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恢复试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模型,植被,醋酸纤维,静力,刚度,组合,沙地。
恢复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葛寒英[1](2019)在《半干旱地区植被恢复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林业建设中存在的热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如:区域系统性差、林分结构不合理、林分稳定性差、生态效益低的现状开展了试验研究,依据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综合开发、全面治理的原则,采用多林种、多树种、乔灌草相结合,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方法,改变了传统单一营林方式,建成了多林种、多树种、乔灌草相结合的多功能、多结构、多层次的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结果表明: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与过去普通造林方法相比,造林成活率提高30%~40%,保存率提高30%以上。通过这些技术的组装配套和应用,使造林能一次成功,解决了数十年来困扰山西半干旱地区造林两率不高的技术难题,加快了荒山绿化步伐,提高了造林的质量。(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9年22期)
曹世文[2](2019)在《基于沙丘植被恢复试验及固沙植物的风沙土养分含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辽西北沙漠化为例,通过气候条件及固沙植物试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寻求一种更合理、更接近自然的沙地植被恢复技术和理论体系,以不断完善和发展沙漠沙地治理技术和理论,为沙漠沙地治理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加快沙地治理,恢复和建立大型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由于这种方法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水利技术监督》期刊2019年05期)
赵雅丽,富新年,卓玉璞,曹永林,张起荣[3](2019)在《天祝县已垦草原植被恢复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建立已垦草原植被恢复方法,对气候差异明显的2个试验点进行多年生牧草+一年生牧草植被恢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牧草盖度、植物种数和优良牧草比例逐渐趋向于原始植被,群落结构趋于合理,草地生产力持续稳定,毒杂草减少,表现为进展性演替,且多年生牧草+一年生植被恢复效果好、适应性强。说明人工复垦干预对恢复草地生态、治理草地退化具有促进作用,可作为天祝县已垦草原植被恢复的有效方式。(本文来源于《中国草食动物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张品乐,刘俊雄[4](2019)在《T形截面短肢剪力墙恢复力模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T形截面短肢剪力墙在不同受力方向的滞回特性相差巨大,现有恢复力模型无法考虑不同受力方向对T形截面短肢剪力墙滞回性能的影响。本文通过对6个1/2比例的T形截面短肢剪力墙试件进行低周反复加载试验,研究了轴压比、受力方向及截面高厚比对T形截面短肢剪力墙构件滞回特性的影响,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恢复力模型的滞回规则、刚度退化率以及强度退化率,建立了考虑不同受力方向对滞回特性影响的T形截面短肢剪力墙恢复力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T形截面短肢剪力墙"叁线型"恢复力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T形截面短肢剪力墙构件的恢复力特性,其成果可为此类结构的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本文来源于《四川建筑科学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周杨,徐学存,张磊,陈泽昊,韩丽源[5](2019)在《铁路弃渣场生态恢复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西藏南部某铁路弃渣场为例,通过布设草垫、施加保水剂和化肥等,并选择垂穗披碱草、草木犀、沙棘和胡枝子,按照不同方式、不同植被组合进行生态恢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草垫有利于表层土壤的保水,对种子萌发及植被初期生长起到积极作用,再施加化肥,植被的恢复状况良好;从植被搭配上,初期种植草木犀或草木犀加抗旱灌木有利于生态恢复。草灌植被搭配是该地区生态环境恢复的最优方案。(本文来源于《铁路节能环保与安全卫生》期刊2019年04期)
