鸮形目论文-周用武,刘昌景

鸮形目论文-周用武,刘昌景

导读:本文包含了鸮形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鸮形目鸟类,面部羽毛,羽枝,显微结构

鸮形目论文文献综述

周用武,刘昌景[1](2018)在《鸮形目七种鸟类面部羽毛的扫描电镜观察与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鸮形目鸟类放射状羽毛构成的特殊面盘的微观形态,利用其面部羽毛微观形态进行物种鉴定,试验采用扫描电镜观察褐林鸮、长耳鸮、雕鸮、斑头鸺鹠、黄腿渔鸮、草鸮和红角鸮7种鸮形目鸟类面部羽毛的显微结构,同时测量鸮形目面部羽毛羽枝间距,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测量数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鸮形目7种鸟类面部羽毛在显微形态上存在较大差异,除了褐林鸮与长耳鸮、黄腿渔鸮与斑头鸺鹠的面部羽毛羽枝间距差异不显着外(P>0.05),其他不同物种间面部羽毛羽枝间距差异极显着(P<0.01),可以用于区分鸮形目鸟类的不同物种。(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畜牧兽医》期刊2018年19期)

刘昌景,周用武[2](2018)在《鸮形目鸟类飞羽外观形态特征量化的判别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对鸮形目6种鸟类普通雕鸮(Bubo bubo)、黄腿渔鸮(Ketupa flavipes)、褐林鸮(Strix leptogrammica)、斑头鸺鹠(Glaucidium cuculoides)、红角鸮(Otus scops)、长耳鸮(Asio otus)进行鉴别,试验以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飞羽的羽长、阳面羽枝长、阴面羽枝长、羽毛面积、深色羽斑面积各量化指标的组间偏差进行评定,并以这5个量化指标为变量建立判别函数,再利用方差所占比例解释判别函数的判别能力。结果表明:各量化指标差异极显着或显着(P<0.01或P<0.05),判别函数的判别能力差异极显着(P<0.01)、显着(P<0.05)或不显着(P>0.05)。说明飞羽的羽长、阳面羽枝长、阴面羽枝长、羽毛面积、深色羽斑面积作为物种的鉴定具有标志性特征,以这些量化特征进行判别分析可对鸮形目鸟类进行种属鉴定,为案件的侦破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畜牧兽医》期刊2018年17期)

