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牛初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牛初乳,初乳,毒理学,牛乳,斯坦,犊牛,糖度。
牛初乳论文文献综述
安涛,张海亮,陈少侃,竹磊,黄锡霞[1](2019)在《荷斯坦牛初乳白利糖度值和初乳产量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荷斯坦牛初乳白利糖度值和初乳产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收集了北京地区某牛场2016年6月—2018年6月共1 257头荷斯坦牛初乳白利糖度值和初乳产量数据及对应的奶牛生产性能测定数据,利用SAS 9.2软件的GLM过程分析胎次、产犊季节和产犊年份对初乳白利糖度值和初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北京地区荷斯坦牛初乳白利糖度值为24.25%,初乳产量为6.52 kg,该试验场初乳品质较好;不同胎次、产犊季节和产犊年份对初乳白利糖度值和初乳产量均有显着影响;初乳白利糖度值随胎次增加总体呈逐渐增加的趋势,5胎及以上的初乳白利糖度值最高;初乳产量随胎次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4胎时初乳产量最高。综上,荷斯坦牛初乳白利糖度值对分娩母牛的胎次和产犊年份、季节等生理和环境因素的变化较为敏感。(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曹文慧,杨永龙,刘彦宏,高增丽,李洪亮[2](2019)在《从牛初乳提取牛乳低聚糖的工艺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以乳糖水解过程和膜过滤工艺相结合,从牛初乳中分离提取牛乳低聚糖。试验研究了乳糖水解、渗滤模式、跨膜压差对低聚糖回收率、单糖渗透率和低聚糖纯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乳糖水解步骤后,牛乳低聚糖的纯度由5.66%提高到24.15%。当渗透体积数为5,跨膜压差为11 bar时,单糖渗透率为91.92%,低聚糖回收率为90.32%。(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期刊2019年08期)
李凯锋,杨晓波,王青云,梁超[3](2019)在《响应曲面法优化牛初乳粉咀嚼片配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牛初乳粉为试验材料,以白砂糖、赤藓糖醇、牛奶香精、香兰素为试验因素,利用响应曲面法进行试验设计,对牛初乳粉咀嚼片的最佳配方进行研究,并对最佳配方进行感官评价验证。通过对试验得到的回归方程和响应曲面分析得出,牛奶香精与香兰素的交互作用对牛初乳粉咀嚼片的感官评价指标具有极显着作用。利用Design Expert软件得到的最佳配方为:白砂糖13.5%,赤藓糖醇11.5%(相对甜度0.84),牛奶香精1.25%,香兰素0.17%。(本文来源于《中国奶牛》期刊2019年08期)
赵金鹏,韩超,石丽丽,李岩[4](2019)在《牛初乳安全性的毒理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牛初乳的安全性。方法:按照《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2003版)》进行急性经口毒性试验、Ames试验、骨髓细胞微核试验、精子畸形试验和大鼠30d喂养试验等毒理学安全评价试验。结果:牛初乳大鼠经口急性毒性试验中MTD值>15. 0g/kg·BW。小鼠骨髓微核试验、Ames试验、小鼠精子致畸试验对牛初乳样品没有致突变的作用。大鼠30d喂养试验各项指标也均未见明显毒性反应:对照组和各剂量组大鼠的生长发育均未见异常,血液学、血液生化、主要脏器重量、脏器系数均在正常值范围内,组织病理学检查未见与受试物有关的异常改变。结论:牛初乳属于无毒级、不会引起突变,大鼠30d喂养试验各项指标也均未见明显毒性反应。(本文来源于《中国食物与营养》期刊2019年07期)