隋?,薛建阳,董金爽,张锡成,谢启芳[6](2019)在《附设粘滞阻尼器的混凝土仿古建筑梁-柱节点恢复力模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附设粘滞阻尼器的混凝土仿古建筑梁柱节点的恢复力模型,设计制作了4个试件,进行了快速动力加载试验,对试件的受力过程和破坏形态进行观察和记录。基于对试件在受力过程中表现出的典型特征的研究,并考虑加载动力效应,提出了试验试件的四折线骨架曲线模型及恢复力模型,并将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试件的从开始加载到最终发生破坏可分成开裂、屈服、极限、破坏4个阶段。试件从屈服阶段开始,随着加载的进行产生了明显的加载和卸载刚度退化及卸载残余变形;提出了四折线骨架曲线模型,其结果与试验结果的骨架曲线吻合度较高;并采用所提出的四折线恢复力模型计算得到了滞回曲线,将其变化趋势与试验滞回曲线的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二者具有较高相似度,该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附设粘滞阻尼器的混凝土仿古建筑梁柱节点的滞回性能。(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19年S1期)
徐龙河,孙雨生,要世乾,李忠献[7](2019)在《装配式自复位耗能支撑恢复力模型与试验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一种装配式自复位耗能(ASCED)支撑,该支撑主要由核心杆、外管、摩擦耗能系统和碟簧复位系统组成。对ASCED支撑在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工作原理及力学性能进行了介绍,基于经典的Bouc-Wen模型建立了ASCED支撑的恢复力模型。设计并加工了一长为1.2 m的ASCED支撑试件,对其进行了拟静力试验,研究了支撑滞回特性、耗能能力、残余变形等性能。结果表明在低周往复荷载下支撑的摩擦耗能系统与碟簧复位系统能有效的共同工作,呈现出饱满的旗形滞回曲线,具有稳定的耗能能力和良好的自复位性能。恢复力模型计算得到的支撑滞回曲线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残余变形接近,表明所建立的恢复力模型能够准确描述ASCED支撑在低周往复荷载下的滞回特性及自复位性能。(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19年06期)
张熠雯,王琛瑞,徐晟淮,王敏,常明丰[8](2019)在《基于多应力蠕变恢复试验的醋酸纤维改性沥青蠕变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掺加不同来源醋酸纤维改性沥青的蠕变特性,选择4组醋酸纤维掺量制备醋酸纤维改性沥青,测试两种醋酸纤维改性沥青的针入度和软化点,并利用动态剪切流变仪进行多应力蠕变恢复试验,测试50℃时0.1kPa和3.2kPa两种应力水平的剪切应变,对比分析两种醋酸纤维不同掺量改性沥青的恢复率和不可恢复柔量。结果表明:随着醋酸纤维掺量的增加,改性沥青的针入度减小,软化点增大;掺加回收醋酸纤维改性沥青其剪切应变大于掺加原始醋酸纤维的剪切应变;掺加原始醋酸纤维改性沥青的恢复率均大于掺加回收醋酸纤维改性沥青,而不可恢复柔量的变化规律则相反。(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公路与运输》期刊2019年03期)
樊晓伟[9](2019)在《新型预压弹簧自恢复耗能支撑结构抗震性能设计理论与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恢复耗能(Self-centering energy dissipation,简称SCED)支撑在地震发生时不仅可为结构提供稳定的耗能能力,保护结构主体安全,同时还可为其提供良好的自恢复能力,有效地减小结构的残余变形响应。现有SCED支撑多采用摩擦装置或防屈曲支撑(Buckling restrained brace,简称BRB)提供耗能,预应力筋或形状记忆合金材料提供自恢复能力,该类支撑常存有变形能力有限或支撑性能受温度影响明显等不足。因此本文提出一种由组合碟簧装置与摩擦耗能装置共同组成的兼具高耗能及自恢复性能的新型预压弹簧自恢复耗能(Pre-pressed spring self-centering energy dissipation,简称PS-SCED)支撑,通过对多组不同设计参数的PS-SCED支撑试件进行低周往复加载试验,系统研究了该支撑的滞回性能、耗能及自恢复性能,提出可准确、细化描述支撑旗形滞回特性的非线性恢复力模型,建立了PS-SCED支撑构件设计理论和方法。分别设计并建立低层、中高层及高层典型的PS-SCED支撑框架结构,对其进行非线性地震响应分析,研究支撑结构在中震、大震及特大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及功能可恢复性能,并分析支撑构件设计参数对结构性能的影响规律,建立了 PS-SCED支撑框架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提出了一种由摩擦耗能装置提供耗能、组合碟簧装置提供自恢复能力的新型PS-SCED支撑,通过对4组具有不同碟簧类型、不同支撑长度及不同截面形式的支撑试件进行低周往复加载试验,研究了支撑在相同组合碟簧预压力、不同摩擦耗能装置摩擦力情况下的滞回性能、耗能、自恢复性能及参数影响规律,结果表明:PS-SCED支撑在低周往复加载作用下可展现出特有的旗形滞回曲线,其耗能能力随摩擦力的增大而增大,当组合碟簧预压力足以克服该摩擦力时,PS-SCED支撑具有更好的自恢复性能。此外,提出了一种利用支撑可测工作段的实测应变信息推算支撑整体滞回响应的应变反演法,该方法可有效地预测PS-SCED支撑的滞回响应。(2)通过PS-SCED支撑的破坏性试验和低周疲劳性能试验,分析了 PS-SCED支撑在大位移循环加载作用下的滞回性能、耗能、延性及承载力,结果表明:PS-SCED支撑构件在大位移多次循环加载作用下,可保持稳定的耗能及自恢复能力,具备良好的抗疲劳性能。圆形截面内管支撑相比X截面内管支撑具有更好的延性、耗能及自恢复性能,且采用无支撑面碟簧可有效提高支撑承载力,采用有支撑面碟簧或增加支撑长度及碟簧使用数量更有利于提高支撑变形能力。