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径源路由论文_李每虎,郭渊博

导读:本文包含了多径源路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路由,网络,路由协议,多路,动态,网状,移动通信。

多径源路由论文文献综述

李每虎,郭渊博[1](2012)在《SE-DSR:一种安全增强的Mesh网络多径动态源路由协议》一文中研究指出DSR协议是一种典型的按需多跳路由协议,能够很好地实现既有网络之间的无缝连接又能适应网络的动态变化。为满足无线Mesh网络需求,在分析DSR协议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安全增强的无线Mesh网络多径DSR路由协议-SE_DSR协议,其基本思想是采用多径路由发现机制为协议提供负载均衡和路由容错能力,采用双向路径信任评估和单向证书链验证的方式为协议提供安全保障。相比传统安全协议,SE_DSR协议虽然牺牲了少量存储开销,但它在保证路由安全的同时缩短了路由发现时延,提高了数据传输速率。性能分析和仿真实验表明,该协议在提供负载均衡和容错的同时还能有效防御多种攻击,具有较高的网络吞吐量和较强的安全性能。(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与科学》期刊2012年05期)

曹民强,蒋同海,张岩,曾文潇[2](2012)在《一种局部多径动态源路由协议》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DSR协议在Ad Hoc网络拓扑结构频繁变化的情况下表现不佳的问题,借鉴多径路由协议思想,引入邻接信息表概念,改进DSR协议,给出一种局部多径动态源路由协议(LMP-DSR)。新协议能够及时修复失效路由,纠正路由绕远现象,从而降低了网络丢包率和平均端到端延迟。仿真结果表明,在节点快速移动的场景下,LMP-DSR协议的网络丢包率和平均端到端延迟明显低于DSR协议。(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与应用》期刊2012年03期)

唐金琼[3](2011)在《无线自组织网基于抢先机制的多径源路由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移动自组网MANET(Mobile Ad hoc Network)的自组织性,能快速部署,可以随机移动,使Ad Hoc网络在某些特殊场合得到了应用。同时,人们对通信的移动性和便携性要求越来越高,Ad Hoc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然而,Ad Hoc网络的迅猛发展,却带来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无线网络资源的有限性、通信环境的复杂性,再加上MANET的多跳传输、能量受限、安全性差,使得MANET备受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Ad Hoc网络动态的拓扑、节点的双重功能等因素,使得传统的路由协议在Ad Hoc网络中并不适用,路由协议成为MANET网络应用的重点研究对象。本文首先对自组网进行了介绍,然后对自组网中现有的典型路由进行了分类对比,重点介绍了动态源路由DSR协议。针对DSR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能量的抢先式多径源路由PMSR和干扰感知的抢先式路由协议IAPRP。基于能量的抢先式多径源路由PMSR在DSR的基础上,添加了能量感知预测的功能,节点在接收分组时,根据分组接收功率的大小来对链路进行预测。当预测到链路的生存时间小于源节点发现新路由所需的时间就宣告该链路进入警告状态,并告知源节点发起新的路由发现过程。PMSR协议在路由请求分组中添加了允许的最小接收功率字段PThresh_,当节点收到RREQ时,查看分组的接收功率是否大于等于PThresh_,如果是,则广播该RREQ,否则,丢弃该RREQ。这样,到达目的节点的RREQ所携带的路径上所有节点与前一跳和下一跳间的距离都小于Rs(Rs = Rt– w),路径的生命期更长,平均断裂次数减少。源节点采用并行的多径路由,在两条路径上以分组为单位轮询发送数据,当两条路径都失效时才启动新的路由发现过程。通过NS2仿真模拟,验证了该路由协议在时延、分组投递率、路由负载和路由断裂次数方面都优于主备用多径动态源路由DSR。干扰感知的抢先式路由协议IAPRP,是通过统计节点发送分组时间来估计节点通信量,并利用RTS来交换各节点的通信量信息,节点利用两跳邻居节点的通信量信息和节点间的距离,估算出本节点的干扰值。在路由选择时,基于路由跳数和路由的平均干扰值进行综合考虑。(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1-03-01)

