处理技术和造粒流化床高效固液分离技术有机结合,是课题组近年来研发的一种集混凝、造粒、生物降解、固液分离于一体的新型污水处理技术。以前期生物造粒流化床工艺研究为基础,应用吸附再生理论,构建了基于吸附再生的生物造粒流化床污水处理系统。该系统包括内筒、外筒和污泥筒叁个功能区,内筒为造粒与固液分离区,外筒为生物活性再生区,由污泥回流设备将内筒、外筒和污泥筒进行连接,形成了循环回路。原污水进入外筒并与回流污泥混合、进行曝气,之后泥水混合物从外筒底部流出进入内筒,通过混凝造粒形成悬浮态颗粒污泥层。内筒上层颗粒污泥由筒壁中部开口落入污泥筒,在污泥筒中沉淀,部分回流至外筒,其余以剩余污泥排出。该系统的特点之一在于利用活性污泥巨大的比表面积,在内筒中完成污染物的快速吸附,以造粒混凝原理形成粒状污泥,并完成固液分离。而且,2mm左右粒径的粒状污泥提供了反硝化的环境条件,实现了脱氮目的。特点之二在于将粒状污泥以回流方式引入外筒,通过剧烈充氧曝气恢复生物活性,并将吸附的有机物解吸以释放吸附空间,在外筒中完成有机物去除和氨态氮的硝化。试验选取西安某高校的生活污水为原水,对其进出水质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分析,并采用分形维数测定、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析、原位荧光杂交技术、微生物的培养与计数、比好氧速率和吸附量的测定等方法,分析探讨了系统的去除特性、污泥特性以及吸附再生机理。结果显示,生物造粒流化床对SS、COD、TP、TN和NH3B-B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1.7%、88.3%、89.7%、56.7%和76.8%,出水水质达到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一级标准(GB18918-2002)。反应器内微生物多样性丰富,含有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有机磷细菌和无机磷细菌等多种功能菌,颗粒污泥粒径大、结构密实,外部以好氧菌为主,内部以兼性厌氧菌为主,有效地改善了以往生物造粒流化床的生物功能菌分布以及氮类营养物质的去除情况。对比内筒和外筒中比好氧速率和吸附量的变化,污泥的活性和吸附性能在外筒中得到了大幅度的恢复和再生,形成了以吸附再生为基础的生物造粒流化床污水处理系统。(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3-05-01)

韦亮[5](2013)在《生物造粒流化床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的中试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造粒流化床以造粒流化床技术为基础,将活性污泥水处理技术和造粒流化床高效固液分离技术有机结合,是课题组近年来研发的一种集混凝、造粒、生物降解、固液分离于一体的新型污水处理技术。本论文以前期研究为基础,引入了吸附再生理论,构建了基于吸附再生的生物造粒流化床污水处理系统。基于吸附再生的生物造粒流化床污水处理系统是一种很好的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生物造粒流化床中试试验研究启动环节中各出水指标的变化情况表明生物造粒流化床的污染物去除原理主要为:颗粒污泥层的吸附截留作用和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去除溶解性有机物,化学作用除磷,同步硝化反硝化作用脱氮。通过控制水力负荷、回流量、加药量、外筒溶解氧浓度等参数来营造良好的生物处理环境,实现高效去除溶解性有机物并达到高效脱氮除磷的目的。在启动期间和微生物的驯化期间,和传统的活性污泥法相比,生物造粒流化床工艺启动和接种驯化所需的时间要比传统的活性污泥法短,生物造粒流化床在启动6天后出水就能达到正常水平。并且,接种驯化期间生物造粒流化床可以连续运行而传统活性污泥法不能。另外,生物造粒流化床可以停机一段时间后成功快速启动。生物造粒流化床中试试验研究通过调试环节确定了最佳运行工况。在水力负荷为Q=5m3/h,回流量为Q=2m3/h,加药量为PAM=5mg/L、PAC=60mg/L,曝气量为90m3/h时,并辅以6r/min的搅拌速度,生物造粒流化床对COD、TP、TN、氨氮、SS、浊度有最佳的去除效果,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89.07%、87.77%、55.78%、72.08%、86.09%、95.75%,除N素外其余各指标均可以达到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一级A标准(GB18918-2002)。生物造粒流化床能在好氧条件下,利用混凝造粒形成的颗粒污泥创造缺氧环境,而且系统运行稳定,克服了以往污泥上浮、脱氮效率低的问题,使得在生物造粒流化床内筒能同时进行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实现了同步硝化反硝化,出水中氮素达到了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一级B标准(GB18918-2002)。(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3-05-01)

