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研究·
摘要:林剑教授撰文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为无产阶级代言的”。实际上,剖析马克思主义究竟是在为谁代言时,追问和反思以下几个问题至关重要:究竟应该如何理解能完全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的“马克思主义”、究竟应该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之代言的“无产阶级”、究竟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为被压迫或被剥削阶级代言、为穷人代言的立场是误读与误释”的论断。文章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得出结论:在剖析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时应该最大限度地贯彻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在普遍意义上,从唯物史观出发“马克思主义是为被剥削的劳动者阶级代言”。因此,笼统地谈论“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代言”,这既缺乏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论据支撑,也没有最大限度地贯彻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思想逻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代言;无产阶级
林剑教授《马克思主义究竟是在为谁代言》(《学术月刊》2013年第1期,下称《代言》)一文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为无产阶级代言的”[1]。《代言》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代言实质上也是在为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代言、在为社会历史进步代言。该文也论证了现实中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为被压迫或被剥削阶级代言、为穷人代言的立场是误读与误释。《代言》对马克思主义立场的讨论无疑是非常深刻的,而且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的判定在深层含义上关系到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的理解、阐释与运用。文章读后备受启发:我们不能仅停留在“熟知”的层面,更重要的是要深入到“真知”的层面去理解马克思主义。但是该文有些观点还值得进一步研讨。
一、究竟应该如何理解能完全涵盖其基本立场的马克思主义
《代言》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对资本主义时代现实生活过程的观念反映与理论表达”[1],实际上这并不能完全涵盖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实质。众所周知,马克思除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黑体强调为笔者所加)”外,还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在谈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时应该是指能完全涵盖其基本立场的马克思主义,而《代言》中的马克思主义并不是整体性马克思主义,因而与此紧密联系的是,《代言》中用来支撑论证马克思主义立场的经典文本有“以偏概全”的倾向。纵观全文,我们发现《代言》中提到的“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主要指《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创立时期的文本,文章直接引用共10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8处,其中引用《共产党宣言》的5处都是重要的支撑论据[1]。我们不否认《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也不否认《共产党宣言》阐述的重要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以《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创立时期的文本作为论证马克思主义立场的论据支撑显然是不够的,因为马克思曾明确地表示过:1847年的《哲学的贫困》以及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可以作为研究《资本论》和现代其他社会主义者的著作的入门,那时处于萌芽状态的东西,经过20年的研究变成了理论,在《资本论》中得到了发挥[2]425。这就是说,《资本论》中有在19世纪40年代还只是处于萌芽状态的、当时没有得到阐释和论证的思想,而且马克思主义作为“一整块钢”,《资本论》是处于核心地位的[3]。就是马克思在19世纪40年代提出的唯物史观也不过是“一个第一次使人们有可能以严格的科学态度对待历史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假设”,尽管“这种唯物主义思想本身已经是天才的思想”,但是毕竟没有得到科学论证,因而“这在那时暂且还只是一个假设”[4]160。《资本论》的问世使得“唯物主义历史观已经不是假设,而是被科学地证明了的原理”[4]163。《资本论》在揭示剩余价值真正来源的同时也就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起点:“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以这个问题的解决为起点,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5]584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特别强调“现代唯物主义……应当在各种现实的科学中得到证实和表现出来”[6]146。恩格斯还说过:“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7]586就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及其发表的时间关系来看,恩格斯特别是恩格斯晚年的著作对我们准确理解、完整阐述马克思主义有着重要作用,对此,列宁曾郑重强调:“不研读恩格斯的全部著作,就不可能理解马克思主义,也不可能完整地阐述马克思主义。”[8]50可见,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应该是阐明“相互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和“现实的科学中得到证实和表现出来”的经典著作。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理解能完全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的马克思主义。本文认为确立“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是前提。早在19世纪70年代针对歪曲马克思主义的事实,马克思就曾指出“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5]599。恩格斯、列宁为了澄清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以划清与各种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的界限,十分重视这个问题。毛泽东也把“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当作是“第一个重要的问题”[9]813。因此,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问题上我们应该遵循以下几点。
