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庄子》中的真人人格内涵非常丰富,是庄子所提出的重要理想人格之一。庄子被唐玄宗追封为“南华真人”,可见这是对其人格最贴切的概括。深入发掘庄子真人人格思想的审美意蕴和思想精华,对于现代文化人格的建构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将以《庄子》文本为依据,深入探索庄子“真人”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庄子;《大宗师》;真人;现代意义
钟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说,“庄子真实学问在《大宗师》一篇。”足见《大宗师》在《庄子》中的重要地位,其重要价值主要来源于本篇对道家理想人格——“真人”的塑造和阐释。“真”作为哲学概念的提出,是庄子对于哲学史的一大重要贡献。对于真人的推崇与赞美,展现了庄子深刻的哲思与理想人格的建构。
一、真人的人格内涵
先秦时期,建立理想人格是各家各派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但真人乃是庄子独创。王夫之在《说文广义》中提到:“六经、语、孟无‘真’字。”顾炎武《日知录•破题用庄子》也说:“五经无‘真’字,始见于老庄之书。”在先秦诸子典籍之中,对于“真”字之内涵探讨乃庄子首创。据学者张清河统计,“真”字在《庄子》一书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共在书中出现66次,有关“真人”的表述有19次,其中有10次出现在内篇《大宗师》中。因此深入研究《大宗师》一篇乃是理解“真人”人格内涵的关键所在。
(六)完善科学的考评体系。法治宣传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完善运用考评推动责任制落实的相关机制,推动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并形成督导抽查通报等一系列的考评措施,强化实施。在制定相关考核细则时要注意:一是考核指标要可量化,具备科学性、可操作性;二是考核要公开、公平、公正,加强利用互联网云平台、大数据等技术,探索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独立评估;三是要加强考评的结果运用。考评的结果要运用于综治、绩效、文明等各类考评中,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想要充分理解庄子的“真人”思想,首先应该明确“真人”之内涵,何为“真”?《说文解字》曰:“真,仙人变形而登天也。”《说文解字》中对于“真”的解读基本符合道家的思想,即修养得道的人为真人。庄子没有在书中给“真人”下过明确的定义,但在《庄子》的注中有相应的解读,郭象在《大宗师》中注曰:“夫真者,不假于物而自然也。”林希逸注:“真,自然也。”郭象和林希逸都将“真”解释为自然。在《庄子•渔夫》中,其中由孔子与渔夫的对话引出了“真”之内涵,孔子问于渔夫“请问何谓真”,渔夫回答了最为核心的一句“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成玄英疏曰:“法效自然,宝贵真道,故不拘束于俗礼也。”可以看出“真”在这里被看成“自然而然”的代名词。因为“真”本身出于自然且顺应自然,所以也就不受到外界力量的干扰,即人本身的自然状态。这里所强调的是浑然天成,不经过人为的改造和雕琢。
《大宗师》中提到真人的次数最多,并且有著名的“真人四论”:
首先,真人与众不同的生命状态。根据成玄英疏,真人已经达到生死如一的境界,所以没有安与危的分别,上高处不会全身战栗,入水中不会全身濡湿,入火海不会全身发热。庄子在这里强调的实质上是一种精神状态,而不是身体状态,事实上处在对待关系中所谓主客体是无法达到合而不伤的境地,因为即使在主观上遗忘和忽略,在客观上依旧会产生影响。真人之所以能够具有这种“神通”,是因真人随之“物化”,即真人已融入万物,与万物合二为一,水和火本身不会觉得自己是湿或者热的,所以真人与万物合一,无论其处在何种状态下也不会为之所伤。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但是真人却不贪求口腹之欲,能够做到“其食不甘”。《老子》曰:“五味令人口爽。”爽在此意为损坏、败坏。老子在此认为修道之人若是一味沉迷于饮食享乐,将会导致身体的损伤,失于道义。出家人讲求“过午不食”,以此减少不必要的欲望,这个道理是一样的。真人没有过多的欲望,自然超越了生死之惧,福祸之忧。“故无所甚亲,无所甚疏,抱德炀和,以顺天下,此谓真人。”(《庄子•徐无鬼》)真人纯一而素朴,“故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能体纯素,谓之真人”(《庄子•刻意》)真人抱德养和来顺应天下,以自然待人事,而不以人事干预自然,从而能自如地与世间万物共存。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
