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伽达默尔诠释学是解释文本理解的科学,是现代诠释学的代表性理论,对阅读理解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其文本理解观的核心思想主要包括三方面,即文本理解的开放性、历史性和语言性。研究结果表明,伽达默尔诠释理论对阅读理解有重要的启示:第一,阅读理解是一个读者主动构建意义的过程;第二,阅读理解产生于读者与作者、文本三者之间的视域融合;第三,阅读理解的重要意义在于读者的自我理解和自我塑造。伽达默尔诠释理论打开了阅读研究的新视野,利于推动科学阅读。
关键词:伽达默尔;诠释学;文本;阅读理解;启示
诠释学(Hermeneutik)是一门关于文本解释的古老科学。早期的诠释学是用于解释《圣经》经文和法典内容。19世纪中叶,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提出诠释学的系统理论,对诠释学的范畴作了明确的界定,指出诠释学应包括对一切文本的阐释和说明,提出获取作者原意的两种诠释学方法:语法解释和心理解释。[1]483其后,狄尔泰提出“体验”概念[2]273,认为理解需通过个体的体验还原作者创作的心理,至此,形成了诠释学理论的雏形。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推动传统诠释学的根本性转折——存在的本体论转向[2]302,提出解释者的理解前结构是理解的前提[1]589,将理解者放到理解的中心位置,伽达默尔深受海德格尔影响,后来发展了“读者中心论”的诠释学理论[2]337,从艺术、历史和语言三方面,将诠释学发展成为系统的现代哲学诠释学。
伽达默尔的诠释学理论,以读者为中心,全方位揭示读者诠释文本意义的视角和心理过程,这对于把握阅读技巧很有启发,对阅读理解活动具有强大的解释力。有鉴于此,本研究系统梳理伽达默尔关于理解的开放性、历史性和语言性等诠释学理论的核心思想,在其理论框架下,揭示在阅读活动中读者获取文本意义的过程,探讨阅读过程读者与作者、读者与文本之间关于意义的互动关系,以期进一步揭示阅读理解的本质特征。
2) 不同时段船舶航行的风险值差异性大,显示了船舶进出口港风险具有波动性,需要船舶驾驶员和引航员引起注意。
一、关于伽达默尔诠释学理论
伽达默尔诠释学的核心理论体现为对理解本质的论述,即,理解具有开放性、历史性和语言性。他以读者为中心,解释理解的这三个方面的特征。
(一)理解的开放性
理解的开放性包含三层涵义:第一,作为理解主体的读者具有多样性。第二,文本诠释具有开放性。第三,读者理解文本是理解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理解开放性理论标志着伽达默尔诠释学从传统方法论的作者中心论转向本体论的读者中心论[3]54,他提出“诠释学的立场就是每个读者的立场。”[2]365理解的开放性是由于作为理解主体的读者具有多样性。伽达默尔对文本的开放性也做了深入的解释,认为“文本是一个半成品,是理解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并且作为一个阶段必定包括一个明确的抽象,也就是说,就是在这个阶段中包含的分离与具体化。”[1]20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背景赋予文本不同的时代意义,由此文本本身在时间长河中带有自身所特有的开放性。关于读者理解文本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伽达默尔指出,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存在有限性,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和读者经验的积累,读者的理解会体现有限性和无限性的辩证分析,不同的理解更能显现理解的本质。
(二)理解的历史性