一是从理论的“硬核”中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性论著,最能代表马克思主义理论“硬核”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发表之后40多年的思想历程和一系列论著①中得到充分阐释和系统论证的、并先后在《共产党宣言》1883年德文版序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做过表述和重申的思想,即“每一个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因此人类的全部历史(从土地公有的原始氏族社会解体以来)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这个阶级斗争的历史包括有一系列发展阶段,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一劳永逸地摆脱一切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进行剥削和统治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10]385。这一核心思想包含:(1)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2)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阶级斗争的普遍性规律;(3)资本主义阶段阶级斗争的特殊性规律。如果有人认为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的“硬核”,那么这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因为马克思在1852年给约·魏德迈的信中就曾明确指出:“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功劳……我所加上的新内容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7]426可见,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基点与理论坐标是唯物史观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阶级斗争。显然,包括阶级斗争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以唯物史观为存在根基和立论基础,只有从理论“硬核”中去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是“本真”的马克思主义,否则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离。
二是从世界观和方法论角度去理解马克思主义。究竟是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的“现成答案”还是从世界观和方法论角度去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这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马克思、恩格斯一贯坚持并一再强调自己的理论是方法和行动指南而不是教条,对此他们多次发表过权威论述。早在1843年马克思就说:“我不主张我们树起任何教条主义的旗帜。”[11]64恩格斯也反复强调,“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7]588,“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7]664,在实际工作中“如果不把唯物主义方法当作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把它当作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那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7]595,所以,“不要生搬硬套马克思和我的话,而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像马克思那样去思考问题,只有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者’这个词才有存在的理由”[12]91。据此,列宁、卢卡奇、毛泽东和邓小平都很好地诠释了“马克思主义者”存在的理由。列宁反复强调:“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不是我们死背硬记的教条……我以前说过,现在还要再三地说,这个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8]300卢卡奇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来阐述“正统马克思主义”的,他认为:“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基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它是这样一种科学的信念,即辩证的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只能按其创始人奠定的方向发展、扩大和深化。”[13]47-48毛泽东强调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是“共产党的理论基础”[14]5,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我们政治上军事上的望远镜和显微镜[15]212,坚决反对“本本”态度和“本本主义”。邓小平也多次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16]146,在实际工作中“主要的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17]118。
如果超越《代言》一文的分析逻辑,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分析处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的“被压迫或被剥削阶级、穷人”的话,也不是误读与误释。马克思主义为落后条件下的被压迫或被剥削阶级代言、为穷人代言,同样是在为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代言、为社会历史进步代言。在俄国,列宁指出,“城市无产阶级应当引导农村被剥削群众参加斗争”[22]224,在斗争中“无产阶级联合一般农民,也就表现了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而无产阶级联合全体半无产阶级(一切被剥削的劳动者),中立中农,推翻资产阶级,这就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23]652,在政党建设方面,“无产阶级和半无产阶级的政党=工人和贫苦农民的政党”[24]422,甚至“只有领导着贫苦农民(我们党纲所说的半无产者)的无产阶级才能以民主的和约结束战争”[25]109。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是穷人的真理”[26]。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前,中国的工人和农民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构中的“被剥削者”和“受苦人”,结合中国国情,毛泽东强调,中国无产阶级工人应该和农民结成巩固的工农联盟,中国革命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中国共产党秉承“弱者逻辑”,整合“求变”思维并在实践中成功地实现了与下层民众的思维同构,从而使“求变”思维发展为迫切改变生存现状的强烈冲动和革命行动[27]。显然,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革命的中坚力量有着共同身份,其性质是“被压迫或被剥削阶级、穷人”。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对患者讲解白内障相关知识,与患者交流沟通,告知患者饮食注意事项,简单患者按时按量用药。
(8)若不采取防护措施,矿区开采可能对部分河段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矿区内的地表水对矿区开采存在一定的制约作用。
其实,只有在历史与解释的逻辑错位的情况下才会真正发生误读与误释。工业化条件下的“被压迫或被剥削阶级、穷人”主要是指工业无产阶级,而落后条件下的“被压迫或被剥削阶级、穷人”主要是指包括工农在内的一切被剥削的劳动者,或者说,在落后条件下,为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代言、为社会历史进步代言就不必然体现在工业无产阶级这一社会主体上,而主要看是哪一种社会生产方式占主导地位,主要看是哪一个阶级或哪几个阶级对现实的社会发展和进步起着根本推动作用。总之,为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代言、为社会历史进步代言是由生产力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的具体状况决定的,离开这个基础,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就是误读与误释。
五分钟后,值班经理给我们安排了位置,并送上精美果盘致歉。乔振宇闷闷地没吃几口菜,习惯性挂在嘴边的那句抱怨也没说出口。我一碗石锅拌饭还没吃完,他就借口跟哥们儿聊点儿事撇下我先走了!
