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粟:《弟子规》孝道新探论文

陈粟:《弟子规》孝道新探论文

摘要:《弟子规》中的孝道需要在中国传统历史和文化典籍整体视野中才能得到恰切深刻的理解,需要在孝之为道的通贯、孝之为道的整全和孝之为道的相感中回归孝道文本的底色,从而心平气和地还原《弟子规》的本来面目,在当代探索适合于中国人的孝道养成之路。

关键词:《弟子规》;孝道;通贯;整全;相感

《弟子规》作为传统中国社会启蒙养正的风行读物,确有其教化之功效,一定程度上是对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简明阐述和具体实行。虽然此古代教育课本烙刻着中国传统社会的时代印记,但依然看到其中所蕴含的人性之常理、人情之常态,对于现代社会和现代人依然具有教育感化的价值。而《弟子规》开篇就提到儒家成人之学起始处和首要点在于孝,紧接着第一部分又对孝进行细致深入地阐释,由此可见整个读物立论的根基在于孝。这其实不过揭示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现象:唯有在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孝”是作为核心概念加以尊崇、阐发和践行的,而孝应该从道的层面予以理解和把握方能透彻。因此对于《弟子规》中孝道的解析,可以使现代中国人管窥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文化中的孝道之义理,进而对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和思想产生具有批判精神的温情和敬意。

一、孝道之通贯

《弟子规》中对孝道的描述和规定必须放置在整个中国传统历史的文化背景中予以考察和审视方能领略孝之为道的博大精深所在,孝道亦是《弟子规》所追求的儒家圣贤的修养初始和人格完成;孝之道有所得而能稳固地持守便形成孝德,由孝德生发出人之诸种德性,成为儒家各种德性的根基;同时孝道与孝德必凝结于人的生命,形成美善之行为。

经济活动已经占据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主导地位,作为社会体系当中的一份子,每一位社会成员都具有“经济人”的特质,艺术家也不例外。看重并追求自己的利益是“理性”的,在市场秩序中艺术家对自身的经济利益有所追求是必然的也是无可厚非的。

1.孝道。《弟子规》中对孝的描述呈现为人的基本伦理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处之道。所谓孝道即是善于侍奉父母,孝子需要竭尽心力和才智获得父母身心的愉悦和安泰。这里父母与子女之间不仅是物质生命的延续,更重要是两者之间由自然血缘亲情而产生的真诚深厚的情感,并且通过孝道将父母的精神品质和事业志向默化为子女的特质。这样就不仅能够营造出家族内部现时的人情和睦,亦能够将之重现于后代的家族之中,形成在历史中家族有生命力地绵延不绝。当然子女因孝道而承继并不是简单地复制和固守,而是能够在原有基础上发扬,将父母未竟之志和未竟之业能够成全,甚至超越父母乃至先祖之作为而达到新的高度或者开辟新的事业。进而言之,孝道是要突破家族的限制,而能够扩展至国族历史和文化的持守、传承和创新。所谓“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1]27意味着忠实于前人所开创的事业和追求的志向,能够会之于心,将至完成延续;而儒家之道统就是由此得到历史的坚固,并且由此对人类历史中所有合乎道统的民族和文化都要予以存续。深而言之,孝道更是要在天地之间开启,要为天地立心,与天地生生不息之道合一,从而使人心与道心融通为一,达致为人之神圣。这一看似简单普通的伦常确是中国传统最看重的人伦,因为它涉及到人的繁衍生存、家族的绵延存续、社会的和谐稳定、政治的治理教化、文明的传承创造乃至天地的参赞化育。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宋越州山阴人。一生著述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陆游在文学史上的成就以诗为最,《宋史》称陆游“年十二能诗文”,“游才气超逸,尤长于诗”,自称“六十年间万首诗”,《剑南诗稿》现存诗歌9000余首。其9000多首诗歌中,出现“琴”字样的诗歌共计127首。

