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状病毒疫苗引致伦理道德争议(论文文献综述)
马伟玲[1](2017)在《城市卫生资源配置的正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正义问题是政治学的基本问题。古今中外的政治学家无不高度关注分配正义。城市卫生资源配置制度的设计虽然具体表现在制度和体制的安排,但本质上是分配正义论的一种体现。因此,本文遵循“有的放矢”原则,以分配正义的政治学研究之“矢”来射城市卫生资源的配置问题之“的”,将这一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基本国策,事关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事关“健康中国”战略实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全局的重大实践问题与政治学的正义理论研究直接关联分析,在全面梳理比较各种正义论基础上,得出科学的和可行的正义理论,进而将理论与实践案例结合起来加以解答。自从福柯将“生命政治学”几乎看作是研究正义问题的极其重要的政治学领域以来,阿伦特、阿·甘本继续这一领域研究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引发了世界学者关注生命权力与国家政治之间关系,因而将生命权和健康权放在正义研究的政治学极其重要的位置。在这一领域研究的每一个重要推进,几乎都能更有效地促进我们对于政治学有关正义理论内涵的思考。本文就成为一座连结政治学正义论研究与城市卫生资源配置研究之间的桥,让两者在相互转换中彼此促进。健康权是公民的基本人权是人的生存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义的卫生资源配置,就是在空间上得到合理布局和配置,解决不平衡、不平等问题,体现在对卫生资源的使用过程中,各类社会主体地位与占有比例的公平性和平等性。卫生资源配置高度体现出一个国家对卫生事务进行谋划、决策和执行的水平,表现出其为公众提供卫生服务和建立健康保障体系公共管理活动的能力。社会正义是当代民主政治的一个核心观念,卫生资源的正义配置,不仅仅是卫生正义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国家保持内部稳定统一的政治要求。追求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是人们共同努力的方向,由此而来的分配原则的起点应该是建立在卫生正义基础之上。让有限的卫生资源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公平,在不同的社会和制度安排情境下,坚守卫生资源正义分配的价值导向,正义配置卫生资源以推进和保障居民健康,实现合理性与合法性的统一。城镇化正在将一个“乡村中国”转变为“都市中国”。2016年末,中国的城市化率已达57.35%。据预测,未来10-15年间,中国城市人口将占总人口的70%以上,由此,我们的研究聚焦城市,不仅要关注乡村人口如何进城,更要关注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后,城市的制度是否为所有进入城市的人口提供了公平的、包容的、正义的公共产品,特别是保障他们生命健康的卫生资源公共产品。生命健康是所有城市居民的第一需要。保障生命健康的卫生资源公共产品应该是第一公共产品。这一公共产品的配置是否实现正义,是否实现公共产品配置的均等化,如何通过卫生资源配置制度的有效设计和改革来达成正义目标,就成为本文研究的主题。中国的卫生事业改革路程漫长、举步为艰。卫生事业改革直接影响人的生存权和健康权,关系民生、关乎人的自由发展,一直是社会大众和政府关注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也是世界性难题。卫生资源是开展卫生工作、发展卫生事业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物质基础和基本要素,卫生资源配置合理与否关系到卫生服务系统整体的结构和运作效率,更是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权的重要条件,在我国卫生事业改革的成效与成败中一直起着关键的基础性作用。令人欣喜的是:与全面小康社会决胜战略相伴随,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6年10月25日印发并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战略,把保障全体人民的生命健康纳入到一个整体战略规划之中。对我们的研究来说,这是一个莫大的鼓舞。然而,要落实这一战略,还有许多事关方向的正义理念问题需要研究,许多相关的具体方案、规划和政策需要探索。因此,文本的研究更加显得迫切和重要。研究城市卫生资源配置的正义性,首先需要全面梳理相关理论资源。本文主要梳理和分析了中外古今正义理论及其城市对于卫生资源配置正义性的相关意义、公共产品理论及其在城市卫生资源配置正义性中的运用、差异性社会理论及其在城市卫生资源配置正义性中的适用意义、社会保障理论及其在城市卫生资源配置正义性中的具体显现,等等。正义思想与人类一样古老。远古时代人们在氏族和部落内外交往中就产生了正义思想,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正义思想的基本内容也发生着历史性的变化,因而具有历史性、派生性、相对性和阶级性。