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文学论文_李晓攀

导读:本文包含了俗文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文学,聊斋志异,中国,南开大学,山东快书,莱顿,形象。

俗文学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攀[1](2019)在《从《书舶庸谭》看董康赴日寻访俗文学文献》一文中研究指出《书舶庸谭》是一部日记体着作,记录了近代董康四次赴日本访书的经过。在近代赴日本访书的中国学者中,董康是比较早将注意力放在中国古典小说、戏曲等俗文学文献上的。本文章以《书舶庸谭》为线索,就董康访求俗文学文献的背景、经过与成就、俗文学观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33期)

肖承清,鲁朝阳[2](2019)在《持续深耕,渐积有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俗文学类图书选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成立叁十余年来,在俗文学研究成果及相关学术资料的出版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本文拟对我社俗文学出版情况进行梳理,一方面希望可以为俗文学研究者利用我社相关出版成果提供一些线索,另一方面试图与出版界同仁共同探讨在当前新的出版形势下,如何在选题的持续深耕、提升和扩大选题的社会效益等方面做出新的拓展,以进一步共同致力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本文来源于《出版广角》期刊2019年16期)

李俊[3](2019)在《俗文学现代研究的起点与研究范式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俗文学现代研究的起点是敦煌俗文学资料的发现,古代俗文学资料失传与缺乏整理的"放失之厄",决定了俗文学研究初创期对"纸上材料"的孜孜以求;王国维、鲁迅、胡适、郑振铎等一代研究者携传统学术方法研究俗文学,铸就了其基于"纸上材料"的研究范式。(本文来源于《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夏新源[4](2019)在《魏晋以来俗文学中的鬼神形象变化初探——以《搜神记》与《聊斋志异》等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出于对未知世界的解释和想象,上古先民创造了大量的神话,这种神话思维为俗文学所继承,并塑造了丰富的鬼神形象,随着时间推移,俗文学中的鬼神形象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最初的鬼与人类似,举止行为皆具人性,但在后世作品中逐渐一分为二:一部分保持原貌,另一部分则走向了人的对立面,成为可怕的异类。而相对于鬼对人性的背离,神却由最初的淡漠疏离、不食人间烟火,逐渐向人靠拢,兼具人性与神性。《搜神记》是魏晋志怪小说的杰出代表,干宝在其中辑录了大量的鬼神故事以"发明神道之不诬";《聊斋志异》代表了古代文言小说的高峰,蒲松龄用传奇法而以志怪,亦塑造了大量极具特点的鬼神形象。本文试图通过比较《搜神记》和《聊斋志异》等明清俗文学中鬼神形象的变化,探究鬼对人性的背离及神对人性的归附之原因。(本文来源于《蒲松龄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张春晓,王伟琴[5](2019)在《荷兰莱顿大学未编目稀见中国俗文学坊刻本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欧洲汉学研究重镇,荷兰莱顿大学的汉籍馆藏极为丰富。因机缘巧合,本人受伊维德教授和亚洲图书馆~([1])馆长马日新的委托,整理一批未及编目的湖南、河南、广东等地中国俗文学坊刻本143种。这批木鱼书、唱书、善书、时调等大多刊行于清末民初,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从香港购入,其中河南彰德明善堂善书时调6种、河南长沙广益书局发行说唱鼓词3种、湖南光绪宁乡(黎)绵芳堂戏文折子8种、湖南善书唱本5种版本,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本文来源于《华中学术》期刊2019年02期)

鲍震培[6](2019)在《俗文学研究·曲艺》一文中研究指出【主持人语】曲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艺术的瑰宝。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曲艺研究成果有王国维、罗振玉等人的敦煌变文研究,任二北的唐戏弄、古优语和敦煌歌辞的研究,赵景深等人的鼓曲研究,侯宝林、薛宝琨等人的相声研究,周良、谭正璧等人的评弹研究,黄仕忠等人的子弟书、木鱼书研究等。但是因历史的原因,曲艺学科至今未获独立地位,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因此,科研工作者(本文来源于《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7](2019)在《“弹词的历史、传承与传播”暨俗文学学术研讨会》一文中研究指出2019年4月12日至14日,"弹词的历史、传承与传播"暨俗文学学术研讨会在南开大学津南校区举办。会议由中国俗文学学会主办,南开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化学院、上海评弹艺术传习所(上海评弹团)承办,天津市曲艺家协会协办。来自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湖南、江西、内蒙古、新疆等地以及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社科院的专家学者参与研讨。会议由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院长王立新主持。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廖可斌,南开大学文学院院长沈立岩,天津文联党组书记万镜明,中国曲协副主席、天津市曲协主席籍薇,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天津曲协副主席、南开大学教授鲍震培主持南开大学传统艺术跨文化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本文来源于《文学与文化》期刊2019年02期)

