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可互换虚拟仪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虚拟仪器,互换性,驱动程序,仪器,配置文件,测量,接口。
可互换虚拟仪器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郑南[1](2015)在《可互换虚拟仪器技术在LXI测试系统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可互换虚拟仪器技术是VPP驱动程序标准的扩展。经过多年的不断完善,已经可以支持多种编程语言和硬件平台。它的出现极大的提高了测试系统的运行效率,缩短了测试系统程序的开发周期。本文根据可互换虚拟仪器驱动程序与LXI系统的特点,通过NI Lab VIEW编程软件构建了LXI测试系统平台,充分发挥可互换虚拟仪器技术的优势。文中对系统架构和软件开发流程过程进行了阐述。(本文来源于《计量与测试技术》期刊2015年06期)
辛丽霞,刘金川,王凯,智国宁[2](2014)在《基于合成仪器的可互换虚拟仪器软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合成仪器中模块的可互换性,设计了合成仪器系统软件架构和仪器驱动的实现方法;文章阐述了可互换性的目的和方法,IVI-C仪器驱动程序架构和基于虚拟仪器的合成仪器系统软件体系架构,并针对合成仪器中频谱仪仪器的驱动设计、结构和实现流程进行了重点描述;通过设计频谱仪可互换性验证软件,实验证明,设计的合成仪器软件架构和仪器驱动可以实现不同厂商同类模块的可互换,包括NI PXIe-5673,北京航天测控技术有限公司4 GHz频谱仪和数字化仪等模块,满足合成仪器的可互换功能,提高了装备测试系统构建的灵活性。(本文来源于《计算机测量与控制》期刊2014年02期)
李仕承[3](2009)在《信号可互换虚拟仪器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虚拟仪器技术突破了传统仪器造价昂贵、难以维护和升级、操作界面不友好等限制,结合了计算机技术、现代测试技术以及仪器仪表技术。最初的虚拟仪器技术存在不可重用、无法互换差等缺点,在经历了SCPI标准、VPP标准以及IVI标准后,虚拟仪器技术的重用性和互换性得到了提高。然而IVI标准目前只包含了八类仪器,并且只能在同类仪器间进行互换,虚拟仪器技术仍未达到高层次的互换水平。现今出现了信号可互换虚拟仪器技术,有望实现高层次的互换性,降低测试系统维护费用,是未来虚拟仪器技术的发展方向。本文根据现有虚拟仪器技术的不足,结合新出现的测试领域相关标准,提出了信号可互换虚拟仪器技术中的两个关键技术——面向信号测试系统描述和信号可互换测试软件。首先,本文使用IEEE1641标准和ATML标准,形成了标准化的面向信号测试系统描述。面向信号测试系统描述为一系列XML文档,包括面向信号测试描述、面向信号仪器描述、测试工作站描述和被测对象描述等部分,是实现信号可互换虚拟仪器技术的基础。其次,本文设计并实现了名为“ATML Executive Environment”的信号可互换测试软件,完成仪器IVI驱动程序配置、可视化测试系统结构显示、翻译面向信号测试系统描述为C#代码并编译执行、测试结果的保存与查看等功能。ATML Executive Environment使用IVI驱动程序,并且根据使用仪器的类别不同而动态生成不同的代码段,在IVI规范的八类仪器类别中,不仅实现了同类仪器之间的互换性,还实现了具有相同信号能力的不同类仪器的互换性。使用信号可互换虚拟仪器技术,结合不同的测试系统结构完成多种测试任务。实验表明,以面向信号测试系统描述和ATML Executive Environment为基础的信号可互换虚拟仪器技术具有较高的可互换性和通用性。(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09-06-01)
杨成[4](2006)在《一种可互换虚拟仪器的平显测试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一种基于可互换虚拟仪器的平显测试系统,说明了系统的软硬件结构;研究了通过程序、配置文件管理系统硬件,实现仪器互换性的方法;并介绍了通过测试数据库定义被测设备的检测模型,实现测试系统与被测设备分离的方法。由于从开发层和应用层两方面实现了检测的通用性,使测试系统应用的灵活性大大增强。(本文来源于《中国测试技术》期刊2006年05期)
阮奇桢[5](2006)在《可互换虚拟仪器驱动程序的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论述了可互换虚拟仪器驱动程序的体系结构、优势、开发步骤和应用实例。(本文来源于《测控技术》期刊2006年05期)
乔中涛,冯振声[6](2004)在《虚拟仪器健壮可互换性的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采用分层风格的软件体系结构 ,通过附加软件层分离了测试流程代码对仪器的直接控制 ;以COM组件技术开发了可实现对象动态组合的测试服务构件和仪器控制构件 ,实现了可跨越虚拟仪器类别的健壮可互换性。(本文来源于《仪表技术》期刊2004年06期)