本文简要梳理了中外正义思想变迁的脉络,从古希腊罗马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到近代马基雅维利、莫尔、康帕内拉、休谟、卢梭、葛德文、欧文、康德、黑格尔,再到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及当代的新自由主义者罗尔斯、社群主义者桑德尔等等。中国古代的儒、道、佛、墨等学派都有自己的深厚的正义思想。这些正义思想资源的合理成分,都对于今天研究城市卫生资源配置、实现社会基本的善起到积极的理论借鉴意义。公共产品理论从休谟起始,经过亚当·斯密、潘塔莱奥尼、马左拉的系统开拓,进展到维克塞尔-林达尔模型,在经过保罗·萨谬尔森和詹姆斯·布坎南、蒂布特等人的深度挖掘,逐步成熟。这一理论对于城市卫生资源配置正义性的性质和特点的揭示具有直接的参考价值。中国学者创立的差异性社会理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利益分化和社会结构的描述以及“差异的正义”的论述,对于本文在研究把握对象的性质和边界方面具有直接的帮助。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思想的缘起和发展,使本文更系统地了解医疗卫生领域社会保障的演化发展史,因而对于借鉴各国相关经验,有了更多帮助。本文在第一章系统梳理相关理论、第二章充分借鉴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新加坡等国外相关经验基础上,从第三章开始,对于中国城市卫生资源配置的相关领域研究分章加以展开。第三章主要研究我国城市卫生资源配置的演变史和现状。对我国城市卫生资源配置的相关分支领域:医疗保险制度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三个领域的历史和现状作出全面梳理。关于医保制度体系领域,本文在对于我国医保制度渐进性改革历史作出梳理和说明的基础上,分别对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制度建立过程、基本框架、特点、功能和问题做了深度分析,进而从城市流动儿童和大病医保两个案例分析来进一步深度剖析城市医保制度的内在局限。关于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领域,本文着力从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网状建构历史、现状、问题等加以分析,其中特别分析了医联体这一创新的医疗机构组织形态的革命意义,同时从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这一特定的角度来透视我国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关于公共卫生均等化资源配置和控制,本文也从历史和现状两个角度加以全面梳理。本文关于上述三个领域各自的演化历史和现状的深描,以便能够从历史脉络和横向结构中把握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状况的总体线索。第四章主要分析我国城市基本卫生资源配置的问题及其原因。沿着第三章的三个基本领域的口径,对于我国城市医疗保险制度体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卫生等三个领域的存在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全面深入的反思和分析。关于我国城市医疗保险制度体系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本文指出存在着制度碎片化设计、社会医疗保险资源配置不公平;制度壁垒,社会医疗保险资源配置的道德风险;“自愿参加”设计缺陷,居民参保率偏低;同城制度不同,基金补偿待遇差异明显;大病医疗保险公私合作,基金安全危机四伏等六个方面的问题。在我国城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本文分析了存在着的医疗机构布局的失衡;卫生服务投入不足,趋利性引致卫生服务公益性缺失;优质卫生服务资源配置结构的失衡;卫生资源流转制度的问题与弊端;医疗服务逐利化,医患矛盾日益尖锐等五大问题。在公共卫生领域,本文着力分析了存在着的诸如国家责任缺失,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各级财政支持力度不足,公共卫生服务供给困难;推进国家公共卫生项目,缺乏地方政府支持;基层公共卫生:趋利倾向与机构不健全;卫生人力资源不足,开展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困难等五大问题。本文指出:上述问题的存在,其结果归结为一点,都是在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上形成对城市卫生资源配置的正义性的巨大障碍。因此,需要从制度体系变革和发展医疗卫生资源两个方面加以解决。第五章集中回到一个原则性的问题:如何确立我国城市卫生资源配置的正义性原则,以及如何实施这一原则的基本路径。本文指出:我国城市基本卫生资源配置原则是正义原则,正义是社会的首要价值,也因此是我国城市基本卫生资源配置的主要遵循原则。