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地壳构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地壳,中国,函数,环形山,西和,应变,东北地区。
地壳构造论文文献综述
赵旭坤,张俊,雷前坤,范成成[1](2019)在《环渤海区域及邻区现今地壳构造运动形变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将环渤海区域划分为5个次级块体,利用整体旋转与线性应变模型分析2009~2014年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的GPS对地观测速度场数据,得到相对于欧亚板块0.5°×0.5°的水平运动速度场和应变场。分析形变速度场和应变场的空间变化发现,环渤海区域整体上呈现0.25×10~(-9)/a的NW-SE 111.3°的双向趋势性扩张运动,太行块体、山西块体分别呈NW-SE 116.3°、NW-SE 130°的微弱扩张运动,胶辽块体、冀鲁块体和阴山-燕山块体分别存在NW-SE 144.3°、NE-SW 39.5°和NW-SE 155.6°的微弱压缩运动,其中太行块体的扩张运动量级相对于其他次级块体较大。尽管环渤海区域内部各次级块体的形变在空间上存在以上差异,但整体上环渤海区域主压应变轴方向基本为NEE-SWW,主张应变轴方向为NNW-SSE,且主压应变轴走向为NE 47.70°~89.74°,与利用地球物理方法得到的主压应变轴优势方向大体一致,表明环渤海区域现今地壳运动相对稳定。(本文来源于《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期刊2019年11期)
李锦轶,刘建峰,曲军峰,郑荣国,赵硕[2](2019)在《中国东北地区主要地质特征和地壳构造格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东北地区位于亚洲大陆东缘,发育中国乃至地球上最古老的地质记录、多个时代的古洋岩石圈残片和活动陆缘及陆间碰撞岩浆岩带,具有独特的盆山-山脉相间地貌特征,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迄今为止,对于该区古生代构造单元如何划分,一直存在截然不同的认识;对于该区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格架,缺乏系统的论述。本文在简要介绍现今不同山脉和盆地等地理单元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基于断裂构造和地貌特征等方面的资料,把该区新生代构造单元划分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阴山-燕山和长白山等4个隆起带,海拉尔-锡林浩特、松辽、叁江-兴凯湖和下辽河等4个断陷带。基于岩浆活动和沉积盆地分布,结合区域地球动力学背景,提出了该区晚叁迭世至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和早白垩世晚期至古新世等不同阶段构造单元划分的初步方案。基于对已有资料的综合研究,对该区古生代构造单元的特征、松辽盆地的基底组成、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华北克拉通北部边界的位置以及古生代洋盆演化及结束时间等重大地质构造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阴山-燕山地区在古生代晚期由克拉通转化为陆缘活化造山带;松辽盆地基底具有与周缘造山系相同的地质组成;该区古生代构造单元是陆缘造山带与碰撞造山带的复合而不是地块拼贴;该区在二迭纪晚期遭受了碰撞造山并在华北北缘形成了高耸的近东西走向的碰撞造山带等新认识。根据洋岩石圈残片和古陆缘岩浆岩的分布,把该区古生代构造单元划分为大兴安岭、阴山-燕山、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老爷岭等5个造山系及华北克拉通,简要介绍了不同造山系的地质特征。(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李锦轶,张进,刘建峰,曲军锋,郑荣国[3](2019)在《中国地壳结构构造与形成过程:来自构造变形的约束》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地壳结构构造与形成过程,一直是地质界关注的重大地质构造问题。