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农民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城市农民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城市农民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农民工,城市,新生代,住房,意愿,级别,市民。

城市农民工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刘玉萍,郭郡郡[1](2019)在《土地对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影响的实证研究——物质保障抑或情感依附》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是进城务工人员留置于农村最重要的资源,传统上对于中国农民,土地主要承载物质保障和情感依附两项职能,由此,农民工在进行城市居留选择或决策时,土地势必是其重要考量,而土地潜在的物质保障和农民工对土地的情感依附,也将从不同向度对农民工的城市居留意愿产生影响。首先以托达罗模型为基础,将土地资源视为农民城乡流迁的决定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然后基于四川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将农民工有关城市居留意愿的决策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的即时留返选择和第二阶段的居留时限决策,在考虑样本选择偏误的"两步法"估计框架下,不仅通过"是否有地"实证检验了土地对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还进一步通过了"土地面积""承包地是否流转"以及两代农民工的比较,推验了土地影响背后物质保障和情感依附职能作用的相对大小。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从土地的影响看,有地的农民工相对于无地的农民工具有更低的城市居留意愿,因此,土地是农民工城市居留的"阻力"因素。从土地的职能看,由于土地可获收益远低于城市务工收入,以面积表征的土地资源禀赋对农民工的城市居留并无显着影响;早期承包权调整的经历和对当前涉地政策的不了解,使得承包地流转因可能引致农民工对地权不稳的担忧反而不利于其城市居留;源于乡土情结和社保作用的弱化,土地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要显着低于老一代农民工。总的来看,实证研究结果不仅证实了土地对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的负向影响,还进一步发现,当土地影响农民工的城市居留选择或决策时,发挥主导作用的职能并非土地的物质保障,而是农民工对土地的情感依附。从当前的一系列涉地政策举措看,该研究结果所蕴含的政策含义是:土地确权和农民进城落户"叁权"不变政策,由于夯实了农民之于土地的各项权益,有助于推动农民工城市居留和市民化;土地流转或"叁块地"改革要想取得良好的政策效果,需以地权安全性的有效保障为基本前提;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对土地的情感依附更低,随着其逐渐成为农村土地承包或使用的主体,土地改革的阻力也将逐渐降低。(本文来源于《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洪维维,卢海阳[2](2019)在《社会资本对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镇化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而农民工将是加速城镇化的首要动力。以往研究表明,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将是直接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主要因素,因此分析影响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因素对直接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普特南的社会资本理论,利用2017年福建省泉州市和厦门市农民工问卷调查数据,运用OLS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民工社会资本对其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民工的城市社会资本对其城市定居意愿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影响。农民工社会资本不仅与其自身的利益相关,而且是加速城镇化进程中的首要因素,所以应提升农民工的城市社会资本。(本文来源于《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张宇艳,赵艳霞[3](2019)在《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困境及解决路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新生代农民工为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近几年来在城市中的工作生活水平虽然有所改善,但在其融入城市过程中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制约,其中在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形成的各项具体的制度安排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加深城市融入的主要障碍,因此,要解决户籍制度、教育医疗、住房制度以及就业制度的制约作用,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破除制度壁垒,加快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及城市化进程。(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与科技》期刊2019年22期)

李海波,仇保兴[4](2019)在《城市级别对农民工市民化倾向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全国调查数据,引入迁移福利作为中介变量,运用最优尺度回归和中介效应法,分析了城市级别对农民工市民化倾向的影响作用与机制。结果显示:农民工市民化倾向与城市级别呈现倒U型关系;在县城与县级市务工的农民工的定居意愿最强,其次是地级市和省会城市,在直辖市务工的农民工的定居意愿最弱,建制镇次之;城市级别主要通过收入水平、居住福利、社交福利和心理福利影响农民工的市民化倾向;就业福利和居住成本的中介效应则不显着。(本文来源于《城市问题》期刊2019年11期)

王汝汀,赵军[5](2019)在《让农民工获得融入城市的归属感》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前,我市出台《沧州市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优化服务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实施意见》。根据《意见》,到2022年,确保有条件有意愿的农民工在城镇落户,实现农民工就业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权益维护更加有力,职业技能培训更加广泛,工作生活环境更加优越,享受基(本文来源于《沧州日报》期刊2019-11-27)

李芳,李长风,刘素,严亚琼,龚洁[6](2019)在《农民工、城市居民、农村居民心理韧性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农民工、城市居民、农村居民的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现状及差异,分析心理韧性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心理韧性量表和简要症状量表,通过多水平分层空间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武汉市18~45岁1 135名农民工、1 145名农村居民和1 249名城市居民,使用电脑语音辅助问自答卷技术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农民工、农村居民、城市居民心理韧性总得分分别为(3.48±0.65)、(3.43±0.65)、(3.39±0.63)分,农民工心理韧性水平高于城市居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655,P=0.004)。农民工、农村居民、城市居民简要症状量表得分分别为(1.96±0.61)、(1.99±0.57)、(2.05±0.58)分,城市居民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农民工和农村居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036,P<0.001)。心理韧性各维度和心理健康状况各维度之间均具有相关性(r为-0.132~-0.062,P值均小于0.001)。广义线性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控制其他因素后,心理韧性中的情感韧性对心理健康各维度均有正向预测作用(P<0.001)。结论心理韧性可以预测心理健康状况,农民工的心理韧性和心理健康水平都相对较高。(本文来源于《现代预防医学》期刊2019年22期)

