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菌种鉴定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菌种,鉴定,酵母菌,系统,分枝,基因,结核。
菌种鉴定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石玉,朱玉霞,樊尚荣,杨静,梁轶珩[1](2018)在《分子方法和API 20C AUX系统用于鉴定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菌种的有效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的真菌种类,以及API 20C AUX系统对真菌的正确鉴定率。方法:应用分子方法和API 20C AUX系统对2003年1月至2016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妇科门诊的VVC患者阴道分泌物分离培养的3404株真菌进行鉴定。结果:分子方法共鉴定出19种真菌,白假丝酵母菌为主要真菌(2622株,77%),其次为光滑假丝酵母菌(505株,14.8%)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69株,2.0%)。API 20C AUX系统共鉴定出11种真菌,以分子方法为金标准,其总正确鉴定率为92.3%(3142/3404株),常见假丝酵母菌中白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的正确鉴定率分别为98.4%、85.9%和85.5%,其余少见真菌正确鉴定率为32.7%。结论:分子方法是鉴定真菌的可靠方法,能鉴定API 20C AUX系统不能鉴定的菌株。API20C AUX系统对常见假丝酵母菌的正确鉴定率高,对少见假丝酵母菌的正确鉴定率低,不能鉴定新命名的真菌。(本文来源于《现代妇产科进展》期刊2018年07期)
张艳梅[2](2016)在《幽门螺旋杆菌菌种、耐药和毒力的多重基因鉴定系统的建立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可大大降低其发生率和病死率。目前常规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低、耗时长。本课题组研发出在同一个反应体系中对数十重基因进行同步检测的新技术,并采用该技术优化和推广Hp菌种、耐药和毒力的多重基因鉴定系统。本研究根据Hp的16S rRNA、rdxA、gyrA、cagA和vacA等基因的序列特征,设计Hp菌种、耐药和毒力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并用标准菌株建立和优化Hp多重基因鉴定系统,用培养法、组织病理染色法和C13-尿素呼气试验等进行比对,对胃活检组织分离菌和临床组织样本进行检测。研究结果表明,该Hp多重基因鉴定系统的具有高度的特异性、灵敏性和准确性,具有很好的临转化和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第七届中国临床微生物学大会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论坛论文汇编》期刊2016-09-09)
陆文昕,吴凡子,周辛璇,吴岚,李明云[3](2015)在《口腔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种分离鉴定系统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口腔需氧菌和兼性菌的系统分离鉴定方法。方法招募20名口腔健康志愿者及8名口腔疾病患者,分别采集唾液、龈下菌斑、龈上菌斑和根尖周肉芽样本,采用形态鉴定、全自动生化鉴定仪及16s r RNA基因测序的多相分类方法,对口腔可培养细菌进行分离鉴定。结果鉴定出口腔菌种63种,共175株,梅里埃生化鉴定与16s r RNA基因鉴定的符合度为22.39%,不符合的菌种以基因测序结果为准。链球菌属、放线菌属和葡萄球菌属检出率占前3位,菌种以咽峡炎链球菌、口腔放线菌、变异链球菌、缓症链球菌检出频率最高。慢性根尖周炎的咽峡炎链球菌检出率最高;放射性龋患者中,中间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较高;猛性龋患者中,变异链球菌远高于其他细菌。结论口腔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中以革兰阳性菌检出率最高。对于口腔细菌鉴定来说,梅里埃生化鉴定仪鉴定准确率不高,但可提供菌株生理生化指标,而全长的16s r RNA基因测序鉴定更为可靠。(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12期)
王建峰[4](2015)在《不动杆菌属菌种鉴定及vgrG Ⅵ型分泌系统毒力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动杆菌属细菌是造成院内获得性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近年来,不动杆菌属细菌,尤其是以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为代表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分离率显着上升,给临床诊治带来极大挑战。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控制通常需要全方面的应对措施,包括风险因素识别、微生物的准确鉴定、耐药菌株的快速检测和识别,并实施感染控制和预防策略。由于不动杆菌属各菌种类型较多,且属内部分菌种间差异小,其菌种鉴定及分类长期以来一直不理想,而基于表型鉴定、16SrRNA基因测序等传统方法难以将其准确鉴定到种,在实际临床应用中一直缺乏快速、准确的鉴定方法。针对临床提出的现实问题,本研究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全国27个省市收集的2582株非重复不动杆菌属菌株,首先通过VITEC 2生化鉴定法和blaOxA-51-like基因进行菌种初步鉴定。