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雨水快速收集利用系统论文和设计-杨宏旭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雨水快速收集利用系统,其包括包括现有城市管网系统和无机纤维雨水蓄释系统,无机纤维雨水蓄释系统包括若干个可组装拼接的蓄释模块、地表雨水导流装置、地表排气装置、进水管道和排气管道;蓄释模块的下方通过进水管道与现有城市管网系统中的雨水井的下方连接、上方通过排气管道与雨水井的上方连接。本实用新型不仅可以解决海绵城市建设中强降雨时给市政排水管网带来的洪峰压力,同时可以快速将地面雨水收集,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且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保护。

主设计要求

1.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雨水快速收集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现有城市管网系统和无机纤维雨水蓄释系统,现有城市管网系统包括雨水井、设在雨水井上方的雨水口、溢流管道和市政管网,溢流管道设在雨水井的上方部位,市政管网通过溢流管道与雨水井连通,雨水井下方依次为土壤层、地下水;无机纤维雨水蓄释系统包括若干个可组装拼接的蓄释模块、地表雨水导流装置、地表排气装置、进水管道和排气管道;蓄释模块的下方依次为土壤层、地下水,蓄释模块的上方为种植土层或人行道层,蓄释模块上分别设有若干个地表雨水导流装置和地表排气装置,地表雨水导流装置的一端与蓄释模块连接、另一端与种植土层或人行道层连接,地表排气装置的一端与蓄释模块连接、另一端贯穿种植土层而设在地面上,地表排气装置设在地面上的一端为排气口;蓄释模块的下方通过进水管道与雨水井的下方连接、上方通过排气管道与雨水井的上方连接,且排气管道的排气口位于溢水管道的上方。

设计方案

1.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雨水快速收集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现有城市管网系统和无机纤维雨水蓄释系统,

现有城市管网系统包括雨水井、设在雨水井上方的雨水口、溢流管道和市政管网,溢流管道设在雨水井的上方部位,市政管网通过溢流管道与雨水井连通,雨水井下方依次为土壤层、地下水;

无机纤维雨水蓄释系统包括若干个可组装拼接的蓄释模块、地表雨水导流装置、地表排气装置、进水管道和排气管道;蓄释模块的下方依次为土壤层、地下水,蓄释模块的上方为种植土层或人行道层,蓄释模块上分别设有若干个地表雨水导流装置和地表排气装置,地表雨水导流装置的一端与蓄释模块连接、另一端与种植土层或人行道层连接,地表排气装置的一端与蓄释模块连接、另一端贯穿种植土层而设在地面上,地表排气装置设在地面上的一端为排气口;

蓄释模块的下方通过进水管道与雨水井的下方连接、上方通过排气管道与雨水井的上方连接,且排气管道的排气口位于溢水管道的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蓄释模块与土壤层交接的地方还可设有若干个导盲管,导盲管的排水口与市政管网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地表雨水导流装置包括竖直中空的导流管,导流管上方设有过滤端帽,导流管的竖直中空内设有至少一层净化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层依次从上而下设有渗透防冻材料层、生物过滤净化材料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地表排气装置包括竖直中空的排气管,排气管上方的排气口处设有面盖。

6.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蓄释模块上设有分别与导流管、排气管适配的导流管孔与排气管孔。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管的管壁上还设有多个导流孔,导流孔设在导流管上方的管壁上和\/或设在导流管下方的管壁上。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城市雨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地面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改进。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个缺水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为2300立方米仅占世界人均的1\/4,到本世纪末将降到1750立方米。干旱缺水与洪涝灾害和水环境恶化一起成为了新世纪我国面临的三大水问题,并较大程度地制约了经济增长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和数量迅速扩大,原有的植被和土壤被不透水地面代替,破坏了原本的自然水循环,造成大量雨水(最大的淡水资源)流失,地下水从降雨中获得的补给逐年减少,地下水枯竭,使得水资源短缺的局面也日趋严峻,有近400座城市缺水或严重缺水;与此同时,城市化也带来了环境污染、洪涝灾害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不透水地表铺砌面积的不断扩大和建筑密度的提高,使地面径流形成时间缩短,峰值流量不断加大,排水系统的雨季流量大量增加,产生洪涝灾害的机会增加、危害加剧。强降雨是每个城市都需要面对的自然现象,但城市对强降雨的适应能力的大小,直接关系着城市发生内涝的概率以及内涝造成损失的程度,归纳起来,内涝发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1)全球变暖,城市热岛效应,暴雨强度逐年增加;2)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地面硬化率越来越高,雨水径流量增加;3)河湖填埋,城市雨洪调蓄能力降低;4)设计标准偏低,高强度降雨超过现有排水设施输排能力;5)雨污混流,垃圾倾倒,河道水位顶托,雨水无出路。

