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盂肱韧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韧带,肩关节,位移,磁共振,关节,负荷,稳定性。
盂肱韧带论文文献综述
齐明东,黄丽萍,袁飞,赵军[1](2014)在《肩关节盂肱韧带损伤的3.0TMRI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盂肱韧带损伤的超高场MRI表现。方法回顾分析25例行MRI检查并经关节镜手术证实盂肱韧带损伤的临床资料及其MRI表现。结果盂肱上韧带损伤11例(44%),盂肱中韧带损伤23例(92%),盂肱下韧带损伤17例(68%),冈上肌腱损伤19例(76%),冈下肌腱损伤20例(80%),肩胛下肌损伤12例(48%),小圆肌损伤1例(4%),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损伤15例(60%),盂唇损伤10例(40%);25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关节积液。结论超高场MRI检查在盂肱韧带损伤的临床应用中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为临床的治疗提供准确可靠的影像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医学影像学杂志》期刊2014年01期)
黄富国,朱献忠[2](2011)在《盂肱韧带对维持肩关节前方稳定性作用的生物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盂肱韧带(GHL)是重要的肩关节前方静力性稳定结构,采用选择性切断试验即选择性松解某部分韧带前后观察肱骨头的移位来评价该韧带对维持肩关节前方稳定性的作用,为临床治疗肩关节前方不稳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新鲜成人尸体上肢标本15个,制成肩关节-骨韧带标本,给予整个装置22 N的中心负荷以增加试验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在50 N的后前方负荷作用下,分别在肩关节外展0°,45°,90°时,测量在下列标本的负荷-位移曲线,以评价肩关节的前方稳定性:(1)完整;(2)SGHL损伤;(3)SGHL+MGHL损伤;(4)SGHL+MGHL+IGHL损伤;(5)MGHL损伤;(6)MGHL+IGHL损伤;(7)IGHLAB损伤;(8)IGHL-PB损伤;(9)IGHL损伤。用SPSS 10.0统计软件作方差分析,比较各组的肩关节稳定性。[结果]完整肩关节的平均位移很小,为15.00±4.99 mm,肩关节的前方稳定性好;单纯SGHL切断后,平均位移16.85±4.26 min,与完整组相比,统计学无差异(P>0.05),肩关节的稳定性无下降;对SGHL+MGHL组,,平均位移19.59±2.38 mm,45°,90°时位移均有所增加,90°时P<0.05,说明肩关节的稳定性随肩关节外展度数的增加有所下降;对SGHL+MGHL+IGHL组,肩关节的稳定性最差,平均位移22.34±5.70 mmn,可见半脱位甚至脱位,盂肱关节的稳定性仅靠盂肱关节面的几何形态及后方关节囊复合体维持;单纯MGHL切断,肩关节的稳定性无明显下降;MGHL+IGHL切断,肩关节稳定性在外展45°,90°时稳定性很差,可见半脱位甚至脱位;对IGHL-AB切断,同样在外展45°,90°时的稳定性很差(P<0.05),可见半脱位或脱位;而IGHL-PB损伤对肩关节的前方稳定性影响不大,平均位移17.30±4.93 mm(P>0.05);单纯IGHL切断与IGHL-AB组非常相似,平均位移20.26±4.75 mm。[结论]盂肱韧带是重要的肩关节前方静力性稳定结构,主要由盂肱上韧带、盂肱中韧带及盂肱下韧带叁部分组成。盂肱上韧带对肩关节前方稳定性无明显影响。需肱中韧带和盂肱下韧带共同维持肩关节的前方稳定性,而以需肱下韧带的作用最重要。盂肱中韧带是肩关节外展中间位时主要的前方稳定者,随着肩关节外展度数的增加,盂肱下韧带尤其是盂肱下韧带的前束对肩关节的前方稳定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临床上需仔细修复盂肱下韧带尤其是盂肱下韧带前束,这对肩关节前方稳定性的重建将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第20届中国康协肢残康复学术年会论文选集》期刊2011-07-15)
