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论汉水中上游杨泗信仰产生、繁盛之原由论文

王平:论汉水中上游杨泗信仰产生、繁盛之原由论文

摘要:杨泗是中国道教水神,其信仰产生于两宋时期,繁盛于明清时期,在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均有浓厚的祭祀文化。明清时期,随着时代、经济等因素的变化,杨泗信仰传播至汉水全域,远至陕西、河南等地。汉水中上游杨泗信仰产生、繁盛,与明清以来的汉水水上贸易的兴盛、外地移民的进入、频繁的水患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汉水中上游;杨泗信仰;历史文化;背景

杨泗是中国道教水神,产生于洞庭湖之滨,影响至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陕西、河南等地,这些区域都有着浓厚的祭祀文化。研究发现,汉水流域的杨泗信仰,有着由南而北流布的特点,有着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

一、杨泗庙在长江流域产生与分布

民间关于杨泗的传说有多个版本,最早起源于何时,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已知文献显示,杨泗传说最迟起源于南宋时期,其原型有斩龙书生说和农民起义领袖杨么说。

在斩龙书生说中,杨泗的原型为一白面书生,因斩孽龙而被奉为水神,这一传说《中国的水神》一书中有详细记载:

杨四(应为泗)将军是水神,水神的功绩便是他“斩龙护国”。当将军还没有成神的时候,在乡下的村塾里面读书,他的小同学有一位是无义龙,乡下的父老们都将“义”读成“孽”音;但当正作无义龙。这时候,龙也是小小的一个村童,但他却挟有逆志。当一班村童课完游戏的时候,无义龙向同学们夸下海口说:“我有日得志要把中国搅成中洋大海。”

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制度,实施区域取用水总量控制与管理,加强规划和项目建设布局水资源论证工作,严格取水许可审批管理,加强地下水取水总量控制和水位控制,核定并公布地下水禁采和限采范围。建立用水效率控制制度,以农业灌区、工业园区、生活社区为载体,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建立健全有利于节约用水的体制和机制,严格建设项目节水“三同时”管理,加强用水户水量平衡测试,建设工业和城镇生活节水示范工程。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核定水域纳污容量,建立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完善饮用水水源地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提高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能力。

没有回音。那个人动了,灯光飘移,一团人影渐渐清晰,是驼子。驼子拎着沉甸甸木桶,坠得半边身子歪歪趔趔,仿佛乌龟匐匍在地上,往前爬。

总之,明清以来,随着商品贸易的快速发展,频繁的洪涝灾害,凶险而繁忙的汉水水上运输,推动了外地移民、商人带来的杨泗信仰的传播,它与汉水流域原有的杨从义将军信仰、水神信仰发生融合,并取而代之,最终杨泗信仰在汉水流域得到广泛流传。

Siempelkamp提供纤维制备系统、树脂共混及应用系统、纤维干燥器和精选机、成形线、8 ft×28.8 m的ContiRoll第8代连续压机、冷却及堆垛线、中转站、砂光线和精切线。

杨四将军在寻龙河里将无义龙寻了出来,这龙再向前逃去,将军也随后再赶……最后将军将孽龙投入一间井里。①

杨泗斩龙说,在全国流传广泛,各地内容大同小异。孽龙兴风作雨祸害百姓,杨泗化身斩龙的英雄,为民除害。所以,早期杨泗庙里供奉的神像,多为白面无须、金盔金甲、手执宝剑或斧钺的少年形象。

在农民起义领袖杨么说中,杨泗神像悄然发生了变化,变为黑面长须的形象,他与史上杨么起义有密切关系。《宋史》载曰:

在分析9个注水系统中,果7注水系统存在回流,回流量为5 m3/h,如果通过及时调整注水泵的运行频率,使注水量与注水泵排量吻合,避免出现打回流现象。系统的注水单耗为14.33 kWh/m3,此运行状况按照运行2个月计算,则避免回流可节约电量为10.32×104kW。

