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模不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不稳定性,马克,等离子体,鱼骨,粒子,霍尔,电阻。
模不稳定性论文文献综述
程时葵[1](2019)在《等离子体旋转作用下托卡马克边界局域模不稳定性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边界局域模是托卡马克H模放电时发生的周期性边界扰动,这一过程伴随着粒子数和能量往等离子体真空壁上排放,大的边界局域模会对壁材料造成不可修复的损伤。在未来聚变研究装置例如ITER和CFETR中,这种模式需要被抑制住,至少是将其控制在壁材料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当前实验中比较常见的是使用中性束注入(NBI)来抑制边界局域模,NBI一方面给等离子体提供粒子源,增加了等离子体密度,另一方面引入的高能粒子会给等离子体带来很大的旋转,探究NBI所引入的这两种变化在控制边界局域模时所起的作用就是我们在本论文中将要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本文地第一个工作是使用完整的非理想磁流体初值程序NIMROD研究了等离子体旋转和等离子体密度对边界局域模的稳定效应。线性模拟结果给出,环向剪切流的幅值,剪切以及流的旋转方向对边界局域模的稳定性都有一定的抑制效果,这些抑制效果在增加等离子体密度也即是提高碰撞率时更加明显。即便如此,不论如何改变环向流和密度的参数,均不能够完全抑制住边界局域模。而在另一部分工作中,我们在环向剪切流作用的基础上引入幅值很小的极向流,发现抑制效果有很大的改善,高-n模式线性增长率几乎变为0。接着,使用NIMROD程序初步模拟了边界局域模爆发前期能流往外排放的过程,不同时刻温度剖面的分布清晰地显示了边界局域模爆发时台基区的垮塌,能流往外排放,芯部约束逐渐下降,且磁面分布演化佐证了“filaments”丝状结构存在的事实,且能量和粒子正是通过这一丝状结构往外排放。当前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的研发与设计旨在找出合适的平衡参数,而分析这些平衡参数的稳定性是重要课题之一。使用NIMROD程序计算发现,CFETR Upgrade phase-I平衡对于所有的边界局域模均不稳定。对于低-n模式,它们的增长率随着导电壁位置远离等离子体边界而逐渐增大,且最终达理想壁极限值,另一方面,随着导电壁位置靠近等离子体区域,这些模式也逐渐趋于稳定,且不同模式增长率降至0时的壁的位置都不相同,这表明,选择合适的壁的位置将对边界不稳定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环向流对高-n模式有轻微的致稳作用,这将是CFETR装置抑制ELM的一种可行的方案。(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5-01)
王榆斌[2](2019)在《奇异星的r-模不稳定性窗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Witten提出奇异夸克物质是强子的真正基态的假设之后,人们普遍相信完全由奇异夸克物质构成的奇异星幸存于宇宙之中,它们将是致密星的研究中不同于中子星的重要分支。r-模式的基本特性预示着,奇异星与中子星有着不同的观测信号,以此可分辨出两种星体。本文主要讨论奇异星的状态方程和具有薄壳层的模型对它的r-模不稳定性窗口的影响,以及Rr-模不稳定性窗口与脉冲星观测数据进行对比的研究。由于中子星和奇异星具有不一样的物态,而物态会影响星体内部的热力学性质和动力学性质,比如粘滞系数,中微子辐射过程,热容量等。LIGO/Virgo在2017年观测到了双中子星并合引力波事件(GW170817),得到了潮汐形变值小于800,对致密星的状态方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本文先介绍了奇异星的状态方程及奇异星的结构,以此为背景来讨论后面的工作。