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雪:新时代背景下培育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话语担当——基于对群众路线的多维分析论文

李 雪:新时代背景下培育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话语担当——基于对群众路线的多维分析论文

摘 要: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最质朴的表达,是新时代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重构意识形态的话语担当。从理论话语担当来讲,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之义,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唯物史观和认识论的哲学思想,是最能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中国化大众化话语;从实践话语担当来讲,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就是我们党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成果,是最能说明马克思主义目标归宿的强有力的话语表达;从价值话语担当来讲,群众路线对引领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动力价值、激励价值和创新价值,是新时代培育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话语支撑。

关键词:群众路线;话语担当;信仰培育;马克思主义信仰

任何时期,信仰的培育都是一个双向的动态过程,既离不开传播主体对接受客体的思想灌输,也离不开接受客体自我意识的主动信服。而在信仰主客体之间起着连接作用的是承载着科学性与真理性的合法话语,并且要充分发挥这一语言对人民思维导向的话语权。“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 民族有希望”[1](P42)。 信仰的重要性毋庸赘述,它对一个国家的复兴、一个民族的崛起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我们共产党人的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2](P326)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一方面在于共产党人向人民群众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展示其科学性,另一方面在于人民群众逐渐了解并由内而外地主动信仰马克思主义。其最为重要的就是,中国共产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以人民群众易于理解的通俗话语作为理论灌输的语言基础,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作为情感表达的信任支撑,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诉求真正地渗入到每个人的潜在思维意识之中,自然而然地在新时代建构起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但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西方意识形态的攻击变本加厉,渗透方式更加隐蔽、途径更加多样,尤其是在新自由主义的掩护下几乎无孔不入,于不知不觉中从各个方面破坏我国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建构,可谓是防不胜防。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亟待更具有说服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发声,担当起重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历史重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不仅在理论上将马克思主义晦涩难懂的学术语言用通俗易懂的中国白话表达出来,在实践上不断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以实现人的幸福为最终目标的价值旨归,更是对人民群众坚定理想信念有着巨大的导向价值,成为了新时代培育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话语担当。

一、理论话语担当:群众路线使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地走向人民

人民群众只有读懂、理解并认真体会马克思主义,才能够实现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自我确认,这是培育信仰的重要前提。深文奥义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读本无疑是诘屈聱牙的,超出群众阅读能力的理论灌输更是难见成效,人民不识、不知马克思主义,信仰便无从谈起。群众路线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唯物史观和认识论的学术术语以通俗化大众化的语言形式呈现给人民群众,向人民群众传递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要义,使之成为人民群众易于理解、通晓明白、能够确信的中国化语言,缩小了与人民的距离感,增加了亲切感,走进了与基层人民密切相关的现实生活,成为了新时代培育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理论话语担当。

(一)群众路线使马克思主义唯物论通俗化地走向人民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在解读世界的本质 “是什么”这一本源问题时,把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都看作是物质的种种表现形态,虽各有不同,且千差万别,但作为显像本体的物质本身,物质世界从来都是按照已然存在的固有规律不断运动、变化与发展的,整个世界就是物质的世界。而在肯定世界物质性的同时,也要承认意识作为物质的产物,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得以出现、并以人类为思维主体的存在现象,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能动性感知,既包括直接的简单反映,也包括复杂的能动性思索。在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前提下,应同样重视意识对物质发展进程的巨大反作用。人区别于动物的最大特点,就是人能够发生改变客观事物的行为,能够通过提出观点、计划、理论等方式开展改造自然、进行实践斗争的活动,而这些行动事实上是受意识支配的,这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将意识转化为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

主题出版中的显著性模式。议程设置需对少数议题进行突出强调,以引起公众焦点关注。图书出版涵盖所有公共和个人议题,主题图书关注少数重大选题,使其曝光率远远大于一般议题,占据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主题出版中议程设置的显著性模式不仅存在于对少数议题的强调,还表现在主题出版对象具备多种属性时不同属性的侧重与平衡上。