然而已有研究主要侧重于构造单元划分和构造演化,而对各个构造单元构造变形以及相互之间的构造关系,没有给予足够重视。文章基于对已有资料的综合研究和笔者研究积累,分析和总结了华南、华北、东北、西北、青藏高原和苏鲁—大别—秦岭等地区的构造变形特征与地壳结构构造,根据构造变形特征,结合其他方面的资料,提出松辽盆地两侧构造单元可以对比连接,东准噶尔与西准噶尔以及东天山与西天山构造单元分别属于不同古陆的增生边缘不应该对比连接,牡丹江缝合带不存在,以及中国东部发育两个方向的隆起-坳陷构造等新认识。基于不同时代构造变形特征,对华北古陆基底结构和形成时代、塔里木和扬子古陆基底形成时代、古生代至叁迭纪中国大陆主体聚合过程以及侏罗纪以来中国东部构造变形对已有构造的迭加改造和现今中国地壳结构构造最终形成,进行了初步讨论。(本文来源于《地质力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李细兵,熊振,范小平,陶小叁,彭小波[4](2019)在《福建地区地壳上地幔顶部叁维速度结构及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壳介质的非均一性对反演上地幔顶部速度和地壳厚度具有重要影响。文中对福建地区地壳上地幔顶部的速度结构进行联合反演,结果显示福建地区地壳浅层主要以高速异常特征为主,与区域内山脉特征相对应,而在中下地壳主要以低速异常为主,区域内速度异常与区域断裂构造密切相关。该结论进一步证实沿政和-大埔断裂带存在低速带,但低速异常主要出现在深20~30km的中下地壳部分,与前人所得的低速异常区相比范围更大,出现深度更深。联合反演结果显示福建陆域地壳厚度为28~35km,地壳在沿海地区偏薄,向内陆逐渐变厚,与接收函数的结果较为一致,且发现沿永安-晋江断裂东侧存在显着的地壳减薄特征。上地幔顶部速度结果显示在政和-大埔断裂带西侧以高速异常为主,在福州盆地及沿海区域表现为低速异常。(本文来源于《地震地质》期刊2019年05期)
陆玲[5](2019)在《地球地质环系形成的自然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球地质环系是指广泛分布在地壳表面、以环形山系为主体的相关环形地质系统。比照其他类地天体,遥感地图与实地对应的环形山系地貌调查,可推断它们为陨击机制所导致的地质遗迹——陨击坑。一个典型的地质环系包含了“中央峰”(垂直笋岩及山根)、“环形山”(非规则斜岩及(本文来源于《广东科技报》期刊2019-09-20)
邵若潼,沈旭章,张元生[6](2019)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甘东南地区地壳各向异性特征及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径向和切向接收函数确定地壳各向异性的方法,处理了布设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甘东南地区、横跨西秦岭北缘等断裂的24个密集宽频带流动台站远震资料,得到了研究区地壳各向异性特征.结果显示,平均快波方向呈现NW-SE、NWW-SEE及NNW-SSE,平均分裂时间0.56s.甘东南中部及北部地区快波方向与GPS速度方向、前人利用XKS波分裂获取的快波方向及该地区断层展布方向基本一致,说明该地区壳幔运动可能是耦合的.同时研究区南部少数台站快波方向呈现NNW-SSE,与断裂方向及GPS速度方向有一定夹角,表明台站下方壳幔运动可能是解耦的.全区快波方向自北向南由近E-W逐渐转变为NW-SE,最后变为NNW-SSE.据此推测地壳在该区的变形挤压有顺时针方向旋转的趋势,这与该区块体挤压应力方向一致.(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李天觉,陈棋福[7](2019)在《利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中国东北东南部地区不同构造体的地壳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我们布设的探测深俯冲的中国东北地震台阵NECsaids台阵和固定地震台长时段的观测记录及NECESSArray流动台阵共计152个台站数据提取得到的33752条P波接收函数,采用H-κ叠加分析和共转换点(CCP)迭加成像等方法进行统一分析处理,并汇集他人接收函数研究结果得到中国东北东南部地区迄今为止最高分辨率的地壳厚度和平均波速比分布图像.