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知识灌输型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学生的要求。为了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数学课堂中应用“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十分重要。在此背景下,本文结合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教材相关内容,探讨这种新型教学方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自学;议论;引导;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一、 “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在七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环节
(一) 自主学习:搭建基础框架
让学生对于数学知识进行自主学习,是“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开展的第一步,也是此法的关键所在。只有学生完成高质量的自学,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后续的交流讨论和教师引导才能真正实现各自的作用。在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前,教师需要结合单元教学思想对教材和其他学习资源这些“学材”进行再建构,从整个单元出发安排教学,实现教材的创造性运用。对“学材”再建构,是指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情对原教材的内容进行增减,对教材中知识呈现的顺序和详略,知识呈现的背景、方式、方法及学习的策略等进行调整或重组。以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三角形》为例,教材的逻辑顺序是先让学生认识三角形,再介绍图形的全等,然后将三角形和全等结合起来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再学习用尺规作三角形(主要是学习与已知三角形全等的三角形作法),然后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通过对本章内容进行思考,可以发现第二节“图形的全等”实际上是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准备课,因此在学完这一节后,可以对后面的“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一节的三课时内容进行“学材”再建构。
由此可以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全部条件,在后面的两课时中可以进行相对应的练习。通过这样的分类研究,可以焕发学生的潜在的学习能力,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画三角形,不仅使学生知道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是什么,更懂得了是怎样获得这些方法的,原理是什么,等掌握了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后,可以利用这种分类研究的方法去研究等腰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等相关的内容。
根据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特点及后续交流议论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应将学生的个体自学和小组自学有机结合:一方面,学生在学习和思考上要有足够的独立性,独立思考问题;另一方面,要发挥集体的智慧,让学生在分工与协作之中提高自学能力。
半夏原植物性状、功效、禁忌、毒性以及炮制工艺考证…………………………………………………… 靳晓琪等(23):3289
(二) 交流议论:实现思想碰撞
自学、议论、引导教学中的“议论”就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形式,“合作”是“学习”的方式,“学习”是“合作”的目标和内容。通过自学掌握必备知识,为进一步的交流打下基础;通过小组交流让学生进行思维碰撞;通过大组(全班)共学让学生的思想认识得到再次整合教师引导促进学生自主提升,这也是小组交流和全班互慧共享后的收获。在组织实施“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光看重“合作”这种形式,忽略了“学习”这个核心和内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环节,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按照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共同的学习方法,在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四章《三角形》中“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节的教学中,经过知识的建构,在进行根据涉及元素画出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时可适当小组合作学习,根据全等的分类画出三角形,并让每个小组派出代表讲解他们自己的思想,看是否能让全班同学理解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这几种情况,通过这样的分组交流议论,还能将数学知识化整为零,有效突破单元难点。
(三) 教师引导:点拨重点难点
教师的引导也是七年级数学课堂中“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应用不可或缺的一环,具体而言,教师要发挥以下三方面的作用:第一,教师要启发学生在自学时以基础知识进行新知自学;第二,教师要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交流议论环节中所表现出来的各项特征,抓住时机对他们的疑惑进行点拨,帮助他们深挖数学知识点,对前两个环节进行有效补充;第三,对于学生的自学成果和议论成果,教师要及时进行评价,给出反馈,合理激励,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从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一章《整式的乘除》之“幂的乘方”课堂教学中看教师在相机引导环节中三方面作用的发挥:第一,教师要提供进入幂的乘方自学的相关运算情境,让学生结合有理数的乘方运算这一基础知识去探讨幂的乘方的运算规则:先让学生说出22,24,26这三个式子分别是什么含义,然后让学生计算应用“先算括号内再算括号外”的法则计算(22)2和(24)2这两个式子的答案,再引导他们计算22×2和24×2的答案,让他们对比(22)2这一式子与22×2这一式子的运算答案及(24)2这一式子与24×2这一式子的答案,让他们结合
初中数学学科具有思辨性、逻辑性、抽象性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特点。七年级数学是初中阶段数学学习的起始阶段,承担着帮助学生实现初中数学入门的功能,对于后续更深入的初中数学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结合初中数学的学科特点,来进行“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应用。其一,要从单元教学的视角出发,思考各部分知识间的逻辑关系。七年级数学各部分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逻辑联系,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重视这些逻辑联系,帮助学生全面而非孤立地学习数学。其二,教师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化抽象为具体,创设具体的数学情境并灵活运用数形结合这一思想。
个人独立思考和交流讨论,去比较这几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在运算方法上有什么相似和差异,让他们找出其算式依据;第二,教师再与学生共同探讨,帮助他们理解教材对幂的乘法运算法则的表述——“计算幂的乘方时,底数不变,指数相乘”,即从(22)2到22×2的过程,帮助学生知其然的同时也知其所以然,拓展数学思维;第三,教师可以出几道幂的乘方及幂的乘方与同底数幂的乘法相结合的运算题,让学生进行计算,检验他们的自学成果,并整合本单元相关知识,激励他们不断进步。
二、 在七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建议
(一) 结合初中数学学科特点
国际标准则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理事会审查,ISO理事会接纳国际标准并由中央秘书处颁布。国际标准一经接受并采用,或各方商定同意纳入经济合同中,就成为各方必须共同遵守的技术依据,具有法律上的约束性。我们可以在食品包装上看到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要求的体现。
(二) 展示学生优秀学习成果
自学、议论、引导三者也不是孤立的,而是互为依托、相辅相成、融为一体,又是动态发展的,且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在自主学习的小组学习部分,交流议论可能已经发生,而教师也要在这两个环节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三者实际上互有重叠,共同进行。因此,教师应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自学和议论,在自学中议论,在议论中提高自学效果。
(三) 实现三者之间有机结合
对于学生的自学成果和讨论成果,教师可以进行统一评比,将评比出的优秀成果进行集中展示,使之成为学生学习七年级数学过程中可参考的范例,激发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和参与交流议论的热情,促进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共同实现数学水平的提高,从而有效推进“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实施。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七年级数学课堂中应用“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主要通过自主学习、交流议论、教师引导三个环节来实现,三者互相渗透,必须实现它们的有机结合。在具体的实践中,教师需要从初中数学和七年级数学学习的特点出发,并及时对于学生的自学和议论给出反馈,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数学学习,提高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庾南,祁国斌.自学·议论·引导:涵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范式[J].课程·教材·教法,2017(1).
[2]李庾南.“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群体议论[J].中学数学,2017(22).
作者简介:
王燕,甘肃省兰州市,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第七中学。
SUI是指喷嚏、咳嗽、大笑或运动等腹压增高时出现不自主的尿液自尿道口漏出;尿动力学检查表现为充盈性膀胱测压时,在腹压增高而无逼尿肌收缩。妊娠和分娩是盆底发生损伤及缺陷的第一位独立危险因素,可能与围产期盆底肌肉、神经、韧带等受到了损伤,导致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出现子宫脱垂、尿失禁、便秘等表现[3]。阴道分娩可对盆底软组织造成直接损伤,严重时发生撕脱,支持组织的功能相应受损,收缩力及张力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