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莱希特论文_杨俊霞

导读:本文包含了布莱希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布莱,高加索,戏剧,伽利略,安德烈,梅兰芳,米勒。

布莱希特论文文献综述

杨俊霞[1](2019)在《共鸣服务间离:从剧作到剧场的选择 评布莱希特剧院版《高加索灰阑记》》一文中研究指出有着70年历史的德国柏林布莱希特剧院为今年乌镇戏剧节带来的作品是其创建者、艺术总监布莱希特完成于1945年的脍炙人口的叙事体戏剧《高加索灰阑记》,这也是该剧院在中国的首次亮相。这个久负盛名的剧团如何呈现其代表剧作家的经典,引起众多关注。乌镇戏剧节官方宣传材料上引用了《南德意志报》对该剧的(本文来源于《上海戏剧》期刊2019年06期)

蔡凤羽[2](2019)在《以布莱希特电影理论解读互联网时代的交互电影》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交互电影项目主要是在努力解决戏剧结构与交互之间的矛盾。经典戏剧电影表现的是对主人公的认同与展现,在展现的过程中,观众总是被叙事压迫,从而被动的接受。在当下互联网背景下引入场景互动时,戏剧显然开始失去它的力量。从布莱希特电影理论出发,提出了一种时空建构的新方法,可以连续地观看不同的视听组合,从而使观者积极地建构自己的故事。(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9年20期)

魏梅[3](2019)在《康拉德·斯维纳尔斯基对布莱希特的接受研究——兼论跨文化接受对戏剧发展的积极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康拉德·斯维纳尔斯基作为当代波兰戏剧史中非常重要的一位导演,其戏剧作品不仅推动了当代波兰戏剧的改革,也启发了德语戏剧形式的多样性发展。不过,这都要归功于布莱希特曾给了他一段跟随自己学习的经历。斯维纳尔斯基对布莱希特戏剧美学的学习、研究与接受,不只为他自己个性化导演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还继续影响了当时青年一代波兰导演,如我们熟悉的克里斯提安·陆帕。康拉德·斯维纳尔斯基对布莱希特的动态接受结果表明,戏剧跨文化交流过程中辨证性的接受对戏剧创新与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启迪与推动作用。(本文来源于《戏剧艺术》期刊2019年05期)

蒲文妍[4](2019)在《我们还呼唤真理吗?——布莱希特《伽利略》在中国的四十年》一文中研究指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今年的"经典话剧·上话重绎"项目请来德意志剧院客座导演伊凡·潘特列夫(Ivan Panteleev)与上话的演员合作,排演了布莱希特的《伽利略》。《伽利略》可以说是布莱希特倾注心力最多的一部作品:作者1938年流亡丹麦,40年代客居美国,50年代重返柏林,数十年间叁易其稿。《伽利略》成为布莱希特代表作品之一,也标志着他思想的成熟,记录了他身处社会环境的变迁。这部戏对中国也有特殊意义:1979年,陈颙邀(本文来源于《戏剧与影视评论》期刊2019年05期)

蒋雯[5](2019)在《中国艺术程式化审美对布莱希特艺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贝托尔特·布莱希特的艺术实践广涉戏剧、诗歌和小说等多个领域,尤其是他创立的史诗剧(叙述体)戏剧理论,对世界剧坛的改革和戏剧理论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纵观以往的很多研究,大多是侧重于布莱希特对中国戏剧的影响与借鉴意义,忽略了中国艺术对其艺术理论与创作的影(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09-09)

姚晴晴[6](2019)在《论布莱希特《四川好人》中“好”的倒置》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好人》是布莱希特"史诗剧"代表作品之一。对此剧"间离"效果的研究多集中于该剧中的中国元素和戏剧结构。本文聚焦《四川好人》中的"好",从"好"的角度考察《四川好人》的间离效果,指出剧中好人(沈黛)与坏人(隋达)界限分明,但道德上的好坏却界限不清,导致《四川好人》中"好"的倒置与解构,引起观众深刻的"间离"感,促使观众重新思索"好"的内涵。(本文来源于《艺术评鉴》期刊2019年15期)

