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聚合物薄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聚合物,电极,薄膜,等离子体,惯性,麻省理工学院,表面。
聚合物薄膜论文文献综述
胡明山,王涛,奚野,刘景全[1](2019)在《对大气压低温等离子体刻蚀聚合物薄膜的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使用两种大气压等离子体射流(APPJ)刻蚀Parylene-C薄膜所产生刻蚀区域的形貌和成分之间的差异。两种APPJ分别由单环电极装置和双环电极装置产生。由单环电极APPJ刻蚀的Parylene-C表面是非均匀的,从刻蚀区域的中心到边缘可分为叁部分:区域(I)是中心区域,此处Si衬底严重受损;区域(II)是有效的刻蚀区域;区域(III)是刻蚀边界。与单环电极APPJ相比,双环电极APPJ刻蚀的Parylene的形貌要好得多。特别是在区域(I)中,Si片受到轻微损坏。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结果表明:单环电极APPJ刻蚀区域的O元素原子含量多于双环电极。此外,还研究了两种APPJ的刻蚀速率,相比于双环电极APPJ,单环电极APPJ具有较高的刻蚀速率。(本文来源于《传感器与微系统》期刊2019年12期)
霍志胜,蒲红斌,李维勤[2](2019)在《高能透射电子束照射聚合物薄膜的带电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高能透射电子束照射下聚合物薄膜的带电效应严重影响其电子显微学检测的可靠性.采用数值计算方法研究了聚合物薄膜的带电效应.基于Monte Carlo方法模拟了电子的散射过程,采用有限差分法处理电荷的输运、俘获和复合过程,获得了净电荷、内建电场、表面出射电流、透射电流等动态分布特性,分析了薄膜厚度、电子束能量对相关带电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近表面电子的出射,样品内部净电荷、空间电位沿入射方向均呈现先为正、后为负的分布特性,导致部分出射电子返回表面以及内部沉积电子向基底输运形成电子束感生电流;随着电子束照射,由于薄膜带电强度较弱,透射电流随时间保持不变,实际出射电流及样品电流分别下降和上升至一个稳定值.薄膜厚度的增加使带电过程的瞬态时间增加,引起表面电位下降以及实际出射电流、样品电流增大;电子束能量的升高使透射电流增大,样品电流减小,引起表面正电位下降及实际出射电流的减小.(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23期)
杜雪娟[3](2019)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工程师已制造了导热聚合物薄膜》一文中研究指出据"www.britishplastics.co.uk"报道,最近,麻省理工学院的工程师已经制造了一种导热的聚合物薄膜,这种比塑料包装薄的薄膜,比许多金属、钢和陶瓷表现出更好的热传导性能。研究结果可能会推动聚合物绝缘体的发展,由于其轻质、柔韧和耐腐蚀的特点将成为传统金属导热体的替代品,适用于笔记本、电脑和手机中的散热材料,以及汽车和(本文来源于《现代塑料加工应用》期刊2019年05期)
兰燕燕,吕浩,赵秋玲,王霞[4](2019)在《染料掺杂聚合物薄膜中金纳米颗粒增强的随机激光》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金属纳米结构而获得随机激光的增强,其独特的性质及其潜在的应用价值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在表面增强荧光、光学开关器件、表面等离子激元激光等方面实现了较多应用。报道一种快捷有效的制备纳米颗粒的手段并基于该纳米颗粒结构分析了染料掺杂聚合物薄膜涂覆的随机激光现象和规律。利用离子溅射沉积和高温热处理在石英基底上制备了Au纳米颗粒,改变溅射时间Au纳米颗粒的尺寸发生可控变化,该方法便捷、工艺简单。研究采用40, 80和120 s叁种不同的时间进行Au膜溅射并在650℃下高温处理,得到粒径尺寸不同的Au纳米颗粒,随着溅射时间延长Au纳米颗粒的尺寸逐渐变大。通过涂覆有机荧光染料DCJTB掺杂的PMMA聚合物薄膜构建光致激射系统,利用纳秒脉冲激光对样品进行激发,得到随机激光并研究其出射光强度和阈值的变化规律特征。40, 80和120 s叁种溅射时间下所得Au纳米颗粒的平均粒径尺寸分别为230, 250和390 nm,在532 nm激光激发下产生随机激光的阈值分别为20.5, 17.5和12.5μJ·pulse~(-1)。Au纳米颗粒尺寸越大、粒子间距越小时,光子散射的平均自由程越短,光在金属颗粒之间可以多次有效散射,从而显着提高散射效率,产生较低阈值的激光发射; Au纳米颗粒的吸收峰与染料的荧光峰恰好匹配时,将会显着增强染料的荧光效应,激发更多染料分子发生能级跃迁,增加光子态密度,获得峰值更高、阈值更低的激射现象;泵浦光不破坏染料分子的情况下,可以多次循环泵浦获得激光,染料分子的发光效率随着多次激发略有降低,有助于随机激光器件的研究开发。实验研究结果与理论分析相一致,进一步明确了Au纳米颗粒对光子散射和等离子共振对光吸收增强的随机激光发射机理。该研究以Au纳米结构对光子的强散射效应为增益,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测量获得随机激光,为实现高效率、低阈值的随机激光研究提供了一种便捷的技术手段,有望促进随机激光器件的开发和应用。(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9年10期)
