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儒家礼乐文化源远流长,对华夏“礼义之邦”和文明风尚的形成产生了极大影响,它使人修身养性,谦和有礼。随着历史的发展,儒家礼乐文化不断被时代重新构建。当下的社会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青年人尤其是高校大学生特别需要儒家礼乐文化为其打造健康积极的信仰,使其成长为社会人才、国家栋梁,因此,探寻儒家礼乐文化的育人价值意义重大。
关键词:儒家;礼乐文化;高校;育人价值
一、礼乐文化的定义和内涵
关于礼乐文化,《礼记·乐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礼是天之经、地之义,是天地间最重要的秩序和仪则;乐是天地间的美妙声音,是道德的彰显。“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也就是说,礼乐文化是一种以礼为外在行为规范、乐为内在道德所呈现的文化概念。自被创造以来,一直影响和建构着中华民族的心灵、素质和性格。
礼乐文化的存在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时间的延长、历史的演进不断被重新定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写到:“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履指的是跳舞的鞋子。“礼”最初与祭祀祈祷的舞蹈有关,有舞即存乐,舞蹈需要一定的音乐伴奏,二者在源头上便密不可分,因此,礼乐文化的起点便是与巫术文化相关的舞乐一体的艺术行为。巫术是沟通鬼神的重要媒介,《周礼·春官·司巫》写道:“凡丧事,掌巫降之礼。”郑玄注:“巫,下神之礼。”商朝人崇信鬼神,统治者常常通过祭祀来询问国家大事,殷商时代常以人为祭,而周地是“人牲”的供应地,因此,“人祭”给周人留下许多血腥记忆。为改变现状,周公创建了全新的文化:克己复礼、勤勉拘谨、节制欲望等,因此,承载着朴素的浪漫主义色彩,摇曳多姿的礼乐便自觉走向制度。周公“制礼作乐”,为原本仅代表巫术礼仪的“礼”增添了新的含义,即自然万物的秩序。因此,人的行为就有了标准与规范,“礼”便具有了人文色彩和理性色彩的意义。当然,周人并没有忽略“乐”对人的作用。《礼记·乐记》中记载:“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周人以“礼”来规范世间万物的秩序,使人在阶级上有所分别,以“乐”来使周成为民心所向。
因此,“礼乐制度”不仅使人民安然有序,而且令百姓心悦诚服,安居乐业。所以,至今我们谈起礼乐文化,仍感其于无形中改变人的思维和行为,礼乐文化已然成为今日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儒家礼乐文化的形成与构建
不同时代的人都在礼乐文化中寻找与时代的契合点,将其重新建构并赋予新的生命,使其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儒家礼乐文化自形成以来,就对中国人的历史书写产生了巨大影响。儒家礼乐文化造就了中国人的“骨”与“气”,探究儒家礼乐文化的形成与构建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3)反应结束后,先将反应釜冷却至室温,以保证反应釜内无蒸汽对结果和实验设备造成影响,在排气的同时,利用在线H 2 S检测仪测定H 2 S体积分数,将气袋收集的气体进行色谱分析,得到反应后气体组成。
文化一脉相成,但也有创新。荀子倡导性恶论,他主张人生之初为恶,由心生出的恶就必须用“礼法”来规约。荀子强调用礼法清除人性之恶,进而又提出“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合同,礼别异,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礼法是区别人的阶级类别,而“乐”是恒久不变的和谐,“乐”能够让人们在无形中趋同。
今日再谈礼乐文化,目的不只是追溯其历史发展历程,还在于挖掘其与时代结合的育人价值。儒家礼乐文化是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它提倡的仁爱、重礼法等思想对提高社会凝聚力与培育民族精神有巨大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典籍佳句信手拈来,如“治大国若烹小鲜”“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等,这充分肯定了传统文化的价值,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信心。
纵观儒家文化的发展脉络,孔子以“仁”为核心理念,以礼乐制度为理论基础而奠基成形,再由孟子、荀子浇灌新的理解而茁壮生长。这强调了礼乐生发于情感,“乐从中出”,看重人的生命与情感的礼乐有着深远而不可复制的影响,让生命在情感的满足中圆融而厚重。它以秩序为基本规范,让人们有序地生活成长,因此,研究儒家礼乐文化对今人成长具有重大意义。
2.2.4 健康宣教 ①告诉患者和家属保持个人卫生,在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不互穿内衣裤,不使用公共浴盆、浴巾。每天做好座便器的消毒,防止疾病传播和预防。②贵重物品交与家属管理,不随意打开约束器具、安全房门。③当患者有无理要求时,不要轻易答应,如出去买报纸、买彩票、要5元钱等,都会导致患者逃离病区不能按时接受治疗,而使疗程中断。
孟子承继了以仁为本的礼乐文化,并辅之以“义”。孔子的“仁”为“克己复礼”,孟子的“义”是为仁而舍生取义。孟子所言“义”为生命最高追求,可以说是生命的执念。“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提倡性善论,认为人生之初本是善良,因此,人的一生追求便是努力靠近人的本性。
三、从儒家礼乐文化探寻其育人价值
儒家文化的精髓主要在“仁”。孔子最先建立了以“仁”为思想核心的哲学体系,他搜集前代的思想文化典籍,以儒家思想为思考基点,阐释了对“仁”的认知与理解。在《论语》中,他从不同层面论述“仁”的意义,“爱人”是“仁”的核心概念,“爱人”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尊重、友爱,唯有“爱人”,才能达到孔子的理想标准。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自觉肩负起以礼乐文化规范人们的道德水准的使命。他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这种以“仁”为核心、以人为本的哲学体系,是孔子重新建构礼乐文化的思想基础。孔子将制度理想、行为标准、人的生命追求都指向“仁”,从而形成人人相亲相爱的大同社会。
