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福霉素论文_韩雨霏,赵燕芳

导读:本文包含了利福霉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霉素,旅行者,头孢噻肟钠,利福平,传质,脑膜炎,抗性。

利福霉素论文文献综述

韩雨霏,赵燕芳[1](2019)在《利福霉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福霉素 rifamycin,由 Cosmo 技术有限公司研发,于 2018 年 11 月 16 日经 FDA 批准在美国上市,其商品名为 Aemcolo,用于治疗成人旅行者腹泻。这种腹泻由大肠杆菌引起,并伴有发烧或便血[1]。利福霉素的中文化学名称:(2S,12Z,14E,16S,17S,18R,19R,20R,21S,22R,23S,24E)-21-乙酰氧基-5,6,9,17,19-戊羟基-23-甲氧基-2,4,12,16,18(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化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李汝真,吴艳阳[2](2019)在《利福霉素恶嗪缩合反应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考察了利福霉素恶嗪与1-氨基-4-甲基哌嗪的摩尔比、浓度、时间和温度等对缩合反应的影响,探究了缩合反应的机理,并得到相关动力学数据,为利福平合成工艺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利福霉素恶嗪与1-氨基-4-甲基哌嗪适宜的摩尔比为1:2;浓度对反应影响较小;反应时间越长或温度越高,利福霉素恶嗪的转化率和利福平的收率增加。缩合反应分两步进行,首先恶嗪开环生成中间产物,而后由哌嗪取代中间产物上的侧链,生成利福平。采用二级串联反应动力学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得到恶嗪开环反应的活化能为45.10 kJ×mol~(-1),侧链取代反应的活化能为75.67 kJ×mol~(-1)。(本文来源于《高校化学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牛玉兰,吴倩,王家猛[3](2019)在《利福霉素类药物致急性溶血伴肾功能衰竭1例报道》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报道并分析1例应用利福霉素类药物后出现急性溶血及急性肾衰竭病例。方法 对在我科住院的一名患者在应用利福霉素类药物时出现的一系列临床过程、检验结果 、病情转归进行全面的记录及分析。结果 经积极治疗该患者肾功能恢复,应用不含利福霉素类药的抗结核方案治疗。结论 利福霉素类药物致急性肾衰竭非常罕见,但是临床医师也不能忽视。(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2019年全国结核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9-06-12)

于丽君[4](2019)在《利福霉素S的非均相氧化制备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福霉素S作为利福平等利福类药物合成过程的前体物质,可通过氧化利福霉素SV制得。目前工业上主要以水基均相氧化SV制备S。但SV水溶性差,发酵液中SV效价低、杂质含量多,产物的纯度及空时收率较低。且反应液中携带的Cl-易引发不锈钢萃取设备的腐蚀问题,给生产过程带来一定的困难。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对以利福霉素SV为原料制备利福霉素S的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开发了一种反应与分离相耦合的非均相氧化新工艺,通过对非均相体系的反应-传质过程进行研究,为工艺过程的控制及优化提供理论指导;同时,采用半间歇釜式反应器及连续微管式反应器对非均相氧化的工艺过程进行探索,旨在为工业生产寻求一种经济适宜的生产方式。首先,确定了非均相氧化法制备S的工艺过程及适宜的氧化剂:以乙酸丁酯/水两相体系为反应溶剂,分别考察H2O2、CH3COOOH、NaNO2、NaClO对SV非均相氧化过程的影响及相应的氧化机理。其中,NaClO反应温和,时间短,具有较强的获得电子能力,不存在链式反应,副反应少,选择性最高,是一种适宜的氧化剂。其次,研究了NaClO非均相氧化SV的反应-传质过程。通过测定、计算SV在水相中的传质系数、扩散系数以及拟均相反应的速率常数,得到不同条件下的八田数(Ha)。结果表明,在278.15 K~308.15 K范围内,Ha均大于3,即NaClO非均相氧化SV为传质-反应共同控制的快反应;以双膜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宏观反应速率方程,与实验结果匹配度良好。此外,采用传统釜式反应器,对NaClO非均相氧化SV制备S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得到较优的工艺条件为:c(NaClO)=0.32 mol/L,n(NaClO)/n(SV)=1.41,T=30℃,R=300 rpm,pH=12.3,t=12 min。此时,利福霉素S的粗品收率、选择性及空时收率分别为89.02%、92.42%、139.60 g/(L·h),与传统工艺相比,收率、选择性分别提高了3.61%、6.74%,空时收率增加了122.85 g/(L-h)。最后,采用微管式连续反应器,对NaClO非均相氧化法制备S的工艺过程进行研究,确定较优的工艺条件为:Q=2 mL/min,n(NaClO)/n(SV)=1.38,c(NaClO)=0.20 mol/L,T=30℃,τ=47 s,此时SV转化率、S收率及S选择性分别为74.60%、68.46%、91.78%,空时收率为1642.31 g/(L·h)。停留时间更短,空时收率更高,反应过程的控制及放大也更加简便,较容易实现连续化生产,具有一定的工业发展前景。(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9-05-21)

