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糊化温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温度,淀粉,水稻,自交系,玉米,含水量,阳离子。
糊化温度论文文献综述
金楠,段恩泽,王红英,方鹏,祁忠贤[1](2019)在《梯度恒温水热处理饲料的糊化时间温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糊化作为淀粉热加工过程中的一种功能特性,在以淀粉源原料为主的饲料工业中应用广泛,而时间和温度是饲料调质等热加工中2个相互依存的重要工艺参数。为探究饲料糊化过程中对时间和温度的敏感性、掌握饲料糊化变性规律,该文以育肥猪配合饲料粉料为研究对象,基于饲料糊化的黏度特性,利用快速黏度分析仪(rapid visco analyzer,RVA)在25~95℃范围内测定了5、10、15℃/min3个升温速率对饲料糊化行为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采用自定义的RVA梯度恒温加热程序对饲料进行水热处理,分析饲料糊化的时间和温度依赖性,利用黏度差值Δμ及其导数分析得到饲料糊化的温度阈值。结果显示:饲料的糊化行为受升温速率影响(P<0.05),当升温速率由5增加到15℃/min,峰值黏度由295增加到364 mPa·s,起始糊化温度由71.90增加到72.85℃;72、78和86℃3个温度阈值将饲料糊化过程中黏度的增长趋势划分为4个阶段;温度梯度范围为64~95℃、恒温保持时间分别为1、3、5和10min的梯度恒温加热程序,证实了饲料糊化的温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且在饲料糊化的不同阶段所表现出的温度和时间依赖性显着程度不同;过长的恒温或加热处理时间会降低饲料糊化过程中的黏度值,使饲料的糊化表现出剪切稀化现象;在育肥猪配合饲料调质工艺参数的设定中,调质温度选择高于起始糊化温度72℃为宜,且延时熟化保持能带来更好的调质效果。研究结果为饲料糊化过程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也为配合饲料调质等热加工过程的工艺优化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4期)
许亮,向珣朝,杨博文,游慧,龙跃腾[2](2019)在《水稻淀粉糊化温度表征差异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糊化温度(GT)是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检测指标之一,也是衡量淀粉品质的重要指标。为了提供淀粉糊化温度的最佳测试方案,本实验以102个水稻回交重组自交系单株为材料,采用叁种方法来表征稻米的糊化温度,并通过检测各单株的表观直链淀粉含量(AAC),将材料按AAC背景分类,对叁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在明确样品AAC分类且属于同一类型的情况下,校准成糊温度(PTm)才能准确表征糊化温度(GT);在低AAC(7.8%~19.75%)和中高AAC(20.22%~34.92%)中,PTm只比DSC测定的糊化温度(Tp)分别高0.9℃(P=0.19>0.05)和0.7℃(P=0.11>0.05);样品AAC不分类的PTm和Tp之间存在极显着差异(P<0.001)。RVA成糊温度(PaT)与Tp相比过高,不能用来表征淀粉的糊化特性。DSC法虽然重复性好,结果准确,但成本高,制样困难。因此,当所测样品的AAC属于低或中高的同一类型时,PTm能准确表征GT;当所测样品的AAC未知或属于不同类型时,PTm仅能反映糊化温度的变化趋势。(本文来源于《中国粮油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刘长姣,姜爽,王磊,孟宪梅[3](2018)在《差示扫描量热法测量马铃薯淀粉糊化温度的不确定度评定》一文中研究指出评定差示扫描量热法测定马铃薯淀粉糊化温度的不确定度。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对各影响因素的不确定度进行计算和评定。结果表明仪器温度示值和仪器校正标准值引入的不确定分量是影响结果扩展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因此利用DSC测定淀粉糊化温度时,要保证仪器自身性能的良好,方可保证测定结果的质量。当取置信概率95%,k=2.18,得DSC法测定马铃薯淀粉糊化温度的初始温度为64.61±0.262℃,峰值温度为70.82±0.262℃。(本文来源于《粮食与油脂》期刊2018年05期)
