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混凝土砌块墙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混凝土砌块,墙体,裂缝,砌块,有限元,措施,撑杆。
混凝土砌块墙体论文文献综述
张春景,高沛,杜娟[1](2019)在《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开裂的机理分析和防裂漏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具有密度小、保温隔热性能好、隔音等优点,在新型墙体材料中得到比较广泛的采用,在框架结构建筑中,成为代替粘土实心砖砌筑填充墙的主要材料。但由于加气混凝土砌块砌筑的墙体容易产生裂缝,常常带来纠纷,因此阻碍了它的普遍应用。针对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的特点及其性能,再通过比较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与传统红砖的特性,分析其墙体裂缝质量通病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本文来源于《建筑技艺》期刊2019年S1期)
廖琳[2](2019)在《论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施工质量问题及控制策》一文中研究指出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是近年研发的一种新型墙体材料,具有体积小、保温和隔音性能强、抗渗性高等特征,被广泛应用在建筑施工中。不过由于发展时间短,在施工过程中仍存在诸多不足。这就需要施工人员结合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管控措施,以保证建筑工程质量。(本文来源于《安徽建筑》期刊2019年08期)
陈博,张领[3](2019)在《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抹灰层开裂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建筑领域发展速度的逐渐加快,对建筑墙体性能优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实践中为了提升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的潜在应用价值,有效应对其抹灰层开裂问题,则需要对这方面的防治加以思考,找出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促使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应用效果更加显着,为现代建筑服务功能的完善及建设状况的改善提供保障。基于此,文章将对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抹灰层开裂防治进行系统阐述。(本文来源于《智能城市》期刊2019年15期)
张文巧[4](2019)在《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施工质量控制措施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分析了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产生裂缝的几点原因,并提出了防治措施,以便保障建筑结构的安全性,提高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和质量效益。(本文来源于《河南建材》期刊2019年04期)
汪翀[5](2019)在《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裂缝的防治与处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加气混凝土砌块在工程建设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其吸水率高等缺点,容易导致墙体产生裂缝。文章主要介绍建筑工程中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裂缝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与处理方法。(本文来源于《河南建材》期刊2019年04期)
杨正俊[6](2019)在《横孔连锁混凝土砌块墙体热工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叁种横孔连锁混凝土砌块,研究了连锁自保温混凝土砌块墙体的热工性能。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内部填充保温材料和内部未填充保温材料的连锁混凝土砌块墙体进行了热工性能的数值模拟,并计算得出墙体的传热系数,得到有利于实际生产和工程应用的砌块形式。结果表明,墙体各项热工性能指标良好,H形砌块墙体的传热系数较田字形砌块墙体大幅度下降。增大孔洞率、减小孔间距和填充保温材料等有利于提高砌块的保温隔热能力。(本文来源于《混凝土与水泥制品》期刊2019年07期)
朱婉婕,黄靓,滕瀚思,林波,蔡安谷[7](2019)在《用于装配式墙体的加长型混凝土砌块砌体的受力性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方便机械砌筑,装配式砌块砌体墙体被设计成无竖向灰缝,加长砌块砌筑形式。通过对比两种不同影响因素(不同砌筑方式、有无竖向灰缝)18个抗压试件、27个抗剪试件的静力试验,研究了用于装配式墙体的加长型混凝土砌块砌体的抗压强度、抗剪强度及破坏模式等力学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无竖向灰缝的机器砌筑工厂预制试件与有竖向灰缝的人工砌筑试件的抗压强度和抗剪强度均满足规范要求,说明无竖向灰缝的机器砌筑替代有竖向灰缝人工砌筑可行。(本文来源于《结构工程师》期刊2019年03期)