2.孝道之身与心。孝道指向子女对父母的孝敬、孝养和孝顺。所谓孝敬是指子女对父母内心的敬重,始终保持对父母的敬意,谨慎侍奉父母。这样的内心状态是子女对父母之深情厚恩产生深刻体认和持续回应的结果,子女将父母放置在心灵深处而将其安置在近乎神圣的地位,使自己完全谦卑,仰望和感谢父母的恩惠。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孝敬并不需要外在的礼仪行为和物质载体,而是要具备如此恒定的内心,则父母之心必得安慰和满足。所谓孝养是指对父母身与心两方面需要的照顾和满足。养父母之身看起来简单直接,只需要考虑到身体的饮食、衣着、居住等各种所需加以满足即可,因而关键是养父母之心。父母之心被子女孝养而能满足,即便是有暂时物质上的亏欠,大致也能宽待和承受,因为父母对子女的最深沉的是内心的宽慰和期待。因此要深入体察父母内心的深处,消除父母心中隐忧,承继父母之心志,补救父母之心智,从而使父母心宽体胖。所谓孝顺,是指子女对父母的顺应和承当。父母对子女有生养育之大恩,且对子女付出心血,所有要求都理当顺应;即便其有不合乎情理之处,也应该承当而寻找化解之法。唯有对父母的心之孝敬,对父母的身心孝养,才能做到身心合一的孝顺。

3.孝道之生与死。孝道主要通行于人世间,是现存之人的现实活动。孝道之流行、孝德之修养和孝行之遵守,都需要在有形生命的人与人之间展开,而能彰显道尊德贵,显示人性之美善。在父母健在之时,可以继续听闻父母耳提面命的唠叨,无数次重复的关心提醒;可以陪伴父母与之闲谈,其中自有旁人难以理喻的亲情;可以遇到问题征询父母的建议,即便无解却总有父母无私的支持;可以及时供奉父母的身体所需,让父母衣食无忧安享人生;可以发挥才智创造事业,父母可以得到内心满足和喜悦。即便如此,古人尚言“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1]74年岁的增加意味着人之生命的高寿,也意味着人生的大限;所以孝道之实行最好是在父母生前勉力而为,方能无愧于孝子之心。当然,父母的之离世是人人所必经,但这不意味着孝道在死亡面前戛然而止。死亡固然能够隔开父母与子女,但子女生命里存有的父母独特的印记,父母的相貌、性格、习惯、志向和事业都会在子女身上得到一定程度的反映;子女对父母会时时感思怀念,无论是平常的想念还是特定节日的礼拜,都成为父母在子女生命里的重生。诸如此类种种,中国人将之转化为代代相传的礼仪教化制度,从而使孝道能够打通生死两界,超越死亡的终结而具有永恒的价值。

二、孝道之整全

在丝绸之路上,有这样一个护卫百姓饮食用药安全的团队:2012年,其医疗器械监管工作被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通报表扬;2013年,其直属单位市药品医疗器械安全监测中心被评为全国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监测工作先进集体;2015年,其政务信息工作被国家总局通报表扬……她,就是甘肃省酒泉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近年来,酒泉市局以“四个最严”统领监管工作,以“四有两责”夯实基层基础,以改革创新提升监管能力,以问题导向安排部署工作,确保全市连续多年未发生食品药品安全事件。2011年以来,在全市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年度考核中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

1.孝道之日常与非常。与父母相处的日常时期是指普通平凡、习以为常的生活,表现为时间的自然变迁、事物的安排处置、情绪的体贴疏通。孝道之日常时期我们所能观察到的第一种情境是时间的自然变迁,它包括了父母与子女共同成长的历程以及天地四季昼夜的循环:子女从小在父母抚育之下成长,自然时时听受父母的训诫;及至子女求学启蒙,则望其归去有时,出入平安;乃至子女成人成业,则望其居住和事业安定稳固;同时父母亦希望子女在四季冷暖循环中能感知父母所需,在昼夜的黑白交替中能体贴父母的牵挂。孝道之日常时期第二种情境是事物的安排处置,是指子女对于人事和物品的处理,显然要经过有经验的父母的指点方为妥当。孝道之日常时期第三种情境是情绪的体贴疏通。这是指不管是内在的心理所激发还是外在的问题所触动,都要竭力避免父母情绪的负面冲动,让其保持良好的心态。而非常时期则是与父母之间矛盾纷争的突发乃至疾病丧祭的苦痛,表现为与父母之间情绪上的对立、父母自身的错失、父母身体的疾病以及父母离世隔绝。这些方面都不是家庭生活的常态,而是与父母之间关系相处出现的矛盾对立,是人的身体在内外环境交结和侵染下必然要产生的衰败,因而都意味着孝道日常生活的紧张、破裂和重构。如果说日常生活之孝道需要子女反复训练养成行之有效的习惯,那孝道之非常则需要子女战兢恐惧中应对好突如其来的情态的质变。