黄富国,朱献忠[3](2010)在《盂肱韧带对维持肩关节前方稳定性作用的生物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盂肱韧带(GHL)是重要的肩关节前方静力性稳定结构,采用选择性切断试验即选择性松解某部分韧带前后观察肱骨头的移位来评价该韧带对维持肩关节前方稳定性的作用,为临床治疗肩关节前方不稳定提供理论依据。材料和方法:取新鲜成人尸体上肢标本15个,制成肩关节-骨韧带标本,给予整个装置22N的中心负荷以增加试验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在50N的后前方负荷作用下,分别在肩关节外展0°,45°,90°时,测量在下列标本的负荷-位移曲线,以评价肩关节的前方稳定性:(1)完整;(2)SGHL损伤;(3)SGHL+MGHL损伤;(4)SGHL+MGHL+IGHL损伤;(5)MGHL损伤;(6)MGHL+IGHL损伤;(7)IGHL-AB损伤;(8)IGHL-PB损伤;(9)IGHL损伤。用SPSS10.0统计软件作方差分析,比较各组的肩关节稳定性。结果 :完整肩关节的平均位移很小,为15.00±4.99mm,肩关节的前方稳定性好;单纯SGHL切断后,平均位移16.85±4.26mm,与完整组相比,统计学无差异(P>0.05),肩关节的稳定性无下降;对SGHL+MGHL组,,平均位移19.59±2.38mm,45°,90°时位移均有所增加,90°时P<0.05,说明肩关节的稳定性随肩关节外展度数的增加有所下降;对SGHL+MGHL+IGHL组,肩关节的稳定性最差,平均位移22.34±5.70mm,可见半脱位甚至脱位,盂肱关节的稳定性仅靠盂肱关节面的几何形态及后方关节囊复合体维持;单纯MGHL切断,肩关节的稳定性无明显下降;MGHL+IGHL切断,肩关节稳定性在外展45°,90°时稳定性很差,可见半脱位甚至脱位;对IGHL-AB切断,同样在外展45°,90°时的稳定性很差(P<0.05),可见半脱位或脱位;而IGHL-PB损伤对肩关节的前方稳定性影响不大,平均位移17.30±4.93mm(P>0.05);单纯IGHL切断与IGHL-AB组非常相似,平均位移20.26±4.75mm。结论 :盂肱韧带是重要的肩关节前方静力性稳定结构,主要由盂肱上韧带、盂肱中韧带及盂肱下韧带叁部分组成。盂肱上韧带对肩关节前方稳定性无明显影响。盂肱中韧带和盂肱下韧带共同维持肩关节的前方稳定性,而以盂肱下韧带的作用最重要。盂肱中韧带是肩关节外展中间位时主要的前方稳定者,随着肩关节外展度数的增加,盂肱下韧带尤其是盂肱下韧带的前束对肩关节的前方稳定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临床上需仔细修复盂肱下韧带尤其是盂肱下韧带前束,这对肩关节前方稳定性的重建将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第二十次中日整形外科学术交流会暨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第十七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0-08-25)
郝跃东,王予彬[4](2010)在《盂肱韧带解剖及其生物力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肩关节前方稳定性结构包括静力性稳定结构和动力性稳定结构,其中盂肱韧带是肩关节前方最重要的静力性稳定结构。盂肱韧带包括:盂肱上韧带、盂肱中韧带、盂肱下韧带。近来研究表明盂肱韧带的稳定作用与其体位有很大关系,在肩关节外展0°时,肩胛下肌与盂肱上韧带是保持肩关节前上方稳定的重要结构;外展45°时,盂肱中韧带和盂肱下韧带前束为肩关节保持前方稳定的重要结构;而当肩关节外展>45°时,盂肱下韧带的腋袋部和前束为保持肩关节前方稳定的重要结构。(本文来源于《医学综述》期刊2010年16期)
