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矩器论文-韩冬,郭建新,郭廷荣,高益军

力矩器论文-韩冬,郭建新,郭廷荣,高益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力矩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磁力矩器,角动量卸载,GEO磁场强度

力矩器论文文献综述

韩冬,郭建新,郭廷荣,高益军[1](2019)在《基于磁力矩器的GEO卫星角动量卸载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GEO卫星的角动量卸载,提出了利用磁力矩器进行卸载的方法.对静止轨道上地球磁场强度进行了分析,对于中国上空的静止轨道区域,静止轨道的磁场主要在卫星Y方向即南北方向,其次在X方向.对开关式磁力矩器的卸载方案进行了研究,列出了卸载需要满足的方程,对方程的解进行了讨论.最后,提出了磁卸载的四个工作模式并进行了仿真,证明该卸载方法具有良好的适用性.(本文来源于《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期刊2019年03期)

曹喜滨,吴凡,王峰[2](2019)在《一种使用磁力矩器管理双自旋航天器角动量的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一种新型采用双自旋设计进行对地遥感任务的航天器,提出了一种使用磁力矩器对旋转载荷角动量进行管理的方法。使用旋转载荷固连正交安装的叁只磁力矩器,在旋转过程中连续输出周期性变化的磁矩,使自转一周过程中产生的合角动量方向仅沿自转轴方向,避免在其他两轴方向产生角动量累积。该方法在工程上可行性好,仿真结果表明旋转载荷角动量持续保持在期望值附近,不随时间累加。(本文来源于《宇航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王晓东,张梦迪,孙屹博,罗怡[3](2018)在《力矩器磁场对微小加速度计非线性误差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挠性摆式微小加速度计在导航系统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非线性误差主要由力矩器标度因数的非线性所造成,其中力矩器磁场对其有重要影响。利用ANSYS Maxwell对力矩器磁场分布的均匀性进行了仿真,分析了力矩器加工和装配产生的偏差对于磁场均匀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力矩器组件磁钢和上导磁帽对磁场影响较大。保证磁钢厚度加工偏差在±10μm以内,相对标准偏差CV值的相对误差小于5.4%。控制上导磁帽高度的加工偏差在±6μm以内,CV值的相对误差可小于4.4%。力矩器装配的同轴度偏差对于磁场均匀性及线圈受力影响较小,控制在±8μm以内即可。上述研究结果为指导加速度生产和装配工艺,提高其稳定性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传感技术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陈国越,王华,任元,辛朝军[4](2018)在《一种新型陀螺的力矩器非圆性误差补偿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磁悬浮控制敏感陀螺(MSCSG)对陀螺载体姿态的敏感精度,基于其洛伦兹力磁轴承(LFMB)的设计结构,提出了一种力矩器非圆性误差补偿方法。首先,针对一种新型双球形包络面转子MSCSG,介绍了MSCSG的结构特点与陀螺载体姿态角速度敏感原理,并分别建立了MSCSG力矩器半径误差模型、转子偏转干扰力矩模型与陀螺载体姿态角速度敏感误差模型。其次,通过实验测量了力矩器的圆度,通过MATLAB进行数据拟合得到了力矩器的非圆特性,采用勒让德多项式级数对力矩器非圆性进行了描述,并有效补偿了因力矩器非圆性误差导致的姿态角速度敏感误差。最后,对误差补偿效果进行了仿真验证,结果表明该补偿方法使陀螺载体姿态角速度敏感误差降低了83.5%。此外,本文方法还可以解决LFMB陀螺的相关共性问题。(本文来源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刚煜,王永建,赵鹏,贺慧勇,唐立军[5](2018)在《石英挠性加速度计表头力矩器噪声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石英挠性加速度计的内部力矩器噪声对于高精度的加速度计应用系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但很少引起高度重视。针对高精度加速度计电路应用需要,研究了力矩器机械热噪声和力矩器线圈谐振的影响,建立了表头内部力矩器噪声电路模型,设计了测试电路,并对噪声电路模型进行了测试与验证。理论和实验结果均表明:机械热噪声产生的等效加速度对系统影响较小,力矩器线圈影响的谐振与驱动方式及驱动频率有关,脉宽调制(PWM)波驱动方式较正弦波驱动方式产生的谐振影响更大,当驱动频率靠近谐振点时,产生毫安(mA)级的谐振电流。模型的建立对石英挠性加速度计应用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传感器与微系统》期刊2018年03期)

白博,周军,王圣允[6](2018)在《基于立方星的高性能空芯磁力矩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立方星体积与功耗存在限制的情况下,如何得到磁矩大而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的空芯磁力矩器的问题,采用多目标优化的方法进行磁力矩器设计。按照正方型支座上缠绕多层漆包线的结构,分别推导了磁矩、功耗、质量与支座尺寸、漆包线直径以及绕线匝数之间的数学模型。根据磁矩与功耗的数学模型,在质量与体积均存在约束的情况下,采用遗传算法对磁力矩器进行多目标优化设计。根据磁感应强度与磁矩之间的关系,设计了磁矩的测试方法。最终,将所设计的参数进行了具体实现。对磁力矩器的测试结果可以看出,所设计的磁力矩器不仅输出磁矩线性度高、剩磁小,而且满足立方星标准的要求。所设计的磁力矩器在多颗立方星上的成功应用表明了该设计方案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西北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范佳堃,孟海江,曹剑,徐勤超,展毅[7](2017)在《一种跟随式大磁矩磁力矩器高反电势抑制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一种可以实现大磁矩磁力矩器磁棒电流续流时间自动调节的控制方法,该方法既可以抑制大磁矩磁力矩器高反电势的产生,又无需增加功率器件为磁棒电流提供续流回路,大幅减小控制线路的体积及热设计难度,同时可以满足输出磁矩在小幅值内频繁变换方向的使用要求.(本文来源于《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期刊2017年06期)

