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学教学也要加强说话训练(论文文献综述)
蔡一聪[1](2021)在《香港特区政府“校本支援服务”对校本课程开发作用研究 ——以“用普通话教授中国语文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急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知识的传播和获得,也有了极大的变化。在这背景下,世界各地都进行了教育改革。作为一个开放型的地区,香港特区也加入了这一波教育改革的浪潮之中,并从教育制度、课程内容、以至教学方式和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与此同时,特区政府建议在学校层面开发校本课程,认为学校应根据特区课程的基本要求,加以调适,以开发本身的校本课程,从而帮助学生达到教育的目标和宗旨。这些调适的措施包括调整学习目标,以不同方式组织教学内容、提供科目的选择、采用不同的学习、教学与评估策略等,以让特区课程指引和学校与教师的专业自主之间,取得平衡。然而,校本课程在名义上虽是以学校为本位的产物,但它毕竟是生存国家或地区的课程之中,因此,不少学者也认为,教育当局的介入,才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必然之道。香港特区教育局成立了几支校本支援服务团队,专责支援校本课程的开发。支援团队在协助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会利用其所拥有的学科知识和课程开发专业知识,为学校提供课程资源和专业支援,从而协助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提升教师专业,也培养课程领导的成长。另一方面,由于香港特区的特殊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中国语文科向来都是以广州话作为教学语言的。随着香港政权的回归,普通话在香港的地位大大提高。同时,为了增强香港的竞争力,历任特区行政长官都强调要提升香港人“两文三语”的能力。在这背景之下,不少学者和学校都提出“以普通话教授中国语文科”的倡议,认为这是提升香港学生普通话水平和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由于特区政府教育当局在“以普通话教授中国语文科”上没有明确的课程框架和课程指引,也没有推行的时间表,因此,有意推行的学校唯有以校本课程的形式进行试验。2008年,语文敎育及研究常务委员会(下称“语常会”)推出了“协助香港中、小学推行‘以普通话教授中国语文科’计划”(下称“普教中计划”)。计划分成4期,前后历时6年,参加的中、小学校共有160所,是课程改革以来一个规模较大的校本课程开发项目。本文以“普教中计划”这个具体的校本课程改革项目为例,从支援人员和学校就具体学科发展的角度出发,点出各项变革中,校本支援如何去组织、推进、阐释以及落实各项措施,并了解校本支援团队如何协助学校在教师专业发展、课程设置、教材开发、优化学与教策略等方面,开发校本课程。并希望从中探讨有效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促进香港的课程改革。本文分为以下几个部份:导论部份为本研究的概述。内容包括:研究背景和目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研究相关概念释义、研究意义及局限、以及论文结构等。第一章为文献综述。对国内及国外对校本课程、香港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支援服务、香港的语文政策、以及在香港用普通话教中文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归纳。第二章为背景介绍与分析。对香港的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支援服务的发展过程及相关政策进行介绍,并结合课程变革理论,分析特区课程、校本课程和校本支援服务之间的关系及相关的互动机制,为后面的研究提供背景支持。第三章对香港“以普通话教中文”这一项目的推进过程进行了介绍和分析。由港英政府时期模糊的语文政策,到回归后的“两文三语”政策,再到“以普通话教中文”的倡议和发展,分析相关政策的发展、“以普通话教中文”校本课程的不同模式和课程设置,以及香港特区中国语文科和普通话科的关系等,以了解香港“普教中”校本课程的复杂性和相关支援的迫切性。第四章介绍“普教中”校本课程支援计划的实施过程及分析计划的成效。本章先从“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教学设计、教材开发及评估”和“教学法”三个方面,介绍“普教中”校本课程支援计划的实施过程。随后分析参与计划的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和学生学习的观感,以及对“普教中”校本课程支援措施的回馈;并观察“普教中”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表现,了解学生“普教中”下的说话能力发展,对比学生的普通话和粤语的表达能力,了解学生对用普通话学习中文的兴趣、态度及习惯,来调查和评估“普教中”校本课程支援计划的成效。第五章介绍“普教中”校本支援的个案研究。本章通过研究员第一身的支援经历,结合研究员与学校共同进行的行动研究,展示两所学校与支援团队协作开发“普教中”校本课程的过程,进一步探讨支援团队在校本课程开发的不同阶段中的角色和相关的支援措施,以呈现校本支援服务对校本课程开发的作用。第六章是总结和反思。本章总结了校本支援团队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介入对学校行政及领导、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课程、教材、教学的影响。