樊琦,张伟,亓立强,沈蒙[4](2018)在《干燥德美亚玉米不同物料温度对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索德美亚玉米烘干产生的焦糊籽粒的淀粉成分是否发生变化,以德美亚2号玉米为试验材料,通过改变玉米物料温度使烘干后产生焦糊籽粒,并探究不同物料温度焦糊程度对玉米淀粉得率、热力学性质和糊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干燥德美亚玉米产生的焦糊籽粒的淀粉成分已经变质。随着干燥温度的升高,淀粉得率逐渐下降,尤其当物料温度超过60℃,淀粉得率明显降低。与自然干燥相比,物料温度40℃时,最弱微晶结构完善或优化。物料温度高于80℃时由于高温使支链淀粉双螺旋结构解旋,淀粉颗粒结构疏松。物料温度40℃、60℃干燥的淀粉与自然干燥的黏度变化相一致;物料温度80℃,部分淀粉颗粒开始糊化,开始产生焦糊籽粒;物料温度100℃的淀粉完全糊化,冷却后老化,籽粒全部变色成焦糊籽粒,黏度变化不显着。因此,为提高玉米干燥后品质,玉米干燥时物料温度不宜超过80℃。研究结果可为玉米干燥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李冰冰,李方方,杨桂芹,田河,李建涛[5](2018)在《玉米粉碎粒度、调质温度及羧甲基纤维素添加比对淀粉糊化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开展试验研究玉米不同粉碎粒度、调质温度及羧甲基纤维素对淀粉糊化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粉碎粒度、温度、纤维素比例及互作均对玉米淀粉糊化度有极显着影响(P<0.01)。在不添加作为粘合剂的羧甲基纤维素的情况下,粉碎粒度为60目,处理温度为85℃,淀粉糊化度平均值最高,可达64%;在添加羧甲基纤维素时,处理温度为85℃,粉碎粒度为60目,纤维素比例为30%时,淀粉糊化度平均值最高,可达97%。(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期刊2018年02期)
李闯[6](2017)在《水稻糊化温度控制基因ALK的遗传多样性及对稻米理化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Oryza sativa L.)资源遗传多样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水稻稻种遗传资源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其遗传背景,挖掘遗传信息,对水稻育种和水稻资源保护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糊化温度是稻米蒸煮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ALK是控制糊化温度的主效基因。本研究选取了来自云南哈尼梯田和世界各地的546份水稻资源做研究对象,所选材料包括野生稻和栽培稻种。对其ALK进行测序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并测定其主要的相关品质性状,分析基因变异类型与品质的关系。主要获得如下结果:从品质分析来看,总体上各品质特征值分布广泛。国际稻材料来源地分布广泛,总体品质分布较材料背景单一的云南稻材料丰富。尤其是在糊化温度方面,在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下,出现极高极低值,且相比于云南稻,差异比较大。在不同亚群中,籼稻糊化温度要高于粳稻,秋稻和芳香稻糊化温度较高,偏向于籼稻类;籼稻、粳稻和混合稻群的表观直链淀粉含量分布范围广泛,秋稻AAC含量覆盖中等和高等含量,芳香稻主要以中等含量为主。由RVA数据可知,籼稻稻米的低温粘度较高于粳稻。云南哈尼梯田当前栽培水稻可分为偏粳(group Ⅰ)及偏籼(group Ⅱ)两大类群,其中以偏籼类群居多,占83%。绝大多数偏籼类品种的ALK含有G-GC组合,因此都倾向于高糊化温度。供试栽培水稻稻米糊化温度的变异主要是与第8外显子中3个SNP(4211 G/A、4342 G/T和4343 C/T)有关,其中A-GC和G-TT两种组合主要控制低和中低档糊化温度,G-GC组合主要控制高和中高档糊化温度。云南稻是传统栽培稻种,其基因序列多态性较低。野生稻为未经选择驯化的稻种,其ALK序列变异丰富,单倍型多态性较国际稻和云南稻高。总体分析ALK核酸多态性较高,单倍型丰富,等位基因型有3种。在国际稻中,叁种等位基因在不同亚群间分布各有差异。初步推断A-GC和G-TT类型是由G-GC类型在进化过程分化而来,即由籼型到粳型的分化规律。本文还解释了ALZ、Wx的12种组合类型及相对应的品质表现状况,两个基因可能存在一定的连锁关系。(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7-06-01)
陈盈洁,刘祝兰,曹云峰,皮成忠,苏晨[7](2016)在《淀粉糊化温度对纸张物理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显微镜和旋转式粘度仪,研究阳离子淀粉糊化过程中淀粉颗粒形态和溶液粘度的变化规律,并将不同温度下糊化的淀粉溶液按不同的比例加入纸浆中抄纸,从而探明不同糊化温度的淀粉溶液对纸张物理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阳离子淀粉NC-1、NC-2和NC-3的最佳糊化温度分别为90℃、80℃和75℃,糊化温度并随阳离子取代度的提高而下降,且在最佳糊化温度下的淀粉溶液对纸张增强效果最显着。(本文来源于《纤维素科学与技术》期刊2016年01期)
刘宗浩,舒在习,姜梅[8](2015)在《储藏温度和水分对大米糊化特性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不同储藏条件下大米的糊化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本次试验选用的样品为丰优22型籼稻,选择含水量为13.5%、14.5%和15.5%叁个不同梯度的试样,分别保存于15℃、20℃、25℃、30℃下模拟储藏两年,利用快速粘度分析仪测出其相应的糊化主要特征值进行了相关性及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储藏温度和含水量与大米粘度的回升值和糊化温度呈正相关,且储藏温度对大米糊化特性的影响非常显着。(本文来源于《粮食储藏》期刊2015年03期)
