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分节不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脊柱侧凸畸形,分节,椎弓根螺钉,椎体
分节不全论文文献综述
宋相建,吴蔚,王庆雷,徐宏辉,岳煜[1](2014)在《儿童先天性脊椎分节不全脊柱侧凸的手术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应用关键椎体部分截骨治疗儿童先天性脊椎分节不全脊柱侧凸畸形的方法、疗效。方法自2008年6月~2012年10月应用椎截骨术行关键椎体部分截骨治疗先天性脊椎分节不全脊柱侧凸畸形19例,男11例,女8例,年龄3~21岁,平均9岁。常规CT、MRI检查了解椎管、脊髓有无畸形,确定椎体形态、特点。术前侧凸Cobb角62.5°(40°~86°),后凸Cobb角30°(10°~45°),合并脊髓栓系2例。手术采用脊柱后正中入路,先于需要矫形节段植入椎弓根螺钉。显露需截骨椎体(一般为楔形变最重的椎体)的椎弓根,经椎弓根进入,用刮匙沿椎弓根逐渐刮除松质骨,顺椎弓根管向前、对侧进一步刮除椎体松质骨行刨髓式截骨,凸侧多截些,凹侧少截些,椎体截骨完成后最后行脊椎附件、椎弓根内侧薄层皮质、椎管前侧薄层皮质切除。截骨完成后安放矫形器械进行矫形,矫形以凸侧加压矫正为主,分次加压,直至椎间隙基本闭合,使脊柱畸形区由梯形结构变为稳定的长方形结构,畸形矫正。截骨同时行凸侧椎间融合。结果通过0.5~4年,平均2.3年随访,根据临床检查,X线片,测定侧凸、后凸Coob角,观察术前、术后的躯干平衡,有无失代偿情况。术后侧凸Cobb角10.5°(0°-40°),平均矫正率为83.2%,后凸Cobb角25.1°(20°-30°)。所有患者躯干平衡良好,无失代偿发生。并发症:术中1例加压时出现椎弓根螺钉切割椎弓根及椎体,1例出现脑脊液漏,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关键椎体部分截骨治疗先天性脊椎分节不全脊柱侧凸畸形使脊柱畸形区由梯形结构变为稳定的长方形结构,同时行凸侧椎间融合,消除了致畸因素,畸形矫正满意。椎体截骨主要截骨步骤不接触硬膜及神经根,椎体截骨时脊柱后柱仍保持完整,稳定性好;截骨矫正脊柱畸形使其发生了缩短,能有效避免过度牵拉脊髓及血管,大大降低了脊髓、神经损伤的发生率。(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暨骨伤科分会换届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4-09-19)
尹稳,李超,付青松,周宇,于海洋[2](2013)在《青少年先天性分节不全型脊柱侧凸治疗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先天性脊柱侧凸分为形成障碍型、分节不全型及混合型叁型。目前国内外对先天性脊柱侧凸的治疗研究主要集中于形成障碍型脊柱侧凸,而对于分节不全型脊柱侧凸的治疗研究较少。目的:评价经后路凹侧肋椎关节松解联合单极或双极楔形截骨治疗青少年先天性分节不全型脊柱侧凸畸形的安全性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11月至2009年12月经后路凹侧肋椎关节松解联合单极或双极楔形截骨治疗青少年先天性分节不全型脊柱侧凸患者24例(单极截骨10例,双极楔形截骨14例),男女各12例,年龄13~22岁,平均16.7岁;侧凸Cobb角50°~139°,平均84.1°;侧凸柔韧性5.1%~30.0%,平均17.0%;C7中垂线与骶骨中垂线距离0.8~6.3cm,平均2.54cm;1处分节不全18例,2处分节不全3例,3处分节不全3例。结果:手术时间5.3~11.2h,平均7.9h;术中出血1500~4500ml,平均2980ml。无1例因截骨间隙加压闭合而致脊髓剪切损伤。1例术中发生胸膜破裂,术后行胸腔闭式引流术,2周后痊愈。1例因T5椎弓根螺钉侵入椎管压迫脊髓出现左下肢不全瘫,术后4h拔出该螺钉,3个月后左下肢不全瘫完全恢复。