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玉敏(无锡市塔影中心小学江苏无锡214011)
内容提要:每门学科对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都承担着独特的贡献,研究核心素养的学科呈现离不开极富现代价值的陶行知课程论,其实现路径为拓展教学内容,从单科教学走向课程整合的教学;改进学习现状,从个体学习走向协同学习;优化教学方法,从单一书本知识教学走向教学做合一。
关键词:陶行知思想;核心素养;学科呈现;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2018)01-0154-01
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教育部正加快“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衔接的转化研究”,课程设置和教材的改革也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探索和实践核心素养学科呈现的有效路径,无疑是当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议题。笔者认为,挖掘陶行知课程思想富矿,可找到核心素养学科呈现的实现路径,其中包括拓展教学内容,从单科教学走向课程整合;改进学习方法,从个体学习走向整合学习;优化教学方法,从单一的知识传递走向教学做合一。
一、从单科教学走向课程整合的教学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媒介和蓝图。陶行知先生曾这样界定课程:“整个社会是我们的学校,全部生活是我们的课程。”然而,当我们从“教学计划设置的一门学科”这个狭义的视角定义课程概念时,不难发现,学科边界过于清晰、课程目标单一、课程内容狭窄、课程教学脱离实际,影响着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整体建构
早在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就指出,要改革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状况,设置统整课程,要使课程能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因此只有把切碎的、分割的、孤立的知识技能学习改为结构性的整体学习,才能体现知识的系统性、活动的操作性、情感的体验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课程专家所说,课程整合教学才是真正抓住了学科的本质,因为整合的课程抵达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层面,也就是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的要把教科书从死的、假的、静的,变为活的、真的、动的、用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根据核心素养优化目标设计并拓展课程内容和组织教学。为此,学科内统整,学科间统整,以及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统整是核心素养学科呈现的必然选择。
陶行知先生的“课程要有系统,但也要有弹性”“要在课程上争取时间的解放”等论述是课程整合的策略和导向。如江苏通师二附小二年级的“萝卜娃娃一家亲”语文主题大单元教育活动,以德育为先导,语文学科为龙头,活动为途径,围绕同一主题组织课程教学,教学内容“相似块”的科学凝合,促进了多学科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融通和综合,在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表达能力的同时,增进了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了表演美的能力,培养了体育技巧训练的兴趣,增强了健康生活意识。显然这是一个以学科活动为载体,基于项目教学实现跨学科整合的一个成功案例。
二、从个体学习走向协同学习
传递式的认知性教学的显著特点是以个人学习为主要形式,缺少与教师同伴的相遇与对话,学生往往无法获得不同于自己的思考或见解,即使个体反复咀嚼与琢磨,也很难实现新旧知识之间的互动和对新知识的深层理解。当下倡导的协同式学习,是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以学生小组学习的形式参与,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为最大化个人和集体的学习成果,采用互助协作、多元交响、相互应答的学习方式。同时,这种学习方式是深化理解的集体主义学习过程,协同式学习有利于在多维多重的课堂场域中培育学生乐学善学、勤于反思、勇于探索等核心素养,并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陶行知先生认为:“集体讨论的目的,在以集体之努力,追求真理”,他曾提出“行动、观察、看书、讨论、思考”的五部探讨法,这是培育学生“学会学习”核心素养的金钥匙。然而我们在以往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走过了不少弯路,诸如组织形式呆板,角色分配过细,对“弱势”学生的忽视导致他们成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旁观者,行为投入、认知投入、情感投入的缺失导致他的思维难以外显。而真正的协同学习是保护差异和源于差异的合作探究,应强化不同角色的个人责任,培育他们的合作和交往技能,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权”,引导他们善于倾听,形成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鼓励、相互接纳、相互信赖的伙伴关系,在一知半解、节外生枝、针锋相对、补充完善的不同声音中,通过倾听、交集和反思,不断提高学习效果,发展社交技能。因此,教师应该研讨协同学习的组织形式,达到什么程度才能形成解决问题的协作关系,以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复杂交往能力,使课堂转型为一种社会的文化的空间。
三、从单一知识性教学走向教学做合一
核心素养是学生高层次能力、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融合。学科教学必须打破培养学生记忆能力、知识技能的狭隘思路,彻底改变“原理+训练”的教学模式,使学科教学能超出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范畴,而直指人生。课堂教师中,教师应以跨界的眼光,引导学生发现学科教学与生活、社会和自然中原本似乎缺失关联的事物之间的密切联系,因为所谓学科是将教育划分为不同的板块,由于学生认知能力、生活经验的局限,往往不易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书本中的知识或公式联系起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也常会把生活化的问题搬进课堂,结合生活实际研讨现实问题,但缺少的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实践和体验,更忽视引导学生将学科知识技能应用于生活实践。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的中心,亦即教育的中心。学科教学应给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空间,无论是“做中学”“研中学”,还是“生活中学”,都应让学生有一个真实的生活场景,或面对道德冲突,或直面任务情境,进行深度的体验性学习。而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不能仅靠一种学习活动和形式,当下提倡多维学习活动就是为了使学科教学设计跳出“应试”死角,从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出发,让学生能学会应对生活的各种问题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此,除了组织听讲式、阅读式、观察式、交往式等学习活动外,更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性或学习的组织和指导,如陶行知先生所希望的那样,让学生通过“看、想、玩、谈、干”这种“全面的自我教育”,实现与自然、他人、社会、文化的联系和互动,并在这种“教学做合一”的联系和互动中,培育道德观和社会责任感,发增强实现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高层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