研究发现,校本支援团队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介入,在行政及领导层面上强化了学校领导层对校本课程开发的信心和意愿;在专业发展层面,拓宽教师的专业视野,并能利用丰富的课程及培训资源,为教师提供了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的专业发展活动,增加了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信心和能力;在学与教层面,则能深入学校的实际场境和脉络,了解校本的需要和限制,为学校提供课程和教学上的不同解决方案。另一方面,支援团队在校本课程开发的不同阶段中,又以不同的角色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不同的支援和课程资源,推动校本课程的发展。另外,本章反思了校本支援服务的局限,发现校本支援服务的成效还必须建立在学校的专业考虑之上。同时,也要思考如何维持支援成果和如何准确了解学生学习需要,以达致校本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王婧妍[2](2020)在《叶圣陶德育思想研究》文中指出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先生,他的一生都在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而努力奋斗。叶圣陶在当时内外交困的社会背景下,借着自身丰富的教育实践经历,以及外国文化教育思潮的影响下,创造了丰富的教育思想,为我国教育改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他的德育思想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他尤其强调培养合格的公民、要养成良好的习惯等德育思想,并提出了实践以及教师的“身教”在德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叶圣陶根据当时我国旧式教育的落后现状以及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分别对我国优良的传统道德文化以及西方的德育思想进行了批判式的继承与吸收。从而提出了符合我国教育实际、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德育思想。本文旨在研究和分析叶圣陶德育思想内容、方法以及途径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的德育现状,进一步发掘叶圣陶德育思想对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启示。本论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叶圣陶的德育思想进行分析,分别是叶圣陶德育思想产生的背景,叶圣陶德育思想的基本结构,叶圣陶德育思想对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启示。第一部分对叶圣陶德育思想的产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叙述。其中主要对叶圣陶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个人教育和社会实践经历以及外国的教育思潮进行研究,分析这三方面对叶圣陶德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第二部分对叶圣陶德育思想的基本结构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包括叶圣陶德育的目的、德育的内容、德育的方法以及德育的主要途径。其内容主要从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习惯教育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德育主要方法从“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师的“身教”、寓德于知、注重实践、重在协作等方面阐述;德育主要途径从叶圣陶的语文教学来进行叙述;最后对叶圣陶德育思想的特性进行了总结。第三部分提出叶圣陶德育思想对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启示。本文通过对前两部分叶圣陶德育思想的形成背景、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后,认为当前我国德育工作的改善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要寓德育于中小学学科教学与课外活动中,“以学生为本位”,教师要格外注重“身教”,学校、家庭和社会要相互协作,要注意规范新媒体的导向作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叶圣陶在继承中国优秀道德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杜威先进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逐渐建立起具有创新性与时代性的德育思想。叶圣陶的德育思想对我国当代中小学的德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何芬[3](2020)在《小学语文新手与熟手教师的教师知识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近30年的素质教育实践表明,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素质的提升,教师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在于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专业知识发展。自教师知识提出以来,国内外很多研究者从理论及实证方面出发,对其进行了相关研究。当前学者对教师知识的研究多借鉴及模仿国外的研究成果,也像国外学者一样主要是集中在数学、化学等理科领域内的实证研究,缺乏“本土”特色。