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市政排水管网或排水沟等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海绵城市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可以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而现有的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海绵工程多是采用虹吸原理,工程量不仅大,而且现场施工面积较大、也比较复杂,其受地势和原有设计的限制,仅能就地吸纳、就地补给;尤其当强降雨时,会给市政排水管网带来很大的洪峰压力,其无法真正有效地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另外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也无法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因为其在蓄释过程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及附带的其他环境影响(如已收集雨水二次污染,明水面滋生蚊虫等问题)等相关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雨水快速收集利用系统,该系统可以解决海绵城市建设中强降雨时给市政排水管网带来的洪峰压力,同时可以快速将地面雨水收集,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且该系统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保护。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雨水快速收集利用系统,包括现有城市管网系统和无机纤维雨水蓄释系统,

现有城市管网系统包括雨水井、设在雨水井上方的雨水口、溢流管道和市政管网,溢流管道设在雨水井的上方部位,市政管网通过溢流管道与雨水井连通,雨水井下方依次为土壤层、地下水;

无机纤维雨水蓄释系统包括若干个可组装拼接的蓄释模块、地表雨水导流装置、地表排气装置、进水管道和排气管道;蓄释模块的下方依次为土壤层、地下水,蓄释模块的上方为种植土层或人行道层,蓄释模块上分别设有若干个地表雨水导流装置和地表排气装置,地表雨水导流装置的一端与蓄释模块连接、另一端与种植土层或人行道层连接,地表排气装置的一端与蓄释模块连接、另一端贯穿种植土层而设在地面上,地表排气装置设在地面上的一端为排气口;

蓄释模块的下方通过进水管道与雨水井的下方连接、上方通过排气管道与雨水井的上方连接。

优选地,排气管道的排气口位于溢水管道的上方。

进一步地,蓄释模块与土壤层交接的地方还可设有若干个导盲管,导盲管的排水口与市政管网连通。

优选地,地表雨水导流装置包括竖直中空的导流管,导流管上方设有过滤端帽,导流管的竖直中空内设有至少一层净化层,净化层最优为依次从上而下设有渗透防冻材料层、生物过滤净化材料层。

优选地,地表排气装置包括竖直中空的排气管,排气管上方的排气口处设有面盖。

进一步地,蓄释模块上设有分别与导流管、排气管适配的导流管孔与排气管孔。

进一步地,所述导流管的管壁上还设有多个导流孔,导流孔设在导流管上方的管壁上和\/或设在导流管下方的管壁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在不改变现有城市管网系统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蓄释系统通过与雨水井连接、以及自身系统设有的地表雨水导流装置、地表排气装置的联合作用,急骤雨时,可将雨水井排放的径流通过进水管道引入蓄释模块的底部,地表雨水通过导流装置同时引入蓄释模块中,得益于蓄释模块强大的孔隙渗透功能,可使得雨水径流最快在30min内吸纳到蓄释系统中,进而回补地下水位;当蓄释系统饱和后,多余的雨水通过导盲管最终排入市政管网;当降雨停止后,蓄释系统中的雨水向上可供给植物根系生长,涵养生态,向下通过系统的自然净化可以回补地下水位。