张晓静,吴湾,谷慧,龙云飞,陈述[5](2019)在《聚叁聚氰胺导电聚合物薄膜修饰电极用于高酸度水溶液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含有叁聚氰胺单体的溶液中,采用循环伏安法电聚合成功制备了导电聚合物聚叁聚氰胺薄膜修饰玻碳电极,研究了该修饰电极在不同浓度的盐酸溶液中电化学响应。研究表明,循环伏安图中具备一对可逆性良好的氧化还原峰,且氧化峰的峰电位与盐酸浓度在0.1~10.0 mol/L范围内分两段呈线性关系:在0.1~1.2 mol/L和1.4~10.0 mol/L,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E_(pa)(V)=0.5256C_(H~+)+0.1977,R~2=0.9936;E_(pa)(V)=0.01908 C_(H~+)+0.2421,R~2=0.9935;并进一步考察了对模拟强酸稀土提取液的酸度检测,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稳定性。该导电聚合物薄膜修饰电极制备方法简单快捷,可广泛应用于高酸度水溶液酸度的直接测定。(本文来源于《胶体与聚合物》期刊2019年03期)
许伟,姚日晖,宁洪龙[6](2019)在《喷墨打印技术制备柔性导电聚合物薄膜图案》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压电式喷墨打印技术在柔性衬底上制备导电聚合物薄膜图案,导电聚合物(PEDOT)为喷墨打印墨水材料,柔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薄膜为柔性衬底材料。通过在疏水的PET衬底表面旋涂制备一层亲水的聚乙烯醇(PVA)薄膜,显着改变其表面的浸润特性,接触角由107°变为38°,改善了PEDOT液滴在其表面的铺展与干燥过程。调节喷墨打印参数以及PEDOT液滴间距,实现了喷墨打印PEDOT线型薄膜的线宽与厚度的精确可控。有助于学生理解喷墨打印原理,掌握喷墨打印技术制备电子器件的实验方法。(本文来源于《实验技术与管理》期刊2019年08期)
李敏,尹辑文[7](2019)在《基于磁性聚合物薄膜的光纤磁场传感探针》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获得一个高灵敏度法布里-珀罗干涉仪光纤磁场传感探头,采用紫外光固化方法在单模光纤端面集成一个弧形磁性聚合物薄膜。利用条形磁铁作为场源,对干涉仪的腔长和折射率进行调制,对干涉峰峰值波长位置进行监测,实现对磁场强度的传感探测。将磁铁分别垂直和平行于传感探头放置,实验测得传感结构的灵敏度分别为46.77 pm·mT~(-1)和56.37 pm·mT~(-1)。该传感器具有成本低、制作方便、灵敏度高、稳定性好等特点,在生物医疗、信息技术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激光》期刊2019年11期)
蒋丰韬,项楠,倪中华[8](2019)在《聚合物薄膜惯性微流控芯片研制及直流道内粒子聚焦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一种低成本、可一次性使用的聚合物薄膜惯性微流控芯片,并探索了样品输入流量、粒子尺寸及流道截面尺寸对直流道内粒子惯性聚焦效果的影响机制.该聚合物薄膜芯片采用激光切割和热塑封的新型工艺实现快速、批量化制造.随着样品输入流量的增加,粒子聚焦效果逐渐优化,并在达到峰值后,随流量进一步增加而下滑;不同尺寸粒子在相同结构流道内的表现差异显着,粒子直径越大,其在惯性直流道内的聚焦效果越好;不同流道截面宽度的实验结果显示,截面宽度较小的流道结构更利于实现粒子的聚焦.研制的新型直流道聚合物薄膜惯性微流控芯片具有实现细胞等生物医学样品高效预处理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王康[9](2019)在《基于微纳米结构增强有机聚合物薄膜太阳能电池光吸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OSCs)由于轻薄,廉价,柔性等众多优点受到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然而,目前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依然很低,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发展。因此,如何提高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成为了研究者们的关注重点。通过合理的设计,将不同形貌和图案的微纳米结构引入到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中,能够有效的提高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光吸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叁个方面:1.多形貌多周期微纳米复合结构的制备及表征本文选用传统光刻技术以及双光束干涉光刻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制备出了形貌和周期可调的微纳米结构。