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论语》中修身之道论文

初探《论语》中修身之道论文

初探《论语》中修身之道

崔 雯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广东珠海 519000)

摘 要: 《论语》修身思想中认为,个体的修身要不断提升道德境界,其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实现,知耻、行礼、施仁。个体修身要在这三个方面突破进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其中“耻”是道德基础,“礼”是个人的行为规范,“仁”是君子德行的终极追求。

关键词: 《论语》;修身;仁;礼

《论语》中修身的目标是引导人们涵养君子人格,追求圣人的境界。[1]《论语》的修身思想肯定了人在社会中的主体价值,以及人良好的道德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论语》修身的三个层面

(一)修身的道德基础——知耻

耻是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一种主观体会,也是社会对一个人行为的外在评价。知耻指的是个人内心要有羞耻心,通过内心感知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行为规范,进而做到弃耻扬荣。个体具有羞耻心是个体修身的开始。《论语》中提到,个人修身要“行己有耻”。知耻是个人修身的道德基础是获得好的道德品质的前提条件。“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论语·里仁》)[2]

在学习上,孔子以不实事求是、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能力为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强调,对待学习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不要自以为是,真正智慧的人既能认识到自己掌握的方面,也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只有真正学习到知识,才既能获得自我的满足,也能得到他人的认可。每个人都在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中来完善自己。孔子认为,不要害怕犯错误,只要能够及时改正错误,依然可以成就君子品德。

(二)修身的行为规范——行礼

“礼”是社会关系中基本的行为准则和礼节。礼在最初是用于分亲疏、明是非的。经孔子的阐释,礼变成了社会的道德规范。仁在一定社会条件的外在表现就是礼。礼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内在的“仁”是怎样实现的。“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君子要修身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使自身的一切都要符合礼的规范。孔子把“礼”作为修身的核心,礼是治国理政的基础。治理国家要从礼切入,让人们知礼行礼,个人的行为遵循礼的规范。个体的行为规范符合礼的要求。德成于中而礼行于外,要做到内心世界和外在表现的一致。

多孔钽金属加强块重建II、III型Paprosky髋臼骨缺损主要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术区感染、假体无菌性松动、髋关节脱位和血管神经损伤是较常见的并发症,在围手术期应该多加防范。

君子修身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修身个体掌握了知识才能明理,才能解决自己内心的疑惑。不断学习不仅会增长知识,而且会让自己的心性稳定,促进理智和道德的完善。知是一种学习态度,“好学近乎知”,只有勤学才能与智慧近。孔子认为,每个人天生的资质不同。有“学而知之者”和“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要向“生而知之者”学习,个人可以通过不断学习来完善自己,弥补先天资质的不足。学习的时候要明确自己的目标,要坚持为己之学,以修身为本,以完善自身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孔子“君子不器”,君子求道不求术,君子应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提高自己的德行,而不应像器物一样只局限于一才一艺。学习是要完善自己,不断突破自身的局限。君子要勤学笃行,在书中学习,向他人学习,在实践中学习。

(三)修身的目的——施仁

孔子主张君子要立大志,小志者不可语大人事也。修身主体要立下大志这样才能调动个体修身的主动性,提高修身的持续性。“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个人要坚持弘扬仁道,那么,就不会有恶言恶行,美好的德性也会渐渐显露出来。孔子阐述,即使是掌握军队统治权的将领也可能因为对方的强大而被夺取,但哪怕是一个普通人,只要其坚定的立下了志向,就不可能改变。一个人正道而行,并且持之以恒,他就会提高自己的品性,修养仁心仁德。“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士大夫要志于道,把“道”作为自己的追求,把推行道作为自己的责任。[3]“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说早上明白道,即使晚上死去了也心甘情愿了。修身个体只有立下坚定的志向,才能守死善道。有了坚定的意志力就不会被困难吓倒,为修身提供精神支撑。

二、《论语》修身的途径

(一)立志——弘扬正道

“仁”是孔子修身思想中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是修身思想中的核心。仁是一个内在的原则,仁在孔子思想中是一切美好品德的代表。“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一个人立身处世要是没有仁心,礼也就发挥不出相应的作用。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每个人要克制自己的欲念,发挥“仁性”。在实践中践行美好的品德,一个人如果拥有仁心仁德,在日常生活中居仁由义,那么,他就能知本悟本,本立而道生。“仁”与修身本体自我完善、自我更新的过程是紧密联系的。

(二)自省——改过迁善

修身个体要在各个方面反思自己的行为,进而完善自己的行为。孔子认为,不论看到好的与不好的事都要反思自身,看到好的要向他们学习,向他们靠齐,见贤思齐。看到不好的要引以为戒。提高自己道德的自觉性。“吾日三省吾身”,通过自省修身规范自己的言行。在日常生活中要多思考,只有多思考,才能更全面的认识问题,才能警示自身不做不符合礼义行为规范的事情。通过自省节制自己的欲望,用道德准则来约束自己。在自省中,正确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定位。

(三)勤学——博学多才

君子要通过广泛的学习获得智慧,再用礼来规范自身的行为,在行为举止方面更接近道义的要求。立身处世要明礼,这样才能掌握做事的分寸,做到恰如其分。“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论语·学而》)人们明礼用礼,才能获得自己内心的安定,获得他人的尊重。

三、《论语》修身思想的价值

探究《论语》中的修身思想对个人以及社会都有重要意义。《论语》中的修身思想肯定了人在社会中的主体价值,以及道德规范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人们难改变的其实是自身,在意识上认为的东西。通过不断修身,人们可以打破自身的局限,超越自我。培养道德自觉意识,把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于心,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同时,学习修身思想也可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纠正工具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倡导个体修身也有助于改善社会浮躁的风气,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综上所述,本研究运用fMRI及ReHo方法定位了DPN患者神经元活动异常脑区从而探索DPN的中枢神经系统改变,并进一步对Painful DPN特异性的中枢病变进行了探讨。ReHo方法为研究DPN中枢脑功能改变提供了新的途径。脑功能的异常特征或可能为DPN患者的治疗、疗效评估及预后提供新思路。本研究虽然发现DPN患者多个脑区均存在神经元活动异常,但目前尚不能明确这些异常是原发性病变还是继发于DPN的一种代偿改变,未来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鉴于此,本研究采用Citespace V软件对2008年以来我国群众体育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相关科学知识图谱,以把握我国群众体育研究现状和演进脉络、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从而为新时代建设体育强国进程中的群众体育研究提供参考与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于建福.“半部《论语》治天下”——感悟《论语》修身为政之道[J].高校教育管理,2008(04):65-71.

[3]邓剑华.《论语》修身思想对高校德育的启示研究[D].中南大学,2012.

标签:;  ;  ;  ;  ;  

初探《论语》中修身之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