张冠洲,吴汉葵,郑继昌,王涛[5](2019)在《牛初乳对犊牛生长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测定牛初乳对奶用雌性犊牛生长性能的影响,笔者将奶牛产仔后1 h内挤得的牛初乳饲喂初生雌性犊牛。试验选取出生状况良好,身体健康的犊牛24头,按出生顺序分为A组、B组和C组,每个试验组8头犊牛。A组犊牛在出生24 h内饲喂1餐初乳,B组犊牛在出生后24 h内饲喂2餐初乳,C组犊牛在出生后24 h内饲喂3餐初乳。饲养20 d观测犊牛的生长性能。结果显示,C组犊牛的日增重显着高于A组(P<0.05),C组的乳重比显着低于A组(P<0.05);C组,B组,A组对应的健康率为87.5%、75.0%和37.5%。试验表明,雌性犊牛出生24 h内投喂初乳量与次数适当增加,能显着提高犊牛的日增重和降低乳重比,同时还能改善犊牛的抗病能力。(本文来源于《当代畜牧》期刊2019年09期)
曹雪妍,刘瑛,杨梅,杨宁,梁肖娜[6](2019)在《牛初乳和牛常乳乳清N-糖蛋白质的差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阐明牛乳蛋白质N-糖基化,采用糖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牛初乳和牛常乳乳清中共鉴定到154个N-糖蛋白和246个糖基化位点,其中,牛初乳鉴定到117个N-糖蛋白和183个糖基化位点;牛常乳鉴定到109个N-糖蛋白和145个糖基化位点。初乳中丛生蛋白(P17697)糖基化位点N-283表达量最高,常乳中α-乳白蛋白糖基化位点N-93表达量最高。考虑定量差异及有无差异,在牛初乳和牛常乳乳清中共鉴定到129个糖蛋白的190个差异表达糖基化位点。基因本体论功能注释表明,差异表达糖蛋白参与的生物学过程是生物调节、刺激性反应、多细胞生物过程、定位、免疫系统过程等;主要分布为细胞外区域和细胞器;主要的分子功能是结合作用、催化活性和分子功能调节。差异表达糖蛋白参与的代谢通路主要是补体与凝血级联、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和溶酶体等。此外,通过蛋白互作分析,找到一些具有高连接度的重要糖蛋白。本研究丰富了牛乳N-糖蛋白质组成及其糖基化位点信息,阐明了牛乳乳清N-糖基化的功能,为评价和改善牛乳品质、研发婴幼儿配方乳中糖蛋白质的改良及功能食品的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9年12期)
冯玉美[7](2019)在《牛初乳咀嚼片的安全毒理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牛初乳咀嚼片进行安全毒理学研究试验(包括急性经口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及大鼠30天喂养试验),考察牛初乳咀嚼片的安全性。结果表明,牛初乳咀嚼片属无毒级别,初步估计该产品的最大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大于3.33g/kg.bw(人体推荐摄入量的100倍)。表明该产品在推荐食用范围内安全。(本文来源于《大众科技》期刊2019年06期)
王小军,常萍,牛诗捷,刘亚茹,郁桦[8](2019)在《牛初乳冻干粉及其产品中EGF·TGF-α和IGF-1的含量测定及其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牛初乳冻干粉(LBC)及其产品中表皮生长因子(EGF)、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和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冷冻干燥工艺制备0~7 d的LBC和常乳冻干粉(LM),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EGF、TGF-α和IGF-1的含量。[结果]2 d内牛初乳冻干后平均干物质含量为200 g/L。第1天LBC中EGF(7.0 ng/g)、TGF-α(16.8 ng/g)和IGF-1(3.36μg/g)的含量最高,此后快速下降,第7天接近LM水平。第0~4天LBC中EGF、TGF-α和IGF-1的平均含量分别为5.6 ng/g、9.6 ng/g和2.42μg/g,分别为LM的7.0倍、13.7倍和6.1倍。3种牛初乳保健食品的EGF和TGF-α含量显著高于LM和2种市售奶粉。初乳素的EGF和TGF-α含量高于其他2种牛初乳保健食品。初乳素的IGF-1含量为1.11μg/g,极显着高于LM。[结论]研究可为牛初乳产品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和试验依据。(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陆畅[9](2019)在《基于介电谱和近红外光谱的牛初乳中掺常乳识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牛初乳营养价值丰富、产量少,是供不应求的健康饮品。