李侃[6](2013)在《生物造粒流化床污水处理工艺的物化—生化协同作用及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造粒流化床是将混凝造粒固液分离工艺应用于污水处理的一种尝试。通过对装置进水进行预充氧,维持流化床内的好氧状态,使微生物在流化床内得以繁殖与富集,从而实现物化与生化耦合作用下的污染物强化去除。前期针对城市生活污水的实验研究已证明了生物造粒流化床不仅能有效去除污水中悬浮态或胶体态的污染物,而且能去除较高比例的溶解性COD、氨氮和总磷,在总水力停留时间为1~2h的条件下,达到优于强化一级处理的效果。作为一种短流程的一体化污水处理工艺,生物造粒流化床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为了揭示生物造粒流化床对溶解性污染物的物化-生化协同作用,本文设计了小型实验装置,采用人工配水,针对生物造粒流化床对溶解性污染物的去除特性、流化床中的颗粒污泥特性、混凝剂对污泥中微生物生理生态的影响开展了实验和理论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生物造粒流化床对溶解性污染物的去除特性在实验室条件下,建立小型生物造粒流化床装置并投入连续运行。生物造粒流化床连续操作控制条件为:PAC50mg/L,PAM3mg/L,上升流速u1mm/s,机械搅拌速度ω25rpm,回流污泥池水力停留时间2h,流化床泥层高度控制范围110cm~130cm;回流污泥池参数的控制为:平均每2个小时回流污泥0.5L至回流污泥池, SS0.82g/L,DO8mg/L。稳定运行条件下对溶解性COD、NH3-N及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5%、34%和46%。(2)生物造粒流化床对溶解性污染物的去除机理研究流化床对溶解性污染物去除过程中包括混凝、吸附和生物降解等物化和生化作用。量化溶解性COD在不同作用机理下的去除效果为:回流污泥池生化降解46%,混凝去除6%,吸附去除8%,流化床原位生化降解22%,未降解18%;溶解性NH3-N在不同作用机理下的去除效果为:回流污泥池生化降解9%,混凝去除5%,吸附去除10%,流化床原位生化降解11%,未降解65%;溶解性TP在不同作用机理下的去除效果为:回流污泥池生化降解27%,混凝去除1%,吸附去除3%,流化床原位生化降解17%,未降解52%。其中回流污泥池生化降解是完成在回流污泥池中的吸附于回流污泥中溶解性污染物的生化降解作用,因此对于附着于颗粒污泥的溶解性污染物而言,回流污泥池生化降解仍是生物降解的一部分。因此,生物降解对于溶解性COD、NH3-N和TP的总的作用分别为68%、20%和44%,说明生物降解是生物造粒流化床污染物去除的去除效果更为明显。(3)生物造粒流化床中颗粒污泥的物理和生化特性研究生物造粒流化床由下至上不同高度处的颗粒呈现良好的球形状态,颗粒粒径呈沿床高逐渐降低的趋势,其中,10cm、50cm、90cm叁个高度的中值粒径d50依次为2.84、2.22、1.92mm。生物造粒流化床中颗粒污泥密度趋于均一,随粒径变化的趋势不明显,有效密度的范围为0.006~0.013g/cm3,远高于常规絮凝体的有效密度,说明通过生物造粒流化床操作形成的颗粒污泥具有更加紧实的构造。对流化床中的颗粒污泥进行生化特性分析可知,DO进入流化床内不断被消耗,从入口处的8mg/L降至顶部的1.7mg/L,且主要在底部被消耗。同时沿流化床自下而上MLSS逐渐降低,但每个断面MLSS的浓度远高于常规活性污泥法。细菌计数结果表明,流化床柱体内各断面生物量均在108的数量级,与常规活性污泥法的生物量基本相当,由于流化床底部营养基质丰富,DO充足,因此微生物量最高。