李悦[4](2010)在《AD HOC多径源路由协议的改进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Ad Hoc网络是一种工作在无固定结构环境下的无线移动网络,它具有一些突出的特点如节点的移动性、有限的带宽、能量受限、多跳通信和安全性问题等。这些特点形成了Ad Hoc网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主要包括路由协议、服务质量、MAC协议、节点移动性管理和安全性等问题。其中,良好的路由协议是建立Ad Hoc网络的首要问题。现在对于单径路由协议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如AODV、DSR等等。但是这些路由协议只能建立一条路由,在大规模的网络中,由于节点的可移动性,路由发起的频率会大大增加,路由协议的可靠性会降低。因此如何形成多路径路由是满足路由协议可靠性的一种的最可行的解决方法,同时也是主要的研究热点。本文第1章介绍了文章的研究背景、意义、主要内容以及创新点。第2章介绍了AD HOC的相关知识,包括目前比较成熟的单径路由协议和多路径路由协议。第3章是ISMR算法的具体实现。本人在研究了现有的Ad Hoc多路径路由算法的基础上,通过对SMR路由算法的分析,提出一种改进的SMR算法-ISMR算法,该算法解决了SMR算法中几个常见的问题。SMR是一种基于DSR算法的多路径路由协议,这种算法的本身具有明显的局限性。第一它可能在存在多条不相关多路径路由的情况下选择两条相关多路径路由作为最后的主路由与备份路由。第二它在而实际存在多条传输线路的情况下,目的节点可能因为只收到一个RREQ分组而只生成一条有效路径。在Ad Hoc网络中,多路径与单路径相比意味着更好的网络利用率与容错能力,更小的路由发起频率。不相关多路径与相关多路径相比,断链的几率更小。针对SMR算法的局限性,ISMR算法做出了改进,保证了两条路由的形成,保证了在存在多条不相关多路径路由情况下,一定会生成两条不相关多路径路由。第4章是实验仿真,本文采用了ns-2软件作为仿真实验平台,就SMR算法与ISMR算法的分组平均投递率、端到端平均时延、路由发起频率这叁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ISMR算法比SMR算法有更好的性能。(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0-11-15)

高雨,曾华燊,张洪[5](2010)在《基于OLSR和源路由的多径路由算法的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基于优化链路状态协议(OLSR)和源路由的多径路由算法(SR-MPOLSR)进行仿真分析发现,由于网络拓扑信息不完整和多径耦合问题,SR-MPOLSR难以找到源路由路径,并且难以提高端到端分组传递的成功率.为此,对OLSR协议进行了扩展,增加了冗余扩散、代理发布和代理选择功能,以获得网络完整的拓扑结构;设计了一种耦合因子为0的多路径选择算法,以避免同源多径业务流之间的相互干扰.仿真实验表明,在大业务量的情况下,改进算法分组投递的成功率比原算法提高约10%.(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3期)

丁雄,谢鲲[6](2010)在《基于多径路由负载均衡的动态源路由协议》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DSR的改进多径路由协议(LBDSRM)。采用开销小的综合链路状态路由判据算法,协议具有链路状态实时监控与适时调整路由功能,在链路变化较大的情况下,主动通知有路由冗余的源节点改用或重点使用次选路由;而且协议提出了适时退避算法,解决了多径任务与单径任务争用链路时网络公平性问题。仿真结果表明新协议能有效避免节点拥塞,达到较好的动态负载均衡,实现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研究》期刊2010年06期)

梁克会,许建真[7](2009)在《基于信誉机制的多径源路由协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无线Mesh网中多径源路由协议(MSR)的路由安全,在原协议基础上引入了信誉机制,在每个节点上维护1个信誉表.源节点在路由建立前对节点信誉度的进行验证,当节点的信誉度值低于限定值时,就孤立该转发节点.以此建立多个安全的路由路径,提高WMN中路由的安全.仿真结果表明:在包含恶意节点的WMN中,改进后的路由协议有较好分组投递率和较低的端到端时延.(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2期)

