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培训论文_王若翔

导读:本文包含了跨文化培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跨文化,敏感度,外语教学,东道国,模型,员工,项目。

跨文化培训论文文献综述

王若翔[1](2019)在《“一带一路”视野下员工跨文化培训的途径研究——以温州企业外派员工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带一路"是一个跨国共建的综合系统工程,需要国内外各方面的跨文化人才共同参与。本文通过对温州部分企业外派员工的跨文化培训项目研究,探讨和分析发挥外派员工跨文化培训在提升企业跨文化适应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高校提供咨询服务作用和技术支撑功能等方面应有的效能。(本文来源于《中国商论》期刊2019年16期)

毛科文[2](2019)在《中医医师跨文化培训的评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一项针对上海中医医师的跨文化培训项目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受培训人员对这项培训的态度,以及他们跨文化能力和英语能力的变化。作者以Kirkpatrick四层评估模型(Kirkpatrick&Kirkpatrick,2005)为理论基础,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完成了Kirkpatrick四层评估模型中前叁层的评估:反应层,知识层,以及行为层。其中定量的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评价量规和跨文化敏感度量表(Chen,2000),定性的研究方法为访谈。第四层结果层的评估,由于到此研究结束之前只有一名学员被派往国外工作,所以不能实施结果层的评估,但是作者给出了具体的评估方法。结果表明,在反应层,学员对此次跨文化培训整体上比较满意,尤其是说教式与浸入式的结合,但是在时间安排等方面仍需要改善;在学习层,学员的跨文化能力和英语能力都有所提高,跨文化能力的提高主要表现在知识和态度两个维度,英语能力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专业词汇的掌握以及听说方面;在行为层,学员的跨文化能力和英语能力也有所进步,跨文化能力的提高在知识,态度和技能叁个维度都有体现,英语能力的提高体现在学员能更好地用英语去表达。最后,根据四个层面的评估结果,本文也提出了在跨文化培训评估领域使用Kirkpatrick四层评估模型的一些建议。(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6-01)

冷香卓[3](2018)在《论跨文化培训对跨文化敏感度水平之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的目的是从跨文化敏感度入手,探究跨文化培训的有效性,分析大连理工大学跨文化培训课程现状。本研究运用定量研究方法,对参加跨文化交际课程的200名大连理工大学学生进行了调查。开课前对这些学生进行相关问卷调查,问卷包含个人信息和跨文化敏感度测量表。课程结束后,用同样的问卷调查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分析培训前和培训后学生在跨文化敏感度上是否有显着性差异。并且调查不同专业等因素是否对敏感度产生显着性影响,是否对学生的接受能力产生影响。调查分析结果显示,200名大连理工大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处于中等水平,培训后,跨文化敏感度水平有显着性提高。在跨文化敏感度的五个因素之中,交际参与度对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培训效果起到了最重要的影响。此外,性别,出国经历以及职业规划对跨文化敏感度也存在显着影响。尊重文化差异和交际参与度在性别上存在显着差异,交际参与度,交际自信度以及交际专注度在职业规划上存在显着差异。通过对跨文化培训与学生跨文化敏感度的实证研究,验证了培训课程的有效性,发现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动机包括参与度和对未来职业规划对培训效果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8-06-30)

王慧,翟风杰[4](2018)在《阿尔伯塔大学GALD项目跨文化培训模式分析及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跨文化培训为视角,分析了阿尔伯塔大学GALD项目的课程及活动,总结了GALD项目跨文化培训模式的特点和优势,对该培训模式的效果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对国内高校国际交流工作的启示:高校国际交流工作者要树立跨文化敏感意识;加强跨文化交际理论学习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训练;结合跨文化培训目标设计课程和组织活动;发挥高年级留学生在跨文化培训中的积极作用。(本文来源于《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王慧,翟风杰[5](2018)在《高校非洲来华留学生跨文化培训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跨文化培训是避免文化冲突的有效途径。本文首先运用霍夫斯泰德6-D模型对中国与非洲叁个国家的文化进行了对比分析,明确了中非文化的主要差异。然后利用施瓦茨肖像价值观问卷对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非洲来华留学生十个维度的价值观进行了调查,对非洲来华留学生价值观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师资、课程与活动、教学目标与管理方式、价值观培养五个方面提出了非洲来华留学生跨文化培训的具体策略。(本文来源于《Proceedings of 2018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Research(EER 2018)(Advances in Education Sciences,VOL.15)》期刊2018-03-10)

冷香卓[6](2018)在《高校学生跨文化培训与跨文化敏感度现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球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逐渐成为高校学生走向社会必不可少的技能。跨文化敏感度作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维度,近年来在外语教学中引起了广泛重视。本文通过对高校学生跨文化培训现状以及跨文化敏感度情况的调查,分析跨文化培训现状,为提高跨文化培训效果,有效提高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提供建议。(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8年07期)