其中385株blaOXA-51-like基因阴性菌和24株blaOxA-51-like基因阳性菌应用MALDI-TOF MS质谱进行二次鉴定,再通过16S rRNA基因与rpoB基因测序鉴定。由于公共数据库中暂缺相对完善与可靠的rpoB基因参考序列,本研究下载了全基因组序列截取rpoB基因作为参考。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生化鉴定、质谱都不足以准确鉴定不动杆菌属细菌,16SrRNA基因测序法也只能将不动杆菌属细菌准确鉴定到属。本研究设计的基于rpoB基因序列的鉴定方法克服了现有文献rpoB基因扩增片段过短、引物位置设计不一、相互之间无法比较、无鉴定标准等诸多缺陷,并根据现有数据提出rpoB基因序列相似度阈值为97%可作为界定不动杆菌属各菌种的分类新标准。另外,本研究通过对rpoB基因序列系统发生树分析,发现一簇由11株临床菌株构成的独立分支,极可能代表了一个不动杆菌属新菌种,我们依照惯例将其按不动杆菌属基因型命名为A.genomic species 33YU。细菌Ⅵ型分泌系统(T6SS)负责捕捉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细胞,将有毒效应分子定位到靶细胞,从而杀死靶细胞。T6SS细胞器在功能上类似于收缩噬菌体的尾部,由VgrG长钉聚体蛋白复合物穿透、攻击靶细胞。本研究通过敲除鲍曼不动杆菌ATCC17978、ATCC19606的vgrG基因明确T6SS元件在鲍曼不动杆菌生存能力、侵袭宿主细胞能力及调控相关耐药基因表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当敲除vgrG基因后,鲍曼不动杆菌的生长速度减慢,对细胞粘附能力降低,对小鼠的致死能力降低,但是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并无明显改变,提示vgrG基因在鲍曼不动杆菌的毒力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其毒力效应的改变并非通过生物被膜相关途径发挥效应。另外,vgrG基因的敲除对其耐药机制也存在影响,vgrG基因敲除株对哌拉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等药物产生耐药,对氯霉素和链霉素药物敏感性增加。实验结果提示了鲍曼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和舒巴坦复合制剂的一种可能耐药机制,并解释了抗生素环境下细菌毒力降低的原因,即抗生素环境下细菌可能通过vgrG基因表达下调或沉默产生耐药,但是毒力也随之降低。本研究也进一步提示在将来开发以细菌毒力效应为标靶的药物时,需考虑其对抗菌药物耐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综上所述,rpoB基因测序法的分辨率高于生化鉴定、质谱鉴定与16SrRNA基因测序法,是一种快速、准确的不动杆菌属菌种鉴定新方法。T6SS元件中的vgrG基因在鲍曼不动杆菌的毒力与耐药机制调控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是未来新药物开发的潜在标靶。(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5-12-15)
何培新,刘伟,蔡英丽,贺新生[5](2015)在《我国人工栽培和野生黑色羊肚菌的菌种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常规形态学原理,结合核糖体DNA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分析技术,对我国4个羊肚菌主要栽培菌株和5个主要采集自川渝地区的野生分离物进行菌株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研究遵循羊肚菌MLST数据库的序列鉴定程序,基于系统研究过的可靠序列信息,对获得的ITS序列进行逐一比对,选取相似度靠前的信息,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大面积种植的羊肚菌分别为梯纹羊肚菌、六妹羊肚菌和七妹羊肚菌;5个野生种质分别鉴定为梯纹羊肚菌和高羊肚菌.(本文来源于《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Z1期)
孙莹,季方,周维军,金绍武,张晓建[6](2013)在《Biolog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对2株大曲菌种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从大曲培养过程中分离纯化出1株酵母Y1和1株霉菌M1,经菌落特征观察和镜检后,利用Biolog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进行鉴定,确定其分别是Hyphopichia burtonii A和Rhizopus oryzae。(本文来源于《酿酒》期刊2013年03期)
左勇,鞠帅,刘利平,李东,谢晖[7](2012)在《Biolog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对宜宾芽菜生产菌种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芽菜生产菌种的鉴定,指导芽菜生产,提高产品的风味和品质。采用形态学特征和显微观察,初步得到A、B、C 3株优势菌。经Biolog微生物自动鉴系统鉴定:A菌为浅黄隐球酵母菌,B菌为橙黄红酵母菌B,C菌为木糖葡萄球菌。(本文来源于《包装与食品机械》期刊2012年02期)