由上可知,本实用新型不仅可大幅提升现有管网排水能力进而起到削峰调蓄作用,降低内涝;与此同时雨水可以通过透水路面渗透至蓄释模块、或通过雨水口进入雨水井后再进入蓄释模块、或通过地表雨水导流装置进入蓄释模块,故可以快速将地面雨水收集,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且,无论通过哪种方式,雨水都可以自然的吸收、自然的储存、自然的释放、自然的净化、自然的渗透以达到雨水回收与利用目的,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保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导流管的结构示意图。

1-雨水井,2-蓄释模块,3-溢流管道,4-进水管道,5-排气管道,6-种植土层,7-地表排气装置,8-地表雨水导流装置,81-导流管,82-过滤端帽,83-渗透防冻材料层,84-生物过滤净化材料层,85-导流孔,9-导盲管,10-地下水,11-土壤层,12-人行道,13-雨水口,14-市政管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雨水快速收集利用系统,包括现有城市管网系统和无机纤维雨水蓄释系统,现有城市管网系统包括雨水井、设在雨水井上方的雨水口、溢流管道和市政管网,溢流管道设在雨水井的上方部位,市政管网通过溢流管道与雨水井连通,雨水井下方依次为土壤层、地下水;无机纤维雨水蓄释系统包括若干个可组装拼接的蓄释模块、地表雨水导流装置、地表排气装置、进水管道和排气管道;蓄释模块的下方依次为土壤层、地下水,蓄释模块的上方为种植土层或人行道层,蓄释模块上分别设有若干个地表雨水导流装置和地表排气装置,地表雨水导流装置的一端与蓄释模块连接、另一端与种植土层或人行道层连接,地表排气装置的一端与蓄释模块连接、另一端贯穿种植土层而设在地面上,地表排气装置设在地面上的一端为排气口;所述的地表雨水导流装置包括竖直中空的导流管,导流管上方设有过滤端帽,导流管的竖直中空内设有至少一层净化层,净化层最优为依次从上而下设有渗透防冻材料层、生物过滤净化材料层;所述的地表排气装置包括竖直中空的排气管,排气管上方的排气口处设有面盖;本实用新型设有的地表排气装置是为了便于在蓄释模块吸纳雨水的同时,快速将蓄释模块中的空气挤压排出,从而加快吸纳速度;

蓄释模块的下方通过进水管道与雨水井的下方连接、上方通过排气管道与雨水井的上方连接,且排气管道的排气口位于溢水管道的上方。

所述的蓄释模块上设有分别与导流管、排气管适配的导流管孔与排气管孔。

所述导流管的管壁上还设有多个导流孔,导流孔设在导流管上方的管壁上和\/或设在导流管下方的管壁上。

本实用新型的蓄释系统通过与雨水井连接、以及自身系统设有的地表雨水导流装置、地表排气装置的联合作用,急骤雨时,可将雨水井排放的径流通过进水管道引入蓄释模块的底部,地表雨水通过导流装置同时引入蓄释模块中,得益于蓄释模块强大的孔隙渗透功能,可使得雨水径流最快在30min内吸纳到蓄释系统中,进而回补地下水位;当蓄释系统饱和后,多余的雨水最终排入市政管网;当降雨停止后,蓄释系统中的雨水向上可供给植物根系生长,涵养生态,向下通过系统的自然净化可以回补地下水位

实施例二,如图2所示,其他与实施例一相同,不在重述,仅是蓄释模块与土壤层交接的地方还可设有若干个导盲管,导盲管的排水口与市政管网连通;当蓄释模块饱和后,蓄释模块中的雨水在下渗土壤层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导盲管的排水口与市政管网连通,将多余的雨水通过市政管网排出,所述导盲管起着溢流排出的作用。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设计图

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雨水快速收集利用系统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71936.1

申请日:2019-01-16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89(沈阳)

授权编号:CN209457079U

授权时间:20191001

主分类号:E03B 3/02

专利分类号:E03B3/02;E03F5/10

范畴分类:36B;

申请人:沈阳天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沈阳天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110000 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临湖街道大淑村

发明人:杨宏旭

第一发明人:杨宏旭

当前权利人:沈阳天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代理人:汤东凤

代理机构:11350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优先权:CN2018220662446

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雨水快速收集利用系统论文和设计-杨宏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