此外,多关注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教师知识研究框架不够全面。语文学科一直以来都是具有浓厚的中国本土特色的学科,对语文学科教师的教师知识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课堂观察法、访谈法及内容分析法对小学语文新手与熟手教师的教师知识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以发现小学语文新手与熟手教师的教师知识特征、差异及差异成因。在理论部分,通过梳理相关研究,明确了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以受众多研究者认可及广泛应用的舒尔曼(Lee S.Shulman)的教师知识框架为理论基础,综合多位学者对教师知识的相关研究成果,构建了本研究的教师知识理论框架,对小学语文教师、新手教师、熟手教师、教师知识等概念进行了思考及界定。在实证部分,本研究以任教小学语文同年级的新手与熟手教师各一名为研究对象,通过课堂观察法、访谈法等收集资料,运用频次统计、不断比较、深度分析等方法分析资料。首先对两位教师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及课前课后访谈中所反应出来的各维度知识进行频次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绘制两位教师的教师知识整体结构图。研究发现新手教师较多关注学科内容知识以及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明显薄弱,存在横向课程知识严重缺失的现象,其教师知识整体结构呈缺失不均衡型。熟手教师对学生及其特征的知识考虑最多,其次是学科内容知识,其教师知识各维度相差较小,教师知识整体结构呈完整均衡型。从整体上来看,熟手教师的教师知识比新手教师更为丰富、整体水平更好;其次,在教师知识的不同维度,分别是一般教学法知识维度、学科教学法知识维度、学生及其特征的知识维度、课程知识维度、学科内容知识维度、教育哲学知识维度对两位教师进行了深入的质性比较,发现新手教师与熟手教师存在较大差异,在教师知识不同维度,两类教师各有偏向。最后,在对小学语文新手与熟手教师的教师知识差异成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教师内部自我完善和外部环境支持两方面出发对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师知识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建议。在内部自我完善方面:建议教师树立发展愿景,教学实践与专业阅读并举;注重总结交流,构建教师知识发展共同体;警惕职业倦怠,平衡好工作与家庭的冲突;在外部环境支持方面:建议引导教师知识发展,创建共享型学校文化;重视教师在职发展,完善保障及激励机制;推进教师连续教学,保障教学历程完整性。
成敏[4](2020)在《中职师范生口语表达能力现状调查与提升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师范类专业,现阶段主要以学前教育为主。中职师范专业学生的学习发展与口语表达能力息息相关,针对师范专业性质和教师职业发展需求,中职师范生不仅要具备日常口语表达能力,更要具备精湛的教育教学口语能力。中职师范生作为教育事业的后备人才,其口语表达能力不仅是个人综合素质的展现,也是掌握合格教学技能的主要体现,口语表达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职师范生的就业和职后发展。加强对中职师范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其语言素养的形成,帮助中职师范生提高未来就业的核心竞争力,更有助于提高中职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在此基础上,本论文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及课堂观察等多种研究方法从以下六部分展开:第一部分,对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国内外文献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论述,为后面研究做铺垫。第二部分,针对相关核心概念进行诠释,明确本研究相关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主要从中职师范生专业需求与专业发展两个角度,阐述中职师范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意义。第四部分,通过多种调查方式,归纳总结中职师范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现状及普遍问题。第五部分,是本论文的重点部分。在调查及问题分析的基础之上,论述提高中职师范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教学策略。首先提升中职师范生的语言素养,增强学生内在文化素质的提高;接着,对目前学习所设的口语课提出改良措施,确保口语课的教学质量;其次,基于现代教育技术高速发展的教学环境下,利用新媒体等信息化手段丰富口语训练形式;除此之外,还要重视“第二口语课堂”的使用,开展多元化教学活动提高口语训练的实践性。第六部分,总结与展望。主要对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及研究不足进行阐述,提出研究展望。本研究通过以上六个部分展开论述,针对中职师范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现状,结合中职师范生的群体特点和专业需求,针对性地提出相应改善对策,提高中职师范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实现其全面发展。
