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性小麦论文_王竟绍,高清德,谭娟,张羽飞,胡娜

导读:本文包含了春性小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小麦,栽培技术,产量,抗旱性,高产,春小麦,冬小麦。

春性小麦论文文献综述

王竟绍,高清德,谭娟,张羽飞,胡娜[1](2019)在《春性小麦品种宁麦24原种繁育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宁麦24是2015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小麦新品种。该文介绍了宁麦24的特征特性及主要栽培技术,并以宁麦24原种生产为例,介绍了采用叁圃制、株系循环法与分子辅助技术繁育小麦原种的方法,以期为小麦原种生产提供技术参考。(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12期)

王玲燕,黄金华,张素平,马海涛,朱红彩[2](2019)在《河南省2013—2018年审定的弱春性小麦品种产量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2013—2018年河南省审定的33个弱春性小麦品种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叁要素的变异系数大小为:穗粒数>有效穗数>千粒重;产量叁要素与产量的相关程度为:有效穗数>千粒重>穗粒数;偏相关分析,产量叁要素与产量呈极显着正相关;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值,且与相关分析结果一致。近期河南省弱春性小麦的选育应在保证适宜有效穗数的基础上,增加千粒重,稳定穗粒数。(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郑冬晓[3](2018)在《不同冬春性小麦低温灾害指标和可种植界限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是我国叁大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粮食作物的21.4%和20.9%,其中,冬小麦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小麦的90%以上。我国气候资源丰富,为小麦的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但由于地处季风气候区,气候要素波动性较大,易发生低温灾害事件。越冬期冻害和春季霜冻是影响我国冬小麦生产最主要的低温灾害。明确不同冬春性品种冬小麦低温灾害指标、可种植界限及低温灾害分布特征,对于不同品种冬小麦合理布局和安全生产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不同冬春性小麦为研究对象,利用人工气候控制试验,研究了低温强度和低温持续日数对冬小麦死亡率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定量了不同冬春性品种低温灾害指标,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冬春性小麦可种植界限以及可种植区内低温灾害的变化。主要结论如下:(1)越冬初期,强冬性和冬性品种的抗冻能力显着强于半冬性和弱春性品种。以2.5cm深度土壤温度表示,强冬性、冬性、半冬性和弱春性品种植株LT50值(死亡率为50%时的温度)分别为-18.5℃、-18.3℃、-15.0℃和-14.1℃。对于同一品种,分蘖的抗冻能力比心叶和展开叶强,分蘖的LT50值分别比心叶和展开叶低2.1℃~2.6℃和2.9℃~5.7℃。在冬小麦起身-拔节阶段,以最低气温表示,分蘖的LT50值比心叶低0.6℃~2.1℃,心叶的LT50比展开叶低0.2℃~0.8℃。(2)在隆冬期,冬小麦死亡率随低温持续日数的增加而增加。当2.5cm深度土壤最低温度为-17℃时,低温日数每增加1天,强冬性品种死亡率增加8.6%。当温度为-14℃和-17℃时,低温日数每增加1天,冬性品种死亡率分别增加3.6%和22.3%。当温度为-14℃和-16℃时,低温日数每增加1天,半冬性品种死亡率分别增加11.1%和27.0%。当温度为-11℃和-14℃时,低温日数每增加1天,弱春性品种死亡率分别增加9.4%和40.5%。冬小麦越冬冻害通过植株和分蘖死亡使穗数减少进而导致减产。随低温日数增加,各品种穗数均呈下降趋势。对于同一品种,温度越低,低温日数每增加1天,穗数降低越多。随低温日数增加,穗粒数总体呈增加趋势,对产量有一定的补偿作用。(3)在隆冬期,强冬性、冬性和半冬性品种冬小麦严重冻害最低气温指标分别为-20.9℃、-20.2℃和-18.0℃,以-16℃为临界温度,冬性和半冬性品种冬小麦严重冻害低温日数指标分别为8天和3天。在越冬初期,强冬性、冬性、半冬性和弱春性品种严重冻害指标分别为-20.6℃、-19.0℃、-14.7℃和-12.5℃。在冬小麦起身-拔节阶段,强冬性、冬性、半冬性和弱春性品种霜冻指标分别为-4.2℃、-4.6℃、-6.1℃和-5.5℃。(4)与1961-1990年相比,1991-2017年我国强冬性、冬性、半冬性和春性品种冬小麦可能种植北界和南界均呈北移趋势,强冬性、冬性和春性品种冬小麦可种植区域面积(国土面积)分别增加了 24.71万km2、10.82万km2和21.37万km2,半冬性品种可种植区域面积减少了 0.60万km2。与1961-1990年相比,1991-2017年我国冬小麦可种植区内冬季长寒型冻害和拔节期霜冻频率总体呈降低趋势。(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18-12-01)