人的意识能够对实践活动产生物质力量的反作用,为达到预期目标,就必须使人的意识在科学理论的正确引导下发挥正面作用,其中关键环节就是将科学理论内化于群众的内心深处,“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3](P11)任何理论只处在形而上的哲学之中,就永远不能成为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作为批判的武器的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革命的纯粹理论批判是不能取代人民群众革命斗争的,而这种批判理论一旦深入群众意识、掌握群众思想、成为群众实践活动的方向性指引,就必然成为推翻资本主义社会的革命力量。然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都带有其历史时代的深刻印记,并不能为后世的实践提供具体建议,必须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将之放于中国,就必须与中国实际结合,由此而来的“群众路线”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产物,能够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转化为改造中国的物质力量。“一切依靠群众”,简单直白的六个字就清晰地告诉人们:党的依靠力量是人民群众,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依靠力量依然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才是推动中国发展的行动主体,而马克思主义只有在人民群众手中才能发挥最具革命性的物质力量。任何一种理论只有达到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程度才能够被接受,马克思主义要发挥它物质力量的作用就必须为人民信服。马克思主义坚定的人民立场决定了它总是与人民群众内心深处的所思所想最为契合。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使中国人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切身利益,过上了日益美好的幸福生活。这就促使人民群众主动了解、逐渐信服马克思主义,并努力使之掌握在自己手中,使它不仅在成为解决理论问题的必要条件时才为人所知,更要在成为解决实际问题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时为人自觉意识,从而发挥它在指导实践活动中所具有的物质力量的伟大作用。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走向人民、为人民掌握并发挥其物质力量的过程,而群众路线则成为了人民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连接桥梁,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带给人民,使人民群众在接受信服、主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建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二)群众路线使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通俗化地走向人民

肯定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从整个社会发展的历史大势来看,人类社会是随着生产发展的不断进化而向前推进的。同时,生产的发展又必然是建立在生产方式的推陈出新以及物质资料进一步丰富的基础之上,而作为物质资料生产主体的人民群众,是改进生产方式、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马克思早就明确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 ”[3](P287)任何社会,都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发展,而在生产力的诸要素中,人民群众作为其中最为活跃、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是推动生产力进步的最强大的力量,成为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关键所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力量和智慧是无穷大的,无产阶级革命的事业归根结底还是人民群众自身的事情。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通过对其群众观点的深入了解和分析,从一开始就极为重视群众的重要性,在处理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中不断总结经验、做出规定,形成了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本思想的群众路线。

任何脱离人民的革命运动都是难以在实践中取得胜利的,而任何不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斗争实践终究是要走向失败的。同样地,任何缺少科学理论指导的实践活动亦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入侵,战乱频仍,风尘之变席卷中国大地,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日益加深,内忧难解,外患难除,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苦不堪言,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成为中华儿女不懈奋斗的目标,国家复兴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应尽之责。然而,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封建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都以失败告终。在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中,中国人民屡遭失败,对解决中国问题之主义求而不得,不禁发问:究竟何种主义才能救国强民?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当时的中国指出了一条新的道路,给中国人民带来了解决中国问题的新思路,马克思主义也随之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得到了快速传播,自此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三)群众路线使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通俗化地走向人民

革命战争年间,中国共产党践行群众路线的主要任务是调动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实现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斗争的胜利,使人民群众摆脱战争荼毒,推动马克思主义从初步传入到走向民心深处。“善于把党的政策变为群众的行动,善于使我们的每一个运动,每一个斗争,不但领导干部懂得,而且广大的群众都能懂得,都能掌握,这是一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领导艺术。 ”[6](P1319)党在革命根据地进行经济建设和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使广大贫雇农成为了土地的主人,他们为了保卫胜利果实,积极参军参战,坚定维护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党一直提倡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克服了经济困难,壮大了人民力量,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凝聚人民力量、奠定物质基础。解放战争时期,党放手发动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最广泛的民族民主统一战线,取得了同国民党战争的最后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使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每一次胜利的取得都会使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确信增添一分,这个过程就是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从认知到认同再到坚定支持的过程,是建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过程。

例5.TYRONE:Yes,there's the makings of a poet in you all right.But that's morbid craziness about not being wanted and loving death.

