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准噶尔盆地腹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准噶尔盆地,侏罗系,油气藏,腹部,地貌,清水河,油气。
准噶尔盆地腹部论文文献综述
刘刚,卫延召,陈棡,贾开富,龚德瑜[1](2019)在《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白垩系次生油气藏形成机制及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白垩系发育大量的次生油气藏,以埋藏浅、物性好、建产快、产能高为特点,是寻找高效油气藏的重点探区。利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析,结合恢复的埋藏史和热演化史,明确了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白垩系原生油气藏形成的关键期在早白垩世,次生调整的成藏期在古近纪末期。通过恢复早白垩世(原生油气成藏期)侏罗系的构造,结合成藏要素的时空耦合关系以及油气包裹体丰度、储集层定量颗粒荧光分析,揭示出莫索湾、陆南和陆梁古鼻状构造是侏罗系原生油藏的主要聚集区。综合原生油藏的分布和古近纪末期(次生油气调整期)的构造特征,深入剖析了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白垩系次生油气藏的成因机制和输导要素,构建了次生油气藏的4类输导体系,明确了各类输导体系的作用区域、成藏层位、目标类型及控制因素,建立了次生油气藏的形成模式。在成藏模式的指导下,结合输导体系的差异性,将侏罗系—白垩系次生油气藏划分为4类成藏区,其中,勘探程度相对较低的石东凸起和石南鼻状凸起是未来寻找高效次生油气藏的重点区带。(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李二庭,陈俊,迪丽达尔·肉孜,高秀伟,米巨磊[2](2019)在《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原油金刚烷化合物特征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色谱/质谱/质谱方法分析了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原油中金刚烷化合物的含量,探讨了金刚烷参数指标在腹部地区原油类型划分和成熟度判识中的适用性。腹部地区原油中金刚烷类化合物含量较低,主要分布在(200~500)×10~(-6)。利用金刚烷类化合物浓度指标能够有效划分原油的类型,金刚烷异构化指标能够有效判识原油的成熟度。腹部地区原油主要分为两大类:Ⅰ类原油为早期相对低熟原油,金刚烷类化合物含量低,单金刚烷含量相对较高,浓度指标A/1-MA比值分布在0.50~0.71,成熟度指标MAI值较小,在0.41~0.50之间,主要分布在远离生烃凹陷区域;Ⅱ类原油为晚期相对高熟油,金刚烷类化合物含量较高,1-甲基单金刚烷含量较高,A/1-MA比值分布在0.30~0.37,MAI值在0.52~0.69之间,主要分布在生烃凹陷内,其分布格局与油气运移方向一致,即晚期充注的原油驱动早期充注的原油向远离生烃凹陷处运移,证实了腹部原油运移方向为盆1井西凹陷向北运移。(本文来源于《石油实验地质》期刊2019年04期)
龚德瑜,张越迁,郭文建,宋志华,卢山[3](2019)在《次生生物甲烷与生物降解作用的判识——以准噶尔盆地腹部陆梁油气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次生生物气"是指原油遭受生物降解后生成的天然气,由于其成分几乎全部为甲烷,因此又称为"次生生物甲烷"。以准噶尔盆地陆梁油气田为例,基于天然气组分和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结合伴生原油的轻烃地球化学特征,系统研究了次生生物甲烷和生物降解作用的判识方法。研究表明:当热成因天然气与次生生物甲烷混合时,甲烷碳同位素组成变轻,天然气组分变干。同时,此类天然气通常与埋深(地温)和生物降解油藏密切相关。通过原油的轻烃化合物特征可以有效判别油藏是否遭受生物降解。次生生物甲烷的生成常常还伴随着原生热成因气中重烃气组分的选择性降解,造成天然气干燥系数变大,重烃气碳同位素组成富集13C,甚至发生倒转。