张黛静,陈倩青,马建辉,王真,宗洁静[4](2018)在《不同冬春性小麦品种在豫中、豫北地区光能利用率及生产潜力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不同冬春性小麦品种为材料,在豫中和豫北地区各设1个典型观测点,进行田间栽培,对比分析其光合特性、光能利用率和生产潜力,以期为豫中和豫北两地区冬春性小麦品种的选择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主要生育时期,豫北地区小麦旗叶的SPAD值高于豫中地区(冬性品种除外);同一品种在豫中地区的冠层截获光合有效辐射(PAR)高于豫北地区,开花期两地区冬性品种(济麦20)最大,弱春性品种最小,不同冬春性类型间差异显着;两地区各小麦品种开花后旗叶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总体上均随生育进程的推进表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Pn下降较Gs更加剧烈,而胞间CO_2浓度则表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豫中和豫北地区小麦总光能利用率以弱冬性品种最高,两地区光合生产潜力已开发度分别为20.67%和22.76%,光温生产潜力已开发度分别为40.72%和43.31%。(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8期)

金建猛,赵国建,赵鹏飞,孔欣欣,要世瑾[5](2018)在《弱春性小麦品种开麦20高产栽培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开麦20是由河南省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育成的高产抗病大穗弱春性小麦新品种。具有株型紧凑、生育期适中、抗干热风、适应性广等特性,综合性状优良,丰产稳产性好。结合该品种近年来大面积推广生产的具体表现,提出其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生产提供技术指导。(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8年05期)

金建猛,赵国建,赵鹏飞,孔欣欣,要世瑾[6](2018)在《弱春性小麦品种开麦20高产栽培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开麦20是由河南省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育成的高产、抗病、大穗、弱春性小麦品种。具有株型紧凑、生育期适中、抗干热风、适应性广等特性,综合性状优良,丰产稳产性好。结合该品种近年来大面积推广生产的具体表现,提出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为生产提供技术指导。(本文来源于《中国种业》期刊2018年03期)

金建猛,赵国建,赵鹏飞,要世瑾,杨丹丹[7](2018)在《弱春性小麦品种开麦20主要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开麦20是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院选育的弱春性小麦品种,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矮秆抗倒,适应性广,抗病性强,生育期适中等特点。本文作者介绍了该品种的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为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种植提供指导。(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通讯》期刊2018年02期)

魏党振,田兰荣,周卫学,刘娜,李保托[8](2017)在《2016~2017年度河南省弱春性小麦新品种展示及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次展示筛选了近年审定和即将审定的一批小麦新品种,在小麦主产区进行展示,进一步鉴定品种的丰产性、抗逆性和适应性,为各地品种利用和布局提供参考和依据;同时给农民群众提供了解品种的机会;为育种单位、种子企业宣传品种、推广品种提供便利条件;从而推广良种良法配套技术,引导农民科学种田和科学选择使用品种,加快优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带动我省小麦生产水平的提高。1材料与方法1.1参试品种本年度共参展弱春性品种8个,有郑麦101、兰考198、先(本文来源于《农民致富之友》期刊2017年24期)