术后侧凸Cobb角6°~51°,平均26.8°;术后C7中垂线与骶骨中垂线距离0.3~2.5cm,平均0.76cm。平均随访32.2个月,末次随访患者侧凸Cobb角9°~53°,平均28.6°,平均矫正率66.7%,矫正率平均丢失2.1%;冠状面C7中垂线与骶骨中垂线垂直距离0.3~2.6cm,平均0.81cm,平均矫正率63.3%,矫正率平均丢失2.4%。所有患者均达骨性愈合,内固定无松动、断裂,矫形无明显丢失,术后未发生失代偿现象。结论:经后路凹侧肋椎关节松解联合单极或双极楔形截骨技术治疗中、重度青少年分节不全型脊柱侧凸能较好改善脊柱柔韧性,增加截骨面加压闭合的安全性。(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与关节外科》期刊2013年02期)
尹稳[3](2013)在《青少年先天性分节不全型脊柱侧凸治疗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经后路凹侧肋椎关节松解联合单极或双极楔形截骨治疗青少年先天性分节不全型脊柱侧凸畸形的安全性和临床初步疗效。方法:2004年11月到2009年12月经后路凹侧肋椎关节松解联合单极或双极楔形截骨治疗青少年先天性分节不全型脊柱侧凸24例(单极截骨10例,双极楔形截骨14例),男12例,女12例,年龄13~22岁,平均16.7岁;侧凸Cobb角50°~139°,平均84.1°,侧凸柔韧性5.1%~30.0%,平均17.0%;C7中垂线与骶骨中垂线距离0.8~6.3cm,平均2.54cm;1处分节不全18例,2处分节不全3例,3处分节不全3例。结果:手术时间5.3~11.2h,平均7.9h;术中出血1500~4500ml,平均2980ml。无1例因截骨间隙加压闭合所致脊髓剪切损伤。1例术中发生胸膜破裂,术后行胸腔闭式引流术,2周后痊愈。1例因T5椎弓根螺钉侵入椎管压迫脊髓出现左下肢不全瘫,术后4h手术拔出该螺钉,3个月后患者左下肢不全瘫完全恢复。术后侧凸Cobb角6°~51°,平均26.8°,平均矫正率为68.8%(52.7%~90.9%);术后C7中垂线与骶骨中垂线距离0.3~2.5cm,平均0.76cm,平均矫正率65.7%(12.5%~89.5%)。平均随访32.2个月,末次随访患者侧凸Cobb角9°~53°,平均28.6°,平均矫正率66.7%(50.5%~87.2%),矫正率平均丢失2.1%;冠状面C7中垂线与骶骨中垂线垂直距离0.3~2.6cm,平均0.81cm,平均矫正率63.3%(12.5%~89.5%),矫正率平均丢失2.4%。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内固定无松动、断裂,矫形无明显丢失,术后未发生失代偿现象。结论:经后路凹侧肋椎关节松解联合单极或双极楔形截骨技术治疗中、重度青少年分节不全型脊柱侧凸能较好改善脊柱柔韧性,增加截骨面加压闭合的安全性。(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3-03-01)
李超,周宇,付青松,于海洋,赵刚[4](2012)在《后路凹侧松解联合双极楔形截骨治疗分节不全型重度脊柱侧凸》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后路凹侧松解联合双极楔形截骨治疗分节不全型重度脊柱侧凸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自2004年11月~2009年10月,采用经后路凹侧肋椎关节松解和对分节不全脊柱节段行双极楔形截骨治疗重度脊柱侧凸患者14例。其中男8例,女6例,年龄14~22岁,平均17.6岁;术前冠状位侧凸Cobb角83°~139°,平均99.4°;侧凸柔韧性7.8%~20.1%,平均14.3%;冠状位偏移距离0.8~6.3cm,平均3.4cm。3例合并有胸椎后凸畸形,2例合并胸椎前凸畸形。收集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术后及未次随访时的侧凸Cobb角和冠状位偏移距离等临床数据并分析。