目前使用的各类天然气成因判识图版只适用于原生热成因气,使用时必须充分考虑是否存在各类次生改造作用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地球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柳忠泉[4](2019)在《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油气成藏要素及评价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准噶尔盆地腹部油气勘探潜力大,但地质条件复杂,油气富集规律不清。为进一步拓展勘探有利区带和靶区,基于前人研究成果,针对圈源高度分离、深源浅聚、古生新储的成藏特点,以隐蔽油气藏理论和含油气系统分析方法为指导,通过对油气藏的解剖和成藏条件的系统研究,明确了侏罗系油气成藏的控藏要素。研究认为,该区油气藏的形成主要受断裂垂向输导能力、砂体的储集物性和非均质性3因素的耦合控制。因此,将油气运聚作为一个概率事件,建立基于砂体圈闭有效条件下的油气运聚评价模型,分别求取断裂垂向输导评价Kf和砂体充注评价Ks系数,其乘积P即为油气运聚发生的概率,其中砂体的非均质性主要利用可容纳空间增加速率A与沉积物供给速率S的比值定量描述,实现了区内控藏要素的定量化表征,优选出了有利区带和勘探靶区,取得了明显的应用效果。研究成果可为相似盆地或地区的勘探提供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张明,牛志杰,隋京坤,王峰,李劲松[5](2018)在《多属性分析技术在准噶尔盆地腹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叁工河组断裂系统复杂,断距小;储层厚度薄,横向变化快;断层及储层的精细刻画难度大。针对这些难点,采用GeoEast解释系统中的构造导向滤波及断层形态指数技术落实了小断层展布,利用多属性分析技术刻画了砂体分布,通过波形分类技术进一步优选出砂体厚、物性好的区域。经过研究,在前哨1井南侧低勘探区域预测了叁个Ⅰ类储层条带,为该区下一步勘探部署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期刊2018年S1期)
高崇龙,纪友亮,靳军,王剑,任影[6](2018)在《古隆起埋藏期沟谷残丘地貌下沉积体系及油气藏发育模式——以准噶尔盆地腹部石南地区清水河组一段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准噶尔盆地腹部下白垩统清水河组为在大型车莫古隆起埋藏期继承性地貌背景下发育的一套沉积层系,是盆地继侏罗系和叁迭系后又一油气勘探热点层位,但前期有关清水河组沉积体系及油气藏类型研究均未充分考虑古隆起埋藏期地貌演化,制约了油气的有效勘探开发。研究利用岩心、测井—录井、叁维地震、野外露头和分析化验资料等,在对清水河组层序地层格架厘定基础上恢复沉积期古地貌,明确储层沉积相类型及沉积体系展布,同时结合前期相关研究成果,建立大型古隆起埋藏期地貌—沉积体系演化模式,并分析其对油气藏类型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清水河组为一套完整的叁级层序,清一段(清水河组一段)可划分为低位及湖侵体系域,而清二段(清水河组二段)则为高位体系域。受控于研究区特有的沟谷—残丘地貌特征,低位域主体为局限于沟谷内部的砾质辫状河相沉积,而环残丘边部(沟谷边缘)可发育滑塌泥石流沉积;湖侵早期研究区发育浅水辫状河叁角洲前缘沉积,而湖侵晚期全区被滨浅湖相—半深湖相所覆盖。区域上,持续性差异风化剥蚀及河流侵蚀使得古隆起在晚侏罗世可作为盆地内物源而存在并逐渐演化为不同规模的沟谷—残丘,但自白垩纪开始古隆起内物源作用消失且古隆起区逐渐被覆盖,地貌也逐渐准平原化并最终演变为盆地沉积沉降中心。而受控于埋藏期沟谷—残丘地貌,古隆起区油气藏类型可划分为侏罗系古残丘型油气藏、清水河组地层超覆油气藏及构造油气藏。(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地球科学》期刊2018年08期)