吕慧慧,李泽良,王剑,温佳斌[8](2019)在《两端开口式自保温承重混凝土砌块墙体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3片自保温混凝土砌块墙体进行了低周反复加载试验,研究了高宽比对墙体破坏特征和抗震性能的影响。根据试验研究及理论分析,运用ABAQUS 6.12建立了合理的有限元模型,对不同高宽比的墙体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并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外墙混凝土砌块保温层部分对墙体抗震性能的贡献。结果表明,两端开口式保温承重砌块墙体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研究结果可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新型建筑材料》期刊2019年06期)
郑志涛,杨皓东,涂刚要[9](2019)在《L型拉结件在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颍上碧桂园·天誉叁标段项目"砌体工程为例,介绍了一种新型墙体拉结施工技术,即通过L型拉结件实现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简记AACB)填充墙体与剪力墙、框架柱之间的连接,并对配套施工工艺进行研究。经实践结果表明,该技术省去了传统砌筑前的拉结筋植筋、加气块开槽等工序,加快了施工进度,而且有效避免了拉结筋位置与砖缝位置不一致、后植筋质量不能保证等问题,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着,对类似工程施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低温建筑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陈皓[10](2019)在《承重型横孔连锁混凝土砌块墙体滞回性能的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砌体结构在我国村镇地区是一种被广泛采用的建筑体系。在地震活动中,承重型砌体也通常被视为重要结构构件,其在刚度、强度和耗散能力方面可能会对整体结构的特性产生重大影响。为研究此类结构的滞回性能,建立可靠的数值模型是十分有必要的。在课题组前期对一系列不同构造措施的承重型横孔连锁混凝土砌块砌体进行抗震性能试验的基础上,本文对适用于此类结构的有限元模型进行了研究。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构造措施不同的6面墙体试件,根据其构造措施不同可分为无约束墙体、端部设置构造柱墙体、端部设置构造柱并布置水平配筋砂浆带墙体、开洞墙体和增大高宽比的墙体等。首先对以上所有墙体的抗震性能试验进行了介绍,针对试验对象和有限元模拟目标对比了常见的建模方法,并选择了最为合适的有限元软件。使用等效斜压杆简化模型来评估砌体墙的响应,研究了等效压杆模拟墙体的滞回响应所需的各种参数。为了选择一个简单可靠的分析模型来反映墙体的性能,对不同的参数公式和滞回模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建议了叁种可用于评估砌体抗震能力的材料本构关系,针对各个试件采用不同的建模方法,模拟得出试件的滞回曲线,通过比较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砌体的合理建模提出了建议。最后,通过有限元方法,对高宽比和开洞面积对砌体结构滞回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参数分析。结果表明:1.文中提到的叁种材料模型均能较好的模拟砌体的滞回性能,Pinching4材料能有效反映砌体的捏缩效应,可用于模拟相对复杂的墙体;Concrete01材料则可以在模型的简便性和准确性之间取得较好的平衡。2.按本文中提出的方法,使用改进后等效撑杆模型可以较为准确的还原各类砌体的滞回性能。3.砌体的变形性能和承载力都与开洞面积呈反相关;在保持高度不变的情况下增大高宽比可以增大砌体的变形性能,但会同时降低其极限承载力;增大轴压比可以提高墙体的刚度和承载力,但会导致墙体的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下降。(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4-01)
混凝土砌块墙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是近年研发的一种新型墙体材料,具有体积小、保温和隔音性能强、抗渗性高等特征,被广泛应用在建筑施工中。不过由于发展时间短,在施工过程中仍存在诸多不足。这就需要施工人员结合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管控措施,以保证建筑工程质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混凝土砌块墙体论文参考文献
[1].张春景,高沛,杜娟.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开裂的机理分析和防裂漏措施[J].建筑技艺.2019
[2].廖琳.论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施工质量问题及控制策[J].安徽建筑.2019
[3].陈博,张领.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抹灰层开裂防治[J].智能城市.2019
[4].张文巧.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施工质量控制措施探析[J].河南建材.2019
[5].汪翀.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裂缝的防治与处理[J].河南建材.2019
[6].杨正俊.横孔连锁混凝土砌块墙体热工性能研究[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19
[7].朱婉婕,黄靓,滕瀚思,林波,蔡安谷.用于装配式墙体的加长型混凝土砌块砌体的受力性能试验研究[J].结构工程师.2019
[8].吕慧慧,李泽良,王剑,温佳斌.两端开口式自保温承重混凝土砌块墙体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19
[9].郑志涛,杨皓东,涂刚要.L型拉结件在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中的应用[J].低温建筑技术.2019
[10].陈皓.承重型横孔连锁混凝土砌块墙体滞回性能的有限元分析[D].兰州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