从以上分类可以看出,在宗守云(2011)的文章中,对与语言范畴化路径的描述更加的具体细致,跟宗守云(2007)相比而言分类更加全面,除此之外这种分析得到的规律更加普遍而不只是针对于量词“副”的研究,因此这对于语言的范畴化的基本途径的研究更加具有参考价值。
除了坐忘,庄子认为想要进入真人之境界还要做到“心斋”。
古之真人,其状义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与乎其觚而不坚也,张乎其虚而不华也;
传播路径指信息的实际传递过程,由发信息者一端经过物理媒介、网络媒介,传递到接收信息者一端所形成的单向、非闭合、不间断的序列或链条[14]。在信息的传递中,由发信者、传信者,以及收信者构成传播节点,是决定传播路径的关键性因素。总体而言,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存在三种不同的路径。
概括而来,真人主要有两个特性:
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
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
二、“真人”的修养方法
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人间世》)
[2]Singaporeans can better appreciate the Chinese culture....Still,there will be difficulties ahead,according to Bernard Chan,president of Asia Financial,an investment holding company.
其次,真人总是顺应于道。在《庄子》中,真人可谓是庄子塑造的理想人格。真人不是指具体的某一个人,实际上,庄子所塑造的是一个抽象化的存在形态,而想要走向这种形态,首先要做到对“道”之充分领悟。作为庄子塑造的理想人格,真人始终与庄子所推崇的“道”密不可分。想要达到真人之境,首先要做到以道为人生的最高指导,在知与行的过程中顺应道之运行。《大宗师》中曾提到:“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这里所提出的“不以心捐道”是指人不可以用机心去把握道,实质上此处庄子所强调的是“自然而然”。“真”出于自然而顺于自然,无论是修道者自觉的要“通乎道”,还是修养自身意义上的“不以心捐道”,庄子所要表达的都是,想要成为真人,首先要对道有所体悟和把握,并在这种体悟和把握之中顺应道的运行。
“堕肢体”即好像身体没有了,没有感觉了;“黜聪明”指没有妄念、没有思想;“离形”没有形体,“去知”没有智慧;“同于大通”指与天地合一,达于大道。当一个人放弃身体、放弃智慧,还能清晰的认知这个世界,就达于大通了,走向了心灵的空寂境界。在庄子看来,形体和人类外在的妄念和欲望是人通于道的阻碍。世间的人多被外在的形体蒙蔽了双眼,只看得到“有用之用”,那么忘却心灵,忘记身体,到底是有用还是无用?这恰恰是无用之用,庄子曰:“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无用才是彻底摆脱了人生的困境。所以,利用聪明是修行最坏的方法,要合于然,达到“坐忘”的境界,才能通于道,达到做真人的境界,而离形养德正是体道的基础。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
古之真人,淡情寡欲,不计生死,随物而变,天人合一,归根到底就是能够和于道,而道为万物之宗,万众之师,因称之为大宗师。古之真人正是秉持本性,顺应自然,才能忘得失,弃毁誉,合于天道。他们不为情事牵绊,超越生死,纯朴至真,从而获得至乐。
关于《大宗师》的主旨,郭象注为:“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富,其所宗而师者无心也。”林希逸认为:“大宗师者,道也。犹言圣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刘武则注为:“所谓大宗者,道也;所为大宗师者,以道为师也。”综合以上注解可知,大宗师意为“道”是最值得尊敬、敬仰的老师。而真人即是达于道德人,可以称之为大宗师。有关修养成为真人的方法,庄子提出了“坐忘”和“心斋”两个概念,《大宗师》中通过颜回与孔子的对话引出了“坐忘”的概念:
所谓“心斋”实际上是修道之人修养的第一步,即进入空的境界。如何做到“心斋”?孔子具体解释,首先要做到心念专一,思想专一,不使用耳朵听声音,而是用心灵去听;接着不要用心听,而是用我们一呼一吸之间的气去听。到达了用气听得境界,耳朵的听觉不起作用,心里的念头也不动,自然就符合于道。这样就进入到了自我意识中的空,即使世界中还有外物,但修道之人的内心已经丝毫感受不到。能够做到内心意识不动,耳朵听不到外界的杂乱之音,达到心灵的宁静,就完全返归内在了。只有做到摒弃内心多余的欲望与杂念,达到心灵的回归时,才能真正显示出“道”的本质。
庄子认为现实中人的人总是被欲望所困扰,被追名逐利所樊篱,所以一生致力于寻找解除人心灵困扰的方法。通过“坐忘”和“心斋”的方式,去除心灵中的杂念,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内心平静,从而和自然合为一体,实现心灵与道的完美契合。
(2)执行。检验人员严格遵守免疫检验质量管控流程规定,确保工作目标与制定结果一致,依据实际要求更新医院临床免疫室的老旧设备,增添特种蛋白分析仪、倒置显微镜等新型设备,且进一步完善免疫室的功能区域划分等[2] 。
儿子的落榜使丁香花心情阴郁,但落榜的孩子更需要安慰与呵护。其实成不了参天大树,做一棵碧绿小草,同样能点缀大地享受阳光和雨露。然而丁香花始终纠结着,她倔强地认定,大学是决定儿子命运的唯一因素,它决定儿子一生的荣耀和幸福。面对一个失望而又固执的女人,我一时半会儿竟无法用合适的言语去安慰她。是啊,不能如愿跨进大学校园,对于一个努力但悟性不算很高的孩子来说,的确难为他了,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但这并非能彻底左右他今后的人生。站在丁香花的角度,儿子考上大学是喜事,但眼下落榜,家长是否更应调整一下心境呢?于是我用充满慰藉和鼓励的口吻告诉她,“幸福和快乐会属于您!”
三、“真人”人格的现代意义
与儒家所不同的是,儒家塑造的是现实中的人,而道家更偏向于塑造理想中的人。“真人”是一个理想社会的理想范型,与儒家所树立的“圣人”形象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儒家的理想人格是一种以伦理为架构的道德人格,以人为的“有为”(仁、义、礼、智、信)取代自然的“无为”,而庄子的“真人”是一种超越了道德和人伦的自然人格。这样的形象体现了庄子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对人生意义的追求。庄子对于人性的认识是更为深刻的,他揭示了人性的软弱和扭曲,表现出了对人性丑恶并走向畸形的关注和忧虑,由此他建立了“真人”的人格形象,建立了超越社会、超越自我的理想人格,以期待和呼唤人性的回归。
在现代化快速发展的今天,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极度不平衡,造成了现代人心灵的扭曲和黑暗。太多的人被欲望遮蔽了心灵,异化为物质的附属品,从而丢弃了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庄子的“真人”思想在儒家的规矩严苛和佛家的禁欲戒律中,给予了中国人一片可以自由呼吸的精神家园,它反对人为的约束管教,它反对利用外力改变人性,它追求人性的自由和本真。庄子的“真人”思想在缓解个人精神痛苦、消除追名逐利、淡化人心欲望,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人格独立等方面,具有极大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死,“真人”人格范型中所蕴含的自然而然、不滞于物等思想,对于缓解当代社会冲突、个人身心修养、提升精神品格也是大有益处的。值得现代人深入挖掘与思考。
庄子基于对人生、自然以及社会的思考,在《大宗师》一篇中建立了“真人”的理想人格范式,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学内涵和审美意蕴,对于当代社会的健康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沃土。
参考文献:
[1]陈鼓应注.庄子今注今译[M].中华书局,1983.
[2]胡静.《庄子•内篇》“真人”形象探微[J].攀登,2018 (02):150-153.
[3]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作者简介:袁泽宇(1995.12.22-),女,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标签:庄子论文; 真人论文; 宗师论文; 人格论文; 自然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先秦哲学论文; 道家论文; 《北方文学》2019年第21期论文; 东北师范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