于爱华[7](2017)在《K集团海外东道国员工跨文化培训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企业走出去,在海外建立机构,进行本土化经营与管理,其中组建东道国员工队伍,并对东道国员工进行管理成为海外日常经营和管理的重要环节,东道国员工是否认同企业文化,是否可以很好的融入到团队中,是否可以理解公司的政策、制度、流程和规范并很好的贯彻执行,是否可以发挥价值,直接影响到本土化经营是否可以取得成功,综合来看,东道国员工管理尤其是跨文化管理非常重要,K集团在走出去的道路上在不断提高本地化率的同时也遇到了跨文化管理的问题,且正在实践中寻找解决之道。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在海外的东道国员工,不是在中国总部的东道国员工,由于K集团目前正处在海外发展阶段的初期,在海外主要进行的是销售类和市场拓展类业务,因此东道国员工结构相对单一,本文主要研究了 K集团销售类岗位的东道国员工,由于K集团海外规模还比较小,虽然给予了销售岗位东道国员工管理者头衔但实际上他们并不需承担太多管理职责,主要还是中方外派人员在进行管理,因此对所研究的东道国员工并没有分层次,同时考虑到文化差异对东道国员工无论什么岗位和什么层次都会遇到,跨文化培训对他们应该是普遍适用的。主要研究的内容是东道国员工的跨文化培训,不包含业务培训、产品知识培训等其他内容的培训,主要包括应该对东道国员工培训哪些跨文化的内容和如何进行培训,目前已有的一些研究大多是针对外派人员的跨文化培训研究,或者是外籍在华公司的研究,还没有针对海外东道国员工进行的研究,本文的研究对象和角度是全新的。本文主要通过文献研究、调研问卷、访谈和实践案例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在研究伊始通过网络资源和线下资源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和文献,研究了关于跨文化培训的概念、培训内容、培训形式等相关理论知识,作为本文的理论支撑,同时制定了海外东道国员工跨文化培训调研问卷,并结合访谈的方式调研采访了在海外各国的中方外派人员和本地东道国员工,调研和访谈了东道国员工跨文化培训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等内容,为本文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本文还系统总结和梳理了自己海外工作的实践经验。本文的主要结论是设计并提出了东道国员工跨文化培训的内容、方法和模式,总结了东道国员工实施跨文化培训的主要原则,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在海外进行东道国员工的跨文化培训提供了可操作的借鉴。本文首次创造性的提出了东道国员工跨文化培训的叁个方面即中国文化、企业文化和组织文化,以及里面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同时设计出培训顺序、培训时间、培训强度、培训周期以及培训方法,最终形成东道国员工跨文化培训模型,最后总结出主要实施原则。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为研究对象的创新,以东道国员工为研究对象而且是海外东道国员工,不是在中国的东道国员工,研究内容的创新研究了具体的跨文化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和培训模式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给出了实践操作的参考方案,研究视角的创新,不是以海外项目本地运作的角度来研究,而是站在总部的高度面向全球海外机构给出了跨文化一级培训的方向。(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7-11-20)

毛虹丹[8](2017)在《“一带一路”战略下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培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培训、跨文化适应等理论,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来华留学生设计了一套系统、全面、有效的跨文化培训方案,旨在促进其对中国文化及中国高校管理方式的理解,降低来华留学生管理难度,营造和谐友好的留管氛围,促进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本文来源于《开封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8期)

乔璐洁[9](2017)在《短期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培训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为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播,许多大学设立了各种短期留学生项目以吸引世界各地的留学生来华学习中文、体验中国文化。这些短期留学项目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培养和提高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为参加短期来华项目的留学生设计有针对性的跨文化培训项目很有必要且有着重要意义。本论文以上海开放大学“海濡汇”短期留学项目的23位留学生为研究对象,设计旨在帮助留学生适应在华学习和生活的跨文化培训项目。本研究主要解决的问题是:1)参加“海濡汇”的留学生对此跨文化培训项目有何期待和需求?2)为帮助留学生更好地适应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跨文化培训项目应涵盖哪些内容?3)留学生对跨文化培训项目的满意度受哪些因素影响?4)这一跨文化培训项目对他们的跨文化敏感度有何影响或改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首先回顾并梳理了跨文化培训和跨文化能力等相关理论,比较并选择了适合本研究的测量工具。在“海濡汇”项目正式启动前,作者开展了针对留学生的需求分析,通过邮件发放收集问卷,并结合访谈了解和明确留学生对此跨文化培训项目的期待和需求。在此基础上,作者设计了为期四天包含不同话题的跨文化培训项目,综合多种培训方法、培训活动帮助留学生了解和适应中国。该跨文化培训项目实施期间,同时贯穿进行了完整的项目评估研究,运用满意度调查问卷、跨文化敏感度目录(ICSI)、观察、访谈等方法,测量留学生对此跨文化培训项目的满意度并评估该项目对他们跨文化敏感度的影响。最终研究结果表明,“海濡汇”短期来华项目的留学生对该跨文化培训项目比较满意,数据同时反映,留学生的整体满意度与培训员的表现、培训的实用性有密切关系;另外留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目录(ICSI)前后测数据分析显示,通过此次跨文化培训项目留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有显着提高。(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7-05-01)