王单单[3](2017)在《鸮形目鸟类耳蜗形态相关基因适应性进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鸮形目鸟类是鸟类中比较特殊的类群,它们大多数在夜间进行捕食和活动。由于长期适应黑暗的环境,鸮形目鸟类的听觉变得非常灵敏,有研究表明,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它们可以仅仅依靠听觉对猎物进行定位和捕食。关于鸮形目鸟类的听觉研究大多集中于行为学、生理学和解剖学,分子层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通过对7种鸮形目鸟类及其19个近缘物种的耳蜗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对35个与耳蜗形态发育相关基因的适应性进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有6个基因在鸮形目鸟类进化枝上检测到了正选择信号,包括CDH23、PCDH15、MYO6、MYO7A、PROX1及PDZD7。其中,CDH23基因、MYO7A基因与PROX1基因在维持毛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PCDH15基因和PDZD7基因在维持毛细胞的灵敏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MYO6基因在维持毛细胞结构的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基因受到正选择的作用,表明它们在鸮形目鸟类听觉系统的特化过程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薛莉[4](2016)在《鸮形目鸟类听觉基因的适应性进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鸮形目是鸟类中适应夜行生活的典型代表,具有异常敏锐的听觉,然而其听觉发达的分子基础至今不明。本研究选取我国6种鸮形目鸟类为重点研究对象,9种昼行性近缘类群作为对照研究类群,通过转录组测序方法获得研究物种的耳蜗转录组信息,对53个听觉相关基因的适应性进化进行了分析。分析包括:(1)基于枝模型,枝-位点模型,Clade C模型对每个听觉基因在鸮形目中受到的选择压力进行检测;(2)对正选择基因氨基酸序列构建最大似然树。结果显示有两个基因(USH1G,LOXHD1)在鸮形目进化枝可能受正选择,其中USH1G基因对毛细胞束的正常发育和有序排列起到决定性作用,LOXHD1基因对毛细胞正常功能的发挥起到一定作用。这两个基因可能受正选择,暗示其在鸮形目听觉特化中可能起到较为关键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郝玉旸[5](2016)在《鸮形目鸟类视觉基因的适应性进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鸮形目鸟类是适应夜行生活的典型代表动物,暗视觉发达,然而其分子基础相关研究相对缺乏。本研究通过对鸮形目鸟类及其昼行性近缘类群视网膜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对获得的视觉基因适应性进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鸮形目鸟类暗视觉基因CNGA1,CNGB1,SLC24A1受正选择,暗示这些基因在鸮形目鸟类暗视觉进化中起到重要作用;此外,彩色视觉基因Sws2,Rh2,Lws在鸮形目祖先支上均检测到正选择信号,暗示彩色视觉对鸮形目鸟类可能具有重要作用。Sws2基因在鸮形目鸟类枝系上检测到11个正选择位点:42R、43A、126G、167T、176R、183R、184A、202A、214P、225A及250R;Lws基因在鸮形目鸟类枝系上检测到5个正选择位点:150K、154K、161L、168C及281N。转录组测序未检测到Sws1基因的转录本,暗示在鸮类中Sws1基因可能演变为假基因。本研究对我们认识鸮形目鸟类视觉适应的分子基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朱磊,孙悦华,胡锦矗[6](2012)在《中国鸮形目鸟类分类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鸮形目Strigiformes鸟类是一类适应夜行性生活的猛禽,主要于夜间活动,体色暗而斑驳,难于直接观察。我国关于鸮类分类的研究报道并不多见,长期沿用的一些种属名和目前国际上通用的相比已显陈旧。通过参阅相关文献,对我国现生鸮形目鸟类的分类系统进行了整理,计有2科12属33种。并指出需要迫切关注的物种和研究内容,其中毛脚渔鸮Bubo blakistoni为濒危种,四川林鸮Strixdavidi为易危种且是我国特有种,这两种鸮类国内相关报道罕见,亟待开展进一步研究工作以加强对这两个物种的保护管理。鬼鸮甘肃亚种Aegolius funereus beickianus的分类地位仍存在争议。鸮类的声学研究在我国几乎一片空白,鸮类的繁殖生物学研究也需要引起我国鸟类学工作者的足够重视。(本文来源于《四川动物》期刊2012年01期)

肖冰,马飞,孙毅,李庆伟[7](2006)在《鸮形目4种鸟类线粒体调控区全序列的测定与比较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Long-PCR和PrimerWalking的方法对鸮形目的短耳鸮、长耳鸮、纵纹腹小鸮、灰林鸮4种鸟类的线粒体调控区进行了全序列测定。结果表明:短耳鸮的调控区长度为3290bp;长耳鸮为2848bp;纵纹腹小鸮为2444bp;灰林鸮为1771bp。短耳鸮的调控区长度是4种鸮中最大的,并且是目前已知最大的鸟类线粒体调控区。这4种鸮类调控区的基本结构和其他鸟类相似,按照碱基变化速率的不同可以分为3个区:碱基变化速率较快的外围区域Ⅰ、Ⅲ和保守的中间区域Ⅱ。这4种鸟类调控区的3′端均存在大量的串联重复序列,短耳鸮为126bp单元重复7次和78bp单元重复14次;长耳鸮为127bp单元重复8次和78bp单元重复6次;纵纹腹小鸮有3个重复单元,分别为89bp单元重复3次、77bp单元重复4次和71bp单元重复6次;灰林鸮仅有1个单元的串联重复为78bp重复5次。调控区中串联重复序列可能是由链的滑动错配产生,另外这些重复序列都能形成热力学稳定的多重茎环二级结构,而且在重复序列中还发现一些保守基序,这说明重复序列可能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影响调控区的调控功能从而影响线粒体基因组的复制和转录。(本文来源于《遗传学报》期刊2006年11期)