在汉水的中游,有码头必有杨泗庙。丹江在明清时期曾是通往汉口和陕西的重要水运航道,古均州码头停泊的舟楫绵延几里远。货物从汉口或陕西运往丹江码头后,往往要停泊半个月,卸货并装载货物。船主离开码头前一天,必到杨泗庙烧香祭拜。汉水中游杨泗信仰,以武当山和郧阳来说明。

绍兴五年,通判鼎州。贼杨么、黄诚拥众数万,残破城邑,跳梁湖北。④

杨么和杨泗两种信仰的合流,是经过民间加工的结果。据说,有人在某杨泗庙中发现一块石碑,说杨泗将军就是南宋时席卷荆湖地区7个州的农民起义英雄杨么。人民为避免统治者的禁止和降罪,故隐其名,只称杨泗将军。此说虽难以考证,但却让人信服。

利用商圈电子地图对用户进行位置确定和导航,在中大型商圈内实现导购、导航等重要功能。电子地图按照楼层和平面区域划分,对商铺和商场设施进行标记。通过APP的应用,实现用户定位、商铺和停车场指示导航及位置共享等功能。

其中池杉、水松和落羽杉在生理学上具有喜水和耐水淹的特征,适宜栽植在水分饱和的土壤环境中[5-6]。秋华柳和地果的淹水试验表明,在淹水深度为5 m和10 m时,二者的植株露水后均可以恢复正常生长,在淹水深度为15 m、20 m和25 m时,植株出水后难以恢复正常生长[7]。桑树能够较强适应干旱和水淹交替的环境[8]。在短期全淹和半淹环境下,枸杞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耐受性[9]。枫杨在淹水试验过程中,其叶片的各项生理指标均表现出多种积极的适应性特征;对疏花水柏枝的生理生化特性研究表明,它是一种对水淹和干旱适应能力较强的物种[10]。新银合欢幼苗适宜于土壤水分饱和或偏干旱环境下生长[11]。

杨泗信仰在长江中游流传较广。在湖南犹为盛行,祭祀仪式隆重而热烈,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在六月初六这天,所有船帮集结起来举行庙会,抬杨泗神像巡街驱瘟,巫师向杨泗将军占卦问雨,后此俗渐废,仅有搭台唱戏、焚香祭拜等习俗流传下来。⑤湖南省永州市牛角坝镇有个村庄,名叫“杨泗庙村”,因该地昔日有一座杨泗庙而得名。湖南长沙县、望城县、浏阳市、宁乡县各地均建有杨泗将军庙或泗洲庙。湖南渌江边有一块杨三石,据说就是杨泗斩杀孽龙的地方。石上有三道刀砍似的裂痕,便是他斩龙留下的痕迹。湘潭涟水边的杨泗庙,因庙而兴,渐渐发展成为一个集镇。湖北汉阳高公桥旁边的两湖会馆是由湖南商人兴建,用于举行杨泗会的重要场所,帮会会员众多,所有过往船只的船工、码头工人皆须入会,会员达数千人。每年六月初六,会馆举办杨泗会,搭过街彩棚唱戏宴席等热闹非凡。⑥在安徽省有众多以杨泗命名的乡村,如:宣城市宣州区杨泗乡杨泗村、宣城市水阳镇杨泗乡、安庆市潜山县源潭镇杨泗村、合肥市庐江县龙桥镇杨泗村和缺口镇杨泗村等。在江西省也建有许多杨泗庙。南昌市北郊桥西村境内有座杨泗庙,香火旺盛,但因年久失修,20世纪90年代当地百姓自筹钱款,出资重修庙宇,祈求神灵保佑当地百姓平安和顺。

黑河学院谢春河教授的报告《中俄界江区域近代移民背景下的城市化进程与启示》指出,清末民初七十年间,中俄两国在界江区域所经历的大规模移民与城市近代化进程具有高度的“同步性”和明显的“联动效应”,但却各自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体现了不同的政治意图和特点;在中俄界江区域近代移民与城市化进程中,中俄两国政府的主导作用明显,城市化进程表现为“移民推进型”;中俄界江区域近代移民和城市化进程使该区域文化格局发现了根本性改变。进而提出建设性意见,认为中国政府应采取积极措施,沿黑龙江建设大中城市,提高边境中心城市的行政级别,并与俄罗斯联手打造界江城市群。