对中国东北东南部地区不同构造体的地壳特征综合分析研究表明:研究区不同陆块的地壳属性存在明显差别,张广才岭地块中南部的地壳厚度和波速比与华北克拉通东北缘相当,地壳厚度同地表地形之间显示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松辽地块东南缘地壳最薄、波速比最高,地壳厚度同壳内波速比之间显示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兴凯地块西部地区的地壳结构表现为稍厚的地壳厚度和研究区内最低的壳内波速比,其地壳厚度同壳内波速比之间亦显示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佳木斯地块西南缘在具有"正常"的壳内波速比同时地壳最厚.研究区内的郯庐断裂带北延段在切穿其下Moho面的同时表现出南北分段的特征:北段(44.4°N—47°N)两分支之下的Moho面整体下凹,而南段(41.5°N—43.3°N)两分支之下的Moho面则整体上隆.长白山天池火山下方表现为Moho面下凹沉落及高壳内波速比特征,推测其壳内岩浆囊很可能存在于火山口东北隅至少10km的范围内.(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邱宁,姚永坚,张江阳,王利杰,徐东海[8](2019)在《南海东南部陆缘地壳结构特征及其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海东南部海域沉积厚度较大,礁体发育,构造演化复杂,导致深部结构探测不清楚,制约了对南部陆缘地壳结构的认识.本文通过对新采集和重新处理的多道地震剖面解释,结合钻井、拖网资料,对浅部地层和构造进行约束,同时利用附近海底地震(OBS)测线的速度结构,对深部结构和界面解释约束;在此基础上,开展了重震联合反演,分析地壳密度空间分布特征,结合重力梯度特征对构造单元进行识别.通过对东西两条测线的上下和全地壳厚度、拉伸因子比较,发现南海东南部的东西部深部结构存在差异性;礼乐断裂可能是礼乐和郑和地块的分界,并控制了两个地块在南海扩张时期的相对运动.(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吴华楠[9](2019)在《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古生代花岗质侵入岩Sr、Nd同位素特征对地壳生长及构造演化的约束》一文中研究指出库鲁克塔格位于塔里木克拉通与中亚造山带南缘的交界处,所以其地壳演化对于了解南天山洋的演化过程非常重要。目前为止,因为缺乏示踪岩浆源区和物质来源的资料,所以对南天山造山带演化的了解依然受到限制。本文以库鲁克塔格地区乌斯腾高勒东部、乌斯腾高勒西部、铁门关东南、博斯腾乡、铁门关东、乌斯腾高勒及阿訇开里得南岩体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Rb-Sr、Sm-Nd同位素测试研究分析,并结合前人已有年代学、地球化学和Lu-Hf同位素分析数据,探讨库鲁克塔格地区古生代花岗岩在455~341Ma深部物质组成及演化过程,进而探讨古生代库鲁克塔格地区地壳演化过程,为库鲁克塔格地区古生代的地壳生长与构造演化提供新的参考。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沿辛格尔断裂方向发育有大量古生代花岗质侵入岩。古生代早期岩体属中等I_(Sr)。具有低的ε_(Nd)(t)值(均值-18.18)和高的t~2_(DM)值(均值2.70Ga);455Ma岩体锆石Hf同位素ε_(Hf)(t)值均值-19.15,t~2_(DM)均值2.65Ga,较低的ε_(Hf)(t)值代表了早期的基性地壳熔融所形成的岩浆成分,其岩体在形成期间不受幔源组分影响,与地壳部分熔融有关。古生代中期岩体Sr-Nd同位素数据I_(Sr)在0.70658-0.71206之间,属中等I_(Sr)。这一期间岩体的ε_(Nd)(t)=-11.82~-6.81比奥陶纪时期升高10个ε单位,表明幔源岩浆作用明显增加,岩石成因及构造动力发生了改变,419Ma岩体ε_(Hf)(t)=-6.59~0.82,t~2_(DM)=1.36~1.66Ga,该时期Hf位于上下地壳熔体的Hf同位素演化之间,母岩浆来自库鲁克塔格地区地壳物质部分熔融,ε_(Hf)(t)浮动于正负值之间,相较于奥陶纪时期,该时期明显有幔源物质加入。