基于传统光刻技术,选用型号为SU-8-2000系列的负性光刻胶作为加工原料,通过设计不同形貌的掩膜板,制备出了条形、矩形点阵、圆形点阵以及六边形点阵等多种形貌的微结构,从而实现了不同形貌微结构的制备;基于激光双光束干涉技术,通过调节两束相干光的角度我们制备出周期为2μm和350 nm的正弦型光栅结构,从而实现了不同周期的微结构的制备;通过将两种工艺相结合的方式,连续两次曝光,我们制备出了形貌和周期都可调的微纳米结构,从而实现了多形貌多周期的微纳复合结构的制备。2.微米光栅结构提高有机聚合物薄膜太阳能电池(OPV)的光电转换效率我们通过传统光刻技术制备了周期为6μm的条形光栅结构,通过控制光刻胶与丙酮的稀释比得到不同高度的光栅结构。将得到的不同高度的微米光栅结构引入到有机聚合物薄膜太阳能电池中。与平板器件结构相比,光栅器件结构由于散射效应使得OPV有源层内部的光吸收效率得到明显的提升,进而有效提升了OPV的光电转换效率。与此同时,随着光栅高度的依次增加,散射效应随之增强。对比发现,光刻胶和丙酮稀释比为1:4、1:2、1:0的光栅器件相对于平板器件,光电转换效率依次提升了9.59%,19.18%和28.77%。3.表面等离子-微腔激元对顶入射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TOSCs)光吸收效率增强的研究我们通过合理的设计,将周期性矩形光栅结构引入到TOSCs中,通过严格耦合波分析(RCWA)以及有限时域差分(FDTD)两个算法,对具有光栅结构的TOSCs理想模型中的表面等离子体激元(SPPs)模式与微腔模式的耦合机制进行了分析。我们通过调节光栅周期的大小以及有源层的厚度,使得复合SPPs模式、微腔模式和有源层材料本征吸收的3个区域重合。由于复合SPPs模式和微腔模式形成了反交叉耦合,其作用成为表面等离子体-微腔激元。表面等离子体-微腔激元局域场的增强作用有效地提高了TOSCs中有源层的光吸收效率,通过计算,在波长470 nm到600 nm范围内的光吸收效率提高了近19%。(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期刊2019-05-20)
王世伟,闫肃,李伟[10](2019)在《电场极化调控共轭聚合物薄膜润湿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首次采用电场极化技术精确控制共轭聚合物(P_3HT)薄膜表面的润湿性,通过调节极化条件,成功实现了对P_3HT薄膜表面润湿性的精确控制,薄膜表面水接触角可以实现从疏水性到亲水性转变。通过光谱学、形貌学及接触角等表征手段,详细研究了电场极化作用下共轭聚合物分子取向聚集形态及作用机理。该工作不但扩展了共轭聚合物薄膜材料的应用范围,也为分子形态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长春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聚合物薄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高能透射电子束照射下聚合物薄膜的带电效应严重影响其电子显微学检测的可靠性.采用数值计算方法研究了聚合物薄膜的带电效应.基于Monte Carlo方法模拟了电子的散射过程,采用有限差分法处理电荷的输运、俘获和复合过程,获得了净电荷、内建电场、表面出射电流、透射电流等动态分布特性,分析了薄膜厚度、电子束能量对相关带电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近表面电子的出射,样品内部净电荷、空间电位沿入射方向均呈现先为正、后为负的分布特性,导致部分出射电子返回表面以及内部沉积电子向基底输运形成电子束感生电流;随着电子束照射,由于薄膜带电强度较弱,透射电流随时间保持不变,实际出射电流及样品电流分别下降和上升至一个稳定值.薄膜厚度的增加使带电过程的瞬态时间增加,引起表面电位下降以及实际出射电流、样品电流增大;电子束能量的升高使透射电流增大,样品电流减小,引起表面正电位下降及实际出射电流的减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聚合物薄膜论文参考文献
[1].胡明山,王涛,奚野,刘景全.对大气压低温等离子体刻蚀聚合物薄膜的工艺研究[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9
[2].霍志胜,蒲红斌,李维勤.高能透射电子束照射聚合物薄膜的带电效应[J].物理学报.2019
[3].杜雪娟.麻省理工学院的工程师已制造了导热聚合物薄膜[J].现代塑料加工应用.2019
[4].兰燕燕,吕浩,赵秋玲,王霞.染料掺杂聚合物薄膜中金纳米颗粒增强的随机激光[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9
[5].张晓静,吴湾,谷慧,龙云飞,陈述.聚叁聚氰胺导电聚合物薄膜修饰电极用于高酸度水溶液测定[J].胶体与聚合物.2019
[6].许伟,姚日晖,宁洪龙.喷墨打印技术制备柔性导电聚合物薄膜图案[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
[7].李敏,尹辑文.基于磁性聚合物薄膜的光纤磁场传感探针[J].中国激光.2019
[8].蒋丰韬,项楠,倪中华.聚合物薄膜惯性微流控芯片研制及直流道内粒子聚焦特性[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9].王康.基于微纳米结构增强有机聚合物薄膜太阳能电池光吸收的研究[D].华侨大学.2019
[10].王世伟,闫肃,李伟.电场极化调控共轭聚合物薄膜润湿性[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