长江上游,四川省有许多以杨泗命名的地名,如眉山市仁寿县始建镇杨泗村、成都市金牛区杨泗堰、内江市资中县双龙镇杨泗乡等,可见其信仰的隆盛也不可小觑。

长江下游,江苏杨泗祭祀氛围也很浓厚。江苏省高淳县位于江苏西南边陲,境内水域辽阔,东通苏杭,西达长江,水路交通便利。沿湖沿江居民以渔业为生,后发展商贸经济水路运输日益发达,往来船只穿梭如织,繁荣热闹。当地对水神尤为崇敬,祭祀风俗盛行。船民们为求吉利平安,在每年春节期间和春节后起航前,祭祀玄坛神、杨泗菩萨、船神菩萨等。祭祀仪式讲究,先杀鸡祭血,船主净身后将活公鸡、菜刀摆放船头。然后,由船主持香祷祭,杀鸡蒸煮备席。船头设供桌,供品三荤三素、香纸烛台等,船主点燃香烛,由东转向南、西、北四方作揖祈福后,邀请玄坛、杨泗、船神等齐来赴宴。江苏淮安河下镇古天兴观内,供奉有杨泗将军、金龙四大王和河口太爷等众多水神。各神像旁塑有鱼、虾、蟹、蚌、螺、龟等各类水族,过去香火较为旺盛。

此外,换新的奶粉宝宝可能也会不适应而引起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旧奶粉换成新奶粉要慢慢换,兑奶的时候逐渐减1勺旧奶粉加1勺新的,整个更换过程至少应有3天,要注意观察有没有不适应。

二、汉水中上游杨泗信仰的分布与文化特色

在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沿岸,尤其是中上游地区,民间信奉杨泗的习俗也非常普遍。无论其主干,还是支流白河、堵河、泗河、沮水、丹水等沿岸地区,都有杨泗信仰存在。

汉水上游的陕南地区,杨泗信仰相当广泛。《陕西文物年鉴》中记载:在陕西旬阳县蜀河镇后坡南端,也建有杨泗庙,属砖木结构的清代建筑。正殿三间,拜殿三间,灰陶板瓦合瓦屋面,建筑风格鲜明体现出浓郁的汉水流域建筑特色。另外,在汉水与天河交汇处的狮子头山上,至今现存有杨泗庙遗址,石碑上“乾隆”二字依稀可辨。古庙建筑为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青砖灰瓦,雕花檐廊,屋脊下绘有展翅欲飞的白鹤。庙内彩绘保存完好,庙堂正中墙壁绘有青龙,右侧墙壁绘有白虎,左侧墙面则绘麒麟图案,绘画精妙绝仑、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据守庙人老文介绍,庙堂房屋共有八间,中间有一个小天井院,前面还有一座古戏楼,如今现存的仅剩三间。

水工隧洞衬砌质量通过预防措施可减少混凝土质量通病,但对出现质量通病的部位及时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处理后,可修复混凝土外观质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保证混凝土的耐久性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河南省淅川县境内有杨泗庙。淅川县老城位于丹江北岸,临水靠江,有3大码头。其中最大的是西关码头。旧时旱路不通,水运发达,货物从西城门进城,所以西关码头承接着大部分来往货船。在西城门外,西关码头旁边建有杨泗庙。来往船只临行前,必到杨泗庙祭拜,求杨泗爷保佑一路平安。杨泗庙常年香火不断。据说该庙建于明朝,已有500余年历史。后因南水北调工程,丹江大坝蓄水被淹。

庐州平,进中侍大夫。从平杨么,破之。么技穷,举钟子仪投于水,继乃自仆。皋投水擒么,飞斩首函送都督行府。③

游戏是小学生的天性,在进行小学数学知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由游戏来构建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在相对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数学知识的学习效果。