采用SPSS20.0软件对本研究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经t检验,(±s)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我们之所以强调礼乐文化的育人价值,是因为当下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事业取得了一定成就,同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当今中国,社会的思想观念受到多方面影响,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大大小小的社会问题出现,法律作为不可逾越的社会底线,以“外力”的方式规范着人的行为,而道德观念作为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发挥着自我约束作用。从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中汲取营养,解决目前的社会问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受亚文化的影响,人们很容易被不良风气诱导,青年人尤其是即将步入社会的高校大学生,更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在“拔节孕穗期”打磨自己,因此,将礼乐文化融入高校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
礼乐文化以其静海流深的沉稳之气,培育着中国人优秀的品格。礼乐文化蕴含丰富的育人价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只是局限于君臣父子之间的关系,还折射了人的所有社会联系。每个人都具有社会属性,在这个无法避免与他人相处的时代,礼乐文化发挥着倡导积极入世、养成健全人格、脱离“孤岛”状态等社会作用,为解决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思想指导。“仁”的价值并非单一的,它已经具化为我们当今很多优秀的理念与习惯,如布仁德、有孝行、节制私欲、改恶从善……孔子通过“仁”教会我们如何去生活,如何更好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也常常令学生“自省”,“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唯有问心无愧,才能接近理想人格。这对当下高校大学生教育有着重要启示。自省能让大学生认准自己的定位,反省自己的过错,进而改正,成就更好的自己。就儒家礼乐文化的育人价值而言,孟子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孟子一直主张“性善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他强调只有具备坚强的意志,经历各种磨炼,才能担当大任,这对今天高校大学生懒惰风气的整治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青年是有朝气、有理想的一代,是有担当、有作为的一代,是开放自信的一代,更是需要砥砺奋进历练成长的一代。作为新时代最灵敏的晴雨表,青年一代必须抛弃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在社会实践中学习知识、磨炼意志、增长新本领,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然而,将儒家礼乐文化单独拿出来探讨其价值,难免会对其认知不足,因为儒家礼乐文化源远流长,意义丰富,它可以发散到我们当今提倡的各种优秀美德中,如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尊老爱幼、躬行内省等,为此,意蕴深厚的儒家礼乐文化值得我们持续不断的探讨。
四、结语
礼乐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朝代的更替、思想的碰撞与交融,以“仁”为思想核心的儒家文化,建构着礼乐文化,并将其推广,塑造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品格。今天,我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而民族的强大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少年强则国强,高校的青年学子唯有在学习与实践中学习真知、领悟真谛,才能增长本领、才干,才能成为行有所依、立有根本的栋梁之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挖掘礼乐文化中蕴含的道德要求、秩序规范、育人理念、礼宜乐和等思想传统与精神财富,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继承与创新,实现弘扬礼乐文化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双赢,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在全面二孩政策出台后,《人口和计划生育法》中取消了晚婚晚育和计划生育的奖励假。随后各地纷纷出台了另外的奖励假期,以尽可能地保证女性劳动者实际可以享受的生育假期超过98天。从照顾婴儿的角度出发,一些学者提出延长产假的观点,甚至有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将产假延长为3年。一时间,社会各界对于产假制度颇为关注,众说纷纭。为鼓励二胎生育,保障女性平等就业权以及工作权,减轻家庭抚育负担,笔者认为,有必要重新审视我国产假制度的规定。
参考文献
[1] 单纯.儒家思想的魅力[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
[2] 邹芳村.孔子中华传统道德学[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7.
[3] 王文建.儒家礼乐文化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建构[J].社会科学家,2013(5):143-147.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40(2019)07-0001-02
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9.07.001
收稿日期:2019-07-02
基金项目:2018年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儒家礼乐思想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8MLB010;项目负责人:杨日晨)。
作者简介:杨日晨(1982—),女,江苏盐城人,盐城师范学院副研究员,文学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陆水东)
标签:礼乐论文; 儒家论文; 文化论文; 孔子论文; 孟子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先秦哲学论文;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年第7期论文; 2018年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儒家礼乐思想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8MLB010; 项目负责人:杨日晨)论文; 盐城师范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