麻伟娇,卫延召,李霞,陶士振,李勇广[7](2018)在《准噶尔盆地腹部中浅层远源、次生油气藏成藏过程及主控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准噶尔盆地腹部中浅层侏罗-白垩系油气储集层中烃类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地层埋藏史-热演化史、成藏期构造、已知油藏和地球化学运移指标,探讨油气成藏期次、有效输导体系、运聚过程和圈闭遮挡条件,进一步揭示腹部地区中浅层远源、次生油气藏的动态成藏过程。结果表明,侏罗-白垩系存在两期成藏,分别为白垩纪形成的原生油气藏和古近纪末至今形成的次生油气藏,两类油气藏在腹部地区均广泛分布。断裂-砂体-区域不整合面对远源、次生油气藏的动态运聚起着立体输导作用。原生油气藏的形成受成藏期古构造的影响,后期的古构造变形使得原生油气藏发生破坏调整,油气向北运移,遇到遮挡形成次生油气藏。油气在运移路径上的遮挡条件决定着油气藏类型,目前在腹部地区发现的油气藏主要为平缓背斜油气藏、断块油气藏和岩性地层油气藏。(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陈高杰[8](2018)在《准噶尔盆地腹部达10井区叁迭系百口泉组精细构造解释与储层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达10井叁维工区位于准噶尔盆地腹部达巴松凸起,西部紧邻玛湖凹陷。玛湖凹陷是准噶尔盆地最为有利的生烃凹陷,而斜坡区则是油气运移的优势指向区,因此油气资源丰富。研究区叁迭系百口泉组断裂发育,储层储层物性好,备油气聚集成藏的有利条件。本文依托新疆油田勘探勘探事业部外协项目,以达巴松凸起达10井叁维工区叁迭系百口泉组为研究对象,利用研究区现有的测井资料及新采集的达10井叁维地震资料,结合构造导向滤波技术、曲率体技术、相干体技术及变速成图技术对研究区目的层进行了精细构造解释。之后结合单井相、地震相划分及属性分析等技术手段对沉积相进行了分析。然后在分析各种反演手段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基本情况,选用了迭后波阻抗与迭前弹性波阻抗反演相结合的方法对百口泉组进行了圈闭预测及砂体刻画。最后利用多子波重构含油气检测技术,结合构造解释和储层预测成果,对圈闭含油气性进行了分析、优选了有利勘探目标。通过构造解释,明确了研究区构造特征。百口泉组受沉积背景控制呈现出由北东薄向南西方向逐渐增厚的特征,厚度变化范围在140m-320m之间,工区平面上发育叁组断裂。第一组为近北东走向控凸逆断裂,该组断裂形成于海西期,印支期持续活动,该期断裂沟通了百口泉储层与二迭系烃源岩,控制着油气藏的分布;另一组为近东西走向走滑断裂,该组断裂形成于印支期,部分断裂喜山期再次活动;第叁组为近南北走向雁列式展布的张性断裂,活动期次为燕山期。沉积相分析显示:百口泉组为受多期水进体系域迭加的扇叁角洲沉积,发育扇叁角洲平原、前缘及滨浅湖亚相,扇叁角洲前缘亚相是有利储层发育带,平原和滨浅湖亚相物性差,为前缘相砂体提供了侧向封堵条件。储层反演预测在百口泉组发现断层-岩性圈闭16个,总面积255.2km2。通过对储层物性、储盖组合、运聚条件等成藏主控因素进行分析,优选断块圈闭5个,断层岩性圈闭4个,针对优选的有利目标建议部署井位8 口,采纳5 口,其中达13井百口泉组试油已获突破。(本文来源于《西南石油大学》期刊2018-06-01)
肖艳玲,杨晓海,贺陆明,苏艳丽,陈景亮[9](2018)在《基于走时的多次波模型衰减技术在准噶尔盆地腹部石炭系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煤层发育,严重阻碍了地震波能量的下传,屏蔽了侏罗系以下地层有效反射,导致石炭系信噪比低,能量很弱。该地区石炭系顶界面及内幕多次波十分发育,严重影响了地震成像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为速度分析、偏移成像、地质解释带来很大困难。由于石炭系顶界面附近多次波速度与一次波速度非常接近,且能量相当,常规多次波压制方法压制效果不理想。但是产生多次波的界面反射特征非常清楚,通过拾取产生多次波界面的走时信息可建立石炭系的多次波模型,从而识别石炭系顶界面附近的多次波。本文结合准噶尔盆地腹部石炭系多次波压制存在的问题,通过一种基于地震走时的多次波模型衰减技术在F-K域滤波进行多次波衰减,经实际资料处理取得了明显的应用效果,较好地解决了准噶尔盆地腹部石炭系多次波衰减难题,极大提高了深层石炭系的信噪比,使火山岩体及断裂刻画清晰。(本文来源于《CPS/SEG北京2018国际地球物理会议暨展览电子论文集》期刊2018-04-24)