保证牛初乳及其乳制品的品质和消费者权益,从源头上杜绝初乳掺杂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尚未见到采用科学的检测方法对掺杂牛初乳进行识别的报道。近年来,在农产品及食品品质检测方面,射频/微波法和近红外光谱法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便捷、高效和可实现线上检测的优点使其得到迅速的发展。因此,本文将分别使用这两种试验方法探究识别掺杂初乳的可行性。一是应用同轴探头技术,在室温25℃下,以初乳和添加常乳的初乳为研究对象,研究频率(20~4500MHz)和常乳添加量对掺杂初乳介电特性的影响规律,并进行机理分析;建立常乳添加量与掺杂初乳介电参数的关系模型;并采用介电谱法和化学计量学方法预测掺杂初乳和掺杂初乳中常乳含量的方法。二是应用漫反射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以初乳和添加常乳的初乳为研究对象,研究波长(833~2500nm)和常乳添加量对掺杂初乳光学特性的影响规律;并采用近红外光谱法和化学计量学方法预测掺杂初乳和掺杂初乳中常乳含量的方法。最后,比较基于介电谱法的建模结果与基于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的建模结果。取得的结论如下:(1)在20~4500MHz频率范围内,随着频率的增大,牛乳的相对介电常数逐渐减小,介质损耗因数呈“V”型变化,最小值在1800MHz左右处。在所测常乳添加量(0~50%,梯度10%)范围内,随着常乳添加量的增加,掺杂初乳的相对介电常数线性增大;介质损耗因数线性减小,均可用一元一次表达式表示掺杂初乳中常乳含量与其介电参数的关系,且关系良好。(2)以常乳添加量在0~50%(梯度10%)的掺杂初乳为大样本,基于介电谱建立识别掺杂初乳的定性模型。结果发现,经Kennard-Stone(KS)样本划分,基于连续投影算法(SPA)选取特征变量,基于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所建立的模型具有最高的检测准确率,为97.30%,对初乳及掺杂乳预测准确率分别为100%和96.00%,可以满足生产使用要求。(3)在近红外波长范围内,初乳与常乳随着波长的增大变化规律一致。以常乳添加量在0~50%(梯度10%)的掺杂初乳为大样本,基于近红外光谱建立识别掺杂初乳的定性模型。结果发现,经KS样本划分,基于无信息变量消除法(UVE)选取特征变量,应用极限学习机网络模型(ELM)预测掺杂初乳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为88.46%,对初乳及掺杂乳预测集准确率分别为81.82%和93.33%。(4)将基于介电谱法和基于近红外光谱法的掺杂初乳定性识别模型建模结果对比分析发现,基于介电谱法的模型效果普遍较优。这是因为近红外光谱法受近红外光穿透深度的影响,导致测量重复性较差,而射频/微波的穿透深度要大,散射影响较小。(5)进一步缩小掺杂初乳中常乳添加量(0~10%,梯度2%)后,研究发现,单一频率下,小比例范围内的常乳添加并没有引起其掺杂初乳相对介电常数发生显着性地变化;当常乳添加量在6%以上时,常乳的添加对其掺杂初乳介质损耗因数的影响显着。以常乳添加量在0~50%(0~10%,梯度2%;10%~50%,梯度10%)的掺杂初乳为大样本,基于介电谱法定量预测初乳中的常乳含量。结果发现,经x-y共生距离(SPXY)样本划分和SPA提取特征变量后所建模型支持向量机的预测效果最好,预测集误差为3.44%,RPD最大;单独对常乳添加量在0~10%的掺杂初乳样本建模,发现基于介电谱法所建模型的预测结果都较差,广义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预测效果最好,但也仅能给出预测值的大小情况,其预测集误差最小(1.91%)。(6)以常乳添加量在0~50%(0~10%,梯度2%;10%~50%,梯度10%)的掺杂初乳为大样本,基于近红外光谱法定量预测初乳中的常乳添加量。结果发现,经SPXY样本划分,采用全频谱或UVE提取特征变量后所建模型的预测结果都很差;单独对常乳添加量在10%~50%的掺杂初乳样本建模,发现基于近红外光谱法所建模型的预测结果也很差。说明,近红外光谱法不适用于掺杂初乳中常乳含量的预测。本研究结果说明,介电谱法结合化学计量学可用于预测掺杂初乳及掺杂初乳中常乳含量;近红外光谱法结合化学计量学可用于预测掺杂初乳,但不适用于预测掺杂初乳中常乳含量。