今日之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都正在发生空前未有之大变局;今日之世界,依然处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占据统治地位的历史时代。总体而言,世界格局虽未发生根本改变,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力量对比已有明显变化,此消彼长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正走在强起来的伟大征程中。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经过奋力拼搏,已经走过了站起来、富起来的历史,接下来实现强起来的伟大目标同样是人民事业的继续扩大与群众实践活动的持续深入,中国的发展终究还是要依靠群众、回归到群众的事业当中去。但社会主义中国的崛起,势必会引起资本主义国家的惶恐和他们的强烈阻挠与重重破坏,尤其是他们对中国在人权问题上的污蔑,言不符实极为严重,意识形态领域争夺战激烈程度可见一斑。因此,新时代党在践行群众路线的过程中,不仅要重于行,还要重于言,充分发挥群众路线在引领意识形态中的导向作用,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恶意攻击予以强烈反击,以期民心不散、力量凝聚。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面向未来,我们必须坚持同人民在一起。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为了人民干事创业,依靠人民干事创业。 ”[7](P81)

二、实践话语担当:践行群众路线就是培育马克思主义信仰

所谓动力价值,就是教育主体通过利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通过外在的利益引起受教育者思想动机的变化,增加其内在动力,调动教育对象的积极性,使其自觉将教育目标转化为个人目标并为之奋斗的价值行为。中国共产党坚持践行群众路线,一切工作都以群众利益为出发点,对人民群众产生了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培育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动力价值。

(一)党践行群众路线,实现中华民族站起来的伟大胜利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育

群众路线扎根于唯物史观,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严密的科学性,又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句通俗朴实的话言简意赅地向人民群众指出了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完成这项伟大事业的依靠力量亦是人民群众自身,为保证这项事业顺利开展的指导方法依然是来自于群众,并且由群众自己将其应用于实现自身幸福的伟大实践当中。中国共产党确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命运的解放、人民生活的幸福都需要人民群众作为行动主体的积极参与,坚决反对以任何理由阻止或者代替人民群众进行实践活动的错误观点。因此,中国共产党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中始终坚持群众路线,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做利于人民的正确的事,从而最大程度地调动群众进行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才能找到无产阶级革命的正确路径和根本依靠力量,把群众的意愿和期望汇集起来,在坚持群众路线的过程中领导人民群众走向美好生活,人民群众同时也在日益美好的生活中增加对马克思主义的期待与信心,并逐渐信仰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第一的观点,实际上就是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形成正确认识并将其应用于实践的观点。认识的目的在于实践,理解世界就是为了改造世界,而唯有获得对世界正确的认识,方能在改造世界中采取正确的行动。人民群众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人民群众从实践中获得并在实践中运用其认知的智慧是显而易见的。实践是社会的实践,而社会实践是由群众的共同活动形成的,认识从实践中来也就是从群众的实践活动中来。具体来说,认识是人民群众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既来源于实践又能动地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由理性的思维深入感性的表面,从个别的例拓展到一般的类,再由普遍的存在看向特殊的现象,以此循环往复、不断上升。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这些基本公式清晰地勾勒出了实践与认识、感性与理性、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并在党领导群众进行实际工作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世界观和党的具体路线方针政策有效结合,使之科学有理、行之有效。

