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闯魏祎贺丹谭军王献春(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河南新乡453003)
【摘要】目的观察rt-PA溶栓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方法搜集接受rt-PA治疗的32例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2h、8h、24h凝血参数值。结果溶栓前凝血参数均在正常范围,溶栓2h后PT、APTT、TT均延长,FIB降低,溶栓8h后TT仍延长,FIB仍降低,24h后无明显差异。结论rt-PA溶栓后PT、APTT、TT、FIB均有变化。
【关键词】rt-PA溶栓凝血参数脑梗死
1、资料与方法
1.1搜集我院神经内科自2009-2012年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接受溶栓治疗患者32例,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
1.2溶栓时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剂量为0.9mg/kg最大剂量<90mg,先静脉推注10%,其余剂量60分钟内持续静脉滴注。分别在溶栓前及溶栓后2h、8h、24h采静脉血应用凝固法检测PT、APTT、TT、FIB结果,若结果大于检测最大值,则以最大值计算。
1.3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结果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组间采用最小显著差(LSD)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与溶栓前相比,溶栓2h后:PT(90.4±24.3)、APTT(85.6±20.7)、TT(105.8±18.9)时间均延长(p<0.01),FIB(3.14±1.22)降低(p<0.01)。溶栓8h后:TT(88.3±20.1)时间仍延长(p<0.01),FIB(3.14±1.22)仍降低(p<0.01)。PT(90.4±24.3)、APTT(39.7±8.6)时间与溶栓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溶栓24h后:APTT(37.5±3.9)、TT(17.8±1.9)、FIB(2.95±1.07)、PT(14.2±2.1)与溶栓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溶栓8h后与24h后相比,PT与APTT间已无明显差异(p>0.05),但TT及FIB间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溶栓前及溶栓后2h、8h、24h凝血指标变化
注:与溶栓前相比:◆表示p<0.01,▲表示p>0.05,★表示p>0.05.
与溶栓后8h相比:■表示p<0.01,●表示p>0.05.
3、讨论
脑梗死溶栓治疗是在缺血半暗带的基础上产生的,有多项研究[1]表明rt-PA时间窗内溶栓可以脑梗死患者获益,对有溶栓禁忌症的脑梗死患者经风险及利弊再评估后进行溶栓治疗,结果表明其可能从溶栓中获益。研究表明全身溶栓后症状性脑出血可导致NIHSS评分增加4分以上,但出血风险并没有随溶栓治疗前凝血异常而增加。但是,中风出现后诱导纤维蛋白溶解酶的激活,在rt-PA应用后纤维蛋白溶解酶抑制剂的消耗被强力启动,导致凝血和纤溶指标均有变化,因此,有必要对溶栓治疗后的凝血及纤溶指标进行监测。
FIB是血栓的主要成分之一,rt-PA是一种糖蛋白,能够激活纤溶酶原转变成纤溶酶,降解纤维蛋白,溶解血栓,因此,溶栓后纤维蛋白降低,与该实验数据一致。PT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由组织因子启动,与Ⅱ、Ⅶ、Ⅹ因子密切相关,APTT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状况,主要与Ⅷ、Ⅸ、Ⅺ因子密切相关,与纤维蛋白关系不密切,TT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的时间,rt-PA应用后由于纤维蛋白及纤维蛋白原被大量消耗,同时由于凝血因子及凝血酶被抑制,其值也延长。而本研究结果提示溶栓治疗对凝血指标的影响在24小时后已无统计学意义。因此,在溶栓后24h内对凝血指标的监测有意义。
参考文献
[1]MarinovMB,HarbaughKS,HoopesPJ,etal.Neuroprotectiveeffectsofpreischemiaintraarterialmagnesiumsulfateinreversiblefocalcerebralischemia[J].Neurosurg,1996;85(1):117-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