邓新倩[5](2017)在《“说”数学》文中指出数学教学中的"说",就是让学生表达自己对问题的思考、理解和解答的过程,以此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杨秀恒[6](2014)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说的训练》文中研究说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说话的训练。现在多数农村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题、几何图形的解题能力,这是对的,无可非议。但是,用什么手段来实现教学要求呢?不少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教师讲得过多,越到高年级,学生说话的机会越少,到了毕业班,只能是教师满堂灌了。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把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项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同时,学生的作业负担沉重,在课堂上做练习,放学回家后
田翠英,张志彬[7](2013)在《作文教学的序列》文中提出当下,小学作文教学质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对教材中作文的训练体系研究得不够,把握不住作文训练的重点和要求。正像有人说的那样,数学教学是清清楚楚一条线,作文教学是迷迷茫茫一大片。改变这种局面,就要理清小学作文教学的序列。这样,教师教学有准绳,学生习作有方法,作文教学就会收到预期效
张月林[8](2012)在《加强小学数学教学中说的训练》文中研究指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在低年级,而且在中高年级教学中,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说,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现在多数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题、几何图形的解题能力,这是对的,无可非议。但是用什么手段来实现教学要求呢?不少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教师讲得过多,越到高年级,学生说话的机会越少,到了毕业班,只能是教师"满堂灌"了。课堂里,教师讲,学生听,把课堂教学的"双
蒋小敏[9](2012)在《小学数学培养学生良好“说话”习惯的实践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学数学课的教学方法在不断改革,不断推陈出新,多媒体教学、直观教学、实验动手等教学方法方兴未艾。笔者认为除了这些方法外,在教学中还要对学生加强说话习惯的训练。笔者在组织实施"义务教育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建设习惯养成教育特色学校的实践研究"这项渝北区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过程中,学习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进行了探讨。
刘新振[10](2012)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加强学生“说话”的训练》文中研究表明新《数学课程标准》中,出现了大量诸如"描述"、"表达"、"说明"、"解释"等词语。这足见在小学数学新课程实施中,加强学生的"说话"训练,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已引起教育专家和广大教育同仁的高度重视。"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是语言的内涵,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小学生数学思想的
二、数学教学也要加强说话训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学教学也要加强说话训练(论文提纲范文)
(1)香港特区政府“校本支援服务”对校本课程开发作用研究 ——以“用普通话教授中国语文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 香港语文课程改革的政策 |
(二) “以普通话教授中国语文科”的倡议 |
(三) 校本支援服务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一) 提供对教改、课改研究的新视角 |
(二) 联系教育现场探讨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策略 |
(三) 建立校本课程开发可操作性的多维互动模型 |
四、重要概念解读 |
(一) 校本课程开发 |
(二) “以普通话教中文” |
(三) “协助香港中、小学推行‘以普通话教授中国语文科’计划” |
五、研究设计 |
(一) 研究的问题和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三)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校本课程、校本支援及“普教中”的研究综述 |
一、校本课程开发相关的研究文献 |
(一) 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
(二) 香港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政府介入 |
(一) 政府在校本课程中的角色 |
(二) 对香港地区校本支援的研究 |
三、对在香港用普通话教授中国语文科的研究 |
(一) 语文政策方面 |
(二) 教学成效方面 |
(三) 学与教方面 |
第二章 香港校本课程开发及支援服务的发展 |
一、背景 |
二、香港校本课程的发展 |
(一) 从高度集权到逐步开放的香港课程 |
(二) 香港校本课程的酝酿与启动:教统会第一、二、三号报告书 |