肖冰[8](2006)在《鸮形目鸟类线粒体调控区序列的测定与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主要测定了鸮形目四种鸟类的线粒体调控区全序列,从比较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角度对鸮形目鸟类线粒体调控区的结构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对鸟类线粒体调控区的起源、进化、生理功能等进行了探讨,进而研究串联重复序列的起源和进化及形成的机制和生理功能等问题。 利用Long-PCR和Primer Walking的方法对鸮形目的短耳鸮、长耳鸮、纵纹腹小鸮、灰林鸮四种鸟类的线粒体调控区进行了全序列测定。实验结果表明:短耳鸮的调控区长度为3290bp;长耳鸮为2848bp;纵纹腹小鸮为2444bp;灰林鸮为1771bp。短耳鸮的调控区长度是四种鸮中最大的,并且是目前已知最大的鸟类线粒体调控区。这四种鸮类调控区的基本结构和其它鸟类相似,按照碱基变化速率的不同可以分为叁个区:碱基变化速率较快的外围区域Ⅰ、Ⅲ和保守的中间区域Ⅱ。在这叁个区中均存在一些序列保守的功能框,有些是脊椎动物所共有的,有些是鸟类所特有的。这四种鸟类调控区的3'端均存在大量的串联重复序列,短耳鸮为126bp单元重复7次和78bp单元重复14次,两段重复区之问有99bp间隔;长耳鸮为127bp单元重复8次和78bp单元重复6次,重复区之间有55bp间隔;纵纹腹小鸮有3个重复单元,分别为89bp单元重复3次、77bp单元重复4次和71bp单元重复6次,89bp的重复单元与77bp重复单元之间仅有2bp间隔,77bp重复区与71bp重复区之间有64bp的间隔序列;灰林鸮仅有1个单元的串联重复为78bp重复5次。分析表明调控区中串联重复序列可能是由链的滑动错配产生,与线粒体基因组复制过程中聚合酶的活动受到阻碍有关。另外这些重复序列都能形成热力学稳定的多重茎环二级结构,而且在重复序列中还发现一些保守基序,这说明重复序列并非完全是冗余序列,它们可能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影响调控区的调控功能从而影响线粒体基因组的复制和转录。(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06-05-01)

肖冰,李庆伟[9](2005)在《鸮形目五种鸟类线粒体调控区全序列的测定与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Long-PCR和Primer Walking的方法对短耳鹗、长耳鹗、纵纹腹小鸮、灰林鸮、雕鸮这五种鸮形目鸟类的线粒体调控区进行了全序列的测定。结果表明:短耳鸮的调控区长度为3288bp;长耳鸮为2848bp;纵纹腹小鸮为2444bp;灰林鸮为1771bp;雕鸮为3413bp。雕鸮的调控区长度比目前认为的鸟类最大的线粒体调控区--短耳鸮的调控区还长125bp。这五种鸮类的调控区的基本结构和其它鸟类相似,按照碱基变化速率的不同,大体可以分为叁个区:碱基变化速率较快的外围区域Ⅰ、Ⅲ和保守的中间区域Ⅱ。其中短耳鸮、长耳鸮、纵纹腹小鸮和灰林鸮 的调控区3’端均存在大量的串联重复序列,但在雕鸮中并没有发现。由此可以初步断定,大片段的串联重复并不是鸮形目鸟类的共同特征,很有可能是因为它们有着不同的独立起源。(本文来源于《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2005年学术大会、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5-10-01)