随着流化床高度的增加,生物量呈降低的趋势。(4)生物造粒流化床中颗粒污泥中的微生物群落分布特性运用FISH技术对流化床中颗粒污泥的亚硝化菌和硝化菌鉴定分析得出,在流化床10cm、50cm、90cm处AOB/DAPI和NOB/DAPI分别达到3.4%,3.9%,2.5%以及1.8%,1.8%。1.4%。表明就亚硝化菌和硝化菌的分布而言,在流化床高度上没有较大变化的。在生物造粒流化床形成的颗粒污泥中AOB、NOB占DAPI染色总菌的比例与悬浮活性污泥法中的比例基本相同;而每个高度的颗粒污泥中NOB的数量均低于AOB的数量,这可能是由于NOB具有较低的比增值速率的缘故。从DGGE谱图可以看出,生物造粒流化床内微生物种群丰富,且因其独特的空间结构使好氧、兼性、厌氧微生物均能生长。生物造粒流化床处理工艺装置不同位置的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结构相差不大,曝气池与流化床内微生物种群结构对比,少数细菌的种类与数量在曝气池中锐减(如兼性厌氧细菌Actinobacillus),但总体来说相差不大,其余优势种群都是好养菌群(Actinobacillus,Arcobacter sp.,Epsilon proteobacteria和Beta proteobacteria类群)。表明在微生物对于底物变化和DO浓度改变适应性较好,工艺运行较为稳定。为了提高生物造粒流化床的脱氮能力,针对生物造粒流化床颗粒污泥进行3个月的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的富集培养,运用PCR-DGGE技术鉴定出富集培养液中完全自养型硝化菌的优势菌群为Nitrosospira sp.(亚硝化螺菌)和Nitrobactersp.(硝化杆菌),且还被鉴定出异养细菌Pseudomonas sp.(假单胞菌)以及Pseudomonas aeruginosa(铜绿假单胞菌)。这些异养细菌Pseudomonas sp.为好氧反硝化菌,与自养硝化细菌起到了共生的作用。(5)混凝剂对颗粒污泥中功能菌群的影响研究在生物造粒流化床的操作条件基础上,利用SBR反应器进行了不投加和分别投加聚合氯化铝(PAC)和聚丙烯酰胺(PAM),对活性污泥生长及其污染物降解特性的对比试验。生物量分析和FISH检测结果表明投加PAC和投加PAM不会影响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繁殖和生长。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分析发现,投加PAC和投加PAM的反应器都要比未投加药剂的反应器COD的去除率要高;叁种反应器内各种形态的氮去除效果非常接近,说明PAC和PAM对微生物的硝化作用无抑制作用;且化学除磷能够提高磷的去除率。(6)生物造粒流化床颗粒污泥的动态稳定性研究利用基于两个生物造粒流化床的二级串联交替运行模式研究了流化床颗粒污泥的动态稳定性。生物造粒流化床采用二级串联交替运行模式后,总的水力停留时间延长,有效处理泥床高度加倍,溶解性污染物的去除得到强化,溶解性COD、氨氮、磷在二级柱的去除率分别为10%、3%以及5%。在交替轮回的一个周期内,由于铝盐混凝剂和高分子絮凝剂投量减小,颗粒的粒径减小,反之,颗粒粒径增大。在流化床多次轮回切换,颗粒污泥多次经历“破碎——成长——再破碎——再成长”的过程中,颗粒的有效密度并未发生明显变化,且此条件下形成的颗粒污泥仍保持着紧实的结构。流化床中的颗粒能保持良好的动态稳定性。(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3-03-01)