(三) 以学校为本位的课程设计计划 |
(四) 课程发展处的成立 |
二、校本课程支援措施 |
(一) 校本课程剪裁计划 |
(二) 校本课程开发支援常规化及多元化 |
第三章 “普教中”的校本课程开发 |
一、香港语文教育政策概况 |
(一) 回归前的语文政策 |
(二) 设立普通话科 |
(三) 回归后的“两文三语”政策 |
(四) 设立语文基金 |
(五) 成立语文教育及研究常务委员会 |
(六) 普通话教师资历要求 |
二、“普教中”的校本推行模式及课程设置 |
(一) 用普通话教中文的倡议 |
(二) “普教中”的校本推行模式 |
(三) “普教中”的校本课程设置 |
三、协助香港中、小学推行“以普通话教授中国语文科”计划 |
(一) 背景 |
(二) 计划概况 |
(三)推行模式 |
(四) 推行步骤 |
第四章 “普教中”校本课程支援计划的实施及成效 |
一、“普教中”校本课程支援计划的实施过程 |
(一) 教师专业发展 |
(二) 课程、教学设计、教材及评估 |
(三) 教学法 |
二、“普教中”校本课程支援计划的成效 |
(一) 教师对支援计划在课程开发和专业发展的回馈 |
(二) “普教中”学生的学习表现 |
第五章 “普教中”校本支援的个案研究 |
一、中学个案(YY中学:中普融合、初中全面推行)援 |
(一) 学校简介 |
(二) 支援措施 |
(三) 成效 |
(四) 小结 |
二、小学个案(CC小学:中普并合、小二起全面推行) |
(一) 学校简介 |
(二) 支援措施 |
(三) 成效 |
(四) 小结 |
三、校本个案研究总结 |
(一) 分析情境、确立愿景 |
(二) 建立共识、订定目标 |
(三) 规划方案、落实设计 |
(四) 诠释理念、实施课程 |
(五) 多方回馈、全面评鉴 |
第六章 总结与反思 |
一、学校行政及领导 |
二、教师专业发展 |
三、课程、教材与教学 |
四、局限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叶圣陶德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关于叶圣陶德育思想的理论研究 |
(二)关于叶圣陶德育思想的实践研究 |
(三)叶圣陶德育思想研究不足与前景展望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历史研究法 |
四、论文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叶圣陶德育思想产生的背景 |
一、丰富的个人经历与教育实践 |
(一)早期接受的教育 |
(二)教学实践经历 |
(三)教材编辑实践 |
二、社会环境的影响 |
三、外国教育思潮的影响 |
第三章 叶圣陶德育思想的基本结构 |
一、叶圣陶德育目的 |
(一)“为人生”——读书为了做人 |
(二)“培养合格的公民” |
二、叶圣陶德育的主要内容 |
(一)爱国主义教育 |
(二)人生观教育 |
(三)道德习惯教育 |
三、叶圣陶德育的主要方法 |
(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
(二)教师的身教 |
(三)“寓德于知” |
(四)注重实践 |
(五)重在协作 |
四、叶圣陶德育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及课外活动 |
(一)语文教学与德育目标 |
(二)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 |
(三)语文教学与养成习惯 |
(四)语文教材与德育 |
(五)课外活动与德育 |
第四章 叶圣陶德育思想的特性 |
一、叶圣陶德育思想的民族性 |
二、叶圣陶德育思想的实践性 |
三、叶圣陶德育思想的整体性 |
四、叶圣陶德育思想的主体性 |
五、叶圣陶德育思想的师表性 |
第五章 对当代中小学德育的启示 |
一、寓德育于中小学学科教学与课外活动中 |
(一)寓德育于中小学学科教学中 |
(二)寓德育于中小学课外活动中 |
二、坚持“以学生为本位”的德育思想 |
(一)尊重学生成长规律 |
(二)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
(三)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 |
三、注重身教,引导学生 |
(一)教师要以身作则 |
(二)培养学生自律意识 |
四、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协作 |
(一)强调家庭德育的基础作用 |
(二)发挥学校德育的主导作用 |
(三)加强学校与家庭的协作 |
(四)增强社会德育的导向作用 |
五、规范新媒体,创新德育途径 |
(一)完善学校新媒体平台建设 |
(二)规范新媒体德育内容 |
(三)提高教师媒介素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小学语文新手与熟手教师的教师知识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思路 |
四、个案选择 |
五、研究方法 |
第三章 研究框架构建与概念界定 |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舒尔曼的教师知识理论 |
二、研究框架构建:本研究教师知识理论框架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第四章 小学语文新手与熟手教师的教师知识比较分析 |
一、小学语文新手与熟手教师的教师知识整体比较 |
(一)小学语文新手与熟手教师在教师知识各维度的频次统计 |
(二)小学语文新手教师的教师知识整体分析 |
(三)小学语文熟手教师的教师知识整体分析 |
(四)小学语文新手与熟手教师的教师知识整体比较 |
二、小学语文新手与熟手教师的教师知识各维度比较 |
(一)一般教学法知识 |
(二)学科教学法知识 |
(三)有关学生及其特征的知识 |
(四)课程知识 |
(五)学科内容知识 |
(六)教育哲学知识 |
第五章 小学语文新手与熟手教师的教师知识差异成因分析 |
一、学生经验与专业培训是新手教师知识发展的重要基础 |
二、教学实践及专业阅读是熟手教师知识发展的优势路径 |
三、个人总结与同事交流是熟手教师知识发展的重要契机 |
四、职业倦怠是影响熟手教师的教师知识发展的不利因素 |