在古生代中期之前,随着年龄的减小,各岩体ε_(Nd)(t)、ε_(Hf)(t)值稳定增加。至341Ma时期,ε_(Nd)(t)=-21.01~-18.07比志留纪、泥盆纪时期降低了约10个ε单位,Hf同位素值再次表现较大的负值(-26.55~-17.28),表明该岩体具有来自古老地壳部分熔融的特点,幔源物质明显减少。(2)420±20Ma存在短期的幔源岩浆活动,大陆地壳内发生高度岩浆分异。幔源岩浆作用导致新生地壳增长,是俯冲带地壳生长的主要原因,在古生代中期幔源岩浆入侵产生新生地地壳,反映了该时期大陆地壳存在垂向生长。341Ma无新生地壳的生长,俯冲增生是导致库鲁克塔格区地壳加厚的主要原因(3)早石炭世(341Ma),塔里木北缘库鲁克塔格地区属活动大陆边缘弧环境,花岗岩的广泛发育表明南天山洋并未消亡,仍然在向塔里木板块之下俯冲。341Ma岩体很可能在洋壳俯冲消减的后期阶段形成。从奥陶纪(458Ma)起,南天山洋开始俯冲,志留纪(419Ma-418Ma)到泥盆纪(401Ma-400Ma)时期俯冲继续加深,早石炭世(341Ma)到达俯冲末期,晚石炭世进入同碰撞阶段。(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9-06-30)
于吉鹏[10](2019)在《东北地区现今构造活动与地壳形变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可以在其近场周边地区造成同震位移,也可以通过介质的传递造成随时间变化的震后形变。自2011年日本东北大地震发生至今,中国东北地区的形变特征如何,是需要研究的科学问题。本文提取了2011年日本M_W 9.0地震后中国东北地区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速度场以及中国东北和近场地区的震后位移,完成以下叁个工作:(1)给出了中国东北地区在2011年日本M_W 9.0地震后现今地壳速度场空间特征,并对中国郯庐断裂带北段即依兰伊通断裂和敦化密山断裂两侧在活动特征进行研究;(2)基于多尺度球面小波方法解算应变率场,并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特征,同时研究了各GPS站对2011年日本东北Mw9.0大地震的震后松弛响应特征和背景形变场特征。(3)利用Pollitz(1997)粘弹球体位错理论,将2011年日本东北Mw 9.0大地震近场和远场GPS数据震后位移作为约束,利用配套计算程序对中国东北地区震后位移进行计算,优化了中国东北地区岩石圈弹性层厚度与地幔粘滞性因子。在速度场特征方面:若不扣除日本东北大地震的松弛效应,相对欧亚板块中国东北主体上表现为东南方向运动,在依兰-伊通断裂和嫩江断裂带之间,地壳表现为逆时针旋转,其它区域向东南方向运动,方向一致性较好,在敦化-密山断裂东侧速度大小明显增加。敦化-密山断裂和依兰-伊通断裂两侧拉呈现明显拉张,且两断裂南北拉张量差异明显,两条断裂的剪切运动不明显。在应变特征方面,面应变率显示出NW-SE向的拉张和NE-SW向的挤压,面应变率显示出依兰-伊通断裂南段、嫩江断裂带北端和俄罗斯远东东南部呈挤压状态。在依兰-伊通断裂、敦化-密山断裂南侧以及俄罗斯远东东南部最大剪应变率相对较大。各GPS测站对2011年日本东北Mw9.0大地震震后松弛的响应整体上表现为东南向运动,松弛形变量随震中距增加而减小。松弛效应的面应变率总体上表现为NW-SE向的拉张和NE-SW向的挤压,面应变率显示出依兰-伊通、敦化-密山断裂南段、嫩江断裂带北端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具有挤压特征,其它地区表现为拉张特征。中国与俄罗斯远东边界南段存在一个明显的最大剪应变率高值区。扣除日本东北Mw9.0大地震引起的松弛变形后,总体上面应变率仍然表现为NW-SE向的拉张和NE-SW向的挤压,面应变率最大值仍然位于依兰-伊通断裂和敦化-密山断裂南段、第二松花江断裂带以及俄罗斯远东和中国边界最南段。在依兰-伊通断裂、敦化-密山断裂南段,中国与俄罗斯远东边界南段的最大剪应变率高值区仍然存在,表明这些地区应变积累较快,并且一直在持续。同时以2011年日本东北Mw9.0大地震引起的日本北部近场GPS和中国东北地区远场GPS观测结果为约束,并考虑震后余滑影响,将震后2.5-4.5年的位移视为完全由粘滞性松弛效应,利用Pollitz(1997)粘弹球体位错理论对GPS观测结果进行拟合,给出了东北亚岩石圈弹性层厚度和上地幔等效粘滞系数的最优解分别为35 km和6×10~(18) Pa·s。(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期刊2019-06-24)