这里所指的卫生资源配置中涉及的所谓“基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指对满足全体市民健康的基本需求:如涉及公民日常普及性健身需求(住宅小区或社区健身设施、体育公园等开放式健康保健设施等)、公共卫生(预防保健、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预防、健康体检等)和对常见病、多发病常规治疗需求。而超越基本需求的卫生保健和治疗,如对于满足健康人群中的特殊健身需求的设施(如健身俱乐部、高尔夫球场等)以及超越常规治疗的高端医疗服务,则成为超越基本的特殊或高端需求。对于可能致使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特殊大病种,也将被逐步纳入城市基本卫生资源配置所应涵盖的范畴。正义原则要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要广泛吸纳中外思想家关于正义思想的合理资源,还要充分考虑中国国情,具体包括:基于公平分配的主体包容性原则;基于卫生资源公平配置的自由权利;基于公共产品均等化的基本卫生资源利益分配原则;“差异的正义”的结构化配置,向最不利者倾斜的原则;限高原则;创造条件逐步消灭卫生资源配置差异、走向未来大同的原则;政府卫生资源配置要合规、合法、接受全民阳光监督的原则等七点内容。城市基本卫生资源配置的正义性需要考虑主要目标和主要路径。主要目标为切实保障全体人民的生命健康,要实现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要明确政府在规划、投资、建设、发展和改革卫生资源配置体系中的主体责任。要根据一般卫生问题、主要卫生问题和重要卫生问题需求分层配置卫生资源。要根据卫生服务需求量表和卫生服务目标、卫生服务/人口比值来规划配置卫生资源。要达到配置均衡,必须要采取一系列方法,如经济基础法、多方程式模拟法、健康保障组织法、固定利用率法、预测利用率法等。配置效果还要进行卫生资源效果评价。第六章关于实施城市基本卫生资源配置正义的路径思考。本文依然沿着医疗保险、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三个基本路径来展开阐述。在医疗保险路径问题上,本文着力探索全国统一的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指出可以通过均等化和基本医疗保险+多元化补充医疗保险两个路径来试行。对于当下的中国,从可行能力考虑,本文倾向于后一种思路。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上,本文从规划、全科医生培养和分级诊疗、加强资源配置、明确公立医疗机构公益性责任、强化医联体建设等方面作了深度探索。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本文着力指出在加大投入、完善制度、强化政府责任基础上,实现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前提下,可以根据中国现阶段差异性社会特点,建设一个基本公平+比例公平的公共卫生资源配置的区域结构。
陈霞[2](2010)在《区域公共产品与东亚卫生合作(2002-2009)》文中认为2002-2003年爆发的SARS危机深刻揭示了传染病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巨大威力。这场危机已经过去7年,但是艾滋病、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各类新发和复发传染病依旧在不断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与安全,也在悄然影响着国家间的政治经济交往。公共卫生正在日益成为影响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变量。东亚是受SARS危机打击最严重的地区。危机意识薄弱,公共卫生水平低下,国家间协调与合作不力,都加重了东亚地区在面对公共卫生危机时的脆弱性。不过,与1997年金融危机不同的是,东亚国家在危机期间就迅速达成一致,主要依靠域内国家的通力合作成功抵御了这场危机。东亚卫生合作正是从SARS危机期间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起步的。这一案例为研究区域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对地区稳定与繁荣的作用,以及区域公共产品与地区合作和地区一体化的关系提供了生动的素材和启发性的思考。区域公共产品理论是研究和解释地区合作和地区一体化趋势的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在国际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情况下,由域内国家联合起来对适用于本地区、服务于本地区的相关区域公共产品进行筹措、融资和管理的做法,将是今后国际关系中的一大趋势。区域公共产品的政策含义在于,国家可以通过为公共产品承担一定的成本而不是“搭便车”的做法,来分享地区机制建设的收益。参与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推动地区合作,对东亚国家来说同样具有吸引力。不过,东亚合作过程中所面临的政治安全因素、价值认同因素和域外因素这三大障碍决定了东亚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不是市场内在的需求,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相比,由危机推动东亚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的特征十分明显。