2.孝德。孝道的层层贯通需要人心的体察和承应,得之于心而能够不受任何外在环境的困扰始终保守,则是孝德。孝德并不是空泛之道德说教,而是具化为个人整体生命,达到无待乎外的自足,其和顺之气积淀于心而英质显于外,从而展现出孝德之纯懿。孝德之人则从家族、民族、历史、文化和宇宙等不同境域的承继和通达之中获得人之为人的定位、价值、意义和归宿感;孝德之人能将庸常之孝推至极致,从而见道体之本、道用之微,从而“德无不备,命无不可受”。[2]孝德在人生命里建立根基之后,便成为仁德养成的源头,亦成为其他诸种德性生发的开始;由孝而仁,由仁爱之德统摄义、礼、智、信等诸德,则具备全德,成为古代所推崇的完全之人。这样的孝德并不是一种静止固化的状态,而是不断从自身获得更新的永无停滞的修养,对外在情状的变化保有灵敏的善恶感知和分辨能力,并能够随时随地因事制宜。孝德本身之内就蕴含着承继、创生之能力,它既可以润泽人的身体使其成为有德之君子,可以独立于天地之人而能藏道于身;亦能感化此身之外的人,使孝德不是个人一己之德,而是普遍共通的人之常德,从而造就一个历史与文化的共通体。

《弟子规》中所讲述的孝道要从传统中国历史文化整体视野中方能获得切当的理解,在文本言语直白的字里行间,细细体味可以感知李毓秀、贾存仁儒生的思维缜密和良苦用心。在《弟子规》中“入则孝”部分,对孝道做了整全的描述,可以将之分解为日常时期之孝道与非常时期之孝道、身孝父母与心孝父母以及父母生在之孝道与父母死殁之孝道。

3.孝行。孝道开启一条通达的道路,人人皆可以行走于其上;行走而有得于心,人人皆可有孝德;而孝道与孝德之落实是孝行。它是中国古人所体察的天地之道在宇宙和人间的自然流行,含气之类尤其是人更是能将孝承担践行;而违逆其道其理,则难以成人而堕落成野蛮。虽然孝行似乎直接简易,却依然需要人心的觉醒和明悟,需要其对孝道有所体悟,对孝德有所感通,从而从心灵深处体味到孝道与孝德之充足和美善,这样就能洁净心思意念;如此即便在遇到内在的困惑和外在的困境之时,依然能够择善固守。这时孝行虽然还没有表现在外在行为中,但已经成为具体的实行。当然,孝道在人心中的体认难以判断,最重要的还是要表现在可见、可听、可感的身体言谈举止动作之中。这样孝行就成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流、互动,尤其需要作为子女的行为要能体会父母的苦心、疏解父母的隐忧、满足父母的需求。每一样具体的孝行涉及到具体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情境,需要在细致繁琐之中不厌其烦,需要在困苦艰难之中委曲求全,需要拿捏好分寸恰到好处。于是通过孝行之反复淬炼,犹如“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1]25

三、孝道之相感

1.言传身教。父母自身所具备的品格、学识和为人行事对子女就有潜移默化之影响,父母之间相处所营造的氛围更是对子女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而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最直接的是耳提面命。在“入则孝”开篇就描述了父母与子女之间四种感应的情景:父母呼与子女应、父母命与子女行、父母教与子女听以及父母责与子女顺。父母的呼唤里面包含着不见子女的忧急,对其不知在行何事的担心,更有希望子女回归父母保护之下的慈爱;因而子女如果听到如此呼唤一定会自然做出反应,马上让父母能够辨别自己的方位,让父母听到自己回应之后安心并能尽快回到父母的眼前。父母的命令往往是正确的要求,是作为子女理应完成而不能推脱和拖延,因此子女应该毫无懈怠持之以恒地贯彻于行为之中,养成良好的品格习惯。父母的教导是子女成长所需,不管是学识、为人和处事,父母总有自身积累的丰富经验和系统知识,总是乐于毫无保留地将此知识经验传授给子女,子女应该感到莫大的幸运不费气力得到父母的全部智慧,更应当聆听领受。父母的斥责意味着子女已犯有错失、错误乃至更严重的事端,父母从改正子女行为的爱心出发必然要对如此行为不容姑息,子女则要能体会父母愤怒言语行为背后的苦心而能幡然醒悟、悔过自新,听从父母的责骂、责罚乃至责打而能改邪归正。这样孝道通过呼与应、命与行、教与听、责与顺之间的感应建立父母与子女的教—化共通体,父母通过如此言传身教而能感化出孝子贤孙。

《弟子规》中所阐述的孝道,可以从日常与非常、身与心以及生与死之间中获得整全的解答并在其间通达转换自如。在如此整全灵动的境域内,孝道成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感应感化。孝道的相感表现为父母为主导的对子女的育化、子女成长而对父母的体察以及超越生死的感念。