结果:手术时间6.4~11.2h,平均8.6h;术中出血量3100~4500ml,平均3750ml。凹侧肋椎关节松解4~6个,平均5.2个。1例因椎弓根钉侵入T5椎管致左下肢不全性瘫痪,后经拔除该钉,3个月后脊髓神经功能完全恢复。1例术中发生血气胸,术后行胸腔闭式引流,2周后痊愈。术后随访24~48个月,平均32.6个月。末次随访时侧凸Cobb角12°~53°,平均34.9°,矫正率50.5%~87.2%,平均65.3%;冠状位偏移距离为0.4~2.6cm,平均1.0cm,矫正率12.5%~89.5%,平均65.9%。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获得良好的骨性愈合,内固定无断钉及松动,矫正度无显着丢失。结论:后路凹侧肋椎关节松解联合双极楔形截骨治疗椎体分节不全型重度脊柱侧凸,能较好地改善脊柱的柔韧性并保持截骨间隙的相对稳定,是治疗椎体分节不全型重度先天性脊柱侧凸安全有效的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脊柱脊髓杂志》期刊2012年03期)
尹稳,李超[5](2012)在《先天性分节不全型脊柱畸形的诊断和治疗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先天性分节不全型脊柱畸形是胚胎时期形成的一种脊柱发育异常,病理解剖复杂,矫正方法不同于其他先天性脊柱畸形,手术难度大、风险高,无确定的手术模式,有关报道甚少。其实分节不全型脊柱畸形在先天性脊柱畸形中并非少见,在侧凸畸形中占18%~42%,在后凸畸形中占21%,仅次于先天性半椎体畸形,但在导致脊柱畸形的进(本文来源于《中国脊柱脊髓杂志》期刊2012年03期)
蔡弢艺,丁真奇,余爱玉,李德[6](2008)在《C_(2~3)椎体分节不全并齿状突骨折脱位1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我院曾收治C2~3椎体分节不全并齿状突骨折、寰枢关节后脱位的患者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女,68岁。摔伤致颈部酸痛、活动受限3 d为主诉入院。查体: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颈后部软组织肿胀,颈枕部及肩部疼痛明显,颈部旋转屈伸活动受限,双上肢肌力约(++(本文来源于《中国误诊学杂志》期刊2008年25期)
张振满[7](2008)在《颈椎分节不良脱位并颈髓损伤不全瘫1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现将本院收治的1例颈椎分节不良脱位并颈髓损伤不全瘫的临床资料总结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患者,男,28岁,主因车祸外伤后颈部疼痛伴四肢麻木(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导报》期刊2008年20期)
邬祖良,杭春华,潘云曦,邵兴国[8](1997)在《第四脑室胚细胞性肿瘤合并颈椎分节不全》一文中研究指出颈椎融合综合征(Klippel-Feilsyndrome)以短颈、后发际低、颈部活动受限等叁联症为特征。作者遇3例除上述特征外,都合并有第四脑室胚细胞性肿瘤,这牵涉到两个胚层的先天性异常,可能是很特殊的综合征,故作报道。病 例 报 告例1 女,28岁。阵(本文来源于《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期刊1997年01期)
邬祖良,杭春华,潘云曦,邵兴国[9](1996)在《第四脑室胚细胞性肿瘤合并颈椎分节不全—— 一种新的综合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报告3例第四脑室胚细胞性肿瘤合并颈椎分节不全。其中胶样囊肿2例,畸胎瘤1例,都合并颅颈区多种先天性骨畸形及脑脊髓的其它病变,实属罕见。症状隐袭,诊断困难,但疗效较好。文章对胶样囊肿的起源进行了讨论,对此综合征的特点作了阐述(本文来源于《金陵医院学报》期刊1996年01期)