因此,东亚一体化复制欧盟从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与货币联盟到完全经济一体化的“五段论模式”是不现实的。东亚合作必须寻找新的突破点。从公共卫生入手扩充东亚的区域公共产品是一个新思路。公共卫生是一个充满善意的领域,它关乎健康、生存、安全的人类共同价值,在这个非政治、非传统、非典型的领域里提供区域公共产品可以降低东亚国家间合作的壁垒与成本,培养信任基础,为进一步扩大合作机制摸索探路。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公共卫生领域提供区域公共产品对东亚合作和一体化具有先导作用。本文的论述就是从理论和事实两个方面来证明,卫生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够对地区政治和经济产生积极的外部收益,以卫生合作为突破口,是推动东亚走向全面合作的有效路径。对中国的地区战略来说,同样也必须重视公共卫生。中国外交在SARS危机期间的得失对比恰恰证明,为区域卫生公共产品做贡献更容易赢得邻国的尊重。中国的“地区大国责任”如何以更令邻国信服的、放心的、欢迎的方式来体现,这是对中国外交智慧的考验。本文最后的观点是,积极主动地提供区域公共产品是中国为地区做贡献的主要途径,公共卫生尽管不是中国外交战略的重点,但却应当成为中国区域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优先序列对象。东亚卫生合作的时间并不长,区域卫生公共产品的成果有限。因此,本文从区域公共产品的角度切入对东亚卫生合作的研究,很大程度上是探索性、启发性和思考性的。无论如何,公共卫生是一个值得在理论和实践中引起重视的新领域。
赵斌[3](2006)在《绿色经济理论与云南中华生物谷创建》文中研究表明立足于对相关理论的系统梳理和比较分析,论文对绿色经济理论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领进行了阐释。认为,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和绿色经济理论在内容上互有重合、彼此交织、相互包容,其共性都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但又各有侧重。绿色经济理论中的“绿色”,是经济学中的象征性语言,用以象征生命、象征生机、象征创造、象征希望。核心在于以人为本、关爱生命、保护自然,讲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论文认为,绿色经济理论有追求人文经济学的“真、善、美”的社会目标,也有生态经济学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回归自然的科学理念。绿色经济与循环经济一样,是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全面小康的正确途径。 在绿色经济理论的推波助澜下,以生命科学技术及其产业化为先导的绿色革命正在全球兴起,一大批生命科学技术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纷纷生长起来,包括美国的犹它州“生物技术谷”、日本的筑波生物产业区、德国的慕尼黑生物产业区、英国的剑桥生物产业区、法国的南法兰西岛“基因谷”,等等。除发达国家外,发展中国家也奋起直追,印度、古巴等国生命科学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令世人刮目相看。这些立足于高新生命技术的特定经济区域正成为践行绿色革命的空间载体和有效途径。 当前,中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由于过去长时期片面追求经济数量的增长,引致我国工业化进程面临着种种“瓶颈”,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被破坏等不可持续状况正困扰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为此,我国在提
静雨[4](2002)在《轮状病毒疫苗引致伦理道德争议》文中研究说明 腹泻是世界范围内威胁人们健康并致人死亡的最大凶手之一。所有死亡婴儿的1/4与腹泻有关。该疾病每年可夺走240万~280万人的生命。尽管较发达国家的病人死亡极少,但对于欠发达国家的婴儿而言,胃肠炎就经常会被判为死刑。虽然寄生虫、细菌、病毒和毒素混合物能引起腹泻,但现在科学家们一致认为,轮状病毒是最重要的病因。直到最近才发现一种新的轮状病毒疫苗有望消除最严重的腹泻疾病,并已在美国获准使用。但令人遗憾的是,该疫苗遭受到意外的挫折,已从美国市场上撤消了,这可能是一项对世界上最贫穷国家具有的严重影响的决定。美国亚特兰大疾
二、轮状病毒疫苗引致伦理道德争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轮状病毒疫苗引致伦理道德争议(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卫生资源配置的正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主要内容、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四、主要概念的界定 |