孙毅[10](2005)在《鸮形目两种鸟类线粒体基因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主要测定了鹗形目两种鸟类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从比较基因组学的角度对鹗形目鸟类的线粒体基因组结构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对鸟类线粒体调控区的结构特征,起源进化和生理意义等进行了比较和探讨。 利用Long-PCR和Primer Walking结合克隆测序法对短耳鹗和长耳鹗线粒体基因组进行了全序列测定。结果表明:短耳鹗mtDNA序列全长为18,858bp,长耳鹗mtDNA全长为18,493bp,其中短耳鹗mtDNA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大的鸟类线粒体基因组。两种鹗类的基因组结构和基因排列顺序与家鸡相同,无假调控区,在ND3基因174位点都存在一个额外插入的胞苷酸(C),碱基组成表现出较明显的AT偏向。其基因间的间隔和重迭碱基数目,编码蛋白基因的起始和终止密码子使用偏好等均具有一定的种属特性。调控区序列异常增大是造成这两种鸟类mtDNA异常增大的主要原因,短耳鹗调控区长度为3,288bp,长耳鹗为2,926bp,这是目前已知的脊椎动物线粒体基因组中仅次于盲鳗的最大的调控区。 两种鹗类调控区的碱基组成和基本结构与其它鸟类相似,其可分为叁个区:domainⅠ—Ⅲ。domain Ⅰ和domainⅢ区碱基变异程度较大,domainⅡ区则相对保守。叁个区内均存在一些序列保守的功能框,有些是在脊椎动物中普遍存在的,有些则是鸟类所特有的。在两种鹗类调控区3’端存在大量的串联重复序列,短耳鹗中为126bp单元重复7次和78 bp单元重复14次,两段重复区之间有99bp间隔,;长耳鹗中为127bp单元重复8次和78bp单元重复7次,重复区之间有55bp间隔。两种鹗类间相应单元重复区的序列相似性较高,可能有着共同的起源。分析发现这两种鹗类的重复序列和Mt5调控元件有较高的序列相似性,且能形成热力学稳定的多重茎环二级结构。重复序列的产生机制,可能是由于链的滑动错配所导致,与mtDNA复制过程中聚合酶的活动受到阻碍有关。通过对脊椎动物线粒体调控区中的串联重复序列进行比较分析,认为重复序列并非完全是冗余序列,而可能具有特定的生物学功能,影响线粒体基因组的复制或转录表(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05-05-01)

鸮形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对鸮形目6种鸟类普通雕鸮(Bubo bubo)、黄腿渔鸮(Ketupa flavipes)、褐林鸮(Strix leptogrammica)、斑头鸺鹠(Glaucidium cuculoides)、红角鸮(Otus scops)、长耳鸮(Asio otus)进行鉴别,试验以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飞羽的羽长、阳面羽枝长、阴面羽枝长、羽毛面积、深色羽斑面积各量化指标的组间偏差进行评定,并以这5个量化指标为变量建立判别函数,再利用方差所占比例解释判别函数的判别能力。结果表明:各量化指标差异极显着或显着(P<0.01或P<0.05),判别函数的判别能力差异极显着(P<0.01)、显着(P<0.05)或不显着(P>0.05)。说明飞羽的羽长、阳面羽枝长、阴面羽枝长、羽毛面积、深色羽斑面积作为物种的鉴定具有标志性特征,以这些量化特征进行判别分析可对鸮形目鸟类进行种属鉴定,为案件的侦破提供科学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鸮形目论文参考文献

[1].周用武,刘昌景.鸮形目七种鸟类面部羽毛的扫描电镜观察与比较[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8

[2].刘昌景,周用武.鸮形目鸟类飞羽外观形态特征量化的判别分析[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8

[3].王单单.鸮形目鸟类耳蜗形态相关基因适应性进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7

[4].薛莉.鸮形目鸟类听觉基因的适应性进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

[5].郝玉旸.鸮形目鸟类视觉基因的适应性进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

[6].朱磊,孙悦华,胡锦矗.中国鸮形目鸟类分类现状[J].四川动物.2012

[7].肖冰,马飞,孙毅,李庆伟.鸮形目4种鸟类线粒体调控区全序列的测定与比较研究(英文)[J].遗传学报.2006

[8].肖冰.鸮形目鸟类线粒体调控区序列的测定与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

[9].肖冰,李庆伟.鸮形目五种鸟类线粒体调控区全序列的测定与比较研究[C].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2005年学术大会、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05

[10].孙毅.鸮形目两种鸟类线粒体基因组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

标签:;  ;  ;  ;  

鸮形目论文-周用武,刘昌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