杜秀娟,金志刚[8](2009)在《M~2ASR——新型多径匿名源路由协议》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无线Ad hoc网络通信的安全与效率问题,提出一个高效并有较好匿名能力的多径匿名源路由协议M2ASR。在DSR协议的基础上,使用标签机制,对源路由的工作过程进行了修改,实现了能够应用于大规模无线网络的多径匿名路由;并在协议中首次使用IDA算法,利用Ad hoc网络的节点转发和协议本身提供的多径性质,提高了无线Ad hoc的通信效率;从理论和仿真角度对M2ASR协议的匿名性和使用IDA算法之后所带来的效率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研究》期刊2009年03期)

陈博[9](2008)在《Ad Hoc多径源路由协议的研究与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Ad Hoc网络是一种不依赖于网络基础设施的自组织的无线移动网络,因其灵活性和实用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Ad Hoc网络的带宽和能量有限,如何平衡网络负载,提高路径的有效性则成为Ad Hoc路由协议研究的主要目标。在众多Ad Hoc路由协议中,动态源路由(DSR)协议具有较好的性能,并且以它为基础产生了多种Ad Hoc多径路由协议,其中多径源路由(MSR)协议通过运用多径概念来实现上述目标。论文首先对Ad Hoc网络及路由协议进行了综述。介绍了Ad Hoc路由协议的分类及其典型协议,同时介绍了多径路由的定义及相关概念,并着重阐述了MSR协议的关键算法。针对MSR协议路由应答开销较大,按需路由的可靠性较低等问题,本文提出了改进的多径源路由(IMSR)协议,从叁个方面对MSR进行了改进:(1)在目的节点上执行独立路径算法;(2)合理地限制独立路径数量;(3)在路径失效前再次进行路由发现。通过建立路由有效期的概率模型,验证了IMSR改进的合理性。最后,软件仿真对比了DSR、MSR和IMSR叁种协议的分组平均投递率、端到端平均时延,以及路由开销。仿真结果表明IMSR是一种有效的多径路由协议:(1)在轻载荷的情况下,IMSR达到了单径协议DSR的性能。(2)在重载情况下,IMSR协议的性能明显优于MSR。(3)在节点移动频繁的网络中,IMSR协议的性能优势体现得更为明显。(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08-03-01)

刘惠敏[10](2007)在《无线网络的多径源路由协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目前AdHoc无线移动网络中存在的路由问题进行分析,并从多路径路由的要求出发,讨论把动态源路由协议DSR改造成多源路径协议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具体的实现算法。文中所提出的多径源路由协议为无线网络的路由协议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信息技术》期刊2007年09期)

多径源路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DSR协议在Ad Hoc网络拓扑结构频繁变化的情况下表现不佳的问题,借鉴多径路由协议思想,引入邻接信息表概念,改进DSR协议,给出一种局部多径动态源路由协议(LMP-DSR)。新协议能够及时修复失效路由,纠正路由绕远现象,从而降低了网络丢包率和平均端到端延迟。仿真结果表明,在节点快速移动的场景下,LMP-DSR协议的网络丢包率和平均端到端延迟明显低于DSR协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径源路由论文参考文献

[1].李每虎,郭渊博.SE-DSR:一种安全增强的Mesh网络多径动态源路由协议[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2

[2].曹民强,蒋同海,张岩,曾文潇.一种局部多径动态源路由协议[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2

[3].唐金琼.无线自组织网基于抢先机制的多径源路由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

[4].李悦.ADHOC多径源路由协议的改进与研究[D].湖南大学.2010

[5].高雨,曾华燊,张洪.基于OLSR和源路由的多径路由算法的改进[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0

[6].丁雄,谢鲲.基于多径路由负载均衡的动态源路由协议[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0

[7].梁克会,许建真.基于信誉机制的多径源路由协议研究[J].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8].杜秀娟,金志刚.M~2ASR——新型多径匿名源路由协议[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9

[9].陈博.AdHoc多径源路由协议的研究与改进[D].合肥工业大学.2008

[10].刘惠敏.无线网络的多径源路由协议研究[J].信息技术.2007

论文知识图

5-3虚拟节点多径路由框架图1网络结构5-4Interest包结构5....多径路由协议流程3-12 不同 CBR 连接数的路由断裂次数2.1节点不相关多路径模型

标签:;  ;  ;  ;  ;  ;  ;  

多径源路由论文_李每虎,郭渊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