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滞燃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醇类燃料,主导反应,分子碰撞能,滞燃期
滞燃期论文文献综述
钟祥麟,张爽[1](2018)在《醇类燃料自燃主导反应及其对滞燃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从反应机理的角度来研究醇类燃料自燃的主导反应,通过CHEMKIN软件分别对甲醇、乙醇和正丁醇在初始边界条件(热力学温度为800 K,压力为3.86 MPa,当量比为1)下进行反应路径模拟分析,得出醇类燃料燃烧的链式反应关系,确立了醇类燃料的主导反应均为以C-H键断裂为标志的脱氢反应。分别选取热力学温度为800,1 000,1 200 K,调整当量比大小来保证燃料中C-H键数目相等。仿真结果表明:同一温度下,同一种醇类燃料的滞燃期波动基本维持不变;不同燃料的滞燃期有所差异,同一初始压力下,甲醇的滞燃期约为乙醇的2倍、正丁醇的20倍。(本文来源于《汽车工程师》期刊2018年12期)
王建军,武志斐,王铁,石晋宏,刘飞[2](2018)在《滞燃期对F-T柴油机的性能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分析滞燃期参数对柴油机的性能影响规律,对比研究了某型增压中冷柴油机燃用0#柴油、F-T柴油以及二者不同掺混比例的燃油时,在不同工况下燃烧最高压力、最高压力升高率、排气温度以及油耗率随滞燃期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同一种工况下随着F-T掺混比例的增加,滞燃期缩短,F-T较0#柴油最高降幅35%;最高燃烧压力降低、降低幅度2.1%~6.3%;压力升高率上升缓慢;排气温度有升高趋势,最大增幅为8.4%;燃油经济性小幅增加。(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8年25期)
汤成龙,徐楠,孟鑫,樊祥山,田泽民[3](2015)在《2,5-二甲基呋喃、2-甲基呋喃和呋喃着火滞燃期的实验与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反射激波法研究了2,5-二甲基呋喃/氩气/氧气混合气在1150~2010 K、压力为0.12、0.4和1.6MPa、当量比为0.5、1.0和2.0条件下的着火滞燃期。同时对化学计量当量比的2-甲基呋喃/氩气/氧气混合气和呋喃/氩气/氧气混合气开展了类似实验研究,以便在固定燃料浓度的条件下比较这叁种呋喃类燃料的化学反应活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利用一个Arrhenius型关系式将实验测得2,5-二甲基呋喃的着火滞燃期与实验参数拟合在一起。采用Somers等人~([1])和Liu~([2])等人的化学反应机理分别对实验值进行模拟,结果表明,Somers~([1])的模型对实验值有更好的预测结果。为了更好的预测呋喃着火滞燃期,本文对Somers~([1])模型中的呋喃子机理进行了改进。修改后的机理可以很好预测本文及文献中的呋喃着火数据。对比叁种燃料的着火滞燃期发现,呋喃具有最长的着火滞燃期,而2,5-二甲基呋喃与2-甲基呋喃的着火滞燃期大小相对接近并出现交叉点,如图一所示。本文开展了反应路径分析(图二)与敏感性分析以阐明叁种呋喃类燃料的相对化学反应活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一届全国燃烧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05-22)
游维华[4](2014)在《滞燃期对柴油机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试验手段研究了滞燃期对直喷式柴油机工作过程及性能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滞燃期的长短决定了速燃期内的放热速度和加速度的大小,从而决定了缸内压力的变化;适当调整滞燃期可以提高柴油机的动力性、经济性,降低排放。(本文来源于《柴油机》期刊2014年06期)
张承维,肖兵[5](2014)在《柴油-天然气掺烧发动机滞燃期的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柴油-天然气掺烧发动机的滞燃期进行了深入研究.以喷油器针阀升程曲线开始增加时所对应的曲轴转角作为喷油始点,压力升高率急剧变化的点作为燃烧始点,确定发动机滞燃期.将喷油始点作为计算点,以试验数据为基础,对柴油发动机滞燃期预测模型进行修正,得到柴油-天然气掺烧发动机滞燃期预测模型.试验结果表明,修正后的滞燃期预测模型能够很好地预测柴油-天然气掺烧发动机滞燃期,可为准确建立柴油-天然气掺烧发动机工作过程数学模型提供指导依据.(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8期)
袁源,崔毅,彭海勇,邓康耀[6](2012)在《柴油机起动过程引入EGR对滞燃期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研究表明,在柴油机首着火循环前引入EGR可以改善柴油机首着火循环的冷起动性能。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化学动力学计算,进一步研究了EGR对起动燃烧的影响。计算发现着火循环前排气成分中的完全燃烧产物少,而未燃燃油和中间氧化产物的含量大,因此改善了燃烧。通过对不同EGR率和不同燃空当量比下,混合气在定容状态下的滞燃期进行分析,得到了混合气着火性能随着EGR率的变化规律。(本文来源于《柴油机》期刊2012年04期)