在武当山地区,明清时流行有六月六日杨泗将军晒袍的风俗。届时,家家户户妇女儿童都穿上新衣裳,迎接杨泗将军到家中接受祭供,不停地从这一家转到另一家。供过之后,将物品分给儿童。据传吃过之后,杨泗将军会保佑儿童身体强健。如果这天下雨,便会相互传说,五月十三日杨泗将军没有拿雨水给关爷(关公)磨刀,所以今天关爷也不拿太阳给杨泗将军晒袍。祭祀杨泗将军的习俗于清代随移民传到武当山麓⑦。武当山地区至今流传有顺口溜:杨泗爷的胡子安不上。传说当年给杨泗爷塑完神像后,塑像师见杨泗爷年纪太小,英年早逝很可怜,就想给他安个胡子。没想到胡子刚安上去没多久就掉了,安了好几次都没成功。于是这句顺口溜就在当地流传开来。

在郧阳地区,杨泗祭俗非常兴盛。郧阳民谚有“大旱三年忘不了五月十三”,“五月十三磨刀雨,六月初六龙晒衣”之说。每年这天如果一滴雨未下,那么六月初六这天肯定下雨或阴天。传说农历六月初六为老龙王晒甲日,也就是俗话说的“龙晒衣”。如果是晴天,民间多于是日曝晒皮棉衣被⑧。另外,渔民和船工都要聚集于龙山嘴下的杨泗庙,举行盛大集会,祭祀杨泗将军。这天人们烧纸焚香祈其保佑行船安全。然后,大摆宴席,唱戏三天。该会每年轮选会首,由其征集资金,主持集会。郧阳区冻青沟村杨泗庙,位于汉江河岸边,直面滔滔汉江,上交白河,下通天河,是古代的水上交通要道。汉江自古水运发达,渔业兴旺,然而自然条件恶劣,河流湍急,河道狭窄,暗礁险滩密布。船工常年行走汉江水路,自然祈求神灵庇佑。杨泗庙所在地原为古渡口。安康至武汉的往来船只经过冻青沟时,必停靠冻青沟码头,船工进庙烧香磕头,祭拜杨泗爷,保佑一帆风顺、平安无事。郧阳区茶店镇邓湾村位于汉江边,邓湾码头是丹水和汉水往来物资运输的重要水上码头。郧阳区茶店镇邓湾村建有杨泗庙。据邓湾村民张光兴(1950年生)讲述,邓湾杨泗庙年代久远,具体哪年兴建已无从考证。从他记事起,当地的杨泗庙香火就非常旺盛。经常有外地船工,带着香裱、鞭炮、供香馍等祭品,划船至此烧香祭拜杨泗爷。然后在杨泗庙对面的西河搭台唱戏。尤以清明节、阴历七月十五日、十月初一,香火最盛。当地杨泗庙建在邓湾码头边,依山临水而建。杨泗庙有三间房子,用石头砌成。庙门前有石砌的台阶。拾阶而上,庙房门内立着一位“老爷”,高约1米左右。大殿正中立着杨泗爷,高约1米7左右,黑髯长须,手握利斧,庄重威严。杨泗爷前面和左右各立有小神像,约有12位。庙堂内四周墙壁画有精美彩绘。1968年春,文化大革命破四旧运动时,邓湾杨泗庙被拆除。1972年,因丹江大坝水库蓄水,邓湾杨泗庙遗址被淹。郧县胡家营镇冻青沟村位于汉江河岸,在清朝道光年间也建有杨泗庙,如今寺庙保存完好。古庙整体以砖木构架为主,青砖黑瓦,造型古朴,结构对称。屋脊砖刻有流水图案,庙内木刻雕窗古朴雅致。据村民胡广宝介绍,该庙距今已有近200年历史。