黄富国,杨帆,岑石强,秦廷武,项舟[5](2010)在《盂肱韧带对肩关节后方稳定作用的生物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理论上证明盂肱韧带具体为盂肱下韧带对肩关节后方不同体位下的稳定性发挥重要作用,并为临床诊断、治疗肩关节后方不稳定提供参考依据。材料和方法:15具新鲜成人肩关节标本制成骨—韧带—骨模型,进行选择性的切断,在22N的中心压力下用INSTRON8874生物力学测试系统给予肱骨头50N的向后方负荷并绘出负荷—位移曲线,续贯切除以下结构后测量肱骨头向后位移:(1)完整;(2)SGHL切断;(3)SGHL+MGHL切断;(4)SGHL+MGHL+IGHL切断;(5)MGHL切断;(6)MGHL+IGHL切断;(7)IGHL—AB切断;(8)IGHL—PB切断;(9)IGHL切断。结果用SPSS10.0统计软件作方差分析。结果:完整骨—韧带—骨模型后方稳定性好,平均位移11.32±3.89mm;单纯切断SGHL及SGHL+MGHL联合切断后与完整组比较位移无明显增加;SGHL+MGHL+IGHL切断所有角度后位移均增加(p<0.05),肩关节后方不稳定,出现脱位或者半脱位;IGHL—AB切断后方位移无明显增加(p>0.05);单纯IGHL—PB切断45°外展后位移明显增加而90°外展与完整组比较无明显差异;IGHL全切断45°和90后位移均显着增加(p<0.05)。结论:盂肱韧带分为上、中、下叁部分,是主要的肩关节静力性稳定结构,下韧带又分为前束、后束和腋隐窝,肩关节外展45°—90°时盂肱下韧带后束在盂肱韧带对肩关节后方稳定中起主要作用,盂肱下韧带损伤或者功能障碍可能是临床上复发性肩关节后方不稳的主要原因。在肩关节外展外旋体位检测盂肱下韧带功能对于诊断肩关节后方不稳定有一定意义。修补盂肱下韧带对于重建肩关节后方稳定性有一定作用。韧带选择性切断试验是研究肩关节静力稳定生物力学的有效方法。(本文来源于《第六届西部骨科论坛暨贵州省骨科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0-07-16)
黄富国,朱献忠[6](2010)在《盂肱韧带对维持肩关节前方稳定性作用的生物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盂肱韧带(GHL)是重要的肩关节前方静力性稳定结构,采用选择性切断试验即选择性松解某部分韧带前后观察肱骨头的移位来评价该韧带对维持肩关节前方稳定性的作用,为临床治疗肩关节前方不稳定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第六届西部骨科论坛暨贵州省骨科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0-07-16)
郝跃东,王予彬[7](2009)在《盂肱韧带的解剖及功能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肩关节是所有关节中活动范围最大、组成成分最多、运动学最为复杂的关节。创伤性肩关节前不稳是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治疗效果欠佳,其主要原因是其发生机制不明。对肩关节前方稳定性结构的深入研究是预防和治疗创伤性肩关节前不稳的关键。由于肱骨头与关节盂的骨性包容度差,软组织提供稳定对于维持肩关节的稳定性和正常力学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盂肱韧带是重要的肩关节前方静力性稳定结构,盂肱韧带的解剖是复杂的而且有一定的变异性,它的功能高度依赖肩关节的体位变化,呈现分配负荷特征。一般学者认为盂肱上韧带起于盂上结节,位于肱二头肌长头肌键的前方,止于靠近肱骨小结节近侧尖部的峭上。它覆盖了肱二头肌长头腱的前方,也是旋转间隙的一部分,对维持肩关节上方稳定具有一定作用,而肩关节前方稳定性无明显作用;盂肱中韧带起源于盂唇前上方1~3点钟的位置,纤维混入肩胛下肌膜大约内侧2cm止于小结节,韧带的宽度和厚度各自为2cm,4mm,一般认为盂肱中韧带提供了肩关节外展0°~45°、60°时前方的稳定性,随着外展度数的增加,其前方稳定作用降低而盂肱下韧带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盂肱下韧带的解剖及功能最为复杂,盂肱下韧带是维持盂肱关节前方稳定最重要的静力性结构,盂肱下韧带分为叁部分组成:盂肱下韧带前束、腋袋、盂肱下韧带后束它像吊床样固定在关节孟的前、下、后方,盂肱下韧带提供了外展60°以上的肩关节前方稳定性。目前对于肩关节的生物力学研究主要进行实验力学测试,但是由于这种测试在离体状态下完成,很多在体状态的受力情况没有被测试因而无法模拟出在体时肩关节的骨和软组织的生物力学行为,故在研究肩关节生物力学方面存在着不足。(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十届全国运动疗法大会暨“5·12”康复医学国际论坛论文汇编》期刊2009-08-20)