魏忠林,黄考利,连光耀[7](2004)在《基于可互换性虚拟仪器的导弹通用检测设备》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可互换性虚拟仪器的导弹通用检测设备,其PCI总线卡式虚拟仪器测试平台由军用便携机及外设、万用表卡、示波器卡、功率计卡、频率计卡、信号调理接口模块等构成,系统软件功能模块由主控程序模块、测试功能模块库、交互功能模块库、文档库、功能模块库以及在线帮助等组成。用LabWindows/CVI6.0开发测试功能模块,完成对PCI板卡的控制和通讯,是实现系统互换性的关键。(本文来源于《兵工自动化》期刊2004年03期)
刘金宁,孟晨,杨锁昌,陈德祥[8](2004)在《IVI-MSS模型及其在可互换虚拟仪器测试系统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指出了IVI模型存在的不足。IVI -MSS (MeasurementandStimulusSubsystem)模型对IVI驱动器进一步封装 ,提供了新的编程接口。论述了IVI -MSS模型的结构、实现和工程应用。IVI -MSS实现了不同类仪器之间的互换 ,方便了代码移植。(本文来源于《计算机测量与控制》期刊2004年02期)
曹源,鲁昌华[9](2003)在《可互换虚拟仪器的体系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虚拟仪器技术在快速发展的计算机、微电子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推动下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由于现代自动测试系统的复杂度不断增加,同时对系统测试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已有的虚拟仪器软件标准已不能完全解决用户对系统性能、仪器可互换性等方面的要求。由可互换虚拟仪器联盟制订的“实现仪器可互换性的软件标准”大大节省了用户在测试系统开发和长期维护上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金,呈现出很好的发展前景。(本文来源于《电测与仪表》期刊2003年12期)
杨成,查光东[10](2003)在《基于可互换虚拟仪器ATE测试系统软件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在基于可互换虚拟仪器的ATE测试系统中,测试软件的设计方法。说明通过程序、配置文件管理系统硬件,实现仪器硬件互换性的方法。举例对如何修改配置文件的驱动程序接口、通道映射表以适应新硬件的变更等问题作了详细说明。(本文来源于《电子测量技术》期刊2003年06期)
可互换虚拟仪器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合成仪器中模块的可互换性,设计了合成仪器系统软件架构和仪器驱动的实现方法;文章阐述了可互换性的目的和方法,IVI-C仪器驱动程序架构和基于虚拟仪器的合成仪器系统软件体系架构,并针对合成仪器中频谱仪仪器的驱动设计、结构和实现流程进行了重点描述;通过设计频谱仪可互换性验证软件,实验证明,设计的合成仪器软件架构和仪器驱动可以实现不同厂商同类模块的可互换,包括NI PXIe-5673,北京航天测控技术有限公司4 GHz频谱仪和数字化仪等模块,满足合成仪器的可互换功能,提高了装备测试系统构建的灵活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可互换虚拟仪器论文参考文献
[1].郑南.可互换虚拟仪器技术在LXI测试系统中的应用[J].计量与测试技术.2015
[2].辛丽霞,刘金川,王凯,智国宁.基于合成仪器的可互换虚拟仪器软件研究[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4
[3].李仕承.信号可互换虚拟仪器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
[4].杨成.一种可互换虚拟仪器的平显测试系统设计[J].中国测试技术.2006
[5].阮奇桢.可互换虚拟仪器驱动程序的开发[J].测控技术.2006
[6].乔中涛,冯振声.虚拟仪器健壮可互换性的实现[J].仪表技术.2004
[7].魏忠林,黄考利,连光耀.基于可互换性虚拟仪器的导弹通用检测设备[J].兵工自动化.2004
[8].刘金宁,孟晨,杨锁昌,陈德祥.IVI-MSS模型及其在可互换虚拟仪器测试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04
[9].曹源,鲁昌华.可互换虚拟仪器的体系结构[J].电测与仪表.2003
[10].杨成,查光东.基于可互换虚拟仪器ATE测试系统软件设计[J].电子测量技术.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