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杂色曲霉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曲霉,杂色,硫酸钠,烷基,菌种,电泳,检出。
杂色曲霉菌论文文献综述
喻海琼,周一平,胡川,李金生[1](2011)在《杂色曲霉菌变应原分离、鉴定及纯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杂色曲霉菌变应原蛋白进行分离、鉴定与纯化。方法提取杂色曲霉菌蛋白质,通过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离,用免疫印迹(western-blot)鉴定变应原成分,用western-blot法鉴定出了6种变应原,通过离子交换和凝胶过滤层析纯化变应原。结果碳酸氢盐-盐水提取液(Coca’s液)共提取出23条蛋白质条带,分子量为17、20和62 kD的蛋白质为杂色曲霉菌主要变应原,而分子量为22、35和76kD的蛋白质为次要变应原;通过各种层析纯化变应原,得到含有分子量为20kD主要变应原和35kD的次要变应原的组分。结论鉴定了杂色曲霉菌的主要和次要变应原并部分纯化出其变应原组分,为变态反应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公共卫生》期刊2011年05期)
喻海琼[2](2004)在《杂色曲霉菌变应原的分离、纯化和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真菌是引起过敏反应的一种重要的吸入性过敏原,空气传播的真菌孢子,菌丝和碎片与呼吸道及皮肤过敏症状密切相关。真菌的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其中杂色曲霉菌是湿热沿海及内地常见的气传真菌,目前有关杂色曲霉菌变应原的分离、纯化及免疫学鉴定的研究国内外均未见报道。本研究有助于临床真菌过敏性疾病的诊断并为特异性治疗奠定基础。本研究通过Coca’s提取法得到杂色曲霉菌的菌丝及孢子粗浸液,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显示粗提液含20余种蛋白质组分。采用Western-Blotting法和曲霉菌过敏病人血清鉴定其主要和次要变应原,结果显示分子量为17kDa、20kDa和67kDa的蛋白质对超过50%的曲霉菌过敏病人IgE结合阳性,证实为杂色曲霉菌主要变应原,而分子量为19kDa、22kDa、35kDa和76kDa的蛋白质与曲霉菌过敏病人血清IgE结合阳性少于50%,为杂色曲霉菌次要变应原。通过DEAE-纤维素(DE-52)离子交换层析和Sephacryl S-200凝胶层析纯化变应原,得到分子量为20kDa主要变应原和35kDa的次要变应原成分,回收率为31.84%。(本文来源于《江西医学院》期刊2004-05-01)
童哲[3](1999)在《80份大米杂色曲霉菌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粮食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主食,而粮食易被霉菌及毒素污染,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总产量的2%粮食无法食用,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而且霉菌繁殖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还会导致人畜中毒、致癌、(本文来源于《浙江预防医学》期刊1999年S1期)
何树森,辛汉川,刘金秀,赵晋,兰真[4](1998)在《四川省部分地区主粮中杂色曲霉菌及其毒素的污染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四川省部分地区大米和小麦两种主粮中杂色曲霉菌(A.v)和杂色曲霉素(ST)污染调查,结果表明在大米和小麦中,A.v污染率分别为5.5%和10.5%;ST污染率为53.4%和65.8%;ST平均含量为15.5μg/kg和58.6μg/kg。对不同地区和不同贮藏期粮食进行分析,A.v检出率越高,粮食中ST污染率和含量越高;贮藏期延长,A.v和ST检出率及ST含量增高。实验产毒表明所有A.v菌株均能产生ST,平均产毒量达7190.2μg/kg,证实A.v是ST形成的主要菌种(本文来源于《卫生研究》期刊1998年S1期)
刘冰,黄建屏[5](1996)在《从矿泉水中分离出杂色曲霉菌》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矿泉水中分离出杂色曲霉菌刘冰,黄建屏今年7月26日,我食监所接到某宾馆业务部投诉,该宾馆在接待一会议期间,组织50余人25日上午9点到青城山旅游,至下午5点回宾馆,前后有34人出现腹痛、腹泻症状,其中两名司机症状较重而输液治疗,其他人服药后症状缓解...(本文来源于《预防医学情报杂志》期刊1996年04期)
袭着英,刘菊华,李天玲[6](1986)在《山东省胃癌高发区萎缩性胃炎患者胃内杂色曲霉菌产毒能力测定(摘要)》一文中研究指出杂色曲霉菌在体外可产生杂色曲霉素。它是黄曲霉毒素的前体,在动物体内可诱发胃腺癌。杂色曲霉菌在人体内能否产毒,这是研究胃癌病因及其防治的重要课题。为此,(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1986年10期)
杂色曲霉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真菌是引起过敏反应的一种重要的吸入性过敏原,空气传播的真菌孢子,菌丝和碎片与呼吸道及皮肤过敏症状密切相关。真菌的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其中杂色曲霉菌是湿热沿海及内地常见的气传真菌,目前有关杂色曲霉菌变应原的分离、纯化及免疫学鉴定的研究国内外均未见报道。本研究有助于临床真菌过敏性疾病的诊断并为特异性治疗奠定基础。本研究通过Coca’s提取法得到杂色曲霉菌的菌丝及孢子粗浸液,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显示粗提液含20余种蛋白质组分。采用Western-Blotting法和曲霉菌过敏病人血清鉴定其主要和次要变应原,结果显示分子量为17kDa、20kDa和67kDa的蛋白质对超过50%的曲霉菌过敏病人IgE结合阳性,证实为杂色曲霉菌主要变应原,而分子量为19kDa、22kDa、35kDa和76kDa的蛋白质与曲霉菌过敏病人血清IgE结合阳性少于50%,为杂色曲霉菌次要变应原。通过DEAE-纤维素(DE-52)离子交换层析和Sephacryl S-200凝胶层析纯化变应原,得到分子量为20kDa主要变应原和35kDa的次要变应原成分,回收率为31.84%。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杂色曲霉菌论文参考文献
[1].喻海琼,周一平,胡川,李金生.杂色曲霉菌变应原分离、鉴定及纯化[J].中国公共卫生.2011
[2].喻海琼.杂色曲霉菌变应原的分离、纯化和鉴定[D].江西医学院.2004
[3].童哲.80份大米杂色曲霉菌检测[J].浙江预防医学.1999
[4].何树森,辛汉川,刘金秀,赵晋,兰真.四川省部分地区主粮中杂色曲霉菌及其毒素的污染调查[J].卫生研究.1998
[5].刘冰,黄建屏.从矿泉水中分离出杂色曲霉菌[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1996
[6].袭着英,刘菊华,李天玲.山东省胃癌高发区萎缩性胃炎患者胃内杂色曲霉菌产毒能力测定(摘要)[J].山东医药.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