2.切己体察。父母将子女渐渐养大成人,子女开始成人的基本表现就是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有所观察和体会,从而有所回馈和回报。对父母的回报最切身的就是身体冷暖的感知:冬天最寒冷需要照顾到父母身体的温暖,夏天最炎热需要照顾到父母身体的清凉;由此类推,就是随着四季循环中气候天气的变易而年复一年的不懈怠的关照父母的身体冷暖和其他各样的需要。对父母报答最艰难的就是身体疾痛的感受:子女要知晓父母疾病根由何在,如何对症下药;同时疾病如果涉及到日常的护理,则需要子女抽出时间亲自守护。父母生病之时,总有难言之隐,总有不时之需,子女要常常在父母侧旁细心观察父母的需求,亲自解决方能无愧于心,不至于以后良心亏欠。子女父母的回馈最日常的是心灵的感通:不管是时辰的改变,还是方位的迁移,亦是事物的处置,都需要考虑到由此对父母产生的心理的影响,能够随时随地化解父母内心的不安,使其知晓子女一切的言行起居生活居所事业等,从而放心让子女在社会中发展;子女要敏感地体察到父母情绪的波动起伏、情绪的不同的体验、情感的好恶爱憎,能够尽力将父母之喜好予以成全完备,避免引起父母的忧愁,力戒父母可能蒙受的羞耻,在与父母相爱之中尽得孝道之美善;同时,即便父母有过错,总要和颜悦色反复进谏以致为修正父母之错失而甘愿承受必要的委屈。子女如能从父母身体冷暖、身体疾痛以及与父母心灵感融通中切己体察回馈父母,则孝道不求而至。

3.追思感念。父母终究要离开人世,子女终究要接续父母的衣钵,而在父母与子女交接之间最重要的莫过于慎重安置父母的遗体、按时祭奠父母的亡灵。父母的离世是子女最大的痛苦,亲眼目睹父母身体而静默回想生前种种音容笑貌则悲恸不已,这样的心情盘绕在心以致生活的娱乐和奢华都胜不过对父母的哀思而完全弃绝;这是作为子女最自然应有的情感反应,也是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写照。更为重要的是,子女不要沉浸在父母离世的伤痛中,而是坚强面对并以隆重合宜的方式程序来安葬父母的遗体;每逢父母的忌日或是清明节等传统节日进行祭祀,常思父母生前之恩德,常念父母难报之恩情,将之传至子孙后世。对父母的遗体安置和父母亡灵的祭奠都要以诚挚的哀思为本,以礼制为节,使父母宛然如生。生死之间的阻隔是人力难以破除,但孝道却能一定程度上感通两界,而能将亡者的道德、功业和言说生生不息传递久远;于是乎,“祖述尧舜 宪章文武”,[1]37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就在千年的传承和积淀中蔚为大观,成为人世间独具一格的精神风范。

综合以上分析,该模型通过验证,可以根据广东省碳交易和地区生产总值来解释广东省碳排放,也验证了之前的模型假设:碳排放数量与碳交易年度总成交金额成反比,与地区生产总值成正比。

《弟子规》中的孝道看似平易,其实蕴藏深厚。只有在中国传统历史和文化典籍整体视野中才能解读《弟子规》文本中的直白文字,才能看到孝之为道的通贯、孝之为道的整全和孝之为道的相感,才能回归《弟子规》中孝道文本的底色,不必声嘶力竭地彻底否定,无须大张旗鼓地尊崇迷信,而是心平气和地还原《弟子规》的本来面目,在当代探索适合于中国人的孝道养成之路。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二中庸[M].长沙:岳麓书社,1996:507.

A New Probe into Disciples Rules

CHEN Su
(Shanghai Jiguang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Shanghai 201901 China)

Abstract:The filial piety in Disciples Rules needs to be fully understood in the general view of Chinese traditional history and cultural classics and to pass through the filial piety of the coherence,whole and sensation so as to return to the original truth,and explore a suitable way for modern Chinese filial piety.

Key words:Disciples Rules;filial piety;coherence;whole;sensation

中图分类号:G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60(2019)01-0080-04

收稿日期:2018-06-06

基金项目:2016年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优秀青年教师培育计划项目(Z-20001-16-09)。

作者简介:陈 粟(1977-),男,江苏句容人,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学理论研究。

(责任编辑张文鸯)

标签:;  ;  ;  ;  ;  ;  ;  ;  ;  ;  ;  ;  ;  

陈粟:《弟子规》孝道新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