R-模式是致密星内部流体准环流扰动,它产生于引力波不稳定性的机制(Chandrasekhar–Friedman–Schutz,CFS机制)。扰动会随着引力波辐射而增长,引力波辐射又受到增强的扰动反馈而增长,却受控于内部的粘滞耗散,即引力波辐射作用和粘滞耗散作用是一种竞争关系,由此可得到r-模不稳定性窗口。对于快速旋转的致密星,无论是引力波辐射,还是粘滞耗散,它们都与致密星内部微观物理组成息息相关。对于普通奇异星(SS)和色味锁定相奇异星(CSS)的R-模不稳定性窗口,SS可以大致与脉冲星观测数据相符,低温下的CSS的体粘滞耗散和剪切粘滞耗散会受到抑制作用,几乎所有的星体都是不稳定的。但是表面热辐射观测与自转频率统计显示,低质量X-射线双星(Low Mass X-ray Binaries,LMXBs)和年轻的孤立脉冲星都有着不同的集中现象,这预示着它们可能不是同一类星体。薄壳层也可能对奇异星的r-模不稳定性窗口造成一定影响,壳层对SS影响可忽略,但是对CSS的影响不可忽略。所以在薄壳层的模型下,本文分析后并考虑薄壳层的CSS和裸露的SS,以此分别研究了不同的状态方程和奇异星的质量大小对r-模不稳定性窗口的影响。基于状态方程和质量对r-模不稳定性窗口的研究,本文加入了观测数据与窗口对比,其中包括LMXB和年轻的脉冲星的表面热辐射数据与自转频率。发现加入壳层作用后的CSS,更好地符合年轻的脉冲星的观测数据,CSS可能存在于年轻脉冲星中。在未来的引力波探测中,旋转最快的年轻的脉冲星PSR J0537-6910可能会探测到引力波辐射。在LMXB源SAX J1808.4-3658的内部,可能有其它耗散在导致星体在不稳定性区域。(本文来源于《西华师范大学》期刊2019-04-01)
杨文[3](2018)在《超电阻对撕裂模不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能源问题越来越严重的的今天,可控核聚变因燃料储存量巨大、安全清洁等特点,成为人类理想的未来能源。在各种装置位形中,以托卡马克为代表的磁约束装置被认为最有可能的一种。在托卡马克中,撕裂模不稳定性由于能改变磁场拓扑结构形成磁岛,改变粒子和能量约束,并可能导致大破裂和托卡马克稳态运行的崩塌,被认为是最危险的一种不稳定性机制。而撕裂模不稳定性的发展,又受到诸如宏观磁流体不稳定性等各种物理机制的综合影响。对于撕裂模不稳定性的线性阶段,FKR理论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研究;而在非线性阶段,Rutherford方法由于使用了流量平均算符,会消去对流项,导致电流密度的准线性修正丢失。因此本文在处理撕裂模不稳定性的非线性阶段时,将使用准线性方法来分析其演化过程。首先,本文采用平板位形下的约化磁流体(RMHD)方程组,研究了超电阻(也称为反常电子黏滞)效应对撕裂模不稳定线性阶段的影响。得到了新的线性撕裂模增长率γ~ηH/3,与电阻撕裂模的线性增长率γ~η3/5相比,由超电阻导致的撕裂模增长率对系数有更小的依赖程度。然后,本文采用准线性方法,对包含超电阻效应的撕裂模不稳定非线性进行了理论研究。利用低beta和大纵横比近似下的约化磁流体方程组,根据边界层理论,建立了同时包含超电阻和等离子体电阻的非线性撕裂模演化方程,并在两种极限情况下,分别得到了不同的非线性演化方程。其中,当等离子体电阻很小可以忽略时,磁通ψ1随t2/3增长,即相比于只有等离子体电阻的情况φ1~t2,只有超电阻效应时非线性撕裂模增长更缓慢。最后,对同时包含两种效应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得到了撕裂模的非线性时间演化方程。最后,本文还研究了超电阻以及平衡剪切流共同存在时,对撕裂模不稳定性线性阶段的影响。在忽略电阻项的情况下,增长率为γ~ηH2/5,相比于无剪切流的结果有γ0~ηH1/3<γ,说明剪切流的引入使得线性增长率增大。(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期刊2018-06-01)