该结果为开发基于介电特性的掺杂初乳识别检测仪提供了试验基础,对实现初乳品质监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郁桦,常萍,陈蓓旖,韦蓉,马丽娜[10](2019)在《大豆异黄酮和牛初乳复合制剂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症的改善及抗氧化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大豆异黄酮和牛初乳复合制剂(复合制剂)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症的改善和抗氧化作用。方法:首先采用生化分析方法测定复合制剂活性氧清除活性,然后取50只去卵巢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去卵巢组、去卵巢加复合制剂低剂量组(117 mg/kg)、去卵巢加复合制剂中剂量组(233 mg/kg)、去卵巢加复合制剂高剂量组(467 mg/kg),连续灌胃给予复合制剂90 d后,测定股骨骨密度及骨Ca含量,测定血清AKP活力和血清Ca、P、Zn含量及血脂水平,分析血液和组织SOD活性及MDA含量。结果:复合制剂清除超氧自由基、羟自由基和H_2O_2的EC_(50)值分别为479.7、1592.3、115.3μg/mL。与去卵巢组相比,给予复合制剂后,中、高剂量组股骨Ca含量、股骨中点及远心端骨密度明显提高,差异有显着性(p<0.05)。复合制剂能显着提高血清Ca、Zn和HDL-C水平,降低AKP活力和TC水平(p<0.05或p<0.01)。与去卵巢组比,高剂量组能显着提高血液、肝、肾和脾SOD活性(p<0.05或p<0.01),中剂量组能显着提高血液、肾SOD活性(p<0.05);中剂量组能显着降低血液、肝、脾MDA含量(p<0.05),高剂量组能显着降低肝、肾MDA含量(p<0.05)。结论:复合制剂能清除活性氧,预防去卵巢大鼠骨丢失,增加骨密度,增强体内抗氧化能力,对骨质疏松症有较好改善作用。(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9年15期)
牛初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试验以乳糖水解过程和膜过滤工艺相结合,从牛初乳中分离提取牛乳低聚糖。试验研究了乳糖水解、渗滤模式、跨膜压差对低聚糖回收率、单糖渗透率和低聚糖纯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乳糖水解步骤后,牛乳低聚糖的纯度由5.66%提高到24.15%。当渗透体积数为5,跨膜压差为11 bar时,单糖渗透率为91.92%,低聚糖回收率为90.32%。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牛初乳论文参考文献
[1].安涛,张海亮,陈少侃,竹磊,黄锡霞.荷斯坦牛初乳白利糖度值和初乳产量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畜牧杂志.2019
[2].曹文慧,杨永龙,刘彦宏,高增丽,李洪亮.从牛初乳提取牛乳低聚糖的工艺优化[J].食品工业.2019
[3].李凯锋,杨晓波,王青云,梁超.响应曲面法优化牛初乳粉咀嚼片配方研究[J].中国奶牛.2019
[4].赵金鹏,韩超,石丽丽,李岩.牛初乳安全性的毒理学研究[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9
[5].张冠洲,吴汉葵,郑继昌,王涛.牛初乳对犊牛生长性能的影响[J].当代畜牧.2019
[6].曹雪妍,刘瑛,杨梅,杨宁,梁肖娜.牛初乳和牛常乳乳清N-糖蛋白质的差异分析[J].食品科学.2019
[7].冯玉美.牛初乳咀嚼片的安全毒理学研究[J].大众科技.2019
[8].王小军,常萍,牛诗捷,刘亚茹,郁桦.牛初乳冻干粉及其产品中EGF·TGF-α和IGF-1的含量测定及其变化[J].安徽农业科学.2019
[9].陆畅.基于介电谱和近红外光谱的牛初乳中掺常乳识别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10].郁桦,常萍,陈蓓旖,韦蓉,马丽娜.大豆异黄酮和牛初乳复合制剂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症的改善及抗氧化作用[J].食品工业科技.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