分节不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先天性脊柱侧凸分为形成障碍型、分节不全型及混合型叁型。目前国内外对先天性脊柱侧凸的治疗研究主要集中于形成障碍型脊柱侧凸,而对于分节不全型脊柱侧凸的治疗研究较少。目的:评价经后路凹侧肋椎关节松解联合单极或双极楔形截骨治疗青少年先天性分节不全型脊柱侧凸畸形的安全性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11月至2009年12月经后路凹侧肋椎关节松解联合单极或双极楔形截骨治疗青少年先天性分节不全型脊柱侧凸患者24例(单极截骨10例,双极楔形截骨14例),男女各12例,年龄13~22岁,平均16.7岁;侧凸Cobb角50°~139°,平均84.1°;侧凸柔韧性5.1%~30.0%,平均17.0%;C7中垂线与骶骨中垂线距离0.8~6.3cm,平均2.54cm;1处分节不全18例,2处分节不全3例,3处分节不全3例。结果:手术时间5.3~11.2h,平均7.9h;术中出血1500~4500ml,平均2980ml。无1例因截骨间隙加压闭合而致脊髓剪切损伤。1例术中发生胸膜破裂,术后行胸腔闭式引流术,2周后痊愈。1例因T5椎弓根螺钉侵入椎管压迫脊髓出现左下肢不全瘫,术后4h拔出该螺钉,3个月后左下肢不全瘫完全恢复。术后侧凸Cobb角6°~51°,平均26.8°;术后C7中垂线与骶骨中垂线距离0.3~2.5cm,平均0.76cm。平均随访32.2个月,末次随访患者侧凸Cobb角9°~53°,平均28.6°,平均矫正率66.7%,矫正率平均丢失2.1%;冠状面C7中垂线与骶骨中垂线垂直距离0.3~2.6cm,平均0.81cm,平均矫正率63.3%,矫正率平均丢失2.4%。所有患者均达骨性愈合,内固定无松动、断裂,矫形无明显丢失,术后未发生失代偿现象。结论:经后路凹侧肋椎关节松解联合单极或双极楔形截骨技术治疗中、重度青少年分节不全型脊柱侧凸能较好改善脊柱柔韧性,增加截骨面加压闭合的安全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节不全论文参考文献
[1].宋相建,吴蔚,王庆雷,徐宏辉,岳煜.儿童先天性脊椎分节不全脊柱侧凸的手术治疗[C].第二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暨骨伤科分会换届大会论文汇编.2014
[2].尹稳,李超,付青松,周宇,于海洋.青少年先天性分节不全型脊柱侧凸治疗探讨[J].中国骨与关节外科.2013
[3].尹稳.青少年先天性分节不全型脊柱侧凸治疗探讨[D].安徽医科大学.2013
[4].李超,周宇,付青松,于海洋,赵刚.后路凹侧松解联合双极楔形截骨治疗分节不全型重度脊柱侧凸[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2
[5].尹稳,李超.先天性分节不全型脊柱畸形的诊断和治疗进展[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2
[6].蔡弢艺,丁真奇,余爱玉,李德.C_(2~3)椎体分节不全并齿状突骨折脱位1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
[7].张振满.颈椎分节不良脱位并颈髓损伤不全瘫1例报告[J].中国医药导报.2008
[8].邬祖良,杭春华,潘云曦,邵兴国.第四脑室胚细胞性肿瘤合并颈椎分节不全[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7
[9].邬祖良,杭春华,潘云曦,邵兴国.第四脑室胚细胞性肿瘤合并颈椎分节不全——一种新的综合征[J].金陵医院学报.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