三、杨泗信仰在汉水流域流传的主要原因

然而在宋之前,汉水上游各地的风俗,信仰习俗大致与四川、重庆相似,供奉的水神是战国时蜀太守李冰或其子李二郎⑨。李氏水神的信仰,可能与汉末三国以来盛行在蜀地、汉中地区的道教有关。汉水流域的水神信仰,如何能从李氏水神信仰,摇身一变为杨泗信仰并持续兴盛的呢?综合考量汉水流域历史、生态和经济等方面的发展环境,汉水流域杨泗信仰的产生与发展,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第一,汉水上游杨泗信仰的前身是杨从义将军信仰。据陕南地方史志记载,最早祭祀杨从义的杨将军祠,是在南宋绍兴二十九年兴建的。杨从义原为杨政部下,在抗金战争中英勇善战,屡立战功。后又因修筑河道有功,扩大了灌溉面积,对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当地百姓深为受益。人们后来感念他,将其筑堰修渠的地方称为“杨填堰”。因其有功与民、庇佑一方,而被当地百姓建庙祭拜⑩。而杨泗庙自清朝中期传入陕南地区后,逐渐取代杨从义庙,信者颇多。由此可见,在杨泗信仰进入陕南之前,该地区信奉的杨将军应为本地神祗杨从义。

第二,汉水明清移民带来杨泗信仰的传播。据史料记载,以襄阳为中心的汉水中上游地区,自宋元以来饱经战乱,人口持续下降,形成了地广人稀的局面。元朝末年,红巾军在唐、邓、襄、均、房等州与元军作战,汉水中游长期沦为战场。明朝初年,朱元璋命令军队剿平了这些地区,并将这些地区空置起来,禁止流民进入。但正是在元明动乱中,来自中原或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流民陆续迁移进来。禁封政策实施后,山区资源更丰富,可垦土地更多,对流民也更有吸引力,因此封禁政策并没有能够有效地阻止流民的进入,甚至鼓励了流民的进入⑪。明末清初之际,李自成和白莲教起义与清军的清剿,坚壁清野,致使当地人口大量减少,十去七八,之后大批流民移民汉水流域,这些移民大多来自于湖南、江西一带。清初期,朝廷为笼络八旗将士,满足贵族对土地的要求,顺治二年(1645年),清政府颁布“圈地令”,康熙八年(1669年),由于人民的强烈反抗而终止。由于大量圈占土地,导致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离开家乡,成为流民⑫。土地兼并愈演愈烈也是汉水中上游一带移民运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汉水中上游再次迎来移民高潮。移民带来了杨泗信仰,杨泗信仰与当地的水神信仰、杨将军信仰逐渐合流,甚至发展壮大。据地方志记载,各地杨泗将军庙的修建时间,大都在康熙以后,而石泉县则在乾隆年间,这正是移民大量涌入的时期,大约从侧面显示出杨泗将军崇拜是移民迁入后随之而来的信仰⑬。

第三,汉水流域洪涝灾害使杨泗信仰有了广泛的传播基础。自明成化元年(1465年)至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间,湖广、汉中、房县、郧阳、襄阳、荆州、洵阳、白河、宜都、兴安等地,洪涝灾害达数百起,百姓食不果腹,民不聊生,哀鸿遍野⑭。而随着移民大量的涌入,导致大量的山地垦殖,清代鄂西北山区的森林资源进入了急剧衰减时期,整个汉水流域日益严重的水土流失,之后汉水洪涝频率明显加大⑮。《房县志》记载:清康熙七年(1668年)六月,大水。坏民田庐。秋淫雨,稻不熟。八年五月,大水,无麦,秋虫食稻几尽。雍正元年(1723年)癸卯,大水自西门入城,平地水深数尺,冲没民舍、田地,旬日方消,伤人亦多;是岁大饥,瘟疫流行。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五月十五日大雨,水冲没田庐,溺死人无算。嘉庆十四年(1809年),西门水暴涨,冲塌西门城角,并冲西关街十数家,堤防毁尽。道光七年(1827年)五月十日,西乡大水,汪家河泛滥,冲毁田地房庐无算,西河水进西门。十一年六月,大水。西北乡大水坏民房田地无算。咸丰三年(1853年)六月,淫雨七昼夜不止,西北乡水起数丈。二十八日夜,小河水涨,冲坏田庐无算,西城墙冲倒100余丈,学署东西斋房冲塌殆尽。水由学宫进城,坏城内民房数十家。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春夏,阴雨连绵,高山夏粮霉烂,秋作物不熟,群众被迫搬下山。当时流传歌谣:“光绪二十三,山上被水淹,山崩栗子坪(班河乡),水淹黄龙山(上龛),冲了宋家拐,打走了吴家湾……。”次年春,个别地方人食人。民国元年(1912年),农历六月底,一日暴雨倾盆,洪水猛涨,大木厂地居河水涨数丈,淹没土地,大木街下河南对面草房街被冲。⑯由于汉水流域自然灾害频发,洪水肆虐,百姓民不聊生。面对洪水猛兽,当地百姓束手无策,内心却又急切渴望能有一位神通广大的神灵,能战胜水魔,保佑一方百姓安居乐业。移民带来的杨泗文化,由此得到扎根移植、传播和兴盛。