地壳构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东北地区位于亚洲大陆东缘,发育中国乃至地球上最古老的地质记录、多个时代的古洋岩石圈残片和活动陆缘及陆间碰撞岩浆岩带,具有独特的盆山-山脉相间地貌特征,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迄今为止,对于该区古生代构造单元如何划分,一直存在截然不同的认识;对于该区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格架,缺乏系统的论述。本文在简要介绍现今不同山脉和盆地等地理单元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基于断裂构造和地貌特征等方面的资料,把该区新生代构造单元划分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阴山-燕山和长白山等4个隆起带,海拉尔-锡林浩特、松辽、叁江-兴凯湖和下辽河等4个断陷带。基于岩浆活动和沉积盆地分布,结合区域地球动力学背景,提出了该区晚叁迭世至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和早白垩世晚期至古新世等不同阶段构造单元划分的初步方案。基于对已有资料的综合研究,对该区古生代构造单元的特征、松辽盆地的基底组成、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华北克拉通北部边界的位置以及古生代洋盆演化及结束时间等重大地质构造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阴山-燕山地区在古生代晚期由克拉通转化为陆缘活化造山带;松辽盆地基底具有与周缘造山系相同的地质组成;该区古生代构造单元是陆缘造山带与碰撞造山带的复合而不是地块拼贴;该区在二迭纪晚期遭受了碰撞造山并在华北北缘形成了高耸的近东西走向的碰撞造山带等新认识。根据洋岩石圈残片和古陆缘岩浆岩的分布,把该区古生代构造单元划分为大兴安岭、阴山-燕山、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老爷岭等5个造山系及华北克拉通,简要介绍了不同造山系的地质特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壳构造论文参考文献
[1].赵旭坤,张俊,雷前坤,范成成.环渤海区域及邻区现今地壳构造运动形变特征分析[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9
[2].李锦轶,刘建峰,曲军峰,郑荣国,赵硕.中国东北地区主要地质特征和地壳构造格架[J].岩石学报.2019
[3].李锦轶,张进,刘建峰,曲军锋,郑荣国.中国地壳结构构造与形成过程:来自构造变形的约束[J].地质力学学报.2019
[4].李细兵,熊振,范小平,陶小叁,彭小波.福建地区地壳上地幔顶部叁维速度结构及构造意义[J].地震地质.2019
[5].陆玲.地球地质环系形成的自然机制[N].广东科技报.2019
[6].邵若潼,沈旭章,张元生.青藏高原东北缘甘东南地区地壳各向异性特征及构造意义[J].地球物理学报.2019
[7].李天觉,陈棋福.利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中国东北东南部地区不同构造体的地壳特征[J].地球物理学报.2019
[8].邱宁,姚永坚,张江阳,王利杰,徐东海.南海东南部陆缘地壳结构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地球物理学报.2019
[9].吴华楠.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古生代花岗质侵入岩Sr、Nd同位素特征对地壳生长及构造演化的约束[D].新疆大学.2019
[10].于吉鹏.东北地区现今构造活动与地壳形变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