孙美兰,陈晓,华永川[8](2011)在《BACTEC MGIT 960系统在分枝杆菌属菌种初步鉴定及药敏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BACTEC MGIT 960系统在分枝杆菌属菌种鉴定及药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显微镜观察BACTEC MGIT 960系统分离的162株分枝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的形态,传统生化和核酸检测法同时鉴定分枝杆菌属菌种,分析细菌形态与菌种之间的关系;应用BACTEC MGIT 960系统对分离的141株结核分枝杆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162株分枝杆菌属在MGIT液体培养基中呈索条状、分枝状、点粒状和分散状4种形态;呈索条状132株分枝杆菌属均为结核分枝杆菌,呈点粒状10株和分散状6株分枝杆菌属均为非结核分枝杆菌;对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和乙胺丁醇的耐药率分别为9.9%、14.2%、9.2%和6.4%,总耐药率18.4%,同时耐利福平和异烟肼的为8.5%;药敏平均检测时间为9.3 d。结论 BACTEC MGIT 960系统可快速将分枝杆菌属初步鉴定为结核分枝杆菌和非结核分枝杆菌,能快速准确获得临床一线抗结核药物的药敏结果。(本文来源于《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期刊2011年11期)
李运,盛慧,赵荣华[9](2005)在《Biolog微生物鉴定系统在菌种鉴定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Biolog微生物鉴定系统由浊读仪、读数仪、软件、数据库、微孔鉴定板组成,与计算机联网。对结果的鉴定需要考虑可能性、相似性、位距3个参数;通过SIM,DIST和PROB值与数据库中的ID比较,确定被鉴定的微生物的属种。(本文来源于《酿酒科技》期刊2005年07期)
彭桂香,陈文新,谭志远[10](2004)在《rRNA基因间隔区序列用于亲缘关系密切的根瘤菌种群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r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区的碱基序列分析,对中华根瘤菌属Sinorhizobium、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和中慢生根瘤菌属Mesorhizobium种间亲缘关系十分密切的菌株进行区分.结果表明,rRNA基因间隔区序列能很好地区分种间亲缘关系十分密切的菌株.用rRNA基因间隔区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与rRNA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结果十分相似.(本文来源于《华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4年04期)
菌种鉴定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可大大降低其发生率和病死率。目前常规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低、耗时长。本课题组研发出在同一个反应体系中对数十重基因进行同步检测的新技术,并采用该技术优化和推广Hp菌种、耐药和毒力的多重基因鉴定系统。本研究根据Hp的16S rRNA、rdxA、gyrA、cagA和vacA等基因的序列特征,设计Hp菌种、耐药和毒力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并用标准菌株建立和优化Hp多重基因鉴定系统,用培养法、组织病理染色法和C13-尿素呼气试验等进行比对,对胃活检组织分离菌和临床组织样本进行检测。研究结果表明,该Hp多重基因鉴定系统的具有高度的特异性、灵敏性和准确性,具有很好的临转化和应用前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菌种鉴定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石玉,朱玉霞,樊尚荣,杨静,梁轶珩.分子方法和API20CAUX系统用于鉴定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菌种的有效性分析[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8
[2].张艳梅.幽门螺旋杆菌菌种、耐药和毒力的多重基因鉴定系统的建立与应用[C].第七届中国临床微生物学大会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论坛论文汇编.2016
[3].陆文昕,吴凡子,周辛璇,吴岚,李明云.口腔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种分离鉴定系统的建立[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5
[4].王建峰.不动杆菌属菌种鉴定及vgrGⅥ型分泌系统毒力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5
[5].何培新,刘伟,蔡英丽,贺新生.我国人工栽培和野生黑色羊肚菌的菌种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6].孙莹,季方,周维军,金绍武,张晓建.Biolog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对2株大曲菌种的鉴定[J].酿酒.2013
[7].左勇,鞠帅,刘利平,李东,谢晖.Biolog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对宜宾芽菜生产菌种的鉴定[J].包装与食品机械.2012
[8].孙美兰,陈晓,华永川.BACTECMGIT960系统在分枝杆菌属菌种初步鉴定及药敏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
[9].李运,盛慧,赵荣华.Biolog微生物鉴定系统在菌种鉴定中的应用[J].酿酒科技.2005
[10].彭桂香,陈文新,谭志远.rRNA基因间隔区序列用于亲缘关系密切的根瘤菌种群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