理解的历史性同样包含三层涵义:第一,理解离不开理解者的理解“前见”、“前有”和“前把握”。“前有”是读者与文本之间存在先有关系;“前见”是读者理解文本的先行角度;“前把握”是读者进行文本理解的储备知识和对作品的期望。[1]598第二,理解本质上是一种效果历史意识的存在。第三,理解所得之物是一种历史与现在的视域融合。这个理论深入揭开了阅读的本质,解释了读者在阅读活动中的心理过程。首先,读者打开一个文本,从其前见的视域开始与文本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不断地检验自己的理解“前结构”。同时,读者在理解的过程中不断地形成新的“前见”、“前有”和“前把握”,犹如一个不断运动和变化的循环。按照伽达默尔的说法,这一循环过程称为“诠释学循环”。其次,伽达默尔进一步深入解释,读者是以什么形态和什么内容的前见参与到阅读的过程,指出“理解按其本性讲是一种效果历史事件”[4]399,理解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过去的历史参与此在的历史的形成,在“此在”中找到其自身的存在的过程。同时,此在的历史又形成新的历史的存在,由此产生一种效果历史。对于理解的历史性,伽达默尔还从“时间间距”的角度,解释文本意义的时间性问题。他认为“时间间距”是理解的必要前提和条件,理解活动的终点是“视域融合”。[2]346“时间间距”的存在在客观上为解释距离的存在提供合理说明。理解是通过时间间距发生的,文本的意义产生于历史与现在的统一视域之中,伽达默尔称之为“视域融合”。在时间间距的作用下,视域融合不断地被过滤和发展,是一种传统的历史和现在的历史的辩证运动。理解的历史性揭示了文本理解过程的根本特征。
据图1可见,伽达默尔诠释学的读者中心论并不意味着读者可以自我为中心随心所欲地去构建文本的意义。读者的理解受制于其理解的前结构,包括前有、前见和前把握。“前有”即读者与所读文本之间存在某种相关联。“前见”即读者理解和解释所读文本的视角。“前把握”即读者记忆中关于所读文本的储备知识及其对文本意义的期待。按照伽达默尔的说法,翻译的过程可视为译者阅读理解的一个过程,译作便是视域融合的最佳体现。译者将原文的语言用自己的母语语言表达出来,这是一个理解和解释原文的过程。译者的理解前结构中,必须要有对原文本语言的解码能力及关于作者背景等的知识储备,即对作者的原意和原文本的原义进行理解和解释的能力。在此,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在其主动构建译本意义的过程中。译者不是原封不动地将原文本进行翻译,而是结合自身理解的前结构,通过自己与原文本的意图和作者创作意图对话,据此所产生的视域融合的文本意义进行翻译的过程。由此,翻译的过程可视同文本意义的再创造过程。不同的译者拥有不同的前理解,因而,必然产出不同的译本。读者阅读译文所理解到的原文本意义,与译者所理解到的文本原义,必定存在不对等的可能。翻译无法原汁原味地传递原作的灵魂,一千个译者有一千个译本。立足于译者翻译功底、翻译的目的、功能和方法论指导等不同因素,便自然而然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从而产出不同的译本。以叶芝When You are Old这首诗歌及其英译本(傅浩译)为例。
(三)理解的语言性
所谓“理解的语言性”,是指语言是人类存在之本质,体现人对世界的经验。由于理解的本体是语言,理解的过程是读者与作者、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因而,语言既是理解本身,也是理解的工具和途径。正如伽达默尔所言,“语言就是人的存在的真正媒介……人实际上就是具有语言的生物。一切与人有关的事情,我们都应该让它们说给我们听。”[5]70“理解的过程乃是一种语言过程”[6]496,一切理解都是通过语言实现的。因此,理解具有语言性。此外,理解的语言性还体现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和问答逻辑之中。读者打开一个文本,文本充当诉说者,读者作为聆听者。文本在诉说的过程中,对读者提出问题,理解便是对文本提出的问题的回答,这一回答就是我们所理解到的文本的意义。“对于伽达默尔来说,理解绝不是重新领会他人的原始意见或重构他人的原本观念,理解乃是与某人在某事上取得相互一致意见,理解总是相互理解。”[1]338相互理解强调的也是一种视域融合的过程,是一种自我与他者、主体与客体的融合。理解不是单纯地再现文本的意义,也不是纯粹地重新创造出新的意义,而是通过对话达成相互理解,产生新的理解的意义。就此而言,理解的过程是主体进行意义再创造的过程。
下面以唐代诗人李商隐《锦瑟》一诗为例,探讨阅读过程中读者建构意义的过程。
二、伽达默尔诠释理论对阅读理解的启示
刘小云基于伽达默尔诠释学理论,解读文本阅读过程的实质。[7]凌美秀从读者、文本和阅读过程三个维度,梳理了伽达默尔诠释学的阅读理论。[8]凌美秀从伽达默尔诠释学视角论述了阅读对个体精神安顿的个人价值和对人类文化传承的社会价值。[9]伽达默尔在《现象学与辩证法之间》一文中,提到了“随着阅读文化的传播……文学成为概括文本的共同概念……阅读移到了解释学和阐释中心,二者都是为阅读服务的。阅读同时也是理解。”[5]32很多研究承认伽达默尔诠释学对阅读理解具有强大的解释力。
式(9)波形对比如图2所示.该阈值函数具有适应性能力,可以根据待处理数据的不同,修改α调节因子,使去噪效果达到最优.