邱源[10](2017)在《跨国公司跨文化培训中的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及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跨国经营的不断扩张及知识经济时代的迅猛发展使得当前跨国公司外派人员难以满足跨国公司的需要。尽管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跨文化培训中的知识转移提供了更为有效的媒介手段,但当前的跨国公司外派工作效率仍不理想,这对当前跨国公司跨文化培训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本文以知识转移理论为视角,对外派人员、跨文化培训及知识转移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回顾了现有的跨文化培训理论和知识转移相关理论。在此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当前跨国公司跨文化培训中的知识转移整体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调研,通过因子分析得到了影响跨文化培训中的知识转移的7个要素,包括培训知识可信度、培训者知识发送能力、培训者知识发送意愿、外派人员知识吸收能力、外派人员知识吸收意愿、转移媒介、组织激励等,并提出跨国公司在跨文化培训中存在子公司参与度不够、知识转移模式有待创新等不足。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第四章进行了跨国公司跨文化培训中的知识转移过程模型构建,提出建立跨国公司跨文化培训网络知识平台,并运用系统动力学进行了系统模型构建和仿真,从跨国公司的角度对知识源可信度、网络转移媒介、知识转移激励叁个主要变量作用效果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结合实证研究和系统仿真结果,从跨国母公司和跨国子公司两个层面提出了五点改进对策建议。在跨国母公司层面,建议注重跨文化培训中知识转移的战略定位、构建科学有效的知识转移过程模型以及完善激励机制叁个方面;在子公司层面,建议子公司要摆正自身在跨文化培训中的知识转移的重要角色,确保知识转移中知识源的科学性和可靠性。这些研究结论将对今后跨国公司在跨文化培训的知识转移过程中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山东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跨文化培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一项针对上海中医医师的跨文化培训项目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受培训人员对这项培训的态度,以及他们跨文化能力和英语能力的变化。作者以Kirkpatrick四层评估模型(Kirkpatrick&Kirkpatrick,2005)为理论基础,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完成了Kirkpatrick四层评估模型中前叁层的评估:反应层,知识层,以及行为层。其中定量的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评价量规和跨文化敏感度量表(Chen,2000),定性的研究方法为访谈。第四层结果层的评估,由于到此研究结束之前只有一名学员被派往国外工作,所以不能实施结果层的评估,但是作者给出了具体的评估方法。结果表明,在反应层,学员对此次跨文化培训整体上比较满意,尤其是说教式与浸入式的结合,但是在时间安排等方面仍需要改善;在学习层,学员的跨文化能力和英语能力都有所提高,跨文化能力的提高主要表现在知识和态度两个维度,英语能力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专业词汇的掌握以及听说方面;在行为层,学员的跨文化能力和英语能力也有所进步,跨文化能力的提高在知识,态度和技能叁个维度都有体现,英语能力的提高体现在学员能更好地用英语去表达。最后,根据四个层面的评估结果,本文也提出了在跨文化培训评估领域使用Kirkpatrick四层评估模型的一些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跨文化培训论文参考文献

[1].王若翔.“一带一路”视野下员工跨文化培训的途径研究——以温州企业外派员工为例[J].中国商论.2019

[2].毛科文.中医医师跨文化培训的评估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

[3].冷香卓.论跨文化培训对跨文化敏感度水平之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8

[4].王慧,翟风杰.阿尔伯塔大学GALD项目跨文化培训模式分析及启示[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2018

[5].王慧,翟风杰.高校非洲来华留学生跨文化培训策略研究[C].Proceedingsof20184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ducationandEducationResearch(EER2018)(AdvancesinEducationSciences,VOL.15).2018

[6].冷香卓.高校学生跨文化培训与跨文化敏感度现状分析[J].戏剧之家.2018

[7].于爱华.K集团海外东道国员工跨文化培训设计研究[D].山东大学.2017

[8].毛虹丹.“一带一路”战略下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培训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

[9].乔璐洁.短期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培训设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7

[10].邱源.跨国公司跨文化培训中的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及仿真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归国适应跨文化培训的评估方法...针对实用信息的跨文化培训方法跨文化培训的时间运作模式针对语言能力的跨文化培训方法针对文化同化的跨文化培训方法针对文化敏感的跨文化培训方法

标签:;  ;  ;  ;  ;  ;  ;  

跨文化培训论文_王若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