石萍[7](2019)在《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与对策研究——以青岛市C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和进一步深化,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俨然已经从传统农民工的范畴中剥离出来,并逐步形成了特殊的群体属性与时代特征,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的今天,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结构式访谈的方式,对山东省青岛市C区新生代农民工开展实证调查研究,从被访对象的性别和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收支水平和社会地位等方面出发,集中调研和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以期提出补足其在权益保障、经济困难和社会融入等方面的政策对策。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当前城市流动人口的主力军,他们的城市融入问题关乎着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影响着(本文来源于《财富时代》期刊2019年11期)

祝仲坤,冷晨昕,陶建平[8](2019)在《社区场域与农民工城市身份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社区是城市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组织载体与空间场域。本文依托布迪厄提出的场域理论,基于社区场域这一独特视角,解析社区影响农民工城市身份认同的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上,利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开展的2014年社会融合与心理专项调查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社区状况是影响农民工城市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居住在高端社区、社区内邻居以本地市民为主、社区内已建立健康档案有助于农民工认同城市身份。在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和逆向概率加权法纠正潜在的选择性偏误后,结论仍然成立。进一步来讲,社区状况对农民工城市身份认同的影响存在代际差异。社区类型、邻居构成情况对老一代农民工影响更大,健康档案、社区文体活动则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影响更为明显。这表明,老一代农民工更加关注社区类型、邻居构成情况等社区的基础条件,新生代农民工则更加关注公共服务资源等社区软环境。(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崔晖,张海涛[9](2019)在《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研究——以社群主义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社群主义是阐释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一个关键切入点,从社群主义理论视角分析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社群主义理论,社会组织中有以下关键要素,即自我、共同体、认同、权利、美德、公共利益。社群为成员提供思维、行为、判断和生活的基本背景,假设任何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欲望,当自我实现的愿望遇到一种机制阻碍的时候,人会有越轨的倾向,该假设的核心是个体与所处的社群、社群之间和谐的关系,有助于消除社会冲突和群体失范行为。社群主义的要素如忠信、诚实、团结、奉献和利他等美德既是对人和群体的内在约束,也是构建人与社会融入的重要内在引导价值。(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赵卫华,郝秋晨[10](2019)在《住房消费、城市级别与农民工的市民身份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原国家卫计委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数据,对农民工的住房消费、城市级别与市民身份认同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住房性质对农民工市民身份认同有显着影响,自有产权房、借住房与政府公租房对其市民身份认同有正向影响,而单位提供房则有负向影响;住房支出比对其市民身份认同有影响,但在不同级别城市及不同住房群体中二者关系不同;住房与农民工市民身份认同的关系又受到城市级别影响,不论有房还是无房群体,其所在城市的级别越低,市民身份认同感越强,但公租房群体却不存在城市级别差异,公租房政策消解了城市级别对身份认同的影响。总之,住房正成为影响农民工市民化、决定我国城镇化路径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来源于《社会发展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城市农民工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城镇化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而农民工将是加速城镇化的首要动力。以往研究表明,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将是直接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主要因素,因此分析影响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因素对直接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普特南的社会资本理论,利用2017年福建省泉州市和厦门市农民工问卷调查数据,运用OLS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民工社会资本对其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民工的城市社会资本对其城市定居意愿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影响。农民工社会资本不仅与其自身的利益相关,而且是加速城镇化进程中的首要因素,所以应提升农民工的城市社会资本。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市农民工论文参考文献

[1].刘玉萍,郭郡郡.土地对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影响的实证研究——物质保障抑或情感依附[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洪维维,卢海阳.社会资本对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研究[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张宇艳,赵艳霞.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困境及解决路径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

[4].李海波,仇保兴.城市级别对农民工市民化倾向的影响[J].城市问题.2019

[5].王汝汀,赵军.让农民工获得融入城市的归属感[N].沧州日报.2019

[6].李芳,李长风,刘素,严亚琼,龚洁.农民工、城市居民、农村居民心理韧性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2019

[7].石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与对策研究——以青岛市C区为例[J].财富时代.2019

[8].祝仲坤,冷晨昕,陶建平.社区场域与农民工城市身份认同[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9].崔晖,张海涛.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研究——以社群主义为视角[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9

[10].赵卫华,郝秋晨.住房消费、城市级别与农民工的市民身份认同[J].社会发展研究.2019

标签:;  ;  ;  ;  ;  ;  ;  

城市农民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