(一)卫生资源 |
(二)卫生资源配置 |
(三)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
(四)医疗服务体系 |
(五)公共卫生 |
五、创新与不足 |
(一)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二)论文有待进一步完善之处 |
第一章 卫生资源配置正义的思想资源 |
一、分配正义理论 |
(一)分配正义理论的概述与辨析 |
(二)实现卫生资源配置“基本的社会善” |
(三)平等获取卫生资源的“可行能力” |
二、公共产品理论 |
(一)公共产品理论的起源与适用 |
(二)实现公共健康基本产品均等化的底线 |
(三)卫生资源公共产品配置的原则与特点 |
三、差异性社会理论 |
(一)差异性社会理论的诠释与启迪 |
(二)差异性社会资源配置的适应性 |
(三)卫生资源配置差异性的正义界定 |
四、社会保障思想 |
(一)社会保障理论的演绎与应用 |
(二)社会福利与民粹主义思潮的分析 |
(三)卫生资源配置消解健康“贫困陷阱”的作用 |
第二章 国外卫生资源配置正义的探索与实践 |
一、国外卫生资源配置模式 |
(一)英国:国家统一配置模式 |
(二)日本:社会分担配置模式 |
(三)美国:市场竞争配置模式 |
(四)新加坡:公私合作资源配置模式 |
二、国外卫生资源配置模式对我国的研究与启示 |
(一)实现国家治理,推进卫生资源公平配置 |
(二)组合型医疗保险模式,有效利用医疗保险资源 |
(三)双医整体运行,实现医疗保险资源合理配置 |
(四)卫生资源配置倾向老年群体,消解社会难题 |
(五)精细化设计卫生服务供给,缓解卫生资源紧缺 |
第三章 我国城市卫生资源正义配置的状况 |
一、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与医疗保险资源配置 |
(一)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渐进性改革历程 |
(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
(三)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
(四)商业医疗保险 |
(五)案例分析一:城市流动儿童医保包容性制度‐‐苏州为例 |
二、医疗服务体系网状构建与运行 |
(一)国家政治意志:我国卫生服务体系发展历程 |
(二)医疗服务资源配置趋于合理:医疗服务机构与卫生人员 |
(三)优化卫生服务资源的组织革命:医联体模式 |
(四)案例分析二: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国家治理 |
三、公共卫生资源配置均等化路径与实践 |
(一)我国公共卫生制度变迁与资源配置状况 |
(二)国家公共责任下的公共卫生服务供给 |
(三)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人员、机构 |
(四)案例分析三:儿童预防接种疫苗供给,公共卫生的资源配置研究 |
第四章 我国城市卫生资源正义配置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一、我国城市基本保险资源正义配置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一)制度碎片化,居民获得医保资源公平性差 |
(二)制度性壁垒,资源配置存在道德风险 |
(三)同城制度不同,基金补偿待遇差异明显 |
(四)制度设计存在缺陷,居民“自愿”参保率偏低 |
(五)医保地域分割,流动人口参保机会不平等 |
(六)大病医保公私合作,基金风险偏大 |
二、我国城市卫生服务资源正义配置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一)卫生服务机构布局不合理,城乡资源配置比例不公 |
(二)卫生服务投入不足,卫生服务公益性缺失 |
(三)“双失灵”,卫生服务资源配置结构失衡 |
(四)卫生资源流转机制不畅,配置不均衡 |
(五)医疗服务逐利化,医患矛盾日益尖锐 |
三、我国城市公共卫生资源正义配置的问题及其原因 |
(一)国家公共责任缺失,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 |
(二)各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不一,公共卫生服务供给困难 |
(三)常规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缺失,基层卫生机构趋利倾向 |
(四)卫生人力资源不足,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困难 |
第五章 城市卫生资源配置:正义原则 |
一、我国城市卫生资源配置原则:正义原则 |
(一)我国城市卫生资源配置的对象和内容 |
(二)我国城市卫生资源配置正义原则产生的基本要求 |
二、我国城市卫生资源配置的正义原则的前提和内容 |
(一)我国城市卫生资源配置正义原则的两个前提 |
(二)我国城市卫生资源配置正义原则的内容 |
三、城市卫生资源配置路径思考 |
(一)总体目标:切实保障全体人民的生命健康 |
(二)城市卫生资源配置的政府责任:公共健康与支持 |
第六章 实施城市卫生资源配置正义的路径思考 |
一、公平配置医疗保险资源,实现全民基本医疗保险正义路径 |
(一)社会正义两项原则引导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调整线路 |