如果我们仍然把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停留在发表《共产党宣言》的那个历史时代、把对马克思主义的阐释定格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经典马克思主义形态的话,那么我们今天来谈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问题,就不得不追问以下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何在?经典马克思主义为其代言的社会主体在后马克思主义时代存不存在?如果不存在,那么当今时代马克思主义秉承的基本立场是在为谁代言?今天我们的选择是坚定信念继续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奠定的方向发展、扩大和深化呢,还是创造条件尽量满足那个“标准”时代的要求然后再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继续前行?答案不言自明。
实验仪器:Thermo NESLAB RTE 740循环水冷凝器,MilliPORE纯水仪,中兴恒温水浴锅,全玻璃蒸馏器,回流瓶。
二、究竟应该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之代言的“无产阶级”
《代言》中的无产者和无产阶级两个范畴相互代替、交叉使用,没有对原典理论中二者的本质进行严格区分和学术清理。究竟应该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之代言的“无产阶级”呢?恩格斯曾在1847年所写的《共产主义原理》中对“无产阶级”作过界定:“无产阶级是完全靠出卖自己的劳动而不是靠某一种资本的利润来获得生活资料的社会阶级。”[10]2951888年在《共产党宣言》的注解里,他再次明确地强调:“无产阶级是指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因而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现代雇佣工人阶级。”[10]400相比而言,1888年的概括更准确地反映出了无产阶级的基本特征:第一,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这是无产阶级生成的直接原因;第二,不得不出卖劳动力,这是无产阶级生成的基本条件;第三,雇佣劳动制度,这是无产阶级生成的制度基础;第四,现代大工业的生产力基础,这是无产阶级生成的社会动因。概言之,没有生产资料、劳动力成为商品、雇佣制度和大工业基础构成了现代无产阶级产生的基本要件。
笼统地说,“无产阶级”在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和思想体系中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其含义和用法与“工人阶级”“无产者”是一样的,恩格斯也承认自己“总是把工人(working men)和无产者,把工人阶级、没有财产的阶级和无产阶级当作同义语来使用”[10]86。但恩格斯在1887年“美国版附录”中强调:不应当把“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这本书当作一本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的著作[19]694。由此可以说明,在不成熟的著作中这些概念的表述和使用没有进行严格区分。实际上,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文本中仅“无产阶级”就有“工业无产阶级”“农业无产阶级”“现代无产阶级”“城市无产阶级”“农村无产阶级”“矿业无产阶级”“流氓无产阶级”等不同表述,“无产者”也有“工业无产者”“农业无产者”“矿业无产者”“现代无产者”“自由无产者”“劳动无产者”“流氓无产者”等不同表述。除此之外,在列宁、毛泽东的著作中还有“农民无产阶级”“游民无产者”“城市无产者”“农村无产者”等表述,至于“半无产阶级”“半无产者”的表述就更多了。这里问题的关键是,“无产阶级”与“无产者”究竟是不是一回事呢?常识性的回答:是;学理性的回答:否。
《代言》一文认为“马克思主义为被压迫或被剥削阶级代言、为穷人代言的立场是误读与误释”[1],事实果真如此吗?如果紧扣《代言》一文的分析逻辑,用创立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分析大工业条件下“被压迫或被剥削阶级、穷人”的话,那就不是误读与误释。《共产党宣言》论述了大工业条件下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状况,指出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中间等级为了维护目前的生存利益,以免于灭亡,不是革命的,而是保守的,甚至是反动的,但他们如果维护将来的利益,就是革命的,就会站到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来,尤其是贫困破产的农民“总有一天会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到那时无产阶级会发展到更高的阶段,向资产阶级宣战”[20]511。无产阶级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是与工业生产方式紧密相连的社会最下层,是被压迫或被剥削尤为深重的阶级,随着工业的进步,他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降到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以下,他们终将变成赤贫者。由此可见,包括农民在内的中间等级具有潜在的无产阶级立场,而无产阶级既维护目前的生存利益,又维护将来的发展利益,是富有革命性且革命最彻底的阶级,那么,在当时的生产方式状况下,“马克思主义为被压迫或被剥削阶级代言、为穷人代言”也就是为无产阶级代言,反之亦然。当然这里的无产阶级主要是指“工业无产阶级”或“大工业无产阶级”[7]385,汤因比也把“工业无产阶级”比作是马克思用来取代耶和华“历史必然性”的“选民”[21]511,以此来形象地描述工业无产阶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核心位置。正如《代言》一文所指出的那样,“(创立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为(工业)无产阶级代言实质上也是在为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代言、在为社会历史进步代言”与“马克思主义的立足点、出发点与归宿无疑是为无产阶级的利益与解放事业代言的”[1],二者在观点上是一致的,逻辑上是可逆的。