厚刚福,瞿建华,朱峰,徐洋,孙靖[10](2018)在《古地貌对沉积体系和沉积微相的控制作用分析——以准噶尔盆地腹部白垩系清水河组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弄清准噶尔盆地腹部白垩系清水河组沉积体系和微相砂体展布,落实下一步岩性油藏勘探领域,采用残余地层厚度法恢复了古地貌,识别了古地貌单元,并通过岩心观察、测井相和地震相分析,研究了沉积体系和微相发育特征,提出了水下古沟槽侧翼向低凸超覆尖灭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有利于形成上倾尖灭型岩性圈闭.研究结果表明:石南低凸、夏盐低凸、叁个泉低凸、石东低凸和滴南低凸侧翼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厚度5~20m,平均孔隙度12%~28%,平均渗透率10~2 490mD,侧向受低凸主体部位分流间湾和滨浅湖泥岩封堵,顶部发育"高伽马"泥岩,平均厚度20~60m.低凸分布区发育深层和浅层2组断裂,深层断裂沟通二迭系烃源岩且与浅层断裂呈"Y"型配置,构成良好油气运移通道,证实5个低凸翼部成藏条件优越,为下一步岩性油藏最有利勘探领域.(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准噶尔盆地腹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色谱/质谱/质谱方法分析了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原油中金刚烷化合物的含量,探讨了金刚烷参数指标在腹部地区原油类型划分和成熟度判识中的适用性。腹部地区原油中金刚烷类化合物含量较低,主要分布在(200~500)×10~(-6)。利用金刚烷类化合物浓度指标能够有效划分原油的类型,金刚烷异构化指标能够有效判识原油的成熟度。腹部地区原油主要分为两大类:Ⅰ类原油为早期相对低熟原油,金刚烷类化合物含量低,单金刚烷含量相对较高,浓度指标A/1-MA比值分布在0.50~0.71,成熟度指标MAI值较小,在0.41~0.50之间,主要分布在远离生烃凹陷区域;Ⅱ类原油为晚期相对高熟油,金刚烷类化合物含量较高,1-甲基单金刚烷含量较高,A/1-MA比值分布在0.30~0.37,MAI值在0.52~0.69之间,主要分布在生烃凹陷内,其分布格局与油气运移方向一致,即晚期充注的原油驱动早期充注的原油向远离生烃凹陷处运移,证实了腹部原油运移方向为盆1井西凹陷向北运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准噶尔盆地腹部论文参考文献
[1].刘刚,卫延召,陈棡,贾开富,龚德瑜.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白垩系次生油气藏形成机制及分布特征[J].石油学报.2019
[2].李二庭,陈俊,迪丽达尔·肉孜,高秀伟,米巨磊.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原油金刚烷化合物特征及应用[J].石油实验地质.2019
[3].龚德瑜,张越迁,郭文建,宋志华,卢山.次生生物甲烷与生物降解作用的判识——以准噶尔盆地腹部陆梁油气田为例[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9
[4].柳忠泉.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油气成藏要素及评价模型[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张明,牛志杰,隋京坤,王峰,李劲松.多属性分析技术在准噶尔盆地腹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8
[6].高崇龙,纪友亮,靳军,王剑,任影.古隆起埋藏期沟谷残丘地貌下沉积体系及油气藏发育模式——以准噶尔盆地腹部石南地区清水河组一段为例[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8
[7].麻伟娇,卫延召,李霞,陶士振,李勇广.准噶尔盆地腹部中浅层远源、次生油气藏成藏过程及主控因素[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8].陈高杰.准噶尔盆地腹部达10井区叁迭系百口泉组精细构造解释与储层预测[D].西南石油大学.2018
[9].肖艳玲,杨晓海,贺陆明,苏艳丽,陈景亮.基于走时的多次波模型衰减技术在准噶尔盆地腹部石炭系的应用[C].CPS/SEG北京2018国际地球物理会议暨展览电子论文集.2018
[10].厚刚福,瞿建华,朱峰,徐洋,孙靖.古地貌对沉积体系和沉积微相的控制作用分析——以准噶尔盆地腹部白垩系清水河组为例[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