时佳慧[5](2019)在《利福霉素S及SV萃取条件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福霉素SV与利福霉素S是合成抗结核类药物的重要中间体,其提取多采用传统的溶媒萃取工艺。工业上制备利福霉素及其钠盐通常经过发酵、过滤、氧化、萃取、破乳、洗涤、结晶、干燥等一系列步骤。用有机溶剂萃取发酵液时会发生明显的乳化现象,静置分去酯层后还需要加入破乳剂对萃余液进行分离。这会导致破乳静置的时间过长,乳浊液中夹带大量抗生素,使得产物收率下降、纯度降低。此外,萃取时pH值在2-3之间,利福霉素在强酸性条件下不稳定,在长时间的静置过程中易分解,致使最终的收率降低。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高萃取pH值,并采用多级快速萃取的提取工艺。采用离心萃取机代替生产中的搪玻璃搅拌釜,在无氯环境中进行利福霉素萃取过程的研究。考察了单级萃取下萃取pH、萃取温度、水酯相比和初始溶液浓度对利福霉素S及SV的分配系数和萃取收率的影响。同时,采用多级逆流萃取利福霉素SV,利用单级分配平衡时水相浓度与分配系数的关系,结合多级逆流操作的物料守恒方程,模拟计算出多级逆流萃取结果。研究表明:(1)利福霉素S与SV的分配系数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趋势相同,与萃取温度和水酯相比成正相关,与萃取pH和初始溶液浓度呈负相关。(2)利福霉素S和SV的萃取收率均随着pH的增大而减小,在pH=4.2时萃取率分别为71.69%和83.25%。温度与萃取率成正比,在45 ℃时两者萃取率最高,分别为61.21%和67.37%。改变水酯相比对萃取收率的影响不大,两者的萃取率基本保持稳定。利福霉素S和SV的萃取收率在初始溶液浓度为2004.09 μ/mL时达到最大,分别为49.36%、55.62%。(3)萃取的级数越多,利福霉素SV的收率越高。在pH=4.2、T=45℃、VA/VO=1时,二级和叁级萃取实验的结果分别为98.50%、99.80%,对应的实验值是96.82%、98.07%,对比单级的实验结果有较大的提高。本文通过离心萃取机对传统的溶媒萃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在溶液pH值较高的情况下,经过多级逆流萃取,利福霉素也可获得较高的萃取收率。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为利福霉素S以及SV的工业生产提供指导。(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9-05-18)

史晏榕[6](2019)在《通过合成生物学的方式对利福霉素进行骨架挖掘、结构优化以及后修饰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结核病作为全球性的难题,到目前为止仍然是全球前十位死因之一,由于艾滋病和耐药结核杆菌的全球蔓延,结核病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利福霉素的半合成衍生物利福平、利福喷汀和利福布汀对结核病的疗效突出,一直以来是临床治疗结核病、麻风病以及与艾滋相关的结核杆菌感染的一线药物。然而,近年来由于其广泛的临床使用,结核分枝杆菌逐渐对其产生了耐药性,因此,发现或者合成抗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的利福霉素衍生物也就迫在眉睫。特别是,自从1957年利福霉素被发现以来,其生物合成途径和机理仍然大多停留在假说阶段。本学位论文主要从以下叁方面开展利福霉素生物合成研究,以丰富利福霉素的结构多样性,获得可供活性筛选的利福霉素衍生物。首先对利福霉素高产菌株A.mediterranei S699在YMG琼脂平板上进行了大量发酵,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包括6个新化合物(1-6)。其中,利福霉素糖苷1(rifamycinoside A)和2(rifamycinoside B)的聚酮骨架代表了利福霉素安莎链的一种新颖断裂方式。化合物6和8显示出潜在的鼠伤寒沙门菌Ⅲ型分泌系统(T3SS)抑制活性,可用于抗革兰氏阴性菌感染药物的开发。此外,化合物6还能够诱导人结肠癌HCT116细胞的G2/M期阻滞和DNA损伤。其次对利福霉素聚酮链延伸单元和延伸数目进行了改造,期望合成具有较长支链或者缩环的利福霉素衍生物。但是可能由于利福霉素本身释放机理的特殊性,从这些模块替换或者模块融合突变株中只获得了一系列提前释放的线性聚酮。然而,通过一系列模块融合以及点突变实验结果证明了聚酮延伸过程中保留KS-AT linker的重要性和以KR-ACP linker进行模块融合的可行性,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对安莎聚酮结构改造的认识。最后对利福霉素生物合成中特殊的后修饰过程进行了探究,包括从proansamycin X到rifamycin W的形成过程,Rif-Orf5负责催化的rifamycin W骨架断裂机理,Rif-Orf19负责催化的萘环形成机理。通过上述过程的探究对利福霉素的后修饰生物合成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有助于将其应用于利福霉素的合成生物学或体外酶学结构优化中。总而言之,本研究为了拓展利福霉素的结构多样性,获得抗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的利福霉素衍生物,对利福霉素产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重新挖掘,针对其聚酮骨架进行了改造,并对其后修饰生物合成中的遗留问题进行了进一步探究。通过课题的开展,对利福霉素聚酮链结构改造过程的特殊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对利福霉素骨架断裂的多样性以及后修饰过程中C-8位分支路径、C-12/C-29位双键氧化断裂、萘环形成和双键迁移等机理也有了新的认识,为后续通过合成生物学手段获得抗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的利福霉素结构衍生物提供了坚实基础。(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13)