杨晨,齐欣,李叔强,刘建国[8](2009)在《外展时下盂肱韧带长度变化的测定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MRI和3D软件,分析正常人体肩关节外展时下盂肱韧带前束(AIGHL)、腋囊(axillary pouch)及下盂肱韧带后束(PIGHL)的长度变化。方法:MRI扫描14例健康男性自愿者的右侧肩关节。每人共扫描7个等角度的外展位置(0°、30°、60°、90°、120°、150°和180°)。所得MRI影像资料经图像分割、体素图形配准技术,确定各韧带起止点位置并构建3D模型。用软件计算各韧带在不同外展位置时的长度变化。结果:与其他外展角度比较,AIGHL在外展120°时达到最大长度(54.5 mm±3.0 mm)(P<0.05),此时其位于盂肱关节的正前方;与其他外展角度比较,腋囊和PIGHL在外展180°时达到最大长度(54.5 mm±3.0 mm,50.6 mm±3.1 mm)(P<0.05),此时它们分别位于盂肱关节的前方和下方。结论:正常人体肩关节外展过程中,AIGHL在120°时起到了主要的前方稳定作用。外展180°时,腋囊维持着盂肱关节前方的稳定,同时PIGHL维持着下方的稳定。(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09年04期)
郝跃东,王予彬[9](2009)在《盂肱韧带的解剖及功能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肩关节是所有关节中活动范围最大、组成成分最多、运动学最为复杂的关节。创伤性肩关节前不稳是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治疗效果欠佳,其主要原因是其发生机制不明。对肩关节前方稳定性结构的深入研究是预防和治疗创伤性肩关节前不稳的关键。由于肱骨头与关节盂的骨性包容度差,(本文来源于《2009年中国运动医学与关节镜外科学术大会摘要》期刊2009-06-11)
朱献忠,黄富国[10](2007)在《盂肱韧带维持肩关节前方稳定性生物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盂肱韧带(glenohumeral ligament,GHL)对维持肩关节前方静力性稳定结构的作用。方法取自愿捐赠新鲜男性成人肩关节上肢标本15只,制成肩关节-骨韧带标本,随机分为A、B、C、D及E组(n=3),根据选择性切断试验不同,再分为A1~A4、B1~B3、C1~C2、D1~D2、E1~E2各亚组。A1~A4组分别为肩关节骨-韧带标本完整组、盂肱上韧带(superior GHL,SGHL)损伤组、SGHL/盂肱中韧带(middle GHL,MGHL)损伤组及SGHL/MGHL/盂肱下韧带(inferior GHL,IGHL)损伤组;B1~B3组分别为肩关节骨-韧带标本完整组、MGHL损伤组、MGHL/IGHL损伤组;C1~C2组分别为肩关节骨-韧带标本完整组、盂肱下韧带前束(IGHL-anterior band,IGHL-AB)损伤组;D1~D2组分别为肩关节骨-韧带标本完整组、盂肱下韧带后束(IGHL-posterior band,IGHL-PB)损伤组;E1~E2分别为肩关节骨-韧带标本完整组、IGHL损伤组。在50N后前方负荷作用下,分别在肩关节外展0、45、90°时,测量各组标本负荷-位移曲线,评价盂肱韧带对维持肩关节前方稳定的作用。结果A1组完整肩关节外展0、45、90°平均位移很小,为15.00±4.99mm;A2组为16.85±4.26mm;A3组为19.59±2.83mm,外展90°位移A3组与A1、A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4组肩关节稳定性最差,平均位移22.34±5.70mm。B2组肩关节稳定性无明显下降;B3组肩关节稳定性在外展45、90°时很差。C2组在外展45°和90°时稳定性很差,平均位移分别为23.19±4.58mm和15.32±1.30mm,与A1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2组对肩关节前方稳定性影响不大,平均位移17.30±4.93mm。E2组与C2组相似,平均位移20.26±4.75mm。结论GHL是重要的肩关节前方静力性稳定结构,SGHL对肩关节前方稳定性无明显影响,MGHL和IGHL共同维持肩关节的前方稳定性,以IGHL作用最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期刊2007年11期)