袁赟[4](2018)在《局部驱动螺旋电流控制撕裂模不稳定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撕裂模是等离子体中有限电阻或粘滞等效应的存在而有电流驱动的一种宏观的磁流体力学不稳定性,是磁约束聚变等离子体中常见的物理现象。托卡马克磁约束聚变装置中,有理面上发展起来的撕裂模不稳定性会降低轴心等离子体的温度与密度,影响磁约束装置的约束性能,由撕裂模不稳定性产生的磁岛发展到足够大时,甚至引起等离子体的大破裂。因此,磁约束装置中控制撕裂模不稳定性是磁约束聚变研究中一个热点问题。本文采用电阻磁流体力学模拟的方法,在托卡马克大环径比近似的情况下,研究了局部驱动螺旋电流对撕裂模不稳定性的影响,讨论了螺旋电流的径向沉积宽度、强度和驱动时机对m=2/n=1经典撕裂模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局部驱动螺旋电流的沉积宽度的变窄和强度的增大,都会更加有效的抑制经典撕裂模的发展,但是螺旋电流沉积宽度比较窄或螺旋电流的强度较大时,会引起翻转不稳定性.随着螺旋电流在经典撕裂模发展过程中驱动时刻的推迟,对撕裂模不稳行性的控制能力会减弱。以磁岛宽度作为反馈信息的反馈式驱动螺旋电流对撕裂模不稳定性影响的研究表明反馈式驱动螺旋电流不仅能有效的抑制撕裂模不稳定性的发展,而且能够避免翻转不稳定性的出现。(本文来源于《南华大学》期刊2018-05-01)
曹楷奇[5](2018)在《托卡马克中q剖面的平化对鱼骨模不稳定性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托卡马克中快粒子驱动的不稳定性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尤其是模数较低的快粒子模,不仅仅具有全局的径向扰动,而且增长较快,它的发展严重限制了等离子体的约束水平。可以预见,这些快粒子驱动的不稳定性对ITER混合模式放电将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在未来的燃烧等离子体中,为了提高约束以及实现装置的高参数稳态运行,如何控制快粒子驱动的不稳定性,将是磁约束核聚变领域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在本篇论文里,我们主要采用了理论分析和数值解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在托卡马克中安全因子剖面(q剖面)局域平化时,一种快粒子驱动的磁流体不稳定性——鱼骨模的基本性质;推导了局域平化的安全因子剖面位形下m=1的鱼骨模不稳定性的线性色散关系和本征模方程;详细讨论了安全因子剖面被局域平化时,不同的物理参数对鱼骨模不稳定性线性增长率、频率的影响,这些参数包括:快粒子比压、磁流体扰动势能和快粒子进动频率等;研究了m=1不稳定性的非线性饱和幅度,推导了线性增长率与非线性振幅的关系。基于以上工作,我们还进一步完善了在一些特殊平衡下,鱼骨模的本征结构、增长率和频率对q剖面以及快粒子驱动的依赖关系,明确了q剖面局域平化时鱼骨模的基本性质。本文的主要结论是:1.采用理论推导与数值解析的方法,研究了q剖面局域平化时鱼骨模的线性稳定性,发现当有理面附近的q剖面变平后,一般情况下的鱼骨模的线性色散关系将不再适用,模式性质需要一个修正的色散关系来进行描述;2.通过求解本征方程,研究发现快粒子驱动的鱼骨模的模结构、线性增长率以及模频率对物理参数的依赖性很强。3.在非线性阶段,当q剖面在q=1附近平化时,模式的饱和幅度主要取决于波-波非线性相互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8-05-01)