李侃,王晓昌[7](2013)在《混凝剂对生物造粒流化床污泥中微生物生理生态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系统研究聚合氯化铝(PAC)和聚丙烯酰胺(PAM)对生物造粒流化床颗粒污泥生理生态的影响,对投加PAC或PAM后活性污泥的特性和硝化菌群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对比研究,同时考察了投加混凝剂后的污染物去除效果。结果表明,与不投加混凝剂相比,投加PAC后,运行60d时反应器中混合液悬浮固体(MLSS)、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MLVSS)浓度分别提高了73%、29%;通过平板计数法计算结果可知,未投加混凝剂、投加PAC、投加PAM的反应器中微生物的增长是非常稳定的,投加PAC或PAM都促进了细菌的生长和繁殖;荧光原位杂交鉴定结果表明,各个反应器中亚硝化菌(AOB)或硝化菌(NOB)所占比例均基本相当,且AOB数量均略高于NOB数量;投加PAC或PAM都能够提高COD的去除率;投加PAC可大大提高TP的去除率;3个反应器中各种形态氮的去除效果非常接近,脱氮主要靠硝化菌群的生物降解作用,投加PAC或PAM对微生物的硝化作用没有抑制。(本文来源于《环境污染与防治》期刊2013年02期)

韦亮,王晓昌,宋雅琼,金鹏康[8](2013)在《生物造粒流化床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集中式污水处理技术的使用受到限制的地区,生物造粒流化床作为一种短流程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得到了应用。经过对中试生物造粒流化床出水水质的长期监测,结果显示其出水水质良好,对SS、COD、TP、NH3-N、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了86%、89%、88%、63%、44%。生物造粒流化床在绿地世纪城居住小区和陕鼓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被成功应用于处理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后续工艺的再生水可用于补充景观湖水、浇洒道路和草坪,其总运行成本分别为0.89和1.01元/m3。(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13年03期)

靳兆强,金鹏康,张金花,王晓昌[9](2012)在《基于颗粒污泥活性再生的生物造粒流化床污水处理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西安思源学院的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探讨了基于颗粒污泥活性再生的生物造粒流化床污水处理系统相对于传统污水处理工艺在去除效果和经济上的优势。该工艺增加了曝气外筒,这一构造上的改变使得混凝吸附的颗粒污泥在外筒得以再生,同时对有机物与氨氮等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内筒的混凝造粒TP的去除率高达90%以上,内外筒的好氧与缺氧交替的环境对TN的去除率也较高。该工艺具有很好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占地少,运行费用合理,特别适合用于分散式污水处理。(本文来源于《环保科技》期刊2012年03期)

靳兆强[10](2012)在《一种新型生物造粒流化床污水处理装置的运行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大型污水处理厂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污水得到了收集和治理,但这种集中式污水处理技术占地面积大和配套的管网投资大等问题使其在市政管网无法收集地区的应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因此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开始得到人们的关注,并且对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也就日益成为热点。生物造粒流化床技术就是针对分散式污水处理而开发的新技术。该生物造粒流化床的构造:1.设置了一个内筒两倍大的曝气外筒用于污泥的活性再生;2.设置了独立的污泥筒,对内筒污泥层的影响小;3.选用了螺带式搅拌器,能产生更均一的剪切力,而且有利于污泥的流化态;4.设备结构得到了优化,使其更加紧凑,占地面积更小。该工艺将自我造粒流化床与活性污泥法结合的物化—生化组合工艺,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生物降解与固液分离,同时具有流程短等优点。研究结果表明:最佳投药量:PAC:60~80mg/L,PAM:4~6mg/L。搅拌速度是6r/min。在回流量是1m3/h不变的情况下最大进水量是5m3/h。外筒的污泥浓度是2400~3300mg/L,污泥容积指数SVI=50~70,外筒溶解氧接近饱和状态。内筒的溶解氧随着高度的增加而不断降低,出水的溶解氧为0.4~1.2mg/L。内外筒具有丰富的微生物量。该工艺对SS、色度、有机物、氨氮、TN、TP等各项指标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90%、97%、90%、87%、44.9%、87%。各指标都能达到一级B标准(GB18918-2002)。(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2-05-01)