白博,周军,王圣允[8](2017)在《立方星带芯磁力矩器多目标优化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立方星体积与功耗存在限制的情况下,如何得到磁矩大而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的带芯磁力矩器这一问题,采用多目标优化的方法进行磁力矩器的设计。首先,按照圆柱型磁芯上缠绕多层漆包线的结构,分别推导了磁矩、功耗与磁芯尺寸、漆包线直径以及绕线匝数之间的数学模型。其次,根据磁矩与功耗的数学模型,在质量与体积均存在约束的情况下,采用遗传算法对磁力矩器进行多目标优化设计。再次,根据带芯磁力矩器的磁感应强度与磁矩之间的关系,设计了磁矩的测试方法。最终,将所设计的参数进行了具体实现。对磁力矩器的测试结果可以看出,所设计的磁力矩器不仅输出磁矩线性度高、剩磁小,而且满足立方星标准的要求。所设计的磁力矩器在多颗立方星上的成功应用表明了该设计方案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宇航学报》期刊2017年07期)

周美丽,朴永杰,张贵祥,章家宝,冯汝鹏[9](2016)在《基于A3PE3000L的磁力矩器控制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空间环境辐射源带来高能带电粒子会使卫星长开机部件控制器出现单粒子现象,工作异常,应用于某型号低轨卫星的磁力矩器控制系统,采用ACTEL公司的Flash型FPGAA3PE3000L作为控制器,具有对单粒子事件免疫、低功耗、低成本等优点。文中介绍了该控制系统组成,包括A3PE3000L的主要资源、A3PE3000L与中心计算机通过RS422总线的通信电路、驱动电路等,并经过了实验验证。目前,该方案已应用于某航天任务,实践证明,本系统性能良好,并且在轨实验状态稳定,具有很高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电子测量技术》期刊2016年07期)

耿晓磊,肖琦,易忠,孟立飞,张文彬[10](2016)在《航天器磁力矩器在高低温环境下工作性能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通过热梯度试验、冷热循环试验和老炼试验模拟航天器磁力矩器所经历的空间温度环境,并采用磁力矩器工作性能监测系统实时测量磁力矩器的工作磁矩和绕线电阻。通过对测试结果的分析发现,不同的温度环境、冷热循环时间和循环次数均会对磁力矩器的工作性能产生影响;且磁力矩器采用的磁心棒材料不同,空间温度环境对磁力矩器工作性能的影响不同。(本文来源于《航天器环境工程》期刊2016年03期)

力矩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一种新型采用双自旋设计进行对地遥感任务的航天器,提出了一种使用磁力矩器对旋转载荷角动量进行管理的方法。使用旋转载荷固连正交安装的叁只磁力矩器,在旋转过程中连续输出周期性变化的磁矩,使自转一周过程中产生的合角动量方向仅沿自转轴方向,避免在其他两轴方向产生角动量累积。该方法在工程上可行性好,仿真结果表明旋转载荷角动量持续保持在期望值附近,不随时间累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力矩器论文参考文献

[1].韩冬,郭建新,郭廷荣,高益军.基于磁力矩器的GEO卫星角动量卸载方法[J].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2019

[2].曹喜滨,吴凡,王峰.一种使用磁力矩器管理双自旋航天器角动量的方法[J].宇航学报.2019

[3].王晓东,张梦迪,孙屹博,罗怡.力矩器磁场对微小加速度计非线性误差的影响[J].传感技术学报.2018

[4].陈国越,王华,任元,辛朝军.一种新型陀螺的力矩器非圆性误差补偿方法[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8

[5].刚煜,王永建,赵鹏,贺慧勇,唐立军.石英挠性加速度计表头力矩器噪声模型研究[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8

[6].白博,周军,王圣允.基于立方星的高性能空芯磁力矩器设计[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8

[7].范佳堃,孟海江,曹剑,徐勤超,展毅.一种跟随式大磁矩磁力矩器高反电势抑制技术[J].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2017

[8].白博,周军,王圣允.立方星带芯磁力矩器多目标优化设计与实现[J].宇航学报.2017

[9].周美丽,朴永杰,张贵祥,章家宝,冯汝鹏.基于A3PE3000L的磁力矩器控制系统设计[J].电子测量技术.2016

[10].耿晓磊,肖琦,易忠,孟立飞,张文彬.航天器磁力矩器在高低温环境下工作性能变化[J].航天器环境工程.2016

标签:;  ;  ;  

力矩器论文-韩冬,郭建新,郭廷荣,高益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