赵宝鑫[7](2019)在《艰难梭菌耐药现状及其对利福霉素耐药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艰难梭菌是一种革兰阳性,可形成芽胞,可产生毒素的厌氧杆菌,是卫生保健相关性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也是社区感染的重要病原菌。抗菌药物的使用,会导致肠道微生物群结构紊乱,艰难梭菌增殖并定植于结肠,产生毒素,引起感染。艰难梭菌感染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和腹泻,严重者可有伪膜性肠炎、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的临床表现,甚至导致死亡。大量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艰难梭菌感染在世界范围内的的发病率及其给卫生保健系统造成的经济负担在近20年急剧增加,主要和毒力较强的BI/NAP1/027型艰难梭菌出现相关。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在艰难梭菌的传播和流行方面发挥关键作用。遗传学分析发现艰难梭菌的基因组决定了其有多种耐药机制,包括存在于染色体或可移动遗传原件中的耐药基因、基因突变导致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或药物代谢通路改变及生物膜形成等。另外,可能存在多种复杂的耐药机制介导的抗菌药物耐药。本研究拟在以往研究基础之上,对石家庄地区艰难梭菌的抗菌药物敏感性特征及耐药机制深入探究。方法:自河北省医学菌种保藏中心选取200株艰难梭菌,经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和16S rRNA基因同源性分析进行鉴定。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艰难梭菌毒素及二元毒素基因携带情况,并分析其核糖体型别。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艰难梭菌对非达霉素、甲硝唑及万古霉素等14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本研究尝试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一步探究艰难梭菌对利福霉素类抗菌药物敏感性降低的蛋白质结构基础。结果:本研究选取菌株全部为产毒型艰难梭菌,共包含46个核糖体型,RT012、RT 001、HB 024及RT 017是四个主要流行型别,共占比48.50%。艰难梭菌对环丙沙星、克林霉素、红霉素和四环素的耐药率高于30.00%,对利福昔明、左氧氟沙星、头孢曲松、替加环素、利福平和氯霉素的耐药率低于20.00%,全部菌株对美罗培南、非达霉素、甲硝唑和万古霉素均敏感,被检测菌株的多重耐药率高达68.50%。通过对RNA聚合酶β亚基基因中利福霉素耐药决定区测序,发现Asp492Tyr、His502Asn、His502Tyr、His502Asp和Arg505Lys突变与艰难梭菌对利福霉素敏感性降低相关。通过蛋白质结构模拟及分子对接,进一步证明,利福霉素与艰难梭菌突变型RNA聚合酶β亚基亲和力降低。结论:本研究发现,艰难梭菌对用于艰难梭菌感染治疗的非达霉素、甲硝唑和万古霉素敏感性较高,但对环丙沙星、克林霉素、红霉素和四环素有较高的耐药性,应当引起重视;利福霉素与其靶蛋白质亲和力降低可能是艰难梭菌对利福霉素类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的原因。(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齐欢,马正,薛正莲,阮海宁,高美越[8](2019)在《利福霉素抗性突变菌Streptomyces sp.HS-NF-1046R中的两个新化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硅胶色谱、凝胶色谱及液相色谱分离纯化一株利福霉素抗性突变菌Streptomyces sp. HS-NF-1046R发酵物中的次级代谢产物,通过波谱技术鉴定了3个化合物:3-hydroxyl-2-N-propionyl-anthranilamide (1)、2,3-dihydro-8-hydroxy-2,2-dimethyl quinazolin-4-(1H)-one (2)和2-aminobenzamide (3),其中1和2是新化合物。通过SRB法评价新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化合物1和2对人肺癌细胞A549、人肝癌细胞HepG2、人结肠癌细胞HCT-116和白血病细胞K562的IC_(50)值均大于100μmol·L~(-1),未表现出明显的细胞毒性。(本文来源于《药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周强,罗光彩,张惠展,唐功利[9](2019)在《Rif-orf13编码的细胞色素P450催化利福霉素生物合成过程中C34a位的羟化反应(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福霉素生物合成途径在经历了二十余年的研究之后,仍然没有得到完全阐明.其中C34a甲基的氧化脱除是利福霉素成熟过程中的必需反应步骤,但是催化这一步骤的酶尚未鉴定;推测可能是利福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编码的某个细胞色素P450催化了这一步骤.选取利福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中功能尚未确证的P450基因rif-orf0、rif-orf4和rif-orf13在变铅青链霉菌中进行异源表达和底物喂养实验,发现表达了rif-orf13的链霉菌能够将16-脱甲基-34a-脱氧利福霉素W (1)转化为16-脱甲基利福霉素W (2).将rif-orf13在大肠杆菌BL21 (DE3)中进行诱导表达,利用纯化的Orf13蛋白进行体外酶催化反应,发现Orf13能够将底物1羟化为产物2.结合前人的基因敲除研究,认为rif-orf13是编码34a-脱氧利福霉素W羟化酶的基因,其在胞内的功能可以被另一个负责C12-C29双键氧化断裂的P450基因rif-orf5替代.(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19年04期)