(一)阅读理解是一个读者主动构建意义的过程
诗人李商隐这首诗的主旨的解读像似千古之谜,至今纷纭众说,莫衷一是。古代的诗人总是寄情于景、寓情于物,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使得作者的意图给读者留下很多创造的空间。从诗的字面意思来看,诗人第一句描写的是锦瑟这一种乐器,第二句“思华年”从“物”带入“情”。第三句借助“庄生梦蝴蝶”的典故,第四句借助“望帝”和“杜鹃鸟”的典故,形成“借古谈今”。第五句讲述“珠有泪”的远古传说,第六句描述了“蓝田”这个玉田的情景。第七句谈到“此情”和第八句谈及“当时”的“惘然”。每一句诗的每个词眼都不是作者随机堆砌的结果,而是经过特定的写作手法形成的佳作。每一句诗都给读者留下很多的意义构建空间,在读者阅读的过程中,读者先解读字词的书面意义,进而需要结合诗人的创作背景及其所运用的写作手法,解读诗人借助“锦瑟”传递的是怎样的一种“情景”、“情绪”和“情感”。作者为什么会用“锦瑟”这一乐器?诗人为何借助“庄生梦蝴蝶”、“望帝托杜鹃”、“鱼美人泪成珠”的典故?“思”的内容仅仅是“年华”吗?“此情”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情”?“追忆”追的是怎样的一种“回忆”?“当时”是哪时?“惘然”又是为何?《锦瑟》这首诗作为“第24届‘圣陶杯’中学生作文大赛”的素材,漆永祥“诗人总有障眼法,锦瑟心事有谁知”一文对大赛作文进行评述。[10]从大赛的两个特等奖作品中,可见不同的读者所解答的诗歌意义各不相同。根据获奖者徐翊航的解读,诗人李商隐的《锦瑟》不是简单的“咏物诗”,而是寄情于物,对于“此情”的解读,需要读诗歌的解读应该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和历史背景,并引用自身丰富的“前理解”——白居易和苏轼的观点、《诗经》和《红楼梦》等相关知识,认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李商隐。由此可见,阅读理解是一个读者主动构建意义的过程。
以上,梳理了伽达默尔诠释学“读者中心说”的核心观点,虽然对其理论,国内外学者有褒贬不一的说法,但是,从读者视角解释阅读过程的本质,正好契合阅读理解研究的本意,有利于为读者阅读提供方法论指导。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传统的“文本中心论”,文本诠释局限于从文本内部去获取文本的意义。但是,伽达默尔的这三个核心思想,从读者的视角揭示阅读的本质。阅读的主体是读者,文本本身是语言符号,离开了语境,文本就没有意义了。阅读是读者对文本意义进行加工的过程,读者要不断激活其“前见”、“前有”,对文本的语言、语境进行分析。其中,文本的部分语境来源于读者的历史视角,因为文本意义因人而异,因时而异。那种脱离语境、脱离读者加工的阅读是不能获得文本的真正意义的,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现行的阅读理解考试存在一定的问题,限制了读者的理解力发挥,将文本意义当作是词语意义的叠加。
(二)阅读理解产生于视域融合的过程
文本意义来源于作者原意、文章本意和读者释义。读者阅读的过程并不能与作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因而自然无法获得作者原意;文本的原意,如果不通过分析语境,仅仅通过文字本身也是无法获得的,要获得三个层面的意义,读者需要对文本进行加工,调动自己的前见,分析文本的语境,其中语境就涉及文本的历史性以及作者的背景等因素,也就说,读者要融合历史、文化、语言等视域去获取文本的意义。图1综合概括了读者在阅读活动中采用视阈融合视角的过程。
图1阅读理解是一个视域融合的过程
业内人士认为,在AMOLED领域,京东方A具有先发优势,公司的成都柔性AMOLED6代线成为继三星后,第二家具备量产能力的产线。随着成都产线满产、绵阳产线开始量产、以及重庆产线的投产,未来京东方有望打破三星垄断的局面,与三星、LGD共同瓜分市场份额。
社区养老这种养老方式回应了中国老龄化日益严重的问题,解决机构养老床位不足的问题,弥补家庭养老只靠子女、支援单一的缺陷,又满足了老年人留在熟悉家中的愿望,已经成为新兴的一种养老服务方式。张振美表示,下一步仍以养老服务为核心业务,成立包含专业社工、医生、康复师、营养师、护理员等经验丰富的跨专业团队。“我们希望恒协基爱养老服务中心,能为社区养老的老年人保驾护航,提高生活生命质量,让老年人晚年生活得开心、安心。”
傅浩一文以叶芝诗为例,论述了解说的必要性。傅教授谈及叶芝《在你年迈时》这首诗中大写“Love”一词的翻译问题。大多数的译者将其翻译为“爱人”或“爱情”是错误的。傅教授结合自身渊博的学识(译者的前理解),指出大写的Love通常指的是男性的小爱神,这一说法可追溯到古希腊神话。[11]傅教授提出翻译是解说的解说,译者翻译原著必须尊重原作者的原意和原文本的意义,认为原文本的原义是由原作者决定的;译作并非对原作品意义的生产,而是译者根据自己对原著的理解和解释的意义重构的结果。由此,翻译的过程也是译者视域与作者视域和文本视域融合的过程,翻译的作品便是这一视域融合产生的意义重构的结果。
由于科学这门学科的建立时间不长,囊括了初中所学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的内容,需要规范操作的实验也很多,对专业学科的教师要求也很高。
(三)阅读理解的重要意义在于读者的自我理解和自我塑造