陈龙溪,王进芳,孙哲,边珍珠[6](2018)在《剪切磁场位形下电阻壁模不稳定性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值研究了平衡磁场位形对电阻壁模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磁场剪切对电阻壁模有解稳作用,对于不同的剪切磁场位形,最不稳定的电阻壁模的环向模数和极向模数不同。等离子流对电阻壁模的增长有抑制作用,稳定住电阻壁模的临界流速度随着磁场剪切率的增大而增大。电阻壁模经线性增长后,进入非线性演化阶段,最后达到饱和状态,剪切磁场位形下的扰动磁能比均匀磁场位形下的扰动磁能饱和度高。(本文来源于《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期刊2018年01期)
刘勇强[7](2017)在《局域热源对磁岛热输运的研究以及对撕裂模不稳定性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存在于托卡马克等离子体中的诸如各种形式的背景热源、局域热源等,对磁岛以及撕裂膜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求解磁岛的能量热输运方程,来对磁岛内电子温度分布、等离子体热输运的反常行为等进行研究。由于平行热输运x_‖在磁岛内产生附加热输运效应会增强径向热输运x_r,在有理面处达到最大值,本文将以磁岛宽度与临界磁岛宽度比w/w_c为关键参数,研究横越磁岛的径向热输运x_r和平行热输运x_‖的这种关系。在w/w_c<1时,x_r/x_⊥与(w/w_c)~4成正比,在w/w_c>3时,x_r/x_⊥与(w/w_c)~2也成比,这两个范围间存在一个过渡缓冲区域,在该区域范围内这种变化放缓。由于电子回旋共振加热(ECRH)具有良好的局域加热特性,因此,本文用数值方法,在磁岛内应用局域高斯热源对ECRH加热进行了初步模拟,将能量沉积在磁岛有理面处附近区域,通过对比仅存在背景热源、同时存在背景热源和局域高斯热源这两种情况,研究发现在单磁岛中加入局域高斯热源将能有效提高磁岛O点和磁岛X点之间温度差δT_e=T_(e(o))-T_(e(x))/T_(e(x)),并且能减小单磁岛对等离子体能量约束的不利影响。如果两相邻的磁岛相互重合迭加最终会形成无规磁场,对比了在无规磁场中有、无局域高斯热源这两种情况后,发现无规磁场内加入局域高斯热源会使得磁岛O点和磁岛X点之间温度扰动δT_e获得比较大地提升,抑制无规磁场对等离子体能量约束的不利影响。(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17-12-01)
袁赟,路兴强,龚学余,尹陈艳,陈诗佳[8](2018)在《局部驱动螺旋电流对撕裂模不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约化磁流体力学模拟方法,在托卡马克大环径比近似情况下,研究了局部驱动螺旋电流对撕裂模不稳定性的影响,分析了螺旋电流强度、螺旋电流径向沉积宽度以及螺旋电流加入时刻对m=2/n=1经典撕裂模发展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螺旋电流强度的增大和沉积宽度的变窄都会更有效地抑制经典撕裂模的发展,但过强的螺旋电流强度或较小的螺旋电流沉积宽度会引起翻转不稳定性;随着螺旋电流在经典撕裂模发展过程中加入时刻的推迟,其对撕裂模不稳定性的控制效果会越来越差。(本文来源于《原子能科学技术》期刊2018年02期)
竹锦霞,何宏达[9](2017)在《托卡马克等离子体中快粒子触发的高频鱼骨模不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考虑托卡马克等离子体中快粒子的空间密度分布剖面,在中性束及电子回旋共振加热的条件下,建立了研究鱼骨模的色散关系并对鱼骨模作了数值研究。结果表明:快粒子对内扭曲模有致稳作用,且在近轴加热条件下可激发高频鱼骨模,其频率与快粒子的环向进动频率一致。鱼骨模的增长率与快粒子的密度梯度有关,一般随密度梯度的增加而增大。在高比压区间,勉强通行快粒子可驱动鱼骨模进入第二稳定区,在该区域鱼骨模是稳定的。(本文来源于《原子能科学技术》期刊2017年08期)