郑金保,缪雪龙,洪建海,王先勇,陈希颖[7](2011)在《柴油机预混合燃烧滞燃期的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滞燃期是柴油机预混合燃烧当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参数.在电控共轨柴油机上进行了EGR率、喷油始点、喷油压力、负荷、转速和进气温度等单一参数对预混合燃烧滞燃期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名义过量空气系数能够帮助解释各试验参数对柴油机预混合燃烧滞燃期的影响.混合气的温度、压力和混合气中O2浓度影响柴油机预混合燃烧的滞燃期.提高进气温度,增大转速,增大喷油压力,滞燃期均会缩短.增大EGR率,在上止点附近推迟喷油,其滞燃期均增大.喷油提前较多的情况下,喷油定时对滞燃期几乎没有影响.与传统燃烧方式不同的是预混合燃烧着火滞燃期随着负荷的增大而增大.单一试验参数对滞燃期影响的研究将有助于开展预混合燃烧转速和负荷范围的扩展,减少了试验的盲目性.(本文来源于《内燃机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毕方英,郑金保,缪雪龙,王先勇,洪建海[8](2011)在《EGR率对柴油机低温燃烧滞燃期影响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缸内压力求得缸内平均温度和放热规律,分析了进排气系统的O2体积分数、燃烧始点、喷油始点和终点的温度、压力对低温燃烧早喷射和晚喷射两种情况下滞燃期的影响,早喷射和晚喷射一样随着废气再循环(EGR)率的增大而延长了滞燃期。早喷射的滞燃期要短于晚喷射的滞燃期,因此为了能够让空气与燃油有更多的时间混合,早喷射比晚喷射需要更大的EGR率。但随着大量EGR的加入,过量空气系数不能反映混合气中O2体积分数,滞燃期与混合气温度、压力和O2体积分数有关,在影响低温燃烧滞燃期的因素当中,温度对滞燃期的影响最为明显。(本文来源于《现代车用动力》期刊2011年01期)
张英佳,黄佐华,王金华,徐胜利[9](2010)在《利用激波管实验装置研究丙烯/氧气/氮气混合气着火滞燃期》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双膜化学激波管实验装置反射激波方法测量了丙烯/氧气/氮气混合气在温度范围为1650~1900 K、压力为0.1 MPa下的着火滞燃期.通过对理想激波管内流动状态分析,给出了合适的着火滞燃期定义.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初始温度的增加,丙烯/氧气/氮气混合气着火滞燃期缩短,着火滞燃期的对数与温度的倒数成正比,入射激波强度与着火滞燃期的对数成反比;高温条件下,混合气的着火滞燃期随着初始压力的增加而增加,随浓度的增加而缩短;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拟合了C3H6着火滞燃期的Arrhenius型关系式,计算结果与文献中的实验数据具有很好的吻合性.(本文来源于《西安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1期)
王刚,廖世勇,刘训标[10](2009)在《甲醇—异辛烷/正庚烷混合燃料滞燃期特性的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甲醇、异辛烷和正庚烷的详细化学动力学机理,对甲醇、异辛烷、正庚烷及其构成的混合燃料的滞燃期进行了计算研究。研究表明:温度对滞燃期的影响最大,异辛烷和正庚烷燃烧有着明显的负温度系数现象,而甲醇燃烧则没有这一特征;对于甲醇—异辛烷/正庚烷混合燃料,当初始温度小于1000 K时,混合燃料滞燃期随甲醇含量的增加而延长,当初始温度大于1000 K时,混合燃料滞燃期随甲醇含量的增加而缩短;随着混合燃料中甲醇含量的增加,燃料滞燃期的负温度系数特性明显减弱,当甲醇摩尔分数大于85%时,混合燃料滞燃期的负温度系数现象消失;压力对滞燃期的影响也比较明显,在不同的初始温度下,压力对异辛烷和正庚烷滞燃期的影响程度不同;当量比对甲醇、异辛烷和正庚烷的影响特性不同,甲醇的滞燃期随当量比的增加而缩短,当初始温度小于1200 K时,异辛烷和正庚烷的滞燃期随当量比的增加而缩短,当初始温度大于1200 K时,其滞燃期随当量比的增加而延长。根据滞燃期的计算值,对滞燃期公式进行了改进,提出了可以准确计算异辛烷和正庚烷不同当量比燃烧时的滞燃期公式和可以计算甲醇、异辛烷、正庚烷混合燃料滞燃期的经验公式。(本文来源于《车用发动机》期刊2009年04期)
滞燃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分析滞燃期参数对柴油机的性能影响规律,对比研究了某型增压中冷柴油机燃用0#柴油、F-T柴油以及二者不同掺混比例的燃油时,在不同工况下燃烧最高压力、最高压力升高率、排气温度以及油耗率随滞燃期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同一种工况下随着F-T掺混比例的增加,滞燃期缩短,F-T较0#柴油最高降幅35%;最高燃烧压力降低、降低幅度2.1%~6.3%;压力升高率上升缓慢;排气温度有升高趋势,最大增幅为8.4%;燃油经济性小幅增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滞燃期论文参考文献
[1].钟祥麟,张爽.醇类燃料自燃主导反应及其对滞燃期的影响[J].汽车工程师.2018
[2].王建军,武志斐,王铁,石晋宏,刘飞.滞燃期对F-T柴油机的性能影响[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8
[3].汤成龙,徐楠,孟鑫,樊祥山,田泽民.2,5-二甲基呋喃、2-甲基呋喃和呋喃着火滞燃期的实验与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一届全国燃烧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5
[4].游维华.滞燃期对柴油机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J].柴油机.2014
[5].张承维,肖兵.柴油-天然气掺烧发动机滞燃期的预测[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6].袁源,崔毅,彭海勇,邓康耀.柴油机起动过程引入EGR对滞燃期影响的研究[J].柴油机.2012
[7].郑金保,缪雪龙,洪建海,王先勇,陈希颖.柴油机预混合燃烧滞燃期的试验[J].内燃机学报.2011
[8].毕方英,郑金保,缪雪龙,王先勇,洪建海.EGR率对柴油机低温燃烧滞燃期影响的试验研究[J].现代车用动力.2011
[9].张英佳,黄佐华,王金华,徐胜利.利用激波管实验装置研究丙烯/氧气/氮气混合气着火滞燃期[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0
[10].王刚,廖世勇,刘训标.甲醇—异辛烷/正庚烷混合燃料滞燃期特性的数值研究[J].车用发动机.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