该材料具有吸波性能好、多频谱兼容、耐久性好以及耐恶劣环境,使用寿命长、造价低的特点,在防护工程伪装应用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第四,凶险而繁忙的水上运输使杨泗信仰得到广泛流传。汉水中上游是川陕、中州进入两湖的必经之地,便利而又凶险的水运成为商业活动的必须选项。汉水主干之外,鄂西北境内能够通航的河流还有堵河、丹江、金钱河。汉水是境内最大的河流,流向由西北向东南,流经郧西、郧县、均州,过境长度216公里。十堰位于鄂西北,地处秦巴山区,地势崎岖,山路难行,交通极其不便,致使汉水流域水上运输日益繁盛,货物贸易运输主要依赖汉水与丹江水道。然而,受到地形限制,河道虽多,可以航行,但大多水流湍急,滩多水险。十堰水陆险阻,百货难至,郡城滨汉,西通兴安(西安),东达襄阳,为商贾上下所必经。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交通条件,形成了从事商贸活动的集市、会馆、码头。“清代注意疏通汉水航道,对汉水内‘断岩怪石,盘错渚道,水势湍悍,舟楫罔通,公私转运,均皆不便’的水域,进行治理和疏浚,达到‘舟货毕集,转运称便,民大悦’的目的。”⑰明清时期,鄂西北水上航运非常繁盛发达。“公元1731年(雍正九年),从汉口经汉水运到陕西的粮食有40万担;1733年航行在汉水上的运粮船,多达1500多艘,运载的粮食有60万担左右。”⑱当时,陕西、山西的商人,来湖北收购布匹后,也沿汉水将货物运到关中及西北各地销售。《清史稿·食货志》记载:“汉口之茶,来自湖南、江西、安徽,合本省所产,溯汉水以运于河南、陕西、青海、新疆。”⑲此外,关中、河南等地的商品,也顺汉水南下,销往郧阳、襄阳、安陆、汉阳,乃至湖南等地。由此可以想见,汉水在清代航运的繁忙情况。堵河、丹江等河流的航运情况,虽远远不如汉水的规模大,但在各地物资交流、商品贸易上,仍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汉水上最大的码头之一郧阳府,是明清时航运的枢纽,又是汉水上游物资的集散地。上聚鄂、豫、川、陕接壤地区的土特产,下纳京广沪汉日用百货,都在这里外运内销。据光绪十七年(1891年)海关的统计资料,郧阳府至老河口,年货运量就达100万吨。”⑳

水上运输的繁荣、湖广地区移民,推动鄂西北与两湖流域甚至是湖广地区的文化交流,庇佑船民的水神杨泗将军由此带入汉水中上游,杨泗庙由此多了起来。

郧西的天河、金钱河是汉江流域支流之一,作为南北交通的重要渡口,自古舟楫往来、穿梭如织、络绎不绝。郧西县境内杨泗庙遍布,县医院旁建有杨泗庙,上津车站前有杨泗庙,还有槐树林特场的杨泗庙和夹河乡的杨泗庙等㉑。武当山北麓原均州城东门外,汉江南岸,有清代建的两座杨泗庙,一座在城东门外,一座在城东乱石滩(早废),庙内供奉杨泗将军神像及水府诸神像㉒。丹江古均州烂石滩建有杨泗庙。烂石滩距均州码头50里地,地形险峻,烂石丛生,浪急滩险。当地流传有顺口溜“船到烂石滩,性命交给天”。丹江古均州青山港也建有杨泗庙。青山港于20世纪70年代建丹江大坝时沉于水底。现地名改为牛河。另外,郧县南化和十堰黄龙区均建有杨泗庙戏楼。

