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敏药物论文-周淼淼

光敏药物论文-周淼淼

导读:本文包含了光敏药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飞秒瞬态吸收光谱,氧氟沙星,9-蒽醛,氨基蒽醌

光敏药物论文文献综述

周淼淼[1](2019)在《药物分子光敏过程中的电荷转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科学的研究重点之一,是原子分子尺度的物理化学过程。而飞秒激光的出现,则将这些研究的时间尺度,提升到了飞秒量级。在此基础上,可以观测到许多原子分子尺度的物理过程,例如内转换、系间交叉、质子转移、电子转移、电荷转移、共振能量转移、振动弛豫、荧光和磷光现象、受激辐射等。其中,超快电荷转移过程,常见于生物体系,例如光合作用、光裂合酶、隐花色素、DNA损伤等。在这些生物体系之中,电荷转移过程起到了电荷迁移和能量传递的作用:光受体被激发后,通过电荷转移过程,将高能态电荷传递到其它分子,使其处于激发态,并使其带电,进而引起其它反应。而光受体自身被光激发后出现的分子内电荷转移过程,可能成为分子间电荷转移过程的前置过程和诱因。电荷转移是药物分子光敏过程中的主要原因之一。药物分子的光敏过程,主要表现为服药人受到UV-A或UV-B紫外光照射后,被照射部位出现特定变化:如果该变化对治疗疾病有帮助,称为光动力治疗,对应的药物分子则称为靶向药物;如果对人体有害,则是光毒性,是药物开发中需要注意并尽量避免的。已知的药物分子光敏过程的作用机理,包括电荷转移与叁重态的存在,电荷转移使得光敏药物与周围分子发生相互作用,进而出现其它现象;而叁重态,可以与基态的O2作用,使其处于激发态,导致其DNA和蛋白质被氧化。对药物分子光敏过程中的电荷转移进行超快动力学研究,可以获得其详细的光物理机制,分析分子中各个基团的作用,进而调整分子结构,增加有益效果,减少有害现象,达到优化药物效果的目的。本文使用飞秒瞬态吸收光谱技术,研究了9-蒽醛、氧氟沙星、1-氨基蒽醌等叁个分子的超快电荷转移过程。氧氟沙星是成品药物,具有光敏特性,研究其电荷转移过程,有助于分析其光敏机制;9-蒽醛和1-氨基蒽醌是药物中间体,可以作为光受体,部分以其为基础的药物具有光敏性和光毒性,研究其电荷转移过程,可以为药物研发提供参考和依据。具体工作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叁个部分:第一部分用飞秒瞬态吸收光谱技术,结合量子化学计算,研究了 9-蒽醛在不同极性溶剂(乙醇和正己烷)里光敏过程中的电荷转移过程和系间交叉过程。9-蒽醛被400nm光激发至S1态Franck-Condon区,然后通过分子内电荷转移过程到达电荷转移态,此过程在乙醇和正己烷溶剂中的寿命分别为0.11 ps和0.23 ps。乙醇极性高于正己烷,受此影响,乙醇溶剂中的电荷转移速度高于正己烷。随后分子通过系间交叉过程进入叁重态,这一过程在两个溶剂中的寿命分别为22.3 ps和21.4 ps。因为两个溶剂中,由S,态到叁重态的能量相差不大,所以两个溶剂中的系间交叉过程寿命相近。电荷转移过程和系间交叉过程可能引起DNA和蛋白质损伤,而本工作表明9-蒽醛光敏过程中同时存在这两个过程,这意味着基于9-蒽醛开发的药物,可能具有光敏性和光毒性,对药物开发具有指导意义。第二部分用飞秒瞬态吸收光谱技术和量子化学计算方法研究了氧氟沙星光敏过程中的分子内电荷转移过程和后续的非辐射过程的物理机制。氧氟沙星受330 nm光激发,到达S1态Franck-Condon区,然后通过分子内电荷转移过程到电荷转移态,此过程的寿命为τ1=1.4 ps。随后S1态通过系间交叉转移到叁重态,其寿命为τ2=158 ps,系间交叉量子产率为0.33。本工作通过证明氧氟沙星光敏过程中存在超快电荷转移过程和系间交叉过程,为研究氧氟沙星的光毒性机制提供了参考和依据。第叁部分用飞秒瞬态吸收光谱技术和量子化学计算方法研究了 1-氨基蒽醌光敏过程中的光致电荷转移过程。1-氨基蒽醌被460 nm光激发至S1态Franck-Condon区,随后发生扭转的分子内电荷转移过程,其寿命为5 ps。在电荷转移过程中,有扭转变形,且存在着势垒,因而寿命较长。在电荷转移过程中,在势垒之前,有从S1态到叁重态的系间交叉过程与电荷转移过程的竞争,其寿命为28 ps。另有从S1态到S0态的荧光过程,荧光寿命为550 ps。本工作通过研究1-氨基蒽醌光敏过程,与其它蒽醌类化合物对比,揭示了蒽醌类药物光敏过程中的光诱导电荷转移过程和非辐射动力学过程的物理图像,对解释蒽醌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对新型蒽醌类药物的开发、合成和改良具有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期刊2019-06-01)