史华伟,孙黛珍,王曙光,史雨刚,杨进文[9](2017)在《冬播春性小麦产量相关性状与抗旱性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春小麦产量相关性状与抗旱性的关系,以CIMMYT提供的28份春小麦品系为试材,在雨养及灌溉条件下,对主穗小穗数、穗粒数、不孕小穗数、千粒重、收获指数和小区产量等性状进行考察,分析春小麦主要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力,评价春小麦品系的抗旱性,用GGE双标图对产量相关性状与抗旱性的遗传相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春小麦的抗旱性与多种产量性状相关;2种水分条件下主穗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小区产量的遗传力较大(42.79%~78.87%)。不同水分条件下主要产量相关性状与抗旱性的遗传相关程度存在差异。通过对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相关系数及遗传力进行联合分析,可以看出在雨养条件下主穗小穗数、穗粒数和小区产量对春小麦抗旱性的选择效率较高,在春小麦抗旱育种中应当注重对这些产量相关性状进行考察及选择。(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杜兰萍[10](2016)在《冬性、半冬性和春性小麦的区别到底是啥?》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的生长阶段小麦要从营养生长过渡到生殖生长,必须经过两个发育阶段,即春化阶段和光照阶段。小麦种子萌发后,便可进入春化阶段的发育。其特点是在所需要的综合条件中必须有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的低温,否则就不能通过春化阶段,而永远停留在分蘖状态。那么,根据小麦通过春化阶段所需温度高低和时间长短,可把小麦品种分为冬性、弱(半)冬性和春性叁种基本类型。冬性品种对温度要求极为敏感,春化阶段适宜温度在0℃~5℃,需经历30~50(本文来源于《农家参谋》期刊2016年12期)

春性小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2013—2018年河南省审定的33个弱春性小麦品种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叁要素的变异系数大小为:穗粒数>有效穗数>千粒重;产量叁要素与产量的相关程度为:有效穗数>千粒重>穗粒数;偏相关分析,产量叁要素与产量呈极显着正相关;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值,且与相关分析结果一致。近期河南省弱春性小麦的选育应在保证适宜有效穗数的基础上,增加千粒重,稳定穗粒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春性小麦论文参考文献

[1].王竟绍,高清德,谭娟,张羽飞,胡娜.春性小麦品种宁麦24原种繁育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9

[2].王玲燕,黄金华,张素平,马海涛,朱红彩.河南省2013—2018年审定的弱春性小麦品种产量结构分析[J].浙江农业科学.2019

[3].郑冬晓.不同冬春性小麦低温灾害指标和可种植界限变化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8

[4].张黛静,陈倩青,马建辉,王真,宗洁静.不同冬春性小麦品种在豫中、豫北地区光能利用率及生产潜力比较[J].河南农业科学.2018

[5].金建猛,赵国建,赵鹏飞,孔欣欣,要世瑾.弱春性小麦品种开麦20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8

[6].金建猛,赵国建,赵鹏飞,孔欣欣,要世瑾.弱春性小麦品种开麦20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种业.2018

[7].金建猛,赵国建,赵鹏飞,要世瑾,杨丹丹.弱春性小麦品种开麦20主要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8

[8].魏党振,田兰荣,周卫学,刘娜,李保托.2016~2017年度河南省弱春性小麦新品种展示及评价[J].农民致富之友.2017

[9].史华伟,孙黛珍,王曙光,史雨刚,杨进文.冬播春性小麦产量相关性状与抗旱性的关系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7

[10].杜兰萍.冬性、半冬性和春性小麦的区别到底是啥?[J].农家参谋.2016

论文知识图

不同播期下弱春性小麦灌浆期旗...不同播期下弱春性小麦籽粒灌浆...不同播期下弱春性小麦旗叶净光...不同播期下弱春性小麦叶面积指...春性小麦品种和个弱春性小麦品种不同播期处理寒...

标签:;  ;  ;  ;  ;  ;  ;  

春性小麦论文_王竟绍,高清德,谭娟,张羽飞,胡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