杨四将军和他赌赛说:“你敢把中国搅成中洋大海,我便誓斩孽龙。”

注释:

① 黄芝岗:《中国的水神》,上海生活书店1934年版,第1—4页。

这时候将军已成神了,无义龙也修成了道法,他便排山倒岭兴起了万丈的波涛;将军便跨上坐骑,手执大斧和这龙一场恶斗。龙战败了,便翻身逃走,将军便跟在后面追赶……

②《宋史》卷365《岳飞传》,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9032页。

五年,入觐,封母国夫人;授飞镇宁、崇信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进封武昌郡开国侯;又除荆湖南北、襄阳路制置使,神武后军都统制,命招捕杨么。飞所部皆西北人,不习水战,飞曰 :“兵何常,顾用之何如耳。”先遣使招谕之。贼党黄佐曰:“岳节使号令如山,若与之敌,万无生理,不如往降。节使诚信,必善遇我。”遂降。飞表授佐武义大夫,单骑按其部,拊佐背曰:“子知逆顺者。果能立功,封侯岂足道?欲复遣子至湖中,视其可乘者擒之,可劝者招之,如何?”佐感泣,誓以死报。②

③《宋史》卷368《张宪传》,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9087页。

④《宋史》卷404《汪若海传》,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9603页。

⑤ 李琳、李英:《洞庭湖区杨泗将军信仰的在地化研究》,《文化遗产》2013年第2期。

与杨么信仰的合流,无疑增大了杨泗信仰的影响力。在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四川等地,均有大量以杨泗命名的地名和寺庙,以及相关传说。杨泗信仰主要是沿着长江及其支流水系分布的。

⑥ 方东平:《汉阳曾有三个杨泗庙》,《武汉文史资料》2015年第4期。

⑦ 中国武当文化丛书编纂委员会:《武当神仙大观》,武汉出版社2000年版,第90页。

⑧ 杨郧生:《郧阳民俗文化》,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9页。

⑨⑪⑫⑬ 潘世东:《汉水文化论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38、98、202、138页。

⑩ 张晓虹:《区域信仰的本土化与地方信仰的转型》,《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⑭ 冷遇春、冷小平:《郧阳抚治史实类纂》,郧县电脑印刷厂2003年版,第266-272页。

⑮⑰⑱⑳ 匡裕从: 《十堰移民史》,长江出版社2010年版,第171、233、233、233页。

⑯ 湖北省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撰:《房县志》,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90-94页。

(四)注重输出实践。这里所指的语言输出是指在运用语言时,将重点放在话语的内容上而非形式上,以意义表达为核心。笔者认为,英语口语教学的研究重心应是输出练习的设计。英语口语练习原则上应遵循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循序渐进的次序,语言形式先于语言内容;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先于交际规则;语言形式的流利性先于准确性和多样性;言之有物先于言之有理;交际规则中通用交际规则先于跨文化交际规则。

⑲ 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11《食货志五·茶法》,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502页。

㉑ 天河七夕文化研究会:《天河民俗》,崇文书局2010年版,第354页。

㉒ 中国武当文化丛书编纂委员会:《武当神仙大观》,武汉出版社2000年版,第90页。

英国的科技产业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重要科研领域均有其一席之地。英国在科技上的成就与其合理的科研体系密切相关,政府、高校、企业之间相互联动,共享资源,开放合作,使得高科技成果产出率和科研成果转化率领先于世界。同时,英国研究理事会认为,保持科学家在研究领域国际领先地位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保证其能够使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在英国,通常由大学或研究所负责设备方面的投入。因此,英国高校作为高等科研人才聚集地和大型仪器设备采购的主要机构,其完善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管理和开放共享模式极具特色,主要包括:

中图分类号:B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982(2019) 05-0065-05

作者简介:王平,十堰市群众艺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湖北十堰,442000。

(责任编辑 刘晓慧)

标签:;  ;  ;  ;  ;  ;  ;  ;  ;  ;  ;  

王平:论汉水中上游杨泗信仰产生、繁盛之原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