盂肱韧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盂肱韧带(GHL)是重要的肩关节前方静力性稳定结构,采用选择性切断试验即选择性松解某部分韧带前后观察肱骨头的移位来评价该韧带对维持肩关节前方稳定性的作用,为临床治疗肩关节前方不稳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新鲜成人尸体上肢标本15个,制成肩关节-骨韧带标本,给予整个装置22 N的中心负荷以增加试验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在50 N的后前方负荷作用下,分别在肩关节外展0°,45°,90°时,测量在下列标本的负荷-位移曲线,以评价肩关节的前方稳定性:(1)完整;(2)SGHL损伤;(3)SGHL+MGHL损伤;(4)SGHL+MGHL+IGHL损伤;(5)MGHL损伤;(6)MGHL+IGHL损伤;(7)IGHLAB损伤;(8)IGHL-PB损伤;(9)IGHL损伤。用SPSS 10.0统计软件作方差分析,比较各组的肩关节稳定性。[结果]完整肩关节的平均位移很小,为15.00±4.99 mm,肩关节的前方稳定性好;单纯SGHL切断后,平均位移16.85±4.26 min,与完整组相比,统计学无差异(P>0.05),肩关节的稳定性无下降;对SGHL+MGHL组,,平均位移19.59±2.38 mm,45°,90°时位移均有所增加,90°时P<0.05,说明肩关节的稳定性随肩关节外展度数的增加有所下降;对SGHL+MGHL+IGHL组,肩关节的稳定性最差,平均位移22.34±5.70 mmn,可见半脱位甚至脱位,盂肱关节的稳定性仅靠盂肱关节面的几何形态及后方关节囊复合体维持;单纯MGHL切断,肩关节的稳定性无明显下降;MGHL+IGHL切断,肩关节稳定性在外展45°,90°时稳定性很差,可见半脱位甚至脱位;对IGHL-AB切断,同样在外展45°,90°时的稳定性很差(P<0.05),可见半脱位或脱位;而IGHL-PB损伤对肩关节的前方稳定性影响不大,平均位移17.30±4.93 mm(P>0.05);单纯IGHL切断与IGHL-AB组非常相似,平均位移20.26±4.75 mm。[结论]盂肱韧带是重要的肩关节前方静力性稳定结构,主要由盂肱上韧带、盂肱中韧带及盂肱下韧带叁部分组成。盂肱上韧带对肩关节前方稳定性无明显影响。需肱中韧带和盂肱下韧带共同维持肩关节的前方稳定性,而以需肱下韧带的作用最重要。盂肱中韧带是肩关节外展中间位时主要的前方稳定者,随着肩关节外展度数的增加,盂肱下韧带尤其是盂肱下韧带的前束对肩关节的前方稳定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临床上需仔细修复盂肱下韧带尤其是盂肱下韧带前束,这对肩关节前方稳定性的重建将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盂肱韧带论文参考文献
[1].齐明东,黄丽萍,袁飞,赵军.肩关节盂肱韧带损伤的3.0TMRI表现[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
[2].黄富国,朱献忠.盂肱韧带对维持肩关节前方稳定性作用的生物力学研究[C].第20届中国康协肢残康复学术年会论文选集.2011
[3].黄富国,朱献忠.盂肱韧带对维持肩关节前方稳定性作用的生物力学研究[C].第二十次中日整形外科学术交流会暨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第十七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0
[4].郝跃东,王予彬.盂肱韧带解剖及其生物力学特征[J].医学综述.2010
[5].黄富国,杨帆,岑石强,秦廷武,项舟.盂肱韧带对肩关节后方稳定作用的生物力学研究[C].第六届西部骨科论坛暨贵州省骨科年会论文汇编.2010
[6].黄富国,朱献忠.盂肱韧带对维持肩关节前方稳定性作用的生物力学研究[C].第六届西部骨科论坛暨贵州省骨科年会论文汇编.2010
[7].郝跃东,王予彬.盂肱韧带的解剖及功能研究进展[C].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十届全国运动疗法大会暨“5·12”康复医学国际论坛论文汇编.2009
[8].杨晨,齐欣,李叔强,刘建国.外展时下盂肱韧带长度变化的测定及临床意义[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
[9].郝跃东,王予彬.盂肱韧带的解剖及功能研究进展[C].2009年中国运动医学与关节镜外科学术大会摘要.2009
[10].朱献忠,黄富国.盂肱韧带维持肩关节前方稳定性生物力学研究[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