据伽达默尔,“阅读即理解,谁要是不理解就等于没阅读,只是对着文字照本宣科。”[12]60由此,阅读的核心和本质是理解。伽达默尔诠释学在《论自我理解问题》一文中,提到“解释学过程的真正现实依我看来不仅包容了被解释的对象,而且包容了解释者的自我理解。”[5]59文本是意义的载体,是读者自我理解的媒介;读者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找到对自我的理解。在此结合伽达默尔诠释学的对话理论对读者的自我理解进行解释。阅读始于文本对读者的提问,读者进入与之对话的视域,读者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找到了问题的解答。这一问题的答案便是读者与文本产生的相互理解,在此,读者经由文本寻得对自我的理解。伽达默尔说“只有当文本所说的东西在解释者自己的语言中找到表达,才开始产生理解。解释属于理解所具有的本质的统一性。”[5]58也就是说,当解释者理解文本的所言之物,必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说明)其所理解的东西,自我理解便在此发生。语言是通向理解自我的必经之路,阅读理解便是一个最佳的例证。
利科提出“理解就是在文本面前理解自己。人根本无需把他自己有限的理解能力强加给文本,而是向文本敞开自己,并且从它那接收一个更广大的自己。”[13]123由此可见理解对于人自身的教化功能,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总是不断地与传统和经典进行对话,在理解作品的过程中增进对自我的理解,不断地敞开自己、充实自己和超越自己。伽达默尔诠释学对经典传统的重视,可见其对人的教化作用之重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儒家学说对其读者在仁义礼智信等多个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如《论语》等作品对读者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作用。牛文君从伽达默尔诠释学的教化理论论述了诠释学的教化维度,讨论了经典作品之于人类的教化功能和意义。[14]我们亦可用我国明朝思想家王阳明“知行合一”观点,来解释阅读理解对读者的自我理解和自我塑造的重要意义,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阅读经典作品对人的教化作用体现在:自我理解立足于“知”和自我塑造立足于“行”这两个方面。阅读是获取知识的源泉,是获得自我理解的必经之路。阅读对人的重要意义最终在“行”,即对自我塑造的实践中体现出来。潘德荣提出诠释学是一门关于文本理解、自我理解和自我塑造的学问,并指出文本理解是自我塑造的起点,只有尽可能正确地去理解文本,自我塑造才得以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在诠释学中三者缺一不可。[15]
三、结语
理解的开放性、理解的历史性和理解的语言性三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理解的开放性根植于理解主体的多样性,但理解的开放性并不等同于读者可以毫无根据、凭空想象、随意捏造文本的意义。理解的开放性离不开理解的历史性,理解受制于读者的理解前结构。按其本质讲,理解的过程是一种语言的过程,一切的理解和解释都不离开语言。文章围绕理解的开放性、历史性和语言性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展开论述其对阅读理解的重要启示。综观伽达默尔诠释学之于阅读理解的重要启示,可切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对文本的理解——理解主体主动构建意义的过程;二是对自我的理解——一切的理解都适中包含自我理解;三是对自我的塑造——所有的理解最终要落实到实践中才真正有意义。
参考文献:
[1] 洪汉鼎.真理与方法解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2] 潘德荣.西方诠释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 彭启福.理解、解释与文化——诠释学方法论及其应用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 伽达默尔.诠释学Ⅰ: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M].洪汉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5] 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M].宋建平,夏镇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
[6]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下卷)[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7] 刘小云.阐释学的文本解读[J].求索,2010(6):119-121.
[8] 凌美秀.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视野中的“阅读”[J].图书馆杂志,2014,33(11):4-8.