第六章 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师知识发展策略建议 |
一、内部自我完善 |
(一)树立发展愿景,教学实践与专业阅读并举 |
(二)注重总结交流,构建教师知识发展共同体 |
(三)警惕职业倦怠,平衡好工作与家庭的冲突 |
二、外部环境支持 |
(一)引导教师知识发展,创建共享型学校文化 |
(二)重视教师在职培训,完善保障及激励机制 |
(三)推进教师连续教学,保障教学历程完整性 |
第七章 研究反思与展望 |
一、研究反思 |
二、研究局限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中职师范生口语表达能力现状调查与提升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口语表达能力国外研究现状 |
二、口语表达能力国内研究现状 |
三、中职师范生口语表达能力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中职师范生 |
二、口语表达能力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
一、应用语言学理论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三、多元智能理论 |
第三章 中职师范生的专业性质与口语表达能力的逻辑关系 |
第一节 中职师范生的专业需求与口语表达能力的关系 |
一、课堂教学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 |
二、教育管理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 |
第二节 中职师范生的专业发展与口语表达能力的关系 |
一、提高专业技能,激发学习潜能 |
二、提高文化素养,增强学习效果 |
第四章 中职师范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现状及普遍问题分析 |
第一节 中职师范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方法 |
三、调查对象 |
四、调查内容 |
第二节 中职师范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现状分析 |
一、基于问卷调查的分析 |
二、基于访谈调查的分析 |
三、基于课堂观察的分析 |
第三节 中职师范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问题总结 |
一、中职师范生普通话使用率较低 |
二、中职师范生口语表达技巧欠缺 |
三、中职师范生口语表达心理素质较差 |
四、中职师范生口语表达语言组织能力弱 |
五、中职师范生口语表达网络用语或不规范词汇较多 |
第四节 中职师范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影响因素 |
一、学生自身因素 |
二、周围环境及家庭教育因素 |
三、学校教育因素 |
第五章 中职师范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对策 |
第一节 提升中职师范生的语言素养 |
一、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
二、增强学生的表达欲望 |
三、形成良好的表达思维 |
四、积累丰富的表达素材 |
五、培养自信的心理素质 |
第二节 中职学校口语课的改良措施 |
一、增加教学比重,提高师资力量 |
二、开发校本课程,丰富训练资源 |
三、实行分层教学,优化教学质量 |
第三节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展口语训练方式 |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
二、创建虚拟性实训室 |
三、建立语音电子档案 |
四、提供短视频教学资源 |
第四节 多元化教学活动的实施策略 |
一、开展模拟课堂教学 |
二、促进多学科联合教学 |
三、拓展多样性实践活动 |
第六章 总结与反思 |
第一节 研究总结与创新 |
一、研究总结 |
二、研究创新点 |
第二节 研究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中职师范生口语表达口语能力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2 中职师范生口语表达口语能力现状访谈提纲 |
附录3 中职师范生口语表达口语能力现状观察量表 |
致谢 |
在读期间相关科研成果 |
(5)“说”数学(论文提纲范文)
一、激发兴趣, 让学生想“说” |
二、寻找切入点, 让学生多“说” |
1. 教学媒体寻“说”点 |
2. 填补情节空白引“说” |
3. 教学结尾续“说” |
4. 寻找思维发散点 |
三、善于引导, 让学生会“说” |
1. 教给方法, 完整地“说” |
2. 在概念叙述中, 准确地“说” |
3. 在看图列式中, 有序地“说” |
(7)作文教学的序列(论文提纲范文)
(一) 说话训练 |
1. 从看图中训练说话。 |
2. 在阅读教学中利用各种方式进行说话训练。 |
3. 指导学生回答课后讨论题。 |
4. 专设说话课训练。或每周一节, 或每组一节, 根据课标要求, 安排一个说话训练计划, 进行集中训练。 |
5. 抓一抓常规对话训练。教师要以身作则, 尽量使自己说的话完整、正确、通俗、易懂。 |
(二) 词和句的训练 |
1. 把识字、连词、造句结合起来, 让学生懂得这三者的关系。教识字时, 先引导学生组成词, 然后用词说出完整的话。这样学生从实际中逐步知道词由字组成、句由词组成的道理, 懂得一个词放在一句话的不同位置, 就会表示不同的意思。 |
2. 训练学生辨析反义词、同义词, 使学生准确用词。一、二年级的教材, 在编排上照顾了这一点, 教学中应注意。 |
3. 要求学生积累词语。这项训练要与识字、阅读结合进行, 并要每学完一课, 由学生说说这一课学到了哪些词语, 抄记这些词语, 运用其中部分词语。 |
4. 训练学生写连贯的句子, 弄清句子之间的顺序。这是二年级要着重训练的基本功。要注意学生写的话句与句之间的顺序排列, 平时练习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教师也可将一段话的顺序打乱排列, 让学生整理写出连贯话。 |