支撑的破坏模式为其内管发生拉断破坏,且破坏位置位于支撑内管用于固定摩擦耗能装置高强螺栓的预留孔洞处。(3)建立了 PS-SCED支撑构件设计理论和方法,给出了具体设计流程和建议。基于Bouc-Wen模型,提出了两种可准确描述该支撑构件滞回响应的非线性恢复力模型。模型预测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表明:PS-SCED支撑分段式简化模型和非线性原理模型均能有效地描述支撑的滞回特性,且非线性原理模型对支撑恢复力、刚度过渡段平滑性、等效粘滞阻尼比和累积耗能的预测结果更加准确。非线性原理模型中的耗能参数及刚度参数对支撑的滞回响应存有明显影响,而其余形状控制参数对支撑滞回响应的影响较小,对于采用相同构造的PS-SCED支撑构件,可将其设为定值以作简化计算。(4)基于LS-DYNA有限元软件对PS-SCED支撑非线性原理模型进行了二次开发,依据功能可恢复结构的四水准抗震设防目标,分别设计并建立了4层、8层和16层典型的低层、中高层及高层PS-SCED支撑框架结构,对其在中震、大震及特大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及功能可恢复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PS-SCED支撑相比普通钢支撑(Conventional steel brace,简称CSB)可更加有效地减小结构的层间位移响应,在大震和特大震作用下可具备与BRB同等的控制效果。支撑特有的旗形滞回特性可有效地减小结构的震后残余变形响应,但也使其结构的加速度响应略高于BRB框架结构,且该结构的加速度响应随碟簧间接触摩擦力的增加而明显增加。分析了支撑构件设计参数对PS-SCED支撑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规律,建立了PS-SCED支撑框架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9-05-28)
王维,李爱群,王星星,高尚信[10](2019)在《碟形弹簧竖向隔震装置的恢复力模型及其试验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碟形弹簧竖向隔震装置(DSI装置)的恢复力模型,对DSI装置的受力机理及变形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DSI装置的原点指向恢复力模型(OO恢复力模型).此外,对典型DSI装置进行往复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试验,分析其荷载-位移滞回曲线特征,并利用试验结果对OO恢复力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研究表明:OO恢复力模型具有典型的非对称性特征,摩擦力对其恢复力特性影响较大;往复荷载试验工况下,DSI装置的荷载-位移滞回曲线具有典型的非对称性特征,加载频率对其力学特性影响较小,动荷载幅值和加载预压位移的大小对其力学特性影响较大.随着动荷载幅值的增加,DSI装置的荷载-位移滞回曲线饱满度逐渐减小,因加、卸载刚度不同呈明显不对称性形状;随着加载预压位移的增大,DSI装置的荷载-位移滞回曲线趋于饱满,其耗能能力逐渐增强.OO恢复力模型能够有效模拟DSI装置的力学行为,利用OO恢复力模型计算的DSI装置的等效刚度及等效阻尼与试验结果的误差在8%之内.(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恢复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辽西北沙漠化为例,通过气候条件及固沙植物试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寻求一种更合理、更接近自然的沙地植被恢复技术和理论体系,以不断完善和发展沙漠沙地治理技术和理论,为沙漠沙地治理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加快沙地治理,恢复和建立大型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由于这种方法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恢复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1].葛寒英.半干旱地区植被恢复试验研究[J].绿色科技.2019
[2].曹世文.基于沙丘植被恢复试验及固沙植物的风沙土养分含量研究[J].水利技术监督.2019
[3].赵雅丽,富新年,卓玉璞,曹永林,张起荣.天祝县已垦草原植被恢复试验研究[J].中国草食动物科学.2019
[4].张品乐,刘俊雄.T形截面短肢剪力墙恢复力模型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9
[5].周杨,徐学存,张磊,陈泽昊,韩丽源.铁路弃渣场生态恢复试验研究[J].铁路节能环保与安全卫生.2019
[6].隋?,薛建阳,董金爽,张锡成,谢启芳.附设粘滞阻尼器的混凝土仿古建筑梁-柱节点恢复力模型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019
[7].徐龙河,孙雨生,要世乾,李忠献.装配式自复位耗能支撑恢复力模型与试验验证[J].工程力学.2019
[8].张熠雯,王琛瑞,徐晟淮,王敏,常明丰.基于多应力蠕变恢复试验的醋酸纤维改性沥青蠕变特性研究[J].内蒙古公路与运输.2019
[9].樊晓伟.新型预压弹簧自恢复耗能支撑结构抗震性能设计理论与试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
[10].王维,李爱群,王星星,高尚信.碟形弹簧竖向隔震装置的恢复力模型及其试验验证[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