张威[10](2017)在《霍尔效应对托卡马克撕裂模不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们普遍认为撕裂模不稳定性在空间等离子体和实验室等离子体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撕裂模不稳定性会导致磁场的拓扑结构改变,磁能会转化为动能和热能。许多空间等离子中爆发性的现象都与撕裂模有关。在实验室等离子体中,撕裂模不稳定性被认为是导致托卡马克装置等离子体约束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此,研究撕裂模不稳定性对实现可控核聚变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的研究托卡马克撕裂模不稳定性的相关问题,我们开发了叁维环位形托卡马克磁流体模拟程序CLT。之后,我们进一步对CLT进行了升级优化,主要包括空间精度从二阶精度升级为四阶精度并对边界进行优化处理。升级后的CLT其计算精度和数值稳定性有明显提高。目前CLT不仅可用来模拟锯齿振荡(sawtooth)等大尺度非线性物理过程,也可以用来模拟研究霍尔效应、电流驱动、RMP等对托卡马克电阻撕裂模不稳定性的影响。我们系统地研究了霍尔效应对托卡马克撕裂模和电阻内扭曲模的影响。我们的模拟结果证明了电子的抗磁漂移效应自洽的包含在Hall-MHD方程组中。在Hall-MHD模型中,撕裂模不稳定性导致的磁场扰动会沿着电子的抗磁漂移方向旋转,其频率略低于电子的抗磁漂移频率。在研究霍尔效应对撕裂模增长率的影响时,我们发现撕裂模的增长率随着霍尔效应增大而增加。考虑到在Hall-MHD模型中扰动磁场会沿着电子抗磁漂移方向旋转,那么当我们研究双撕裂模时,应该考虑霍尔效应对双撕裂模演化的影响。当两个共振面上的压力梯度不同时,这两个有理面上的扰动磁场旋转频率就会不同。因此,在双撕裂模增长的过程中,两个有理面上的撕裂模就从开始的相反相位而相互激发变为相同相位而相互抑制。因此,其增长率就会远远低于没有霍尔效应的模拟结果,而且双撕裂模在很小幅度时就达到了饱和。在等离子体加热时,常常观测到锯齿振荡的信号。一般认为这种现象是由于电阻内扭曲模引起的。尽管几十年来人们为解释锯齿振荡提出了许多种假设,但是目前来说还没有一种模型能完整解释锯齿振荡。当不考虑霍尔效应时,锯齿振荡过程中磁场扰动具有比较好的对称性,并且在该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磁轴存在。磁轴对锯齿振荡有较强的阻尼作用,因而使得锯齿振荡在几个周期后衰减为另外一种小振荡形式。在加入霍尔效应之后,由于电子的抗磁漂移效应引起磁场扰动旋转,破坏磁场扰动的对称性,因而导致磁轴对振荡的阻尼减弱。所以,霍尔效应能显着地改善锯齿振荡的周期性。近年来,人们发现可以通过外加线圈对等离子体施加共振扰动来控制磁岛以及抑制边缘局域模来实现H模运行。托卡马克装置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误差场,其各个傅里叶分量会在相应的有理面上诱导产生磁岛,从而有可能导致托卡马克的新经典撕裂模不稳定性。因此,研究共振磁扰动(RMP)对托卡马克H模运行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模拟研究了 RMP对已非线性饱和的磁岛的影响,观察到了 RMP与磁岛的锁模现象。RMP只有在强度高于临界值时,才能与磁岛锁模,当其强度低于临界值时,磁岛不能发生锁模。而当RMP与等离子体的相对速度增大时,锁模所需要的RMP强度会随之增大。初步测试证明了 CLT的RMP模拟结果与之前的理论和模拟工作一致。(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7-07-10)