王知平,池泽锋,陈铁寓[2](2018)在《磁导向性光敏药物载体的制备及其阿糖胞苷释放效果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具有磁导向性的智能药物载体,初步研究其生物毒性及其对阿糖胞苷的控释效果。方法通过高压水热反应合成出具有超顺磁性的纳米核心-Fe_3O_4球,进一步于磁核外部包裹MCM-41分子筛以形成核-壳结构;在MCM-41分子筛孔道内连接"门控"分子4,5-二氮杂芴-9-酮(DAFO),从而获得具有大比表面积、良好承载能力的智能药物载体。结果本实验所制备得到的纳米Fe_3O_4球直径为280 nm,经SiO_2、MCM-41分子筛包覆、门控分子修饰后粒径增至540 nm左右。利用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以及N_2吸附/解吸法等手段对载体的结构与吸附能力进行了测试;运用MTT法对载体细胞毒性进行了检测,并以阿糖胞苷为实验药物进行了初步体外控释效果分析。结论所得药物载体无细胞毒性,可在外加磁场下向所需部位聚集,并在特定波长光线照射下通过门控分子构型翻转释放出药物分子,从而实现磁导向性智能控释。(本文来源于《中国药学杂志》期刊2018年24期)

王玉鹏,周东方,程延祥,黄宇彬[3](2018)在《血红蛋白/光敏剂复合药物体系用于光动力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等电点法实现了血红蛋白(Hb)与光敏剂药物七甲川花菁类小分子:11-氯-1,1'-二正丙基-3,3,3',3'-四甲基-10,12-叁亚甲基吲哚叁碳花青碘盐(IR780)的共担载,并研究了Hb供氧治疗与光动力治疗的联合治疗效果。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动态光散射研究了Hb/IR780复合药物载体的形貌与稳定性,证明了药物载体在生理条件下能够稳定存在。通过对药物在体外溶液和细胞水平的活性氧(ROS)检测,验证了Hb供氧能够有效地促进光敏剂ROS的产生,并且细胞毒性实验也证实了Hb/IR780复合药物载体拥有比单组份IR780药物更明显的肿瘤细胞杀伤效果。(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学》期刊2018年12期)

邓梦[4](2018)在《光敏剂构效关系研究和PI3K抗肿瘤药物发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光动力疗法最早出现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是一项新型的可用于治疗肿瘤、非肿瘤疾病的治疗方法(包括诊断和治疗),现如今光动力疗法已被各临床领域广泛应用,其应用前景十分广泛。而作为光动力疗法的核心要素光敏剂因其安全性存在隐患和其昂贵的价格,成为广大科研工作者致力于改造、开发、创新的目标。本文收集了各类光敏剂的相关文献,从中提取光敏剂的相关特性数据,旨在研究光敏剂结构和其单线态氧产率之间的关系,建立了相应的分类模型,也为之后的光敏剂的开发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恶性肿瘤正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二大疾病。传统的抗肿瘤药物大多直接作用于细胞有丝分裂、DNA合成和修复等过程,但由于其非特异性地抑制细胞分裂,导致选择性非常低,毒副作用大,并且容易使肿瘤细胞产生耐药性。随着一些与肿瘤发生和发展相关的关键信号通路和信号分子被鉴定,使得对关键靶点的小分子抑制剂研发成为当前抗肿瘤药物研发主要的发展方向之一。本论文使用组合策略设计了一系列噻吩并[3,2-d]嘧啶衍生物作为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抑制剂。我们最终发现了化合物7号和21号,通过生物学实验证明了它们对能够有效抑制PI3K。此外,我们获得了7号化合物与PI3Kα的共晶结构,该共晶结构揭示了化合物抑制PI3Kα活性的结构基础。此外,对化合物7号和21号的细胞研究表明它们通过抑制细胞内PI3K/AKT/mTOR信号通路进而有效地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该结果提供了有效的PI3K简化抑制剂,具有良好的整体特征和化学系列,可进一步优化以进行体内实验。(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8-11-13)