(二)党践行群众路线,取得中华民族富起来的重要成果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育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穷二白阶段,党坚持人民群众自己是实现自己幸福追求的实践主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中华民族富起来奠定了制度前提和物质基础。在最初的七年里,党领导人民进行了土地改革运动,废除了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不断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最终于1956年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今后中国的一切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和制度前提,开始了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党立足于当时我国政治、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国情,指出当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解决好这一矛盾,是调动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的前提条件。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科技的需要,党和国家先后编制了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和第二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极大进步;为发展人民的教育事业,党和国家对旧教育进行了彻底改造,满足了群众对知识的诉求。此外,文学艺术、体育事业和史学研究等诸多领域也取得了重大成果,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提高精神生活的需求。这些成就的取得既使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满足,又为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迅速富起来奠定了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建设成为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而群众是否积极参与,事关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成败,为此,党在新时期更加重视培育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党通过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所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诸多利民成果来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培育人民维护社会主义制度的思维意识。仅在改革开放的前三、四年间,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就解决了困扰农村多年的温饱问题,通过在东南沿海设立经济特区而极大地促进了改革开放的前进步伐,这些都表明了改革开放的生机与活力,加强了广大人民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及维护意识。伴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党带领人民群众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逐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布局,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科学的方法论活学活用,问计于民,依靠群众,服务群众,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可以说,改革开放虽然只有短短四十年,但中国已然从一个底子薄的贫穷落后国家,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已经彻底摆脱了贫穷的束缚,中华民族富起来了。这一重要历史成就的取得,既不负百姓,又彰显真理,本身就是人民群众自己事业的巨大成功,再一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以民为先的人民立场,信仰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实现自身的幸福。

(三)党践行群众路线,开拓中华民族强起来的伟大征程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育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公式作为指导实践活动的行动指南,全面地展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实质。群众路线短短数语就清晰地说明了中国共产党为了谁、依靠谁,在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中对人民的认识进行实践的检验,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将理性认识回归到实际工作中指导实践,并最终接受实践的检验。毛泽东曾说:“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 (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 ”[4](P899)中国共产党“一切依靠群众”,重视人民的力量,并且“从群众中来”,认真总结人民群众的活动经验,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形成对具体实际问题的正确认识。在形成正确的认识之后,又回归“到群众中去”,以人民的具体实践进行验证,在实际活动中不断完善并继续用于指导人民的活动,达到“一切为了群众”的目标。因此,为发挥人民群众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重要作用,“各级党委应当大大提倡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使之群众化,为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所掌握,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 ”[5](P323)这就使得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深入人民生活,为人民掌握。可见,蕴含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重要思想的群众路线,不仅成为了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理论武器,更使广大人民群众自愿自发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社会实践,并在这一过程中日益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206国道徐州改线段建设工程于K22+575处跨越京杭运河,路线与京杭运河右偏角为80°,本桥主孔上跨京杭运河为二级航道,其通航净空为:100×7m,最高通航水位28.93m,最低通航水位25.83m;本桥主桥采用1-127.6m简支钢桁架桥一孔跨越通航水域,主桥为变高钢桁架,主梁为三角桁架,横向采用两片主桁结构,主桁中心距27.5m,标准节间距10.5m,主桥采用单幅桥,全宽28.3m,下部结构主桥采用柱式墩,群桩基础。

三、价值话语担当:坚持群众路线对新时代培育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价值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理论,它之所以能够被信仰,就是因为它自身所包含的价值,而评判其价值的客观标准就是人民利益,主观标准则是人民态度。因此,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就必须重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态度,符合人民群众判断马克思主义价值的两大标准。群众路线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是对人民负责的最有效路径,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最好选择。

(一)群众路线对培育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动力价值

是否信仰从根本上来讲是人民群众出于内心倾向的价值判断,而一种理论之所以能够被信仰,必然是它能够用之于实践并且在实践中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马克思主义最为根本的人民立场,并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中时刻将人民群众的需求放在首位,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给予广大人民实实在在的尊严与福利。党对群众路线的践行,其实质就是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将马克思主义深入民心,于深入民心中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方法传播发扬,使人民群众自然而然地主动接受、吸收与信服马克思主义,进而坚定对它的信仰。