时间白驹过隙,时代稳步前行。新动能引擎正在打开,传统动能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一代代企业家粉墨登场,一个个新行业雨后春笋。
趋嫩性:成虫、若虫具有多栖于芽梢叶背,且更喜栖于芽下2~3叶叶背。趋色性:成虫喜欢黄色,嗜好选择黄绿色和浅绿色。怕湿畏光:阴雨天或晨露未干时静伏不动。中午烈日直射,虫口多在茶丛内,且徒长枝芽虫口较多。活泼善跳:成虫和3龄后若虫活泼,稍受惊动即跳去或向下潜逃。产卵习性:卵多散产于芽下第1至第3节嫩茎皮层下或叶柄及主脉中,产卵期长,早春茶树发芽成虫开始产卵,直到秋末冬初茶树新梢停止生长为止。雌成虫产卵量因季节而异,春季最多,秋季次之,夏季最少。
三、究竟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为被压迫或被剥削阶级代言、为穷人代言的立场是误读与误释”的论断
历史的本质恰恰在于那些结构形式的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内的“无产阶级”和“无产者”,其结构形式体现为既是一种事实性社会存在,又具备心理意识,二者的共同点在于“无产”,关键区别在于“阶级”,无产阶级一定是无产者,但无产者不一定是无产阶级。就无产者来说,这既是一种作为“部分的”个体或“部分之和”的社会存在,又具备一种个体的或群体的心理意识;就无产阶级来说,这既是一种作为“整体”的社会存在,又具备一种超越个体的群体的“共同”的心理意识,即无产阶级是一种承载着“阶级意识”的“整体性”社会存在,沟通无产者和无产阶级之间的桥梁和中介,就是如何把无产者个体的或者群体的心理意识变成有意识的对阶级历史地位的共同感觉,即阶级意识。存在和意识在无产阶级这里达到统一:客观存在着并同时意识到客观存在对于自身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使命的根本作用和特殊意义。所以,“无产者”从本质上来说,其存在状态是“部分之和”,而“无产阶级”则是“整体”,是能——尽管需要理论引导或先锋队的实践推动——“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5]1003,“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10]413的“整体无产者”③。或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共产党宣言》尽管通篇贯穿阶级斗争学说,但前两章分别以“资产者和无产者”“无产者和共产党人”为题,篇末的革命口号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而不用“无产阶级”代替“无产者”,其用意非常明显,这不仅仅是向全世界表明自己的观点、目的和意图,更重要的是指明,要通过把“无产者组织成为阶级,从而组织成为政党”[10]409来实现人类解放事业。这样,马克思主义理论、共产党对组织无产者成为无产阶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得到了非常重要的诠释。《代言》一文中的无产阶级显然是指“大工业时代条件”下的无产阶级,如果没有把无产阶级和无产者在理论上和现实中严格区别开来,那么无产阶级及其革命性以及马克思主义及其先进性就很容易成为被指责和攻击的“硬伤”,同时也会导致不能充分揭示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层面和共产党组织在实践层面上的“中介性”本质功能。
三是从社会现实和时代发展的角度去理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与实际运用应“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0]376。马克思、恩格斯是理论的创立者,更是理论的发展者。例如,他们晚年在总结1848年欧洲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经验的基础上,纠正了对资本主义寿命过短的乐观估计。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了“随时随地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一基本原则,他曾指出,“我们完全以马克思的理论为依据”,但“对于俄国共产党人来说,尤其需要独立地探讨马克思的理论,因为它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8]96。列宁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欧美工人运动的论述,结合俄国工人运动的实际情况,分析阶级力量对比和客观存在事实,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和策略,指导俄国革命,不断总结革命经验并将其提升为科学理论,继续为落后国家的革命和社会建设提供科学指导。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不同时期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了极具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新路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四是从整体性角度去理解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属性②,我们应当把上述讨论框架,结合运用整体性的方法,从整体性的历史发展中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内涵。所谓整体性的方法,在思维方法层面上是指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在具体方法层面上是指系统方法的运用,总之是将马克思主义当作一个整体而不是割裂各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所谓整体性的历史发展是指把马克思、恩格斯重点关注的欧美资本主义社会放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而不是通过裁剪各种多样性事实存在去“避”人类社会的普遍性规律而“就”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性规律。所谓整体性的内涵是指在内容结构上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统一起来,在层次结构上把“核心层次的理论、核心层次理论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实践结合层次的理论、这两个层次理论与人类社会发展不同阶段实践结合层次的理论”[18]统一起来,在逻辑结构上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统一起来。