(二)基本公平与比例公平,推行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两个路径 |
二、重塑医疗服务体系,优化医疗资源合理配置 |
(一)科学制定卫生发展规划,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
(二)明确社会责任,提升医疗服务公益性 |
三、加强公共卫生供给侧结构改革,实现公共卫生资源配置均等化 |
(一)创新机制,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高效推进 |
(二)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供给均等化 |
(三)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
(五)扩充卫生服务人才队伍,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质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2)区域公共产品与东亚卫生合作(2002-200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图表索引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三、论文结构、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
注释 |
第一章 区域公共产品理论与公共卫生 |
第一节 区域公共产品的理论建构 |
1、公共产品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
2、公共产品理论在国际关系学中的应用和发展 |
3、区域公共产品的理论建构与政策含义 |
第二节 公共卫生的区域性特征分析 |
1、公共卫生的威胁与非传统安全 |
2、公共卫生的全球威胁根源在地区 |
3、公共卫生的区域性差别 |
第三节 区域卫生公共产品是全球卫生治理的创新 |
1、公共卫生的公共产品属性 |
2、现有卫生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局限 |
3、区域卫生公共产品的优势与挑战 |
4、区域卫生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分析 |
注释 |
第二章 SARS危机与东亚卫生合作的形成 |
第一节 区域卫生公共产品缺位与SARS的肆虐 |
1、区域卫生公共产品缺位致东亚成SARS重灾区 |
2、SARS在东亚肆虐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
3、SARS在东亚肆虐对区域政治的影响 |
第二节 区域联防联控应急合作机制的筹建与成效 |
1、"非典峰会"与区域联防联控应急合作机制的建立 |
2、区域联防联控应急合作机制的积极成效 |
第三节 东亚区域卫生公共产品的初步建立及其分析 |
1、抗击SARS是东亚区域合作的新发展 |
2、东亚区域卫生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 |
注释 |
第三章 东亚卫生合作的机制化 |
第一节 禽流感疫情进一步推动东亚卫生合作 |
1、禽流感再次暴露了东亚公共卫生的脆弱性 |
2、东亚各国防治禽流感的合作与成效 |
3、禽流感合作与SARS合作的比较 |
第二节 针对H1N1流感和其它传染病的合作 |
1、东亚各国联合应对甲型H1N1流感 |
2、关于其它传染病的地区合作 |
第三节 东亚卫生合作进入机制化进程 |
1、将区域卫生合作纳入东亚地区的功能性合作 |
2、10+3新发传染病(EID)项目 |
注释 |
第四章 欧盟卫生合作给东亚的借鉴与启示 |
第一节 欧盟卫生合作同样由危机推动 |
1、疯牛病危机重创欧盟 |
2、疯牛病危机与欧盟传染病防控体系的初步建立 |
3、SARS危机与欧盟传染病防控体系的完善 |
第二节 欧盟卫生合作的后续发展给东亚的启示 |
1、卫生合作战略定位带来的启示 |
2、欧盟卫生合作项目操作机制的借鉴 |
第三节 欧盟和东亚卫生合作的比较分析 |
1、欧盟和东亚卫生合作的相似性 |
2、欧盟和东亚卫生合作的差异性 |
3、对东亚卫生合作的启发性思考 |
注释 |
第五章 卫生合作与东亚的区域公共产品 |
第一节 东亚区域公共产品发展不平衡 |
1、东亚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分析 |
2、东亚区域公共产品供给中的制约因素 |
第二节 探索区域合作的"东亚模式" |
1、区域一体化的一般路径与东亚合作背离 |
2、新功能主义与东亚合作模式的思考 |
第三节 从公共卫生入手扩充东亚区域公共产品 |
1、公共卫生在东亚区域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优势与问题 |
2、提升东亚卫生合作的途径与设想 |
3、区域卫生公共产品的外部性与东亚合作 |
注释 |
第六章 卫生合作与中国的睦邻外交 |
第一节 从区域公共产品的角度看睦邻外交 |
1、区域公共产品与中国的地区责任 |
2、中国提供区域公共产品的意愿、能力和方式 |
第二节 中国在东亚卫生合作中的外交空间 |
1、公共卫生在中国周边外交议题中的重要性 |
2、中国卫生外交的地区性成果 |
第三节 中国参与东亚卫生合作和东亚大国关系 |
1、区域合作视角下的东亚大国关系 |