高效准确的识别叶芽和花芽,才能够准确的运用各种修剪技术,提高冬剪的效率和质量,使树体合理负载,节约养分,有效克服树体大小年现象。

任何理论要成为信仰,都是不可能脱离于信仰的范畴而存在的,它必然是作为信仰的前提存在于信仰主体的思维意识之中,没有信仰的对象或者信仰对象不被意识,就不存在信仰。作为信仰对象的马克思主义,其信仰主体就是人民,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其关键在于增加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力度。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历史上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向人民群众表明了党是人民群众自身利益的根本维护者,这一点无论是在过去、当下还是将来都不会改变,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也早已被历史证明。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进入新时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渗入更加强烈,手段多样、途径繁多,利用科技之便蛊惑中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质疑,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面对意识形态斗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培育人民群众坚信只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才能实现自身根本利益的意识才是当务之急。当人民群众具备了这种意识,把马克思主义与自身生活联系起来,明确它是实现自身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的理论基础,人民群众才会在这种利益的驱动下产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动力。为此,党应该通过网络平台、新闻媒体、学校教育、家庭熏陶、社会引导等多种方式讲述历史,使人民群众明晓马克思主义是拯救中华民族于战争危难的救国之主义,是实现中国人民吃饱穿暖成为国家主人的理论基础,是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得到极大提升的方法论指导,是继续带领中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方向性指南。没有了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不会出现,更不会存在;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指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成果终将功亏一篑,利益将严重受损乃至幸福不复存在。正是在自身利益的推动下,人民群众自发选择马克思主义,自觉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二)群众路线对培育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激励价值

激励价值是指教育主体通过向受教育者灌输某种信息,暗示他们行为的最终导向具有正极或负极两种可能性,并在某种结果处以激励的手段进行目的性引导,引发受教育者内心情感和思想方向的变化,从而逐渐趋向教育主体所期望的行为方式,最终实现教育目标的行为准则。当前,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理论客体时空的局限性和实践客体的局部偏离。党的群众路线,克服了马克思主义在时间和实践两方面的局限,对人民进行正面信息的信仰教育,使之产生人民群众所期望的社会影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直强调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8](P424)为实现这一目标,党坚持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1](P21),做人民之所想、为人民之所期、谋人民之所求,使每一项惠民利民的政策措施都落实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方方面面,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提升,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增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各个重要领域都获得了突破性进展,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向前推进,中华民族在强起来的道路上迎风而进。历史反复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实践活动才是实现人民真正利益的根本保障,只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才能为中国共产党政策方针路线的制定把握正确的方向,而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群众路线则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人民的幸福从根本上来说还是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作为方法论的科学指导,人民对现实生活的满意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首要前提。因此,中国共产党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收获人民满意心声的同时,还必须要使群众路线发声,发挥群众路线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重大作用,坚定人民群众相信党、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决心。

从理论客体来看,马克思、恩格斯是立足于他们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现实条件和发展需要来研究共产主义运动及其展开形式的,他们受时代条件和认识能力的限制,其观点和方法往往适合于当时的现实状况,对于未来社会的发展并不能做详尽的细节描述。正是因为这样,才使一些不能从马克思主义中找到解决眼前问题的具体方法的人产生困惑,质疑马克思主义。“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深入推进的时代,是一个呼唤马克思主义大发展的时代”[9](P58),所以,对它的创新是时代的必然。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它符合中国国情,并与时俱进,它能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指导人民群众创造属于自己的财富,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达到人民群众所期望的社会目标,培育自己信仰的意识与动力。从实践主体来看,中国共产党是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先进组织,但是其在工作中出现的些许偏离和失误被无限的放大化了,致使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了动摇。党的行为直接影响到中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态度,因此,中国共产党各级领导干部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遏制不正之风,严格肃清吏治,对老百姓反映的问题不敷衍、不拖沓,对人民的事情有耐心、有爱心,始终坚持以群众路线来审视自己的工作,化解人民对党员干部的误会,以人民能否获得真正的利益作为评判标准,时刻把群众关心的大事放在工作的中心,向人民传播党的执政理念、展示党的正面形象,不断激励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正面印象,以达到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目的。