王莲华[8](2019)在《韩愈民间形象考论》一文中研究指出韩愈是俗文学作品常见的表现题材之一,世代累积而成为一个与其正统形象相对的“民间形象”系统。本文立足于俗文学的范畴,试图揭示这些作品中韩愈民间形象的总体面貌,重点考察了韩愈民间形象的逐渐“俗化”、最终“仙化”及其伯乐的因缘叁大方面。论文主体分为五个部分,绪论主要阐明本文的研究内容以及与本论题相关的研究成果。第一章“韩愈‘民间形象’考原”,分别从正史、笔记小说中的韩愈故事以及韩愈诗文中的自我形象等方面考述了后世俗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韩愈“民间形象”的主要来源,认为正史、笔记以及诗文中的韩愈故事为韩愈民间形象的打造提供了原型。并综合论述了通俗文学领域中韩愈形象塑造的总体特点。第二章探讨韩愈民间形象的“俗化”,历时地梳理出韩愈民间形象“俗化”的流变轨迹,即韩愈形象俗化基本上沿着唐宋笔记开辟的路径,俗化程度不断加深,到了清代则实现彻底俗化与回归雅正的分流。又从共时的角度对相关作品作了整体考察,概括出其形象“俗化”的几大表现,包括对其崇高性的消解以及形象塑造过程中表现出的功利化、情绪化、情欲化等倾向。并从创作者、受众、文化土壤等角度探究俗化的成因。第叁章旨在探索韩愈形象“仙化”的过程及成因,重点探讨其由天神到地祇的转型。认为韩愈作为土地神的奉祀,在官方要早于民间。从官署的土地神到民间的土地爷,并最终在俗文学作品中实现了与民间广为流传的韩湘子仙事的合流。第四章以贾岛故事为主要研究对象,讨论这些作品所塑造的韩愈民间形象与伯乐的因缘,着重探讨了俗文学作品热衷于将韩愈与贾岛进行“捆绑消费”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张真[9](2019)在《日据时期台北帝国大学文政学部东洋文学讲座考论——以久保天随与中国俗文学研究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政府曾在日据时期的台湾设立台北帝国大学,其文政学部东洋文学讲座以中国文学为主要讲授内容,而久保天随作为首任讲座教授,开创了日据时期台北帝国大学中国俗文学教学与研究的学术传统,神田喜一郎、原田季清、稻田尹先后继之,使之得以延续和发展。由于主事的几位学者学术背景各异,台北帝国大学的中国俗文学教学与研究,既呈现各具特色的研究风格,又能保持一脉相承的学术谱系,形成了与日本本土的中国俗文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特点。(本文来源于《文学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张婉晨[10](2019)在《浅析唐代俗文学的社会历史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代俗文学包括俗诗、话本小说、谣谚等等方面,有着巨大的社会文化影响力,以其通俗易懂的形式,将唐代社会百态充分反映出来,有着极高的文学价值。尤其是一些雅文学之中很少关注的底层社会问题则被俗文学充分体现出来,从这个层面来讲,唐代俗文学的文学价值以及历史价值都非常值得被深入研究,而且两者同等重要有着很大的社会影响力。基于此,本文着重对俗诗、话本小说与谣谚的社会历史价值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9年11期)

俗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成立叁十余年来,在俗文学研究成果及相关学术资料的出版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本文拟对我社俗文学出版情况进行梳理,一方面希望可以为俗文学研究者利用我社相关出版成果提供一些线索,另一方面试图与出版界同仁共同探讨在当前新的出版形势下,如何在选题的持续深耕、提升和扩大选题的社会效益等方面做出新的拓展,以进一步共同致力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俗文学论文参考文献

[1].李晓攀.从《书舶庸谭》看董康赴日寻访俗文学文献[J].北方文学.2019

[2].肖承清,鲁朝阳.持续深耕,渐积有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俗文学类图书选题分析[J].出版广角.2019

[3].李俊.俗文学现代研究的起点与研究范式的构建[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9

[4].夏新源.魏晋以来俗文学中的鬼神形象变化初探——以《搜神记》与《聊斋志异》等为例[J].蒲松龄研究.2019

[5].张春晓,王伟琴.荷兰莱顿大学未编目稀见中国俗文学坊刻本述论[J].华中学术.2019

[6].鲍震培.俗文学研究·曲艺[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9

[7]..“弹词的历史、传承与传播”暨俗文学学术研讨会[J].文学与文化.2019

[8].王莲华.韩愈民间形象考论[D].华东师范大学.2019

[9].张真.日据时期台北帝国大学文政学部东洋文学讲座考论——以久保天随与中国俗文学研究为中心[J].文学研究.2019

[10].张婉晨.浅析唐代俗文学的社会历史价值[J].长江丛刊.2019

论文知识图

滦州影戏剧本《说唱紫荆关影词》(初集...《华北日报》俗文学版吴小如-书家腕底多神韵, 学者毫端尽墨香。吴小如-左图兼右史, 弘道在经邦。吴小如-一泓碧水流将去, 无际灵犀跳出来。中国俗文学史

标签:;  ;  ;  ;  ;  ;  ;  

俗文学论文_李晓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