2、以区域卫生合作推动东亚大国关系新发展 |
注释 |
结语 中国参与提供区域公共产品的路径选择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绿色经济理论与云南中华生物谷创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一、选题背景 |
二、论文结构 |
三、主要创新点 |
第一章 云南中华生物谷的范畴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 |
一、中华生物谷的技术范畴 |
二、中华生物谷的产业范畴 |
三、中华生物谷的区域范畴 |
第二节 中华生物谷的理论基础 |
一、新经济与循环经济、经济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的刍议 |
二、绿色经济的理论由来与内涵 |
第三节 全球发展生物产业的趋势述评 |
一、概述 |
二、欧盟国家积极促进生物产业的发展 |
第一章 小结 |
第二章 云南建设中华生物谷的现实条件 |
第一节 中华生物谷建设的现实基础 |
一、云南省在中国的生物自然资源中独占鳌头 |
二、云南省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 |
三、云南省有着全国较好的区位优势(市场优势) |
四、云南省还有着生物技术产业的竞争优势 |
第二节 中华生物谷与云南省的绿色经济强省目标的实现 |
一、中华生物谷带动着云南省的农业发展 |
二、中华生物谷促进云南的制造业的发展 |
三、中华生物谷促进着第三产业的发展 |
四、中华生物谷促进其它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
第二章 小结 |
第三章 云南中华生物谷的要素集聚和空间结构 |
第一节 云南中华生物谷的空间要素集聚 |
一、中华生物谷是人才密集的区域 |
二、中华生物谷是技术密集的区域 |
三、中华生物谷是资金密集的区域 |
四、信息要素的充分聚集 |
五、交通运输——发展“软肋”的改善 |
第二节 中华生物谷的空间结构 |
一、生物学家纵论中华生物谷的空间结构 |
二、云南省政府经济研究中心绘制的中华生物谷蓝图 |
三、笔者设想的中华生物谷的空间结构 |
第三章 小结 |
第四章 云南中华生物谷的产业设置 |
第一节 生命科学园 |
一、生命科学园要抢占先机 |
二、生命科学园要重点研究和开发生物信息产业 |
三、生命科学园要大力研究和开发蛋白质工程产业 |
四、积极开拓细胞工程的研究和开发 |
第二节 生物医药产业园 |
一、云南“白药”等医学曾风靡亚洲 |
二、大力建设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 |
三、大力发展生物制药产业 |
第三节 生物化工产业园 |
一、优先发展生物信息产业 |
二、重点发挥云南特有的优势,大力发展生物精细化工产业 |
三、积极拓展生物酶工程 |
四、继续发展生物化工中其它的高附加值产业 |
第四节 生物能源产业园——“绿金”代替“黑金” |
第五节 中华生物谷的其它产业设置 |
一、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 |
二、保健食品园的研究与开发 |
三、生物环保技术产业园 |
四、花卉产业园 |
五、新世纪安全型与保健型烟草产业园 |
六、生物发酵工程产业园的建设 |
第四章 小结 |
第五章 云南中华生物谷的微观基础 |
第一节 企业的人力资源 |
第二节 企业的资本投资 |
第三节 资本运营 |
一、资本筹集的运营 |
二、投资决策和资本投入 |
三、资本运动与增值 |
第四节 技术创新 |
一、生物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动力机制 |
二、技术含量因素 |
第五节 管理创新 |
第五章 小结 |
第六章 云南中华生物谷的运行机制 |
第一节 行业管理制度创新和政府管理创新 |
一、行业管理制度创新 |
二、政府管理制度创新 |
第二节 的功能要素——运行机制 |
一、中华生物谷的管理、协调机制 |
二、中华生物谷投资公司 |
三、中华生物谷科学技术创新机制 |
四、中华生物谷的投融资机制 |
五、中华生物谷的绿色营销机制 |
六、服务体系建设 |
第六章 小结 |
第七章 云南中华生物谷与对外开放 |
第一节 中华生物谷对外开放的理论基础 |
第二节 中华生物谷对国内的开放 |
第三节 中华生物谷对国际的开放 |
一、中华生物谷向国际开放的环境与发展战略 |
二、中华生物谷走向整个亚洲 |
三、中华生物谷面向欧、美开放 |
第七章 小结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轮状病毒疫苗引致伦理道德争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卫生资源配置的正义研究[D]. 马伟玲. 苏州大学, 2017(04)
- [2]区域公共产品与东亚卫生合作(2002-2009)[D]. 陈霞. 复旦大学, 2010(11)
- [3]绿色经济理论与云南中华生物谷创建[D]. 赵斌. 四川大学, 2006(03)
- [4]轮状病毒疫苗引致伦理道德争议[J]. 静雨. 国外医学情报, 2002(01)
标签:公共产品论文; 公共卫生论文;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论文; 社会公平正义论文; 社会公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