(三)群众路线对培育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创新价值

创新价值就是指教育主体运用已知的信息,不断突破常规教育模式,使受教育者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信息反馈,引起心理情感的变化,调动教育对象的积极性,使其自觉实现社会目标的一种行为价值。信仰方式是信仰主体与信仰客体相联结相统一的形式,主要表现为信仰主体以何种方式去崇尚、追求其信仰的对象,任何一种理论要上升为人民群众的信仰必须依靠信仰方式的创新。信仰能否坚定与其信仰方式密切相关,创新信仰方式对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大有助益。群众路线凭借其大众化、通俗化的语言成为连接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将马克思主义从阳春白雪带入下里巴人,使得马克思主义为更多的人知晓并了解,不断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范围。群众路线的重要性显而易见,用群众路线引领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创新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强调了人民群众的巨大作用。“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10](P268)人民群众是实现自身幸福的根本力量,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人民群众实现自身幸福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只有引起人民群众心理上的倾向,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仰。但是高度抽象化和概念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往往使人民群众产生一定的距离感,尤其是在对它宣传教育的过程中,宣传方式有时过于呆板或者滞后于时代发展,这种落后的信仰方式往往无法触动人民群众的内心世界,甚至会导致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偏离,这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十分不利。中国共产党必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马克思主义语言进行创新,“要进一步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通俗化和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工作,善于运用现代传播方式,面对面地向干部群众把理论问题讲清楚、讲明白,解疑释惑,形成共识。 ”[11](P893)党通过践行群众路线、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使马克思主义走向生活、贴近实际。群众路线能够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人们的理解能力结合起来,从理论上简单明了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从实践上重视群众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大事。以群众路线引领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创新,不仅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为人民服务的本质特征、符合时代发展,更能够打动人心,使人民群众自发自觉地在心理上产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倾向,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地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对培育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艰巨任务,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发扬党的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坚信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是我们党的依靠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我们深深知道,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8](P5)党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坚持群众路线,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使人民群众认同马克思主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砥砺前行、百折不挠、勇往直前。

著名美食专栏作家Florence Fabricant在文章中写道,北加州的感恩节咖啡公司(Thanksgiving Coffee Company)正在将这种由两个庄园混合而成的云南咖啡进行中度烘焙,并作为曼老江精品咖啡开展销售。文中称,作家用法压壶制作了这款由全球咖啡贸易公司进口的咖啡豆,它饱满的醇度以及黑巧克力风味令人愉悦。云南德潞咖啡有限公司邱总介绍,曼老江咖啡起源于1997年云南省普洱市的一个扶贫项目, 自2012年起,曼老江咖啡在国际精品咖啡的舞台上就开始展现“云南咖啡”的魅力。

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有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如果将同一个绘画内容用不同画种表现出来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而PHOTOSHOP就可以很快得实现各种效果。PHOTOSHOP中的滤镜效果很神奇,比如增加画布纹理、颗粒效果、彩色铅笔效果、油画涂抹效果、水彩效果、浮雕效果、线描效果等等。再比如关于构图知识,要求学生把各种物品按构图方法摆放并画出。如果利用PHOTOSHOP的图层和移动功能,可以使构图知识具体化、直观化。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 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9]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10]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The Discourse Undertaking of Cultivating Marxism Belief in New Era——A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of Party Mass Line

LI Xue
(School of Postgraduates,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2488,China)

Abstract:As the lifeline of our Party,the mass line is the simplest expression of the party's purpose of serving the people wholeheartedly,and the discourse undertaking of strengthening Marxism belief and reconstructing ideology in the new era.In terms of theoretical discourse,the mass line stands for the core of Marxism,which connotates philosophical thoughts of Marxist dialectical materialism,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epistemology.Mass line is a popular discourse in China which reflect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In terms of discourse practice,the mass line of our Party has born fruits of the historic leap of the Chinese nation from standing up and getting rich to being strong.It is a powerful discourse expression that explains the end-result of Marxism.In terms of discourse value,the mass line is endowed with the motive value,the incentive value and the innovation value for guiding the Marxism belief and cultivating Marxism loyalty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mass line;discourse undertaking;belief cultivation;Marxism belief

中图分类号:D2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 /j.issn.1674-8107.2019.03.002

文章编号:1674-8107(2019)03-0011-08

收稿日期:2019-02-14

作者简介:李雪(1990-),女,河南许昌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责任编辑:石劲松)

标签:;  ;  ;  ;  ;  ;  ;  ;  ;  ;  

李 雪:新时代背景下培育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话语担当——基于对群众路线的多维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