5. 适当进行段的初步训练, 使学生初步懂得段是由句子组成的。这要在二年后期, 结合阅读教学加以训练。 |
(三) 观察训练 |
1. 观察课文的插图, 教给观察方法, 要求学生把观察的结果说出来或写出来。 |
2. 要求学生多看点连环画, 把观察课文插图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
3. 在各种活动中观察。这是前两项观察的进一步发展, 教师应提出观察要求和内容, 让学生有目的的观察。 |
(四) 仿写训练 |
1. 充分发挥习作例文的示范作用, 仿其法而不袭其文。要先从语言文字的形式逐句逐段理解课文内容, 再从作文指导的角度, 体会文章是怎样从内容到语言文字形式的, 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表达。仿写主要是模仿作者的观察、表达方法, 不要拿形式去套内容。 |
2. 抓住本年级的训练重点, 弄清每组每篇的重点要求, 以写片断为主, 做到求一得而不求其全。三年级习作训练, 切忌片面理解“命题作文”的要求, 在学生一进入三年级时就盲目地搞整篇的命题作文。要把精力花在训练学生把句子写规范的基础上认真写好片断, 然后再连段成篇, 逐步提高要求。 |
3. 弄清本年级整学期的训练序列, 明确组与组、篇与篇的训练联系, 按步骤进行训练, 做到循其序而不乱其格。培养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 务必按从写好一段话, 再到一篇文章的顺序去抓。教材就是按照这个序采取螺旋式的方法来安排训练内容的。这就要通览全年级教材, 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训练。 |
(8)加强小学数学教学中说的训练(论文提纲范文)
1 有计划地对学生加强说话训练的好处 |
1.1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
1.2 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及公式的学习 |
1.3 有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 |
1.4 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
2 如何加强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说的训练呢 |
2.1 要达成共识 |
2.2 加强备课 |
2.3 加强检查、考核 |
(9)小学数学培养学生良好“说话”习惯的实践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培养学生良好“说话”习惯的主要内容 |
1、读题时, 培养学生会说题意的好习惯。 |
2、观察时, 培养学生会说图意的好习惯。 |
3、分析时, 培养学生会说思路的好习惯。 |
4、计算时, 培养学生会说算理的好习惯。 |
5、活动时, 培养学生会说操作的好习惯。 |
6、反思时, 培养学生会说错因的好习惯。 |
7、归纳时, 培养学生会说规律的好习惯。 |
二、小学数学培养学生良好说话习惯的实践策略 |
1、提供机会, 让学生说得主动。 |
2、变化形式, 让学生说得投入。 |
3、技术支持, 让学生说得刺激。 |
4、多方鼓励, 让学生说得新颖。 |
5、明确要求, 让学生说得规范。 |
(10)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加强学生“说话”的训练(论文提纲范文)
一、激发学生的说话欲望是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 |
二、要训练学生说话的完整性、连贯性、严密性 |
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
四、要训练学生说话的灵活性 |
五、结合动手操作、生活实际培养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
四、数学教学也要加强说话训练(论文参考文献)
- [1]香港特区政府“校本支援服务”对校本课程开发作用研究 ——以“用普通话教授中国语文科”为例[D]. 蔡一聪.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2]叶圣陶德育思想研究[D]. 王婧妍.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3]小学语文新手与熟手教师的教师知识比较研究[D]. 何芬. 西南大学, 2020(01)
- [4]中职师范生口语表达能力现状调查与提升对策研究[D]. 成敏.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5]“说”数学[J]. 邓新倩. 新课程(小学), 2017(04)
- [6]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说的训练[A]. 杨秀恒. 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八卷), 2014
- [7]作文教学的序列[J]. 田翠英,张志彬.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13(04)
- [8]加强小学数学教学中说的训练[J]. 张月林.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2(12)
- [9]小学数学培养学生良好“说话”习惯的实践策略[J]. 蒋小敏.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2(06)
- [10]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加强学生“说话”的训练[J]. 刘新振. 小学科学(教师论坛), 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