造粒流化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来水厂生产废水约占总净水量的4%-7%,回收利用生产废水,能够有效缓解当前水资源短缺状况,对于西北缺水地区,尤其具有现实意义。处理生产废水,常见的工艺流程是“浓缩-调质-脱水”,但这种处理方式需要的构筑物多、占地面积大。造粒流化床是一种创新型水处理技术,集浓缩、调质与一体,拥有占地面积小,水力负荷高等优点,本文以水厂生产废水(沉淀池排泥水和滤池反冲洗废水)为研究对象,对造粒流化床处理生产废水的除浊机能进行了试验:(1)通过静态试验,研究了PAM的带电性、分子量对原水浊度、絮凝体沉速的影响,最终确定在A水厂反冲洗水中使用分子量为1200万的阴离子型PAM,投加量初步定为0.7-1mg/L,此时絮体沉速能达到7mm/s;在B水厂的排泥水中,使用阳离子型PAM,分子量为1200万,投加量初步定为9-12mg/L,絮体沉速能大于7mm/s。(2)流化床初始启动上升流速对于致密悬浮层的形成时间影响显着。当初始上升流速为20cm/min时,需要160min才能形成致密悬浮层;当初始上升流速为30cm/min时,在试验限定的时间内,无法形成致密的悬浮层;最终确定在中试试验中,适宜的初始上升流速为25cm/min,能够在130min左右形成致密悬浮层。(3)在生产性试验中,通过出水浊度、污泥含水率等指标确定了A水厂流化床的最佳运行参数为:上升流速V=30cm/min,进水流量Q=35m~3/h,PAM投加量b=1mg/L,PAC投加量c=5mg/L,机械搅拌转速控制r=2r/min,系统最大上升流速V_(max)=60cm/min,排泥方式为间歇排泥,排泥周期为42h,浓缩后污泥含水率在95-96%之间。在此运行工况下,出水浊度可长期稳定在1NTU左右,出水中Fe、Mn含量能够分别降至0.12mg/L,0.18mg/L左右。B水厂流化床的最佳运行参数为:上升流速V=30cm/min,流化床进水流量Q=90m~3/h,PAM投加量根据进水浊度不同进行投加,搅拌转速r=1r/min,排泥方式为连续排泥,浓缩后污泥含水率可达96%左右。在此工况下,系统出水浊度可长期稳定于10NTU左右,满足处理要求;(4)试验中,推导并验证了流化床排泥周期计算公式(_(000)=(1(1-)×10~6),通过该公式可以预计进水浊度、进水流量改变后,满足污泥含水率要求的排泥周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造粒流化床论文参考文献

[1].唐章程,黄廷林,胡瑞柱,张瑞峰,智奥帆.结晶造粒流化床同步去除水中铁、锰及硬度的中试实验[J].环境工程学报.2018

[2].赵楠.造粒流化床处理水厂生产废水的生产性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3]..力马干燥新型环保节能造粒流化床干燥机获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J].中国粉体工业.2014

[4].宋雅琼.基于吸附再生的生物造粒流化床机理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5].韦亮.生物造粒流化床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的中试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6].李侃.生物造粒流化床污水处理工艺的物化—生化协同作用及工艺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7].李侃,王晓昌.混凝剂对生物造粒流化床污泥中微生物生理生态的影响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3

[8].韦亮,王晓昌,宋雅琼,金鹏康.生物造粒流化床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的应用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13

[9].靳兆强,金鹏康,张金花,王晓昌.基于颗粒污泥活性再生的生物造粒流化床污水处理系统[J].环保科技.2012

[10].靳兆强.一种新型生物造粒流化床污水处理装置的运行调控[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论文知识图

生物造粒流化床纵向的溶解氧和...生物造粒流化床的污染物去除情...造粒流化床实物图上向流自我造粒流化床装置示意生物造粒流化床实验装置图生物造粒流化床的除污效果

标签:;  ;  ;  ;  ;  ;  ;  

造粒流化床论文_唐章程,黄廷林,胡瑞柱,张瑞峰,智奥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