[9] 凌美秀,曹春晖.论阅读的价值:哲学诠释学的视角[J].图书馆,2015(6):13-16.
[10] 漆永祥.诗家总有障眼法 锦瑟心事有谁知[J].中学语文教学,2018(4):30-36.
[11] 傅浩.解说的必要——以叶芝诗为例[J].外国文学,2018(4):3-12.
[12] 伽达默尔,杜特.解释学 美学 实践哲学:伽达默尔与杜特对谈录[M].金惠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3] 保罗·利科.从文本到行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14] 牛文君.诠释学的教化和教化的诠释学[J].哲学研究,2015(11):70-76.
[15] 潘德荣.文本理解、自我理解与自我塑造[J].中国社会科学,2014(7):50-65.
EnlightenmentofGadamer'sHermeneuticsonReadingComprehension
CHENDongchun,CHENZhimin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angzhou 510320, China)
Abstract: Gadamer's hermeneutics is a science that explains textual understanding, a representative theory of modern hermeneutics, and a powerful explanatory power for reading comprehension. The core ideas of its text comprehension theory mainly include three aspects, namely, the openness, historicality and linguistic nature of text interpretation.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Gadamer's interpretation theory has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which is hereby expounded: First, reading comprehension is a process in which readers actively construct meaning. Second, the highest level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is the fusion of horizons between reader and author and text. Third, the importance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lies in the reader's self-understanding and self-fashioning. Gadamer's hermeneutics opens up new horizons in reading research and i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scientific reading.
Keywords: Gadamer; Hermeneutics; text; reading comprehension; enlightenment
*收稿日期:2019-03-18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外语学科专项”项目“基于隐喻理论视角的财经英语语篇阅读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GD18WZX24)
作者简介:
陈冬纯(1965—),女,广东汕头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教学法、语篇分析;
陈芝敏(1993—),女,广东普宁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doi:10.3969/j.issn.2095-5642.2019.10.081
中图分类号:B089.2;H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5642(2019)10-0081-05
(责任编辑:赵 华 责任校对:罗 布)
标签:文本论文; 读者论文; 三星论文; 意义论文; 过程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哲学理论论文; 哲学流派及其研究论文; 其他哲学流派论文;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第10期论文;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外语学科专项”项目“基于隐喻理论视角的财经英语语篇阅读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GD18WZX24)论文; 广东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