何红峰[7](2019)在《陌生化解读:从什克洛夫斯基到布莱希特》一文中研究指出"陌生化"首先由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稍后"陌生化效果"也成为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关键词。二者的陌生化术语名称虽同,实际上内涵各异,其原因在于二人分属于不同的文艺理论体系。两人的陌生化理论在"作品"、"世界"、"作者"元素的区辨上虽然有诸多差异,但两者对于"读者"要素有一个共同的认知,他们都把"读者"依附在自己的概念之下,服从于自己的理论设定。这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陌生化概念的实质,即是读者阅读具有陌生化效果的文本的同时,其原有经验、观念、感受、认知受到翻覆,从而达到各自设定的"陌生化"效果。(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上)》期刊2019年08期)

童薇菁[8](2019)在《“如果没有与契诃夫的相遇,我的生命会黯淡许多”》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记者童薇菁)昨天上午九时,着名翻译家、戏剧评论家童道明在中日友好医院逝世,享年82岁。在他一生的学术生涯中,翻译了很多契诃夫的剧本、小说和信札,包括《梅耶荷德谈话录》《海鸥》《万尼亚舅舅》《樱桃园》等,是中国戏剧界公认的契诃夫研究专家。(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9-06-28)

刘剑雨[9](2019)在《“爱比死更冷”——论布莱希特戏剧《巴尔》中的爱情幻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布莱希特戏剧处女作《巴尔》中主人公爱情关系的分析,探讨市民社会中浪漫之爱对个体自由的侵蚀与灵魂之爱的不可抵达性。文明世界中的人永远地陷入了灵魂与肉体分裂的痛苦,无法回到和谐统一的原初自然状态。浪漫爱情寄托着人对灵肉相融的渴望而实质上却是构建世俗社会的工具,失真的灵魂之爱造成了个体自我的变形与其原有社会存在的消解。回归自然的愿望仅是妄想,因为人并非纯粹的自然之子,而是被社会构建。巴尔这一人物的悲剧性便在于,其爱情理想与他自身作为"人"的社会起源无法调和。(本文来源于《德语人文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胡雪菁[10](2019)在《从“异质性”批判角度看德国戏剧变革的动力和方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德国戏剧进入20世纪以后,成为其批判艺术典范的布莱希特戏剧以及其后继者,在社会批判的道路上出现了转向。海纳·米勒修正了布莱希特的政治剧模式,并革新了批判的手法。针对戏剧的功用问题,其实质反映在它该不该动用“批判意识”,以及该不该介入社会。德国戏剧并没有在这个问题上停留太久,相反着重于如何施展“艺术介入”的问题上。其中“异质性”作为德国戏剧“批判”和“介入”的砝码,成为德国戏剧变革的方式,而批判意识的内在影响则成为德国戏剧的变革动力。(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期刊2019-05-01)

布莱希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交互电影项目主要是在努力解决戏剧结构与交互之间的矛盾。经典戏剧电影表现的是对主人公的认同与展现,在展现的过程中,观众总是被叙事压迫,从而被动的接受。在当下互联网背景下引入场景互动时,戏剧显然开始失去它的力量。从布莱希特电影理论出发,提出了一种时空建构的新方法,可以连续地观看不同的视听组合,从而使观者积极地建构自己的故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布莱希特论文参考文献

[1].杨俊霞.共鸣服务间离:从剧作到剧场的选择评布莱希特剧院版《高加索灰阑记》[J].上海戏剧.2019

[2].蔡凤羽.以布莱希特电影理论解读互联网时代的交互电影[J].大众文艺.2019

[3].魏梅.康拉德·斯维纳尔斯基对布莱希特的接受研究——兼论跨文化接受对戏剧发展的积极作用[J].戏剧艺术.2019

[4].蒲文妍.我们还呼唤真理吗?——布莱希特《伽利略》在中国的四十年[J].戏剧与影视评论.2019

[5].蒋雯.中国艺术程式化审美对布莱希特艺术的影响[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6].姚晴晴.论布莱希特《四川好人》中“好”的倒置[J].艺术评鉴.2019

[7].何红峰.陌生化解读:从什克洛夫斯基到布莱希特[J].文学教育(上).2019

[8].童薇菁.“如果没有与契诃夫的相遇,我的生命会黯淡许多”[N].文汇报.2019

[9].刘剑雨.“爱比死更冷”——论布莱希特戏剧《巴尔》中的爱情幻象[J].德语人文研究.2019

[10].胡雪菁.从“异质性”批判角度看德国戏剧变革的动力和方式[D].广州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布莱希特-布莱希特像布莱希特-布莱希特《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大胆妈妈和她...布莱希特-布莱希特3-3“ffi布莱希特规划”(...思考者

标签:;  ;  ;  ;  ;  ;  ;  

布莱希特论文_杨俊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