模不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Witten提出奇异夸克物质是强子的真正基态的假设之后,人们普遍相信完全由奇异夸克物质构成的奇异星幸存于宇宙之中,它们将是致密星的研究中不同于中子星的重要分支。r-模式的基本特性预示着,奇异星与中子星有着不同的观测信号,以此可分辨出两种星体。本文主要讨论奇异星的状态方程和具有薄壳层的模型对它的r-模不稳定性窗口的影响,以及Rr-模不稳定性窗口与脉冲星观测数据进行对比的研究。由于中子星和奇异星具有不一样的物态,而物态会影响星体内部的热力学性质和动力学性质,比如粘滞系数,中微子辐射过程,热容量等。LIGO/Virgo在2017年观测到了双中子星并合引力波事件(GW170817),得到了潮汐形变值小于800,对致密星的状态方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本文先介绍了奇异星的状态方程及奇异星的结构,以此为背景来讨论后面的工作。R-模式是致密星内部流体准环流扰动,它产生于引力波不稳定性的机制(Chandrasekhar–Friedman–Schutz,CFS机制)。扰动会随着引力波辐射而增长,引力波辐射又受到增强的扰动反馈而增长,却受控于内部的粘滞耗散,即引力波辐射作用和粘滞耗散作用是一种竞争关系,由此可得到r-模不稳定性窗口。对于快速旋转的致密星,无论是引力波辐射,还是粘滞耗散,它们都与致密星内部微观物理组成息息相关。对于普通奇异星(SS)和色味锁定相奇异星(CSS)的R-模不稳定性窗口,SS可以大致与脉冲星观测数据相符,低温下的CSS的体粘滞耗散和剪切粘滞耗散会受到抑制作用,几乎所有的星体都是不稳定的。但是表面热辐射观测与自转频率统计显示,低质量X-射线双星(Low Mass X-ray Binaries,LMXBs)和年轻的孤立脉冲星都有着不同的集中现象,这预示着它们可能不是同一类星体。薄壳层也可能对奇异星的r-模不稳定性窗口造成一定影响,壳层对SS影响可忽略,但是对CSS的影响不可忽略。所以在薄壳层的模型下,本文分析后并考虑薄壳层的CSS和裸露的SS,以此分别研究了不同的状态方程和奇异星的质量大小对r-模不稳定性窗口的影响。基于状态方程和质量对r-模不稳定性窗口的研究,本文加入了观测数据与窗口对比,其中包括LMXB和年轻的脉冲星的表面热辐射数据与自转频率。发现加入壳层作用后的CSS,更好地符合年轻的脉冲星的观测数据,CSS可能存在于年轻脉冲星中。在未来的引力波探测中,旋转最快的年轻的脉冲星PSR J0537-6910可能会探测到引力波辐射。在LMXB源SAX J1808.4-3658的内部,可能有其它耗散在导致星体在不稳定性区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模不稳定性论文参考文献
[1].程时葵.等离子体旋转作用下托卡马克边界局域模不稳定性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2].王榆斌.奇异星的r-模不稳定性窗口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9
[3].杨文.超电阻对撕裂模不稳定性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2018
[4].袁赟.局部驱动螺旋电流控制撕裂模不稳定性的研究[D].南华大学.2018
[5].曹楷奇.托卡马克中q剖面的平化对鱼骨模不稳定性影响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
[6].陈龙溪,王进芳,孙哲,边珍珠.剪切磁场位形下电阻壁模不稳定性的数值模拟[J].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2018
[7].刘勇强.局域热源对磁岛热输运的研究以及对撕裂模不稳定性影响[D].东华大学.2017
[8].袁赟,路兴强,龚学余,尹陈艳,陈诗佳.局部驱动螺旋电流对撕裂模不稳定性的影响[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8
[9].竹锦霞,何宏达.托卡马克等离子体中快粒子触发的高频鱼骨模不稳定性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7
[10].张威.霍尔效应对托卡马克撕裂模不稳定性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