席兰艳[5](2018)在《服了光敏性药物,更要防晒》一文中研究指出夏天永远绕不开一个话题——防晒。在这个皮肤最容易受伤的季节,做好日常防晒可以避免或减少肌肤因紫外线侵袭造成光过敏和光老化。但有一种晒伤却令人猝不及防,那就是服药导致的光敏反应。可引起光敏反应的药物有很多,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双氯芬酸钠(本文来源于《大众卫生报》期刊2018-07-24)

李青坡[6](2018)在《近红外光介导的阿霉素光敏脂质体药物控制释放与肿瘤治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借助于纳米药物传递系统实现药物的病灶部位靶向递送,实现时空可控的药物释放是增加药物治疗功效,降低毒副作用的有效手段。本研究首先以克隆重组技术成功制备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抗体(HER2ab),并采用两种设计实现了通过近红外光介导的药物靶向控制释放行为,以及针对HER2ab阳性表达肿瘤的多模式靶向联合治疗。首先设计了一种新型近红外光动力响应的药物控制释放系统。制备一种包含有特殊磷脂材料(1-(1Z十八碳烯基)-2-油酰基-sn-甘油基-3-磷酸胆碱,PLsPC)和近红外光敏剂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的光敏性脂质体;以盐酸阿霉素(Doxorubicin,DOX)为模型抗肿瘤药物,将其包封于脂质体内;脂质体表面进一步修饰抗HER2抗体,可以主动识别HER2高表达的肿瘤细胞。所构建的光敏脂质体(HER2-I&D-LSL)在近红外照射下,能产生大量活性氧(ROS),实现对肿瘤的光动力治疗;同时氧化PLsPC中的乙烯醚键,使其发生断裂,导致该磷脂分子失去一条疏水脂质链,脂质膜结构紊乱,从而触发DOX的释放,发挥抗肿瘤的化疗作用。研究先验证了 NIR(Near-Infrared)光照下HER2-I&D-LSL在体外溶液中以及在细胞内均能产生大量ROS。控制药物释放的程度主要与脂质膜中PLsPC比重、ICG-ODA量以及光照的条件有关。该脂质体能有效被肿瘤细胞摄取,由于其表面修饰有anti-HER2抗体,因此表现出对HER2受体高表达的肿瘤细胞均具有更高的内在化和累积能力。摄取了光敏脂质体的肿瘤细胞,经近红外光照射下,均能触发药物从脂质体中释放,导致细胞内游离DOX的浓度明显增加。体外肿瘤细胞杀伤力测试中,发现结合了 NIR光照的脂质体同时产生光动力与化疗功效,引起的癌细胞损伤显着高于单纯的化疗作用。针对高HER2表达的癌细胞,由于HER2受体的介导,靶向光敏脂质体HER2-I&D-LSL比非靶向光敏脂质体I&D-LSL具有更强的抗肿瘤活性。在针对多种动物肿瘤模型的体内抗肿瘤实验中,证明较之单一的光动力和单一的DOX化疗,HER2-I&D-LSL结合NIR照射表现出更强的肿瘤生长抑制,同时并未导致明显的系统毒性。本研究进一步将DOX和具有近红外光热转化效应的中空金纳米球(HAuNS)包裹于脂质体中,HER2ab修饰于脂质体表面,构建了一种近红外光热效应的光敏脂质体(HER2-DOX-PSL)。为了实现高的HAuNS包封,采用了十八烷基-3-巯基丙酸酯(OMP)修饰HAuNS表面,进行疏水改性。在NIR激光照射下,HER2-DOX-PSL产生明显光热作用,导致DOX迅速从脂质体中释放出来。在同时荷有HER2ab阳性和阴性肿瘤的裸鼠双肿瘤模型实验中,证实了 HER2介导的脂质体肿瘤靶向递送作用。HER2-DOX-PSL与NIR激光照射结合产生了明显的体内抗肿瘤效果,肿瘤抑制效率高达92.7%,显着优于单纯的光热治疗或化疗,这主要归因于该脂质体在HER2阳性表达肿瘤中的积累增加,以及产生的光热化疗的联合双重效果。更重要的是与非靶向脂质体DOX-PSL相比,HER2-DOX-PSL明显表现出更低的系统毒性,这主要是因为在获得好的抗肿瘤效果的前提下,HER2-DOX-PSL可以实现更小的DOX给药剂量,更少的正常组织中脂质体积聚以及更低的NIR照射功率。本论文设计新型载药光敏脂质体,以实现NIR介导药物触发释放和多模式的肿瘤联合治疗,为肿瘤临床安全有效治疗提供一条新的可能的途径。(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6-01)