李国庆[10](2018)在《利福霉素注射液联合头孢噻肟钠注射剂治疗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利福霉素注射液联合头孢噻肟钠注射剂治疗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6例化脓性脑膜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8例。对照组予以头孢噻肟钠每次75 mg·kg~(-1),bid,静脉滴注,持续治疗14 d;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利福霉素每次15 mg·kg~(-1),qd,静脉滴注,持续治疗7~10 d。比较2组患儿的临床疗效,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乳酸脱氢酶(LDH)、神经元烯醇化酶(NSE)水平,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 75%(45例/48例)和75. 00%(36例/4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血清CRP水平分别为(27. 89±4. 30)和(42. 86±4. 54) mg·L~(-1),LDH水平分别为(25. 18±3. 40)和(57. 92±6. 82) U·L~(-1),NSE水平分别为(33. 59±6. 15)和(63. 98±8. 73)μg·L~(-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2组患儿的药物不良反应均以胃肠道反应、头晕和皮疹为主,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8. 75%和14. 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利福霉素注射液联合头孢噻肟钠注射剂治疗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疗效显着优于单用头孢噻肟钠注射剂,其能有效地降低血清CRP、LDH和NSE水平,且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期刊2018年23期)

利福霉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考察了利福霉素恶嗪与1-氨基-4-甲基哌嗪的摩尔比、浓度、时间和温度等对缩合反应的影响,探究了缩合反应的机理,并得到相关动力学数据,为利福平合成工艺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利福霉素恶嗪与1-氨基-4-甲基哌嗪适宜的摩尔比为1:2;浓度对反应影响较小;反应时间越长或温度越高,利福霉素恶嗪的转化率和利福平的收率增加。缩合反应分两步进行,首先恶嗪开环生成中间产物,而后由哌嗪取代中间产物上的侧链,生成利福平。采用二级串联反应动力学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得到恶嗪开环反应的活化能为45.10 kJ×mol~(-1),侧链取代反应的活化能为75.67 kJ×mol~(-1)。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利福霉素论文参考文献

[1].韩雨霏,赵燕芳.利福霉素[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19

[2].李汝真,吴艳阳.利福霉素恶嗪缩合反应动力学研究[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9

[3].牛玉兰,吴倩,王家猛.利福霉素类药物致急性溶血伴肾功能衰竭1例报道[C].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2019年全国结核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2019

[4].于丽君.利福霉素S的非均相氧化制备过程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9

[5].时佳慧.利福霉素S及SV萃取条件的优化[D].华东理工大学.2019

[6].史晏榕.通过合成生物学的方式对利福霉素进行骨架挖掘、结构优化以及后修饰探究[D].山东大学.2019

[7].赵宝鑫.艰难梭菌耐药现状及其对利福霉素耐药机制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9

[8].齐欢,马正,薛正莲,阮海宁,高美越.利福霉素抗性突变菌Streptomycessp.HS-NF-1046R中的两个新化合物[J].药学学报.2019

[9].周强,罗光彩,张惠展,唐功利.Rif-orf13编码的细胞色素P450催化利福霉素生物合成过程中C34a位的羟化反应(英文)[J].有机化学.2019

[10].李国庆.利福霉素注射液联合头孢噻肟钠注射剂治疗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8

论文知识图

1 利福霉素类药物及 ctDNA 的 RR...3 利福霉素 SV 体系的吸收光谱安沙环类抗生素-利福霉素S安沙环类抗生素-利福霉素O安沙环类抗生素利福霉素B浓度及转化率随反应时...

标签:;  ;  ;  ;  ;  ;  ;  

利福霉素论文_韩雨霏,赵燕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