Lewis,LL,Stark,CR,Fahrenholz,AC,Bergstrom,JR,Jones,CK[9](2015)在《评估调质时间和温度对猪颗粒饲料淀粉糊化度和维生素沉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研究了饲料加工的两个关键参数(调质温度和时间)对育肥猪颗粒饲料淀粉糊化度和维生素沉积的影响。日粮配方为含30%干酒糟及其可溶物的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整个试验中配方保持不变。本试验采用2×3双因子设计,调质温度分别为77℃和88℃,调质时间分别15秒、30秒和60秒。此外,本试验还设置一个对照组,对照组饲料不采用调质制粒工艺,而是采用粉料饲喂。因此,本试验共有7个处理组。采集调质后制粒前(热干粉)、制粒后冷却前(热制粒)、以及制粒冷却后(冷制粒)的样品,并分析这叁种样品的总淀粉率、淀粉糊化(本文来源于《广东饲料》期刊2015年05期)
赵琳琳,吴高升,豁银强,汤尚文,郜培[10](2015)在《储藏温度对稻米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稻谷储藏温度对稻米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用人工气候箱将早籼稻谷在5、15、25、35℃条件下储藏12个月。分析测定了不同温度储藏稻米淀粉的提取率、色泽、溶解度、润涨力、糊化特性及淀粉凝胶的质构特性。结果表明,相对于新收获稻米,经35℃储藏稻米提取的淀粉色泽微黄,淀粉提取率降低了19.65%;5℃储藏稻米淀粉在90℃时的膨润力最大,经储藏处理稻米淀粉在80℃和90℃的溶解度均高于新收获稻米;稻米淀粉的糊化温度和淀粉凝胶的硬度随储藏温度升高而增加,淀粉的峰值黏度和最终黏度及淀粉凝胶的黏聚性随储藏温度升高而降低。(本文来源于《粮食与饲料工业》期刊2015年04期)
糊化温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糊化温度(GT)是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检测指标之一,也是衡量淀粉品质的重要指标。为了提供淀粉糊化温度的最佳测试方案,本实验以102个水稻回交重组自交系单株为材料,采用叁种方法来表征稻米的糊化温度,并通过检测各单株的表观直链淀粉含量(AAC),将材料按AAC背景分类,对叁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在明确样品AAC分类且属于同一类型的情况下,校准成糊温度(PTm)才能准确表征糊化温度(GT);在低AAC(7.8%~19.75%)和中高AAC(20.22%~34.92%)中,PTm只比DSC测定的糊化温度(Tp)分别高0.9℃(P=0.19>0.05)和0.7℃(P=0.11>0.05);样品AAC不分类的PTm和Tp之间存在极显着差异(P<0.001)。RVA成糊温度(PaT)与Tp相比过高,不能用来表征淀粉的糊化特性。DSC法虽然重复性好,结果准确,但成本高,制样困难。因此,当所测样品的AAC属于低或中高的同一类型时,PTm能准确表征GT;当所测样品的AAC未知或属于不同类型时,PTm仅能反映糊化温度的变化趋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糊化温度论文参考文献
[1].金楠,段恩泽,王红英,方鹏,祁忠贤.梯度恒温水热处理饲料的糊化时间温度特性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19
[2].许亮,向珣朝,杨博文,游慧,龙跃腾.水稻淀粉糊化温度表征差异的比较[J].中国粮油学报.2019
[3].刘长姣,姜爽,王磊,孟宪梅.差示扫描量热法测量马铃薯淀粉糊化温度的不确定度评定[J].粮食与油脂.2018
[4].樊琦,张伟,亓立强,沈蒙.干燥德美亚玉米不同物料温度对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8
[5].李冰冰,李方方,杨桂芹,田河,李建涛.玉米粉碎粒度、调质温度及羧甲基纤维素添加比对淀粉糊化度的影响[J].河南农业.2018
[6].李闯.水稻糊化温度控制基因ALK的遗传多样性及对稻米理化品质的影响[D].扬州大学.2017
[7].陈盈洁,刘祝兰,曹云峰,皮成忠,苏晨.淀粉糊化温度对纸张物理性能的影响[J].纤维素科学与技术.2016
[8].刘宗浩,舒在习,姜梅.储藏温度和水分对大米糊化特性影响的研究[J].粮食储藏.2015
[9].Lewis,LL,Stark,CR,Fahrenholz,AC,Bergstrom,JR,Jones,CK.评估调质时间和温度对猪颗粒饲料淀粉糊化度和维生素沉积的影响[J].广东饲料.2015
[10].赵琳琳,吴高升,豁银强,汤尚文,郜培.储藏温度对稻米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J].粮食与饲料工业.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