吴世军[7](2018)在《多氟烷基硅(Ⅳ)酞菁-环糊精超分子光敏剂的构建及其光和药物控制释放》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环糊精主体与多氟烷基取代硅(Ⅳ)酞菁通过主客体相互作用,自组装多氟烷基硅(Ⅳ)酞菁-环糊精(CD)纳米超分子光敏剂。研究其光物理性质以及药物控制竞争释放和光控制释放主体分子多氟烷基硅(Ⅳ)。首先合成新型多氟代硅(Ⅳ)酞菁(SiPc-F),通过用1HNMR、IR、ESI-MS、MALDL-TOF-MS以及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采用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比较研究了多氟代硅(Ⅳ)酞菁的光物理性质和单线态氧量子产率。将多氟烷基硅(Ⅳ)酞菁与PEG-β-CD通过主客体识别自组装成了PEG-β-CD负载多氟烷基硅(Ⅳ)酞菁超分子体系。采用紫外、荧光光谱研究了超分子体系的光物理性质。研究盐酸金刚烷胺(1-ADH)与超分子体系竞争络合,控制释放多氟烷基硅(Ⅳ)酞菁。构建了单壁碳纳米管-芘-环糊精-多氟代硅酞菁超分子体系。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拉曼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热重分析等方法对超分子体系结构进行表征。研究超分子体系的光物理性质、光热效应和单线态氧的生成能力。超分子体系结构中单壁碳纳米管具有光热转换效应,光诱导作用下,可以控制释放多氟烷基硅(Ⅳ)酞菁,导致被单壁碳纳米管猝灭的多氟烷基硅(Ⅳ)酞菁荧光恢复。超分子体系在670nm光照射下可以光热和光动力协同作用抑制大肠杆菌。该研究验证了“光分子开关”的概念,为精准灭火细菌避免产生耐药性提供新思路。(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姜杨,王鹏[8](2018)在《抗结核药物引起严重光敏性皮炎一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男,59岁。既往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无心脏病及糖尿病病史,无烟酒不良嗜好。于2010年4月5日因"咳嗽、咳痰伴右锁骨上淋巴结肿大5 d"入院,并给予手术切除。病理检查确诊为颈部淋巴结结核,同时术前胸部CT扫描复查发现继发性肺结核。体格检查:体温36.0℃,脉搏82次/分,呼吸16次/分,血压125/80 mm Hg(1 mm Hg=0.133 kPa)。(本文来源于《中国防痨协会第32届全国学术大会暨首届中国防痨科技奖颁奖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8-04-25)