四、结论
在剖析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时理应最大程度地贯彻马克思的唯物史观。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既是以“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唯物“史观”。又是以“历史”为解释原则的“唯物”史观,作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其要件一是真实,二是发展;作为解释原则的“历史”,其要件一是现实的人,二是现实的关系。马克思的历史观在不断反思上述两个层次、四个要件的过程中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5]1002。按照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而人是生产力结构中的主导因素。马克思主义为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代言、为社会历史进步代言最终必然会落脚到唤醒现实的社会结构中大多数人迫切解放自身的诉求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和满足上。当然在阶级社会中,大多数人主要就是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劳动者阶级。所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必然地要贯彻到人类历史的各个发展阶段,它虽不是静止的,但是统一的,同理,建立在生产方式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不是固定的,但是一致的。显然,《代言》一文在这方面的讨论太过拘谨。
综合以上讨论,本文得出的结论是:在唯物史观普遍意义上马克思主义是为被剥削的劳动者阶级代言的。这是因为,在人类思想史上,只有马克思是终生地研究劳动的。马克思在终生研究劳动的过程中,发现了在人类社会历史中劳动的基础和核心地位,马克思的其他发现都是基于劳动的发现而来的,是劳动被发现之后的结果[28]。不可否认,进入马克思理论视野的“被剥削的劳动者”首先是农民,然后才是无产者。马克思主义创立伊始之所以特别关注大工业条件下的无产阶级并为之代言,主要是因为无产阶级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在本质上是劳动者,同时又是被剥削者,而不是相反。马克思《资本论》的运思逻辑是“论资本”,《资本论》的实质是“论资本的剥削本性”,因为“劳动和资本……前者是直接的劳动……后者是积累的劳动”[29]490。马克思发现的剩余价值深刻揭露了资本剥削劳动的巨大玄机。马克思天才的思维活动和缜密的学理论证以及外化为制度设计和实践运作的良苦用心,都是旨在实现“让劳动者成为所有者”[30]194的根本目标。依据以上逻辑,可以说《资本论》既是“论资本”,更是“论劳动”。《资本论》的真正价值在于,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科学地阐释和论证了“资本”是如何剥削“劳动”的,而马克思主义的特殊价值就在于第一次从“资本统治社会、占有劳动”的静态的经济结构中找到了人格化的动态的物质力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并且阐明了阶级斗争的基本原理[31]。另外,农民作为被剥削的劳动者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关注的现实主体力量,这也是马克思晚年提出东方社会发展理论、恩格斯晚年发展历史唯物主义,以及在俄国、中国等落后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得以创新发展的必然逻辑。因此,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全部使命,就是让劳动者过上好日子[32]。如果笼统地谈论“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代言”,这既缺乏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论据支撑,也没有最大限度地贯彻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思想逻辑。
注释:
① 这些重要论著包括:《共产党宣言》(1848年)、《经济学手稿》(1857-1858、1861-1863、1863-1867年)、《资本论》第1卷(1867年)、《反杜林论》(1876年)、《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80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883年)等。
② 韩庆祥,邱耕田,王虎学.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上)[J].哲学研究,2012(8):4-9;梁树发,黄刚.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综述[J].重庆社会科学,2008(9):5-11;曾长秋,李邦铭.近五年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述评[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4):26-28;孟庆艳.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属性和重要特征[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2):29-32.
③ 《共产党宣言》德文版中分别用“die Proletarier”和“das Proletariat”、英文版分别用“the Proletarians”和“the Proletariat”来表述翻译为中文“无产者”和“无产阶级”的概念,在中文里没有单复数的变化,但是在德文和英文中前者都是复数形式而后者都是单数形式。参见《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和英文版。另外,马克思在伦敦海格特公墓的墓碑上用英文镌刻着“Workers of all lands,unite!”,此处“Workers”也是复数形式,这些规范用词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二者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林剑.马克思主义究竟是在为谁代言[J].学术月刊,2013(1):13-18.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 胡钧.《资本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J ].政治经济学评论,2011(7):3-24.
[4] 列宁.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 列宁.论马克思主义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 毛泽东选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2] 智慧的明灯:回忆马克思恩格斯 [C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13]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 [M].杜章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4] 毛泽东文集(第8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5] 毛泽东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6] 邓小平文选(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7] 邓小平文选(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8] 张雷声.从整体性角度把握马克思主义[J].甘肃社会科学,2010(6):7-11.
[1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21] 阿诺德·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一部叙事体世界历史[M].徐波,等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2] 列宁选集(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3] 列宁选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4] 列宁全集(第30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5] 列宁全集(第3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6] 黄苇町.马克思主义是穷人的真理[EB/OL].(2011-06-03 )[2018-09-26]. http://theory.people.com.cn/GB/14818943.html.
[27] 尹占文.中国人为什么接受马克思主义:发生学的再思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3):160-168.
[28] 宫敬才.“两大发现”还是“七大发现”(上) [J ].学术月刊,2011(10):30-39.
[2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0] 马立诚.交锋三十年 [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31] 尹占文,苟国旗,邓淑华.马克思主义关联中国问题的三重维度[J].社会科学研究,2011(5):59-63.
[32] 孙熙国.马克思主义究竟能够带给我们什么?[J].红旗文稿,2016(4):11-13.
OSID: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0964(2019)01-0014-06
DOI:10.3969/j.issn.1003-0964.2019.01.004
收稿日期:2018-10-20;
收修日期:2018-11-18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6YJC710047);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科研究项目(2017213);山西省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课题(2017JG23)
作者简介:尹占文(1976—),男,山西神池人,副教授,博士,山西大学中国史科研流动站博士后,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理论和基本问题研究;
刘岚清(1991—),女,山西岚县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责任编辑:蔡宇宏)
标签:马克思主义论文; 无产阶级论文; 马克思论文; 恩格斯论文; 无产者论文; 列宁主义论文; 毛泽东思想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恩格斯著作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论文;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6YJC710047) 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科研究项目(2017213) 山西省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课题(2017JG23)论文; 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