张卫佳,陈家树[9](2018)在《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结合神经干细胞构成靶向光敏药物运输载体用于肿瘤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神经干细胞对肿瘤细胞没有显着促生长作用,并且其可突破血脑屏障将药物运送到颅内肿瘤组织,目前神经干细胞被大量用于肿瘤药物靶向运输载体研究。目的:利用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结合神经干细胞形成一个杂合的药物运输载体,探讨该载体是否能够用于光能药物靶向运输。方法:将光敏药物-酞菁锌包裹于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中。(1)细胞吞噬实验:采用含不同质量浓度(0,10,50,100,200 mg/L)载酞菁锌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培养液培养神经干细胞6 h,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内颗粒;(2)细胞毒性实验:采用含不同质量浓度(0,10,50,100,200 mg/L)载酞菁锌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或单纯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培养液分别培养神经干细胞6 h,再常规培养3 d,MTT法检测细胞增殖;(3)纳米粒子细胞内滞留时间实验:采用含100 mg/L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培养液培养神经干细胞6 h,再常规培养12,24,72 h,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内颗粒;(4)体外激发细胞内药物实验:采用含100 mg/L载酞菁锌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或单纯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培养液培养神经干细胞6 h,再常规培养12 h,以激光照射细胞,利用显微镜观察照射前后的细胞形态;(5)肿瘤细胞杀伤实验:采用含100 mg/L载酞菁锌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培养液培养神经干细胞,再加入乳腺癌细胞MCF7共培养12 h,以激光照射细胞后继续培养12 h,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死亡情况。结果与结论:(1)神经干细胞胞质中有纳米粒子存在,并且随着纳米粒子质量浓度的增加,细胞吞噬的纳米粒子量也增加;(2)对于有或没有包裹酞菁锌的纳米颗粒,在质量浓度小于100 mg/L时,对神经干细胞活性无明显影响;(3)培养72 h后,仍然有相当数量的纳米粒子聚集在细胞内;(4)载酞菁锌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培养的细胞,激光照射后细胞膜发生明显破损;(5)载酞菁锌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培养的神经干细胞与乳腺癌细胞MCF7大量死亡;(6)结果表明,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结合神经干细胞形成的药物运输载体,可用于定点杀死肿瘤细胞。(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张庆飞,何沙沙,周东方,黄宇彬[10](2017)在《具有电荷反转能力的光敏铂交联纳米药物》一文中研究指出刺激响应性纳米药物输送体系对于改善小分子药物的溶解性,延长药物的血液循环时间,增加药物在病灶部位的蓄积量以及药物在靶点位置的刺激响应性释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创新性地将抗癌"前药"四价光敏铂化合物,作为光敏剂和疏水组分引入高分子,并同时在高分子中引入具有电荷反转能力的3-氨基丙基咪唑,从而设计出具有光敏感,电荷反转能力的高分子纳米药物。该体系在血液循环过程中,可以通过肿瘤部位微酸性环境实现其电荷反转,从而增加其肿瘤细胞的摄取;被细胞内吞后,在光照刺激下,高分子中四价铂"前药"会被还原成二价铂药,实现纳米药物的光刺激响应解体及药物的释放。综合实验表明,该多功能纳米药物具有较好的响应性能力,为纳米药物载体的设计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G:药物控释载体高分子》期刊2017-10-10)

光敏药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制备具有磁导向性的智能药物载体,初步研究其生物毒性及其对阿糖胞苷的控释效果。方法通过高压水热反应合成出具有超顺磁性的纳米核心-Fe_3O_4球,进一步于磁核外部包裹MCM-41分子筛以形成核-壳结构;在MCM-41分子筛孔道内连接"门控"分子4,5-二氮杂芴-9-酮(DAFO),从而获得具有大比表面积、良好承载能力的智能药物载体。结果本实验所制备得到的纳米Fe_3O_4球直径为280 nm,经SiO_2、MCM-41分子筛包覆、门控分子修饰后粒径增至540 nm左右。利用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以及N_2吸附/解吸法等手段对载体的结构与吸附能力进行了测试;运用MTT法对载体细胞毒性进行了检测,并以阿糖胞苷为实验药物进行了初步体外控释效果分析。结论所得药物载体无细胞毒性,可在外加磁场下向所需部位聚集,并在特定波长光线照射下通过门控分子构型翻转释放出药物分子,从而实现磁导向性智能控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光敏药物论文参考文献

[1].周淼淼.药物分子光敏过程中的电荷转移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19

[2].王知平,池泽锋,陈铁寓.磁导向性光敏药物载体的制备及其阿糖胞苷释放效果的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18

[3].王玉鹏,周东方,程延祥,黄宇彬.血红蛋白/光敏剂复合药物体系用于光动力治疗[J].应用化学.2018

[4].邓梦.光敏剂构效关系研究和PI3K抗肿瘤药物发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8

[5].席兰艳.服了光敏性药物,更要防晒[N].大众卫生报.2018

[6].李青坡.近红外光介导的阿霉素光敏脂质体药物控制释放与肿瘤治疗研究[D].浙江大学.2018

[7].吴世军.多氟烷基硅(Ⅳ)酞菁-环糊精超分子光敏剂的构建及其光和药物控制释放[D].福建师范大学.2018

[8].姜杨,王鹏.抗结核药物引起严重光敏性皮炎一例[C].中国防痨协会第32届全国学术大会暨首届中国防痨科技奖颁奖大会论文汇编.2018

[9].张卫佳,陈家树.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结合神经干细胞构成靶向光敏药物运输载体用于肿瘤治疗[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8

[10].张庆飞,何沙沙,周东方,黄宇彬.具有电荷反转能力的光敏铂交联纳米药物